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首次北伐,就失去了11位大将,只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前言
生活总有起起落落,我们总要接受生活中这些变化,并在其间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低谷并加以思考,人就很可能止步不前甚至一蹶不振。
说到三国时期,说到其中的蜀汉,人们一定忘不了诸葛亮。他不仅辅佐刘备一路打江山,还担起了托孤重任——扶起“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对于蜀汉的贡献不可估量,没有他,许多重要的战事都不能胜利,更何谈建立蜀汉,以至于在他离世时很多人都觉得意难平。
但就是这样许多人眼中“神化“的诸葛亮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过失败,其中较为惨重的数他的首次北伐。
北伐准备
诸葛亮并不是有勇无谋的人,在开始北伐前,他也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出门打仗必须确认和邻居孙吴的关系,防止被背后捅刀。不得不说诸葛亮真是深谋远虑,他早早地就打好了基础。
夷陵之战中,刘备不敌孙权,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一路奔逃,最后停在了永安。之后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身死,将继承人阿斗托付给诸葛亮。
这时,孙权又派了人来议和。诸葛亮考虑到刘备集团的现状,又怕孙权是得知刘备的状况暗含阴谋,于是派了邓芝前去议和。
邓芝也是个人才,去了一趟满载而归。他不仅说服了孙权和蜀汉讲和,还通过自己对时势的分析,“安利”了他加入“抗曹大联盟”,甚至还让他交还了部分领地。
因此,诸葛亮出门才放心,曹魏一天没倒,他就派人盯着几分孙吴就可以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从和孙吴大战失利后,诸葛亮等了许多年。他一边帮百姓“养生”一边干掉叛乱的人马,兢兢业业得像个只等“小主人”长大成才的“老管家”。
一直等到蜀汉恢复得差不多了,战略物资足够供应北伐规划了,他才展露獠牙。
诸葛亮一向很会抓住时机,北伐也不例外。他等的时机正是曹魏政权交接的时候。
此时,曹丕去世,他的儿子曹睿继位。古代的皇位继承总是伴随着内部的动摇,损伤整体实力,曹魏集团也不例外,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是难得的可趁之机。
当然,诸葛亮在其他方面也做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例如人员安排、势力安抚等等。可以说,北伐,势在必行。
北伐情况
准备就绪后,诸葛亮上交了一份申请给阿斗。阿斗看完申请,同意了北伐。
这份申请即《出师表》,它因过于经典一直流传后世,让不少人感受到了文言文魅力以及铺天盖地的背诵默写“毒打”。
诸葛亮审视一圈后,发现没什么重大问题,就开始了首次北伐。
既然万事俱备,那么为什么他的首次北伐会失去11位大将,以惨字收场呢?难道是诸葛亮遗漏了什么关键信息吗?
并不是。诸葛亮前期的战况可以说是非常好。
在召集人马时,老将赵云主动请缨做先锋。诸葛亮也许是出于对他身体的担忧,也许是谨慎求稳,派了自荐的邓芝辅助他。
曹睿派出了夏侯楙——清河公主的驸马,夏侯渊兄弟夏侯惇的养子。夏侯楙带上了来投靠的韩德和他的四个儿子。
一边是历经多年战场的老将,身边还有个经过蜀汉集团智囊认可的邓芝;另一边是凭着一腔热血初试战场的“二代”,带着自己都不太了解的副手。
双方势力对比之惨烈,一番打斗之后,宝刀未老的赵云让韩德“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在老家团圆了。
遭到蜀汉毒打的夏侯楙像是滚圆的河豚忽然吐出了河水,慌得不行。最后,凭着仅存的求生意识,他带着剩下的人马一路逃跑了。
诸葛亮抓住时机,拿着夏侯楙逃跑的借口,一举拿下了三个城池。
之后,又有姜伯约归降,退羌兵,蜀汉大获全胜。
此时,从诸葛亮到手下士兵们,都十分开心。按照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蜀汉赢得北伐胜利指日可待。
有些将士甚至飘了,觉得曹魏也不过如此,只要蜀汉一出马,军师一谋划,还不是手到擒来。
然后诸葛亮遇到了一对不同阵营的卧龙凤雏。
曹魏集团派出了司马懿。司马懿是谁?只说一句,曹魏天下最后是被他夺取的,大家就能明白他的能力。
司马懿的对手是孟达——一个在曹魏和蜀汉集团之间来回蹦跶的打工人。
他看谁比较强就想跳槽过去,这会儿他看蜀汉集团比较靠谱,于是就表达了跟随的意思,又联系上了诸葛亮。
诸葛亮几次和他来回通信,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孟达却没放心上,他觉得自己可以凭借没跳槽的身份出其不意致胜。
保险起见,他还找了申仪,从他口中探听消息。申仪早已被司马懿吩咐过,友善地给了他“非常有用”的假消息,顺便拿着套出的作战计划回去告知司马懿。
一波操作猛如虎,把自己的真消息送给敌军,自己拿着假消息展开了认真的谋划。真是让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等到司马懿突然兵临城下,孟达傻眼了,只能慌忙应对。但是他本身能力并不强,更何况还是对上早有预谋的司马懿,孟达这场仗打得稀烂。最终,他死于乱军之下。
这场仗对于诸葛亮而言,是失败也不是失败。孟达并未完全算是蜀汉的势力,早在几封信来回之间,诸葛亮就有预感。
这场战事失利,虽然对蜀汉高涨的气势有所影响,但大多数人并未放在心上,只是对司马懿又小心了几分。
下一场战役,就是蜀汉自己的将士对战司马懿了,双方都默契地把地点放在了街亭。
诸葛亮这边做的准备很充分。主将马谡自己立下了军令状,用一家人的性命作为担保。
对司马懿有所了解的诸葛亮十分小心。他在将任务交给马谡之前千叮咛万嘱咐,说了街亭的重要性,又告诫了一番。
以防万一,他给马谡配置了一个辅助王平,除此之外还派了高翔和魏延在关键地形做好准备,兵分三路,确保敌军只要进入陷阱就能一网打尽。
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将曹魏都算计了进去,处处小心,几乎是送分题。
但是,偏偏就是马谡出了意外。马谡出了门,就把诸葛亮的吩咐抛在了一边。他带着王平去实地勘察情况,看完就笑了,觉得使诸葛亮想太多,这么偏僻的地方曹魏不敢来。
王平觉得不对劲,连忙劝说,讲道理、举例子连番上阵说明街亭重要性。但马谡十分自信,完全不为所动。
王平气得自己带兵下了山,能被诸葛亮钦点作为辅助,王平的头脑并不弱。出了这么大的事,他一个人解决不了,于是赶紧派人通知诸葛亮。
另一边司马懿派人探了情况,心里十分高兴。在他眼里,马谡是个庸才,攻打街亭的难度瞬间降低。再听说街亭的防守并不严,他仿佛看到了新的城池在招手。
不久,马谡就因自己的自大付出了代价——他和将士们被曹魏军队围困在山中。
后来司马懿故意放出一个缺口,他就带着残兵杀下了山,被张郃一路追杀。如果不是王平和魏延先后救助,他早就没命了。
失了街亭,他们直奔列柳城向高翔求助。高翔带兵援助街亭,然后就和葫芦娃救爷爷一般,本来想着用自己的力量拿回失地,结果全都进了曹魏的口袋。
诸葛亮得知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首次北伐大势已去。他只能匆忙部署后事,稳住局面,依靠一场“空城计“暂退曹魏大军。
首次北伐,诸葛亮损失惨重,不仅没能达到原先的目的,还对好不容易恢复的蜀汉又造成了冲击。
在人员方面,蜀汉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马谡、张休、李盛11位大将。
人才难再得,要想储备同样质量的人才不知又要花费多少心血了。
北伐原因
诸葛亮在首次北伐中痛失11位大将,但是他的北伐并未就此终止,仍旧是继续进行了下去。
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惑,北伐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即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诸葛亮仍旧要坚持下去?
这是诸葛亮也是蜀汉集团必须要进行的一步,甚至攸关蜀汉集团的生死。这里浅谈一些原因。
首先,这说得上是蜀汉的自救。
在这个时期,蜀汉的势力范围大致在益州,换算成地形就是大致包含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的一部分。
这两个地形的优点就是易守难攻。也因此,益州算得上当时较为和平的地方了,战乱很少。
再加上刘备入主之后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很多都意在促进当地的发展。对于百姓来说,这算是乱世中难得的安稳之地,甚至有很多百姓不远万里赶来投奔。
如果仅看蜀汉的发展,确实是蒸蒸日上。但是,如果放眼天下呢?
最大的威胁其实来自曹魏集团。曹魏集团所数的地理位置其实并不算太好,往北要抵御外敌,往南又有蜀汉和孙吴紧盯不放。
这样的特殊性与乱世一结合,铸就了北方的战乱不断。曹魏集团凭着北方的骁勇善战,一路实打实“打“下了江山。
但一旦停下来,曹魏集团就发现了不对劲:北方的人口不断流失,奔逃向“安稳“的南方,粮食等资源的储备也随之不足……如果一直打下去,集团的整体资源根本无法支撑。
于是,曹魏集团也开始了“养生”。
对比下蜀汉集团和曹魏集团的发展,能够发现,如果是评估战斗能力,曹魏集团的士兵更加适应战场,但如果论经济,蜀汉发展更强一些。
但是,这仅是当时的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曹魏占据的是大片大片的北方平原,也就是粮食产区啊!
平原的粮食生产能力有多强不用多说,至今北方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换句话说,只要给曹魏集团足够的时间,他就能解决前期征战的后遗症。而到时,曹魏南下是必然的。
前期曹操势力有多强?刘琮直接投降,刘璋愁得引刘备入城结盟。如果给曹魏足够的时间恢复,那到时蜀汉集团将不得不面对这个强敌。
其次,这也是诸葛亮为了稳定蜀汉内部局势。刘备和他大多数的手下都不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和益州的势力之间总是有着一层隔阂。
在刘备入主益州后,谋士法正曾经为他出主意,和益州势力进行了联姻,缓和了双方的关系。不过,在阿斗继位后,这种矛盾又凸显了几分。
益州势力与刘备联姻多少抱着几分心思,比如下一任继承者出自益州血脉。
但是,最终继承刘备事业的是阿斗。阿斗的母亲是甘夫人,不是联姻的穆皇后吴氏。上位不久的阿斗急需树立威信来稳固自己在益州的地位。
除此之外,刘备手下有一部分是从原本的刘璋集团跳槽而来的。
刘璋本身能力并不强,在他手下想跳槽的也远远不止这些。对于这部分打工人来说,跳槽的选择并不只有刘备集团一个,想当初谋士法正跳槽也曾在曹操和刘备之间犹豫。
后来益州到了刘备手中,他们也跟着在刘备集团工作,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忠心于刘备不想跳槽了。阿斗继位后,有一部分人其实是打着算盘随时跳槽的。
为了提升集团向心力,为了提升阿斗的威信,北伐是必须进行的。
首次北伐,诸葛亮以惨字结尾,但之后的几次北伐,诸葛亮都从中有所获益。
首次北伐并非一无是处,它让诸葛亮从中看到了蜀汉的缺陷,更深入地了解了曹魏集团和强敌司马懿,也更精确了对集团内部的掌控力。
如果没有这次的失利,诸葛亮后面的北伐也许就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失败率可能会更多。
更让人佩服的是诸葛亮自身强大的精神力量。他能准确评估敌我力量,在最后时刻凭借一场空城骗局转危为安。
面对巨大失败,几年规划可能要付之东流时,他仍能坦然面对,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