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要不因为“”蚌埠住了”和“绷不住了”的谐音梗,蚌埠这个位处安徽的三线小城在网络上没什么存在感。蚌”产珍珠,“埠”是带码头的城镇,蚌埠的英文就是“Pearl Harbor”,可以直译为“珍珠港”。但2021年,中国的珍珠港,蚌埠遭遇了奇袭,GDP增速0%。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必然需要生产和生活,哪怕你吃个淮南牛肉汤,都会创造出GDP和就业税收,GDP增速,就是财富足迹。0%是什么概念,2021年相对于2020没有任何进步。关于小城市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总结起来无非那么几点原因,产业结构失衡、龙头企业缺失、民营经济乏力、发展理念落后、治理能力不足等等。但是,蚌埠在晚清之前一直都是个小渔村,到了清末忽然变成皖北重镇,并两度当过安徽省会,我们谈的淮海战役,在国民党那边叫做“徐蚌会战”,你能说那时候的治理水平和经济发展,能比今天要强吗?当然不可能。蚌埠发展起来,是因为横贯南北的津浦铁路从蚌埠穿过横跨淮河,使它一跃而为联系江苏、皖北、河南的水陆交通要冲,成为“千里淮河第一城”。
作为一个火车拉来的安徽城市,蚌埠的发展配方一直是这样的:内地城市的农耕思维底色,+铁路带来的工业化扩张,+计划经济模式的大而全。
蚌埠这个仅300万人口的地级市,从商贸、物流、纺织、食品、机械、电子、白酒甚至烟草,产业五脏俱全、无所不包。你发现这种城市在中国比比皆是,一个小县城,一轻局、二轻局、机械局、化工局之类的一大堆,包括蚌埠,很多城市当年都号称过“小上海”。为何?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资本、人才、产业的流动异常迅速,你的资源根本撑不起上海模式。正如运河时代结束后,扬州就彻底衰落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内陆城市遇到了什么变局呢?
进入存量时代后,竞争已经变成了资源优势集中的焦点对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早已是核心城市的竞争,中美之间,是北京、上海、深圳PK旧金山、纽约、休斯敦,20平方公里的粤海街道办,中兴、华为、大疆云集于此,一家就扛下川普三轮制裁。
省与省的竞争也变成了省会城市之间的竞争,从2010年起,“强省会战略”就成了中西部地区拉动增长的重要手段。无他,越是后发地位,越需要强化资源的整合与效率,要握紧拳头打人。对蚌埠来说,它和合肥同处皖北,那些大型企事业单位很难抗拒合省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医疗、资本等方面的吸引力,大家用脚投票选谁一望而知。看看安徽的GDP,合肥一骑绝尘,其他人被远远甩下。
厉以宁老师曾经讲过,如果经济增速6%以下,通货膨胀3%以上,那就是“中国式滞胀”。目前,增速6%以下的小城比比皆是,他们已经变成了解决当地民生问题、稳住基层发展底线的主力,主要任务变成了“六保六稳”。普通城市,高校、企业、产业、医疗、交通,什么都要有,什么都要全面发展的时代彻底过去了,只能依靠特色立足。贵为苏州这样的全国最强地级市,在江苏也只能依靠制造业和工业凸显存在感,在生物医药和航天航空上发力。
至于高等教育、物资集散、金融资本、文化商贸,不好意思,那是人家省会的事情。你看看南京字头的那些南大、南航、南政、南农等985、双一流高校,苏锡常一个原生的都没有。这个潜规则下,小城市注定、也必须要侧重发展、偏科发展。而这种“痛苦”的决定和战略方向还必须当机立断,一旦犹犹豫豫,将错失历史的机遇,被周围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搞的渣都不剩。所以像蚌埠一样的很多内陆城市,造成今天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要追溯到10多年乃至20年前。都到今天了,蚌埠也早就想明白了,它的特色路线是什么呢?官方的话讲,叫做“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
客观的说这个定位非常贴切,蚌埠在硅基、生物基材料等方面有独到优势,已建成了国内首条0.20mm显示玻璃基板生产线、首条光伏TCO玻璃生产线、第一条4.5代TFT-LCD生产线等,既拉来了康宁玻璃这种世界级巨头的工厂,也培养了丰原集团、雪郎生物这种细分龙头。农旅方面,蚌埠固镇县有鹏欣集团、牧原股份、蚌埠昌农等巨头布局了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而全市因其南北交汇、东西贯通、水陆便利等条件,发展文旅康养也有独到优势。
然而,无论是材料、农牧还是文旅,上游的产业链条的导入、下游的应用场景的疏通,都需要资本、人才、时间积累,甚至要地方政府大刀阔斧、亲自下场。
看看合肥赤膊上阵挺蔚来,在“芯屏汽合”上不计代价,你就知道这种事情不是朝夕之功。
蚌埠目前就处于这个新动力尚未成型,旧经济尚未除尽的转型换挡期,通俗的说,青黄不接。
它GDP增速不足的根本原因也就在此。
但既然特色发展的路径已经找到了,位于合肥、南京、徐州的中心位置依然不可替代,蚌埠的发展后劲值得看好。
有的同学会讲,虽然蚌埠发展的不好,但芜湖、铜陵、马鞍山近些年都发展的不错啊,亲们看下地图就知道,他们都是长江经济带的产物,被上海这个大金主辐射带动。
融入长三角,就代表着自己必须放弃大而全,专注小而专,认清形势,低眉做小。第一,如果你要投资买房,一线城市>强省会>特色地级市,那些平平无奇的小城市就放弃吧。省城和地级市可投资的片区,一定不是本地人聚集,而应该是外来金主们喜欢扎堆的地方,他们才是链接外部高能量的纽带。比如说,成都的天府新区、合肥的滨湖新区、苏州的工业园区等等。重庆一些土著一直不明白人烟稀少的江北有什么好,它没什么好的,就是一线江景,北京上海与老外金主们喜欢。
当年上海的朋友总问中西部还能投资哪里,大王的答案是合肥滨湖,别看荒,承载长三角产业资本转移,又是省政府所在的区域。
什么菜市场洗衣店人间烟火气,在房价涨幅面前不值一提。第二,如果你身处小城要升级,要把自己的工作生活,跟当地城市的特色主导产业结合起来,才能进入县市的主流阵营。比如,在亳州得做跟药材有关的,在宜春得干和锂矿有关的,在宁德要么搞白茶生鲜,要么傍宁德时代。第三,如果还有机会选择工作职业,倘若擅长的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这种大而化之的通才技能,切勿轻易离开一线城市,逃离北上广也不要直接回老家,最次找一个强省会。如果你回到了特色地级市,除非你恰好学的是那个城市发展的工科方向,否则你连工作都不好找。想飞黄腾达,要么前半生、要么后半生、要么你这辈子,要么你儿孙辈子,总要在大城市吃一道苦的。第四,如果你还有余力可以投资,一线城市的房产迎来甲方时机。中国的房地产总体是过剩的,但那指的是小城市过程,一线和强省会的改善、豪宅,因为其景观、人文、医疗等方面的不可再生性,一直是稀缺的。
不要看有些地级市突飞猛进,特色城市因为其特色性,注定了其城市功能迟早走向单一化,通俗的说,它不好玩。
嘉兴宁波就没有杭州有意思,苏锡常的年轻老板喜欢去上海过周末。
从上海为何百年不衰,你就能一窥全豹。
过去,你被开发商追着签各种霸王条款,买的房子都大小有各种瑕疵,现在可以静下心来好好选房,怎能说这不是购买良机?1941年,日本在准备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时,当过驻美国武官的山本五十六打死不同意,他说,你去看看底特律那些浓烟滚滚的汽车厂和工人们就知道,日本不可能赢。80年过去了,今天的底特律不用山本打败,200万人口锐减至70万还基本都是黑人,变成不可挽救的铁锈带城市。
一个由国际城市、省会城市、特色城市组合而成的新经济格局正在成型,未来,那些毫无特色和主导产业的县城要么衰落,要么回归其乡村和民生的本质,变成真正的城镇,担起民生发展、双向回流、粮食安全与内循环的重任。
在这个必然的过程中,你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去做一个甲方,耐心思考,从容规划。
一个科普财经与行业知识,一个谈游戏规则与逻辑,扫码加入三天可以免费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