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说出来可别不信,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心愿种子 2023-07-01

引言

对于秀才这个词,我们也算是比较了解,对于古代读书人的印象总是谦谦有礼,迂腐刻板的

而秀才作为中国古代万千读书人,走上官场道路的开端,秀才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历代以 来,一直都存在“秀才”一词,只不过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面对我们在各种各样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中了解到的秀才,看起来穷酸潦倒。可是历史上真正的秀才,他们的地位可不算低。

那么秀才按照现在的学历来看,究竟是什么层次的呢?说起来别不信,不要被那些无良电视剧误导了。

(秀才)

一、历朝历代,“秀才”演变

其实秀才这个词,不是我们以为的是科举制度的衍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秀才的名讳。

齐桓公身边得一管仲,二人在谈论当时的士农工商局面时,管仲就提到了“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能力优秀的就可以当官,于是这里的秀才,指的便是那些才干优异的人。

《礼记》与《吕氏春秋》中都曾出现过,“秀士”一词,其实和秀才是同义,所以在当时的秀才,与后来的考取功名无关,只是被指代为十分优秀的人。到了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有多个渠道,其中察举制便是选拔“秀才孝廉”。

(孝廉选拔 汉文帝侍奉老母)

其实就是各地官员推荐,汉代重孝道,所以十里八乡闻名的孝子一般都会被举荐,被举荐后会有专门的考核,得到皇帝的询问,然后分派挂职。所以这时候“秀孝”的学问也十分重要,可以说秀孝是秀才既要重视学问,也要注重孝道。

在汉代也有仅仅凭借自己的才能,便被称作秀才的,不过数量太少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不同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看的是门阀出身。不过察举制也一直存在,秀才孝廉依然需要考试,要注重品行又要精通四书五经,还要会写文章。《魏书》中写道,“其有秀异,无拘户口。”

就是说优秀才,不用管他是哪国的人,我都要用。可以看到当时的秀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晋朝时期,对于察举制中,就开始更注重学业了,对于秀才的察举就更多了,“四方秀孝,非才勿举”,就是说一定要有才能。

(古代秀才 图文无关)

隋唐科举制的诞生,基本为后来的朝代铺垫了基础,将所有学子的选拔分为了秀才、明经、进士这三科。在隋朝时期,秀才的这一科选拔是最难的,根据史书记载开皇七年,每个州只能挑选三个人参加考试,最高的那个就是秀才。

在全国那么多人中只选出几十个来争秀才,这样的选拔强度,自然是艰难。当时隋朝的秀才,一共十个人都没有。唐代的科举把普通人也包括进来后,秀才的选拔也丝毫部下从前,在常贡之科中,是科第最高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这时候每年的秀才也不过只有一两个人,直到高宗废了秀才科,一直反反复复,得到的人才极少。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得到稳定发展后,科举制再次恢复,而随着发展“秀才”这个词和学员逐渐挂上了号,被看做是府学、州学、县学的生员,也就是学生。

(明代秀才)

这和学校产生了联系,比如你要继续参加后面的科举考试,就必须先考取秀才,而要考取秀才也必须进学校,去获得这个资格。也是明清时期的读书人的起点,所谓十年寒窗苦读大抵便是如此,因为这看似是门槛的秀才也不好考。

在每年的岁试中,从童生中选出秀才,而秀才就是正式的学生、生员。而要在秀才的排名前列,才能继续参加乡试,往上面爬。

不过放在古代,其实能够多年来专供读书的家庭太少,许多年纪小的早就为了生计奔波。而之所以,寒门学子少也正是因为他们无法支撑自己的费用,那么为什么开始这么前仆后继呢?看“士农工商”,终究是士排在了第一位。

若是真的能够考取功名,自己的未来即将被改写,也能够依靠自己,去改变百姓的生活。

二、古代“秀才”放在现在是什么学历?

在知道秀才的考核艰辛和不易之后,也总算是明白古代的秀才为什么这么少了。可是演变到后期,这秀才成为了科举路上的第一道坎,许多人对秀才的误解就更深了。尤其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影视作品,总是把秀才认为不是什么能人。

(吕秀才)

那么在真实历史上,这秀才的地位可没有这么低,放在现在来说,秀才究竟该等同什么学历呢?

对现代人而言,学历是能够最清楚最直观了解一个人学识的方式,而对于“卷生卷死”中国人来说,对于那些高等学府出身的人,总是带着一种学霸滤镜,认为他们是人生赢家。而更高的学历,也的确意味着接触到跟高的人群,和好的资源。

那么换算到古代,秀才之上还有举人、进士、状元这些,那按照排序,这秀才岂不是最低等的,那按现代来说,肯定也不强。这样的想法,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甚至觉得自己到了古代,也能做个秀才。

其实这样想才是大错特错了,在前文我们提到过,明清时期的秀才,在这之前要先考过自己童生的身份,对于古人而言,他们要学的不止四书五经,还有各种历史著作,甚至还有天文地理。

因为你不知道这题究竟出到哪个点子上,所以有许多人这一辈子都还是童生的身份。

(明代科举制)

比如我们知道的孔乙己,就是一辈子的童生,却被这考秀才一事困扰了一辈子。所以要想成为秀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千万不要觉得他简单呐。清代时期,秀才的录取率极低,四五十万的考生中,最终被录取的只有堪堪两万人。

如此低的比例,便知道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滋味了,那些上了年纪,没有考上秀才的大有人在,而中秀才的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要说这古代的秀才考试,就和我们现在的高考差不多,每年那么多人中只有少数能够如愿考中自己的学校。

从古代秀才的比例来说,若是考上秀才按照现代的学历来说,就是考上了重点本科,比如985、211这些学府。说是普通本科,都是低估秀才了,怎么样,原本对秀才的能干没有概念,换成现代学历是不是就知道他的厉害了?

(古代秀才)

重点本科,对于多少家庭都是渴望啊,所以啊千万不要小瞧了“秀才”。那咱们往后说说,若是中了举人,又是什么程度,那就是等同于国内拔尖的两座学府,北大清华这样的了。古代的读书人,他们的一生追求也就是努力往上爬,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毕竟当了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不过在古代秀才的地位也不差,明清之前的秀才人数稀少,可遇不可求,明清时期人数变多,但是依然是一个秀才可当十里八乡的私塾老师,也可以去许多有钱人府上专门教学。

明朝时期的秀才,根据《明史》记载,每个月有六斗米还有鱼肉,可以说是国家接管了你的生活,至少考上了秀才不用再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可见当时的朝廷是十分注重学子的,而且明代的秀才也的确越来越多。

(明代读书人 图文无关)

不过秀才毕竟是读书人,和当时的普通百姓会认为有差别,所以秀才可以免除徭役,见到县官也不用下跪,更不能随便上刑。在他们身上赋予了一层权力,有的秀才还会帮助当地府衙,作为官府和平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总之秀才的社会地位,是得到了提升的,人人都敬重你读过书,自然待人接物也十分得当。

三、古代秀才和现代“秀才”,我们应多学习

要说古代的科举制诞生,真的为许多寒门提供了机会,他们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一步一步的来,但是要知道,如果可以改变自己的阶级,眼前的这个机会自然是要抓住的,而科举制的存在也是极其有必要的。

其实要说起来,这科举制和我们现代的高考,加上后来的许多公务员考试,也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高考就像是童生跨过的那道关卡,而后面的路如何走,也要看“秀才”的选择,可以继续读书,也可以参加考试。

(科举制)

不过古代的秀才考试没有年龄限制,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五十多岁了才考上了秀才,但现在的许多考试存在着年龄限制。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觉得关关难过关关过,其实对于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千百年前的他们,与现在的我们,都是为了改变自己而读书。所以有人说秀才没什么用,但真的没什么用吗?

中国最后一个去世的秀才张任天,他热爱数学又酷爱习武,后来与又投身革命,参加护国运动,还被看做是清朝数学家大师,一直活到了1995年。

(张任天)

一个秀才真的没用吗?他是清代的秀才,但是他参与了新革命,又见证了新中国。一个人身上的身份困不住他,只有思想才会受到禁锢。

于我们而言,恰恰是要开拓我们的思想,正如千百年前的他们雪夜苦读,而我们也将在书卷中去寻找更多的真理。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1.1981年台湾飞行员驾百万战机起义,被奖65万,后娶美女空姐为妻
2.日本人骂的“八嘎呀路”,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原来是两个词
3.郭沫若用4字骂鲁迅,鲁迅加1字回怼,世人笑称:这就是郭沫若
4.为何天安门国旗只升到28.3米?这个常识需要牢记
5.日本邀请中国出席裕仁天皇的葬礼,我国代表出席,回应四个字
6.为啥守城士兵宁愿用石头砸,也不愿意推倒梯子?士兵:我可不傻
7.朱熹问:为什么都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10岁孩童都知道
8.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王朝,已经延续2680年,传位126代,至今还存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