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在进博会发布《人才、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报告2023》
2023年11月6日,全球化智库(CCG)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论坛上发布了《人才、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报告(2023)》。该报告由进博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智库合作伙伴全球化智库(CCG)课题组研究编写。报告阐释了国家产业链韧性指数、分析了人才与创新对中国产业链地位的影响并提出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措施。
维护全球产业链韧性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产业链韧性,有助于降低“卡链”“断链”风险,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夯实基础。
《人才、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报告(2023)》报告选取了人才资本、创新资源、产业总体情况、制造业表现和企业活力等 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建国家产业链韧性指数。基于国家产业链韧性指数,报告分析了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38个国家的产业链韧性的国际定位,以及人才资本、创新资源、产业总体情况、制造业表现、企业活力五个方面对产业链韧性贡献的国际比较。报告重点对中国在5项指标上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半导体产业链为案例,分析人才与创新对相关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报告旨在通过数据分析,深入探索人才与创新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作用,为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体系提供参考。
报告显示:世界主要国家产业韧性存在鸿沟,亚洲国家产业发展具有较强韧性;中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快速发展,在制造业表现、产业总体情况、企业活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在人才资本方面暂处弱势,创新投入仍需持续加强,中国产业链韧性仍面临挑战,报告提出五方面建议以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以下为《人才、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报告(2023)要点:
世界主要国家产业韧性实力悬殊,亚洲国家产业发展也具有较强韧性
报告显示,世界主要国家产业链韧性根据得分可分为若干梯队。第一梯队是排名前十的国家。美国大幅度领先,与第二名中国拉开差距,美国得分为中国1.2倍。德国、日本、新加坡分列第三至第五,得分在0.35-0.38之间;三国表现旗鼓相当,但与美国的差距更明显,得分仅为美国的一半出头。第六至第十名的韩国、英国、瑞典、以色列、法国的指数分值在0.3-0.35之间。前十名中,欧美国家5个,亚洲国家5个,数量上平分秋色。可以看到,亚洲国家的产业发展也具有较强韧性。
排名第11~17的加拿大、比利时、丹麦、瑞士、爱尔兰、芬兰、奥地利等7个欧美国家处于同一档次,属第二梯队,分值在0.25-0.3之间。排名第18~24的澳大利亚、西班牙、挪威、捷克、印度、墨西哥、葡萄牙等7国处于第三梯队,分值在0.23-0.24之间。排名第25~30的马来西亚、波兰、俄罗斯、意大利、沙特阿拉伯、荷兰等6国处于第四梯队,分值在0.2-0.22之间。排名第31~38的土耳其、巴西、新西兰、希腊、南非、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智利为后8名,竞争力指数在0.13-0.2之间。后三个梯队各国的产业链韧性指数得分相差不大。但是,排名首位的美国的产业链韧性指数是排在末位的智利的5.4倍。
图1 38国人才资本和创新资源指标的国际排序
中国在制造业表现、产业总体情况、企业活力表现方面优势明显,但人才资本方面暂处弱势,创新投入仍需持续加强,中国产业链韧性仍面临挑战
从国家产业链韧性指数总体排序看,中国排名第二,在美国之后,与中国的经济体量在世界上的位置相当。从各个指标得分来看,以单项满分为1计算,中国在企业活力表现方面得分最高,得分为0.76;其次为制造业表现,得分为0.75,然后是产业总体情况(0.60)、创新资源(0.57)、人才资本(0.45)。从各个一级指标的排序来看,制造业表现指标排第一,产业总体情况、企业活力以及创新资源均排第二,人力资本排第七。
图2 中国产业链韧性指数各一级指数分值
在制造业表现方面,中国排名第一。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指标优势明显,排名第一,“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价值的比重”和“中高端制造业出口占制造业总出口的比重”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2名、第15名,表明中国制造业发展在产业链中下游的优势明显,在产业链上游仍有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制造业门类、品种齐全,应当在保持既有全产业链优势的情况下,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迈进。
在产业总体情况方面,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国内生产总值”、“货物与服务总出口值”两项二级指标的排名分别为第二和第一,体现了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表明2020年疫情对全球产生严重冲击之际,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保障了中国在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的优势。“2020年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增长率”、“202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率”两项指标数值均为正数,表明中国在2020年保持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和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正增长,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第九和第七,体现了中国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在企业活力方面,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独角兽企业”指标表现突出,排名第二,且中国该项得分为排名第三至第38的所有国家得分总和的2倍;“每年新注册公司数量”指标排名第五,反映了中国较强的市场活力;“营商环境得分”指标排名为19名,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在创新资源方面,中国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专利授权总数”、“科技期刊论文数”等两项二级指标均排名第一,表明中国在科技产出方面具有数量优势。另外,“每百万居民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两项指标排名较低,分别为第29名、第14名,创新投入仍需持续加强。
在人才资本方面,中国位居第七,处于暂时弱势。一方面,这与中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关,中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这一指标的排名为第33。另一方面,这也和中国劳动力人口基数较大相关。具体而言,中国在“劳动生产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两项分别涉及人均比重的指标上排名分别为第36名、第28名,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产业链韧性在全球排名领先,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与最全的产业链门类和产能,以及近些年大力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补全短板产业链、升级传统产业链、建立新兴产业链,增强了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例如,在传统产业链升级方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整合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促进其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在新兴产业链建立方面,结合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优化了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稳定发展。在强大的存量支持下,中国产业链基础牢固,面对整体的国际环境变化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
相关建议:从五方面入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一、坚持开放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韧性。通过提升开放合作以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应对风险的能力,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经济交往和对外合作的主要路径与目的,也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可行方案。当前,全球供应链出现了“碎片化”的趋势,对全球产业链和生产分工体系构成了挑战。对此,中国需要倡议更加开放、更加平等的国际合作,确保各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享有平等的机会。一方面,充分利用或创建合作平台与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资源共享,消弭信息和技术鸿沟,降低共享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另一方面,打造共识并将共识具体化到行动与规则之上,降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
二、搭建产业链韧性交流平台,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建立常态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交流对话合作机制,促进不同环节的产业链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资源和经验共享,加强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增强互信。具体而言,1.提供信息共享和合作的平台,共享实践经验,赋能各国共同应对挑战;2.为技术创新和协同研发提供机会,使不同国家和企业可以汇集和整合创新资源;3.建立应对共同危机和风险管理的平台,帮助各国共同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4.推动全球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共同探讨环保减排等事关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商业模式;5.建立信任和互信,促进各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场和利益。
三、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四链融合”并不单指某一单一产业或者行业实现融合,而是在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上的融合,意在构建一个完善的、要素充分流动的生态体系,以包容的方式维护战略产业的安全和韧性。首先,优化财政、金融、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支持政策,引导企业与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研发和创新活动,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其次,加强人才培育与流动。提升教育水平,加强STEM领域的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人才的技术水平;鼓励人才集聚,畅通人才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流动的通道。第三,推动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双向互动,强化产业实践积累与创造。第四,破除体制障碍,更好发挥政府在“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的统筹作用。第五,突破“四链”融合过程中的机制障碍,创新协作机制、激励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链条主体参与融合的获得感。
四、加强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的可预见性与适应性。数字化转型在现代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提高效率和生产力,还能提高创新、生产、供应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增强产业链的可预见性,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突发事件,从而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韧性。具体而言,1.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高速互联网连接和数据存储能力,支持数字化转型。2. 产业部门建立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以数据分析助力决策科学化。3. 推广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加强设备和系统的实时监控和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实现供应链的实时可视化,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4. 增强网络安全,减少潜在的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5. 加强人才的数字化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其适应数字化转型环境。
五、以有效的宏观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强化我国在关键产业上的薄弱环节。近年来,为了保护战略产业的发展,我国先后通过设定战略规划,引导国企行动,辅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式引导相关产业发展。未来,在解决“卡脖子”的战略环节问题上,除了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以引导外,需要更多从立法方面出发给予引导。一方面,加强对战略产业实施有效的法治化保护;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和外资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以打通战略产业的研发、商业化、生产和流通相关环节。
CCG 图书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更多……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发布 中国与全球化发展的新视角
《中国全球化三十人圆桌举办 30位重磅专家谈中国与全球化发展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 更多……
⊙ CCG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如何加强中美欧与全球合作
⊙ CCG与联合国驻华系统成功举办“加快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题研讨会
⊙ CCG新书《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八百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中文版发布
⊙ CCG新书发布:“亚洲的缪斯”马凯硕谈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复兴
⊙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最新力作《软实力与中美竞合》在CCG发布
⊙ 巴西农牧业部部长率团出席“中国—巴西可持续发展对话会”,中巴政商学人士在CCG热议两国合作
⊙ 展望国际人才发展的新时代机遇——2023全球人才培养和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 CCG与联合国妇女署联合举办国际妇女节特别研讨|性别平等应对科技创新挑战
⊙ 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国际知名智库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
⊙ “回访欧亚 聚意发声”:CCG二十大后再启二轨外交人文往来之旅
⊙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举办 聚焦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三十天三大洲七十场活动 CCG环球二轨外交重启面对面人文交流
⊙研判世界发展变局,应对全球危机——2022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全球化三十人圆桌举办 30位重磅专家谈中国与全球化发展
⊙习近平主席回信寄语CCG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