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究竟发生了什么
都说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足五千年。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千五百年耳朵“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究竟发生了什么?
1500年“空白期”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都不能避免臆想与虚构的成分,有些甚至于光怪陆离、荒诞不经,但神话毕竟是蒙昧时代人类祖先早期生存状况的折射与反映。
有考古资料表明,早在50万年前,包括太原在内的汾河谷地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
从漫长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进化到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石器文化和彩陶文化。
考古发现的土堂遗址、古交遗址和义井文化、光社文化表明,太原曾是人类史前文明曙光初露的地方之一。
神话的夸张尺度与虚构色彩使人难以取信,传说时代的故事架构与人物塑造则比较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尽管传说中的人物可能还披着某些后神话时代的褴褛外衣,而我们依然能够透过斑驳的传说看到史前文明的大致影像。
中国的传说时代始于有熊部落酋长轩辕针对神农部落酋长炎帝和九黎部落酋长蚩尤发起的两次大规模的战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这两场战争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核心地带,也确立了轩辕黄帝在中国史上最早的独尊地位,使他成为继神话时代的盘古之后,五千年来让华夏族群备加推崇的五帝之首。
五帝中排名第二位的是高阳部落酋长颛顼,据说他是黄帝的侄儿,号称玄帝。
与之同时代的传说人物台骀,由于在太原一带治理汾水有功而受到玄帝的通令嘉奖。
唐尧和虞舜都名列五帝,并且都是从河汾流域成长起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部落领袖。
不难想象,太原盆地很可能曾经留下过尧舜的足迹。
在他们之后继承华夏部落联盟领导权的大禹,留下了“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传说,据称他独自划着一叶扁舟在汪洋波涛之中巡行,并在太原民间留下了系舟山的美好传说。
夏商周三个中原王朝相互衔接一脉相传,史学界习惯上称其为“三代”。
相对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而言,这一时期可以视为半信史时代,时间跨度大约为一千五百年。
一般地说,在夏商周以前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夏商为半信史时代,从周代起已进入了中国的信史时代。
这一千五百年间,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历史的,也就是“空白期”。
对于夏王朝,先秦文献只留下了零散的记述:涂山大会、茅山大会、禹伐三苗,等等。
《史记》中夏上承“三皇五帝”,下至夏桀亡国,其间杂以神怪记述(如“孔甲食龙”),使得人们对夏王朝的存在半信半疑。
直至20世纪初,商代甲骨文的大量面世,才逐渐拨开这一疑云。
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由甲骨文推定《史记》中所记载的商之世系基本正确后所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第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然而一段历史、一个文明,并不是只用一句话就可以证明其存在,需要大量的实证,在没有任何直接文字证明的情况下,所能依靠的只有考古学证据。
新中国成立伊始,“寻找夏王朝”就开始了!继之而起,20世纪90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再次将消亡的夏王朝推进人们的视野。
消亡的“夏商周”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放眼世界都无人可比拟的。
然而,这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并不是所有历史都有着文献支持,真正有着传世文献的历史,要从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从此以后的历史也被称为“信史”。
从公元前841年往前追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而生活在汉朝的司马迁所记述的历史也具有相当的可信性。
但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夏商周各个王的记述也是非常模糊的,只记述了各王的名字,他们具体的在位年代是没有被记录下来的,更别说他们各自当政时王朝的情况了。
而这一段空白的历史,也成为了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缺陷,无数的学者为了弄清楚这段历史而努力。
从司马迁、刘歆,直到20世纪80年代,历代学者一直在孜孜努力于共和元年以前的年代。
从天文年代学研究,到甲骨金文年代学研究,前人的努力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但夏商周年代学研究,毕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的因素太多,问题太复杂仅靠学者们的单学科研究往往很难奏效,以致成说虽多,却很难取得普遍的认可。
如武王克商年,有影响的说法即有44种之多,最早的为林春溥的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周法高的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一百多年,而历史上武王克商年只能是其中的某一年。
这么多成说,使历史学家和读者们莫衷一是。
夏朝存在时间大约有五百年。
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残暴不仁、骄奢淫逸,宠幸美女妹喜,干尽了伤天害理的事儿,结果,夏朝被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其他诸侯国灭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诞生。
而商朝不同于夏朝的地方在于,这个朝代有了文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正是由于有了文字的记录,司马迁得以在《史记》中整理出了商王世系,而20世纪上半叶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印证了这一世系的准确性。
至此,我国的古代史进入到半信史时代。
商朝大约也存在了五六百年的时间。
因为末代君王商纣王的残暴,宠信美女,祸国殃民,伤天害理,后被诸侯周部落的首领姬发给灭掉,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周朝诞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纪年的王朝,即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
和夏朝、商朝所经历时间长度的模糊不清不同,周朝的国祚是比较精确的。
史学界通常把周朝分西周和东周。
西周建国的年份是公元前1046年,即周武王姬发灭商纣王的那一年;灭亡于公元前771年,即周幽王姬宫涅十一年,周幽王被戎人干掉那一年。
东周则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被秦昭襄王灭掉结束。
西周和东周共有791年。
然而,夏王朝,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字留存,在很长时间里无法得到证实。
夏朝是否存在?它的都城又在哪里呢?这些都成了未解之谜。
1959年,河南偃师市西南约9公里处,一支考古队在一个叫二里头的地方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建筑面积比故宫大几倍的遗址上,先后发掘出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居住区、陶窑和墓葬等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
一切证据表明,这里曾经是一个都城,建造时间距今大约3500年至4000年,而这正是文献记载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存在时期。
那么,二里头到底是哪个王朝的都城呢?
二里头遗址和文物的出土,让很多学者都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将二里头文化看成是夏时期的文化。
历史学家李伯谦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63年,李伯谦带学生到二里头遗址学习,当时普遍把二里头文化分为三期。
而他比较同意自己的老师邹衡教授的观点,他把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并且认为,这四期都属于夏文化,覆盖了整个夏朝历史。
最初他们都同意这个观点,但后来又觉得它不够准确。
为此,李伯谦对二里头出土的木炭、人骨使用了碳14测年技术。
尽管当时不那么精确,但测定结果显示,二里头文化被认为处于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600多年的300年时间。
可是根据文献,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有14代、17个王,并且夏朝存在了471年。
而二里头文化300年还不到,剩下的100多年怎么办呢?
所以李伯谦对老师的观点产生了疑问,觉得二里头文化可能不是最早的夏文化,应该属于中晚期的夏文化。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伯谦就努力找出一个说法。
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二里头第一篇简报开始,读完了历次简报,反复琢磨,发现二里头文化的内涵是很复杂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山东、河南东部的龙山文化。
1928年,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一种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考古学家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距今约4350年至3950年,比二里头文化要早。
1986年李伯谦写了一篇文章说,这种结果可能和文献记载的“后羿代夏”这个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
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测。
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朝时期东夷部落的首领,善于射箭。
神话传说中,后羿曾经射下九个太阳,使大地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
他领导的部族就分布在龙山文化所在的区域,那时正是夏朝的第三个王——太康统治时期。
当时夏王朝统治初步得到巩固,贵族也展现出了骄奢淫逸的本性,他们随意地奴役庶民,剥削庶民。
在太康统治的时期,夏王朝的内部也发生了分裂的事情。
与后世的夺嫡一样,太康的兄弟五人也开始争夺权力,而后又发生了武观叛乱。
王朝内部已经乱成一锅粥,庶民们再也无法忍受欺压,也乘着内乱开始反抗。
这就使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
第三代王喜欢喝酒、打猎,不问政事,结果东方的夷人(他们的首领叫后羿)就利用夏朝初建,民心根基不稳的时机发动了进攻,把夏王朝推翻了,这在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叫做“后羿代夏”。
在这个过程中,后羿占领了这个地方,也将一部分夷人和他们的文化带过来。
所以李伯谦认为,二里头文化中和龙山文化有关的这些因素是与这个政治事件密切相关的,是其遗留的结果。
史书上记载,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空有一身武力,但是只知道享乐和猎捕,其他的事情,都交给了寒浞。
后来,寒浞篡夺了统治权,而夏王的后人又在多年后重新夺取了政权。
后羿引发的这场夏王朝的政权变故持续了100多年。
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李伯谦指出,二里头文化应该属于夏朝的中晚期,也就是说二里头是“后羿代夏”事件之后,夏的都城所在地。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商。
商代有着近600年的历史,但它的第一个都城在哪里却一直是个谜。
因为,根据现有的文献中可以窥见,商朝时期因为战争的关系,都城曾经多次迁移,后来斗转星移,寻找其踪迹更是难度加大。
直到1950年,一个叫韩维周的小学老师在郑州东南郊的二里岗一带,采集到几块带有绳纹的陶片和磨光石器。
在好奇心驱驶下,他送往文物部门鉴定,结果发现竟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文物。
1952年,文物考古人员进驻二里岗,并开始考古发掘工作,最终发现了属于商代的城墙。
这些城墙在南、北、东、西都有分布,周长竟有7公里,最后合拢起来是一座规模巨大,拥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垣的长方形都城遗址。
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发掘中,郑州陆续发掘出祭祀坑、城墙、制陶作坊等遗迹,以及一些商代大型青铜器。
一个谜团解开了,但又引出另一个谜团——这是商代哪位王建的都城呢?
组织发掘的安金槐先生认为可能是仲丁(商汤之后的第六个王)建的都城,叫做傲都,或者叫嚣(嚣和傲相通)。
最初大家也没有太多的疑问,不过随着材料的积累,邹衡教授提出郑州商城不是傲都,而是商汤所建的亳都。
就在考古界倾向于郑州商城是商汤的都城亳时,在距郑州市约80公里的偃师也发现了一座商代都城。
郑州商城被埋在一座繁华现代城市的地下,这给考古挖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李伯谦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
“我们发现了100多米的城墙。这段城墙被我们现在认为郑州商城建立时的那个文化压着的,说明它比郑州商城建立时要早。而且,我们在郑州发现了一个随葬青铜器的墓葬,有两件青铜器,还有陶器。这是迄今为止在郑州发现的商文化系统中最早的一个墓葬,它的规模和后来发现的商朝宫殿基质不相上下。”
据此,李伯谦认为,郑州商的亳都可能有两次建造过程。
在大城建立之前,那里就曾有过一个小城。
为了防东夷,所以建了大师姑这个城。
后来商人想要灭夏,而夏在这里驻了大军,过不去,所以他们转而选择在偃师这个地方停下来,慢慢整合力量,因而也就留下了不少遗迹。
商汤的军队经过几个月的积蓄和整顿后,开始对夏进行最后一击,先把大师姑攻下来,然后一路慢慢往西去。
经过艰难战斗,商汤攻下夏的都城二里头。
不久,决定在二里头夏都的旁边建一个规模很大的城池,这就是偃师商城,历史上称为西亳。
所以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是基本同时的。
公元前1046年,居住于陕西地区的周族势力推翻了商的政权,中国历史进入第三个王朝——周。
周朝掌握了商朝原有的政治版图,然后又加快了自己四处讨伐的步伐,最终扩大了原有的商朝版图。
而为了控制这篇庞大的地域,周朝采用了分封制度,建立了诸侯国。
周朝的第二个王周成王在镇压了山西南部的唐国叛乱后,把自己的弟弟分封在那里,一个日后称霸160多年的诸侯国——晋由此诞生。
定位失落的历史
夏商周因为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想要弄清楚那一千五百年的空白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我国考古界几十年来一直努力在做的事。
1996年5月16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学等多种学科的 200 多位专家学者团结协作,共克难关,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年表》公布。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完全将夏商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绘声绘色地还原出来。
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随着更多上古文化遗迹的发现,夏商周这段失落的中华文明的历史,终有一天会相对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