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科机构转型素质类很难?或更具优势!

骆驼树 2024-04-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校长圆桌会 Author 大秦老兵

直播课【教育社群5步法,3倍提升招生效率】,报名方式见文末!

1
学科类机构似乎进入了死局 

双减落地,行业巨变。

学科赛道已封,但总有人心存侥幸。 

或盼望着当地政府执行不力,或琢磨着打擦边球当游击队,甚至有人说韩国当年如何如何,想硬扛两年期待党中央收回成命。

更多校长看清了现实,但苦于转型不易,只能暂且观望。

观望、观望,为何明知越拖越晚却难下决断?因为坚守不易,可转型更难! 

学科机构要转型,素质教育是首选,毕竟还是同一拨学生家长。 

但影响学科类校长转型难下决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隔行如隔山,对转型后自身的适应能力不自信;
第二、做惯了刚性市场,对素质教育的市场容量不确定。 

所以,明知难以坚守,却不敢轻言转型,似乎走进了一个进退都难的死局! 

死局吗?咱们就试着破一破这个死局。

2
不要执迷于应试需求
要看到双减后的新机会

很多校长是被“应试需求”束缚了思维,认为只要有高考就会有需求,高考不灭,需求不绝,进而有了各种幻想。

但翻一下历史:我国的高考是1977年恢复的,可学科培训的狂潮却是2000年之后的事。业内巨头学而思、学大、新东方旗下的优能品牌等,都是在2001-2015年这15年间发展壮大的。

所以,学科培训成气候的原因不是1977年的恢复高考,而是1999年的高考扩招。

扩招之前,大部分学生没有希望进大学,就各安天命;扩招之后,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于是激烈的学业竞争促进了校外补习的军备竞赛,轰轰烈烈的学科培训自此扶摇直上,进而向下传导到整个义务教育年龄段。 

所以,学科培训的根源不在于应试需求,而在于考生间的军备竞赛。现在双减政策把这个军备竞赛按下了休止符,你确定还有那么大的需求? 

如果双减摁不住这个军备竞赛,一定会有“三减”、“四减”、甚至“N减”。为什么国家要下这么大决心,各路大神已经说得很清楚,不再赘述。 

重要的是,当“军备竞赛的焦虑”不在时,家长的“时间的焦虑”就会浮出水面。这才是双减带来的真正的机会! 

解释一下什么是家长的“时间的焦虑”:节假日不补课,孩子在家干什么?这个时代有太多消耗时间的东西:电游、综艺、抖音、追剧......

现在的孩子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手机电脑玩得很溜,沉迷于虚拟世界自然会晚睡晚起、作息混乱。家长能管住吗?很难。也许有人能,但是会把自己耗的精疲力尽! 

原来这些时间大部分被学科培训消耗,但现在空出来却成了家长的“时间的焦虑”!

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的是一个能引导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消耗这些空闲时间的“综合性成长中心”。

在这里,可以学习特长技能,也就是各类素质教育,还得管理孩子的空闲时间,减轻家长的负担,提供专业但不越界的自习室服务。如果再能提供一些专业的家庭教育讲座,就更棒了。 

因为你不仅管理了孩子的空闲时间,还抢占了家长的育儿时间。

我们行业竞争的本质,就是抢占客户更多的时间,时间占有的越多,客户的粘性越强。 

这样的转型,并不是转型成传统的素质类机构,而是成为了社区服务中心的一部分:为家长服务,降低他们看护孩子的成本;为孩子服务,成为他们的成长中心。

何况,周一到周五晚间还能名正言顺的补习文化课。

这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是一个普遍性的刚性需求,市场容量很大。  

3
“双减”导致“双转型”
学科机构&素质机构都得变 

需要再强调一下:这次双减实质上是大大改变了孩子们的时间分配。 

而互联网行业无数次证明:每次用户大规模的时间再分配,都会深刻影响行业形态的变迁,教培行业也不例外。 

原来孩子们大部分时间被学科辅导占用,剩下不多的时间,去学个素质类科目,来去匆匆。

这个时候,素质教育机构其实就是一种“技艺传授馆”。孩子在这里的主要时间就在课上,不上课基本不复习(训练),至少强制性不够。

所以素质类机构大多精力放在课上效果的打磨上,甚至大多校长就是本科目的主讲老师,一心教学,不闻窗外之事。

现在时间重新分配,玩法大概率就要变了。

除了少数孩子,素质教育的任何科目都不是一定要学的.没有ABC,可以去学XYZ。但是前面提到的“把孩子空闲时间有效管理起来”确是刚需,大多家庭绕不开。 

所以只提供课程传授的、来去匆匆的、“技艺传授馆”的模式玩不下去了,因为对手也有素质类课程,还提供课下的托管服务。并且其素质课程的质量在各类专业产品供应商的加持下,并不落下风。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学科类机构要转型,素质类机构也不得不转型。都要转型为抢占孩子时间的“看护中心”+“成长中心”。

即不仅要提供专业的课程,还要提供良好的课下服务。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学科类的“双减政策”却导致了“双转型”:即学科类机构要增加素质类课程,而素质类机构要增加服务性产品。二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而这样,似乎就进入了学科类机构的主场。

学科类课程是孩子的主业,需要大量的课下练习,所以大多机构会提供自习室服务以及离校后的远程服务。 

这种服务原本是为了达成效果而形成了的教学闭环,但客观上占用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形成了更大的粘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团队的服务能力。

也就是说,在学科类机构眼里,产品不仅仅是课程,而至少是“课程+服务”,以及大量服务背后所形成的学员归属感。

这些基因,我在个别素质类校长那里见过,但绝不是这个群体的主流,却是新形势下市场竞争必备的素质。

良好的课下服务意识、更好的学生管理能力、更强的营销能力(被更激烈的竞争逼出来的),更高级的运营能力,决定了在转型为新形势下的“看护中心”+“成长中心”的进程中, 学科类机构或更具优势!

4
这样的转型并不困难
模式也不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双减政策引起了复杂的连锁反应。 

不仅沉重打击了学科类机构、也深刻影响了素质类机构;不仅改变了校长们的命运,也改变了家长们的生活,并在这一连串改变中,让校外培训行业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从宏观看,现阶段行业内部会有两股主流的动向:
其一,素质类的好课程流向学科类机构;
其二,学科类的运营力流向素质类机构。

在行业的TO B赛道,能够汇聚并分发这两种流动的平台将迎来巨大的机会 回到学科类机构的转型上,这种转型并不难。

第一,提炼自习室管理流程,让它有形化、流程化,产品化;

第二,引进适合的“智能化教辅工具”(如智能作业灯),结合第一条内容,给学生提供低成本、专业性且不越界的自习室服务;

第三,把家长会改造为家长课堂,逐步增加家庭教育、学习方法、考试政策的讲座; 

第四,因地制宜引进素质教育项目或项目组合。

这四条中,第一条很简单,不啰嗦; 第二条比较新鲜,但并不难,感兴趣的朋友私信我沟通,限于篇幅不展开。 第三条是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很多机构有基础,不会的也不用着急,这是个加分项但不是必选题; 第四条相对最有挑战性。

关键在于以下三条: 其一,找到好产品。好产品的定义是既得对家长学生好,又得对校长机构好。所以既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品质又得具备可复制的操作方法; 其二,迅速在本校落地,招来第一批付费学员。这对机构的健康运营,团队的信心建立,至关重要。 其三,构建一个机构内多品类综合性运营体系。 

来源:校长圆桌会
作者:大秦老兵

文章精

好未来、高途大裁员,一个行业开始接受现实
教培行业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新政之下,教培行业转型的9个方向
教培行业,可能只是个开始 ……
敬告教培同行:培训已死,教育永生!
学科培训转型体育教育,先要认真看完这13点
私域流量到底为什么火?
K12教育集体大转型:3条路

直播课程如今,疫情有些反复,很多地方线下又停课了。再加上双减政策的严控,广告受限。再次强调下,一定要注重私域,重视社群。
我们还是要认真学习线上招生技能私域社群是培训机构招生和口碑传播的利器朱老师还开了一节课,来系统讲下“社群招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