其他
正體字是開啟中華文化門戶的金鑰匙
上古三皇文化公众号替代号
敬请关注!
中國文字的演變從早期的象形文字、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一直沒有所謂的繁簡之分,自開始推行所謂「漢字簡化方案」,簡化約二千三百餘字,稱為「簡化字」。而相對於簡化字,把正統的文字即改個名稱為「繁體字」。可是沿用數千年來的正統文字,怎麼可以說是「繁」呢?祂並沒有增加任何的筆畫,反而還保存了文字的優美,在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文學典籍中,字形的象形、形聲、指事、會意、轉注、假借六書意義都一一展現!這是簡體字所無法做到的。
例如:在中國文字中,「聖」為正體字。內涵意思為:人要有一個大耳朵,表示可以聽得清楚,能夠明辦是非,而旁邊有個「口」,則表示可以說得明白,能夠傳道解惑,這樣才是個「聖」字的意思!但是反觀簡體字的「圣」,既無耳朵可聽得清,亦無嘴巴說得明瞭,那怎麼達到「聖」的境界呢?雖然只是筆畫改變了,字數省略了,但是已經無法表達出其真正的內涵了!
換個角度想:中國文化為甚麼可以保存那麼久?為甚麼一朝一代的歷史可以流傳下來?為甚麼那麼多中國古典文學可以存留?為甚麼連初始的甲骨文就算不懂也可以得知其意?
那是因為正體字中蘊藏著中華文化的內涵,讓後人得以學習,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寓意深遠。自從使用簡化文字後,學生不僅在學習文言文上有難度,如果要研究中國典籍,如:天文曆法、人文歷史典籍,中毉古籍等,就還要另花時間去學習正體字,所以內地有些學院已規定只要是研究中華經典古籍的學生,就要加修正體字。在一篇出版的《建議在小學選讀繁體字》書中,中國經濟學家茅於軾就大聲呼籲中國人要讓兩種字體並用。
中國以前稱為禮儀之邦,原因是中華文化遠傳各國,其中文字功不可沒。正統的文字永遠會流傳下來,即使中國內地實行簡化字體,如今在海外各國仍可見到正體字!各國的中文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的開立,中文系變成德國大學熱門的系,法國已有超過二百所小學教授,英國中學把中文改為必修課,美國則打算從幼稚園開始教導。因此,初步估計,全球超過一百多個國家,超過兩千三百所大學設有中文課程中文系所,三千萬外籍人士透過各種方式學中文。
瑞典著名漢學家林西莉在《漢字的故事》台灣版序中說:「很多漢字的原體可能看來相當複雜,不過你如果知道怎麼去拆字分析,你會發現大部份的字形結構是很有邏輯思維及道理的……更重要的是透過「原體字」,你可以和造字祖先的智慧面對面,接觸到文化、科技、藝術、建築等璀璨的中華文化傳統……」
若要深耕中華文化,當學習正體文字。試想歷經五千年歷史的正體文字,擁有超過八萬字的文字資產,跟簡化後的只有幾十年的文字相比,其蘊含的文化底蘊和文字本身的含義實在是天壤之別。所以若想瞭解中華文學、欣賞中華藝術、理解中華遺址、讀通中華典籍、走進中華中毉、甚至練習書法等,多以正體字來體會祖先的智慧為主要途徑。不得不說正體字是開啟中華文化門戶的金鑰匙。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拓展阅读:
扫码加小编微信:Leojinyu123
为防止失联,请关注以下公众号,知道更多真相
也可以登录网站查看更多真相:www.lingmiaomiao.cn
请复制微店链接在微信里打开
https://weidian.com/?userid=301113021&wfr=c&ifr=shopdetail
古国治:现在的教育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 | 我读南怀瑾
您的转发是最重要的支持!感恩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