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前言
《三国演义》有一章十分精彩,大家也必定耳熟能详,那就是诸葛亮设空城计,神不知鬼不觉得骗过司马懿,帮助西城躲过此劫。
事实上这个故事是为《三国演义》做注的郭冲,在注解中编撰的故事,历史上这个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相隔甚远,根本不可能会面。
但是这个故事却能够受到大家的喜爱,甚至口口相传,被不少人当做历史铭记,这是为什么呢?
一、空城计发生的背景
这个故事被大家拿出来反复分析,大概也是因为读者们不解,司马懿何等聪明之人,会被这样的伎俩欺骗?
大家不知,自己是旁观者清,如果置身于当中,未必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何况,你怎知司马懿不是有意而为之呢?
当时空城计发生的背景,是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未能任人唯贤,错信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当时街亭被司马懿一举拿下。
马谡失街亭属实是狼狈不堪,本想着司马懿拿下街亭会稍作休整,不想他一鼓作气,率领大军直逼西城,打得诸葛亮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城中本就只有五千余人,一多半还被诸葛亮派去外地,城内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兵丁更是不过百人,精兵不在,如何守城呀!
情急之下诸葛亮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将士兵扮作百姓模样在城门外洒扫,打开城门,他一人登上城楼,旁边带了两个书童。
等到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不慌不忙弹起古琴,他深知司马懿疑心极重,获得胜战后做事更为谨慎,心思极其缜密。
正是猜中了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才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做出迎接模样,让司马懿误以为门后便是千军万马,取他头颅。
二、司马懿面临两难境地
司马懿面对此情此景,城门大开,畅通无阻,一人两书童,在城头淡定弹琴,悠然自得,怎会不心生疑惑?
司马昭是个冲动的人,只想杀进去一探究竟,但是司马懿拦住了他,坚信其中有诈。
其实若真是有诈,不妨那几个士兵前去试探一番,为何一动不动,还立即召集全队人马从小路撤离?
其实这除了和司马懿谨小慎微的性格有关,还和当时他的处境有关。
当时曹魏将他任命为魏平西都督,他在军中威望极高,曹睿对他很是忌惮,这次剿灭街亭本是怕司马懿得了全功。
郭淮与曹真商议,乃分淮来取街亭,结果不想司马懿与张郃已将此事办成。可见当时曹魏内部是很担心他会功高盖主,无法控制的。
要知道,曹操在临死前就交代过司马懿这人要用他却不可全信于他。所以,司马懿面对空城计时,一方面怕诸葛亮有诈。
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如果这次便将诸葛孔明拿下,那往后,曹魏便会将全部矛头指向他,认为他再无用武之地。
虽说司马懿当时威望极高也有自己的一匹人马,但是曹操后代岂是等闲之辈?他还没有完全掌控整个朝局,自然还得夹着尾巴做人。
三、卧龙凤雏的一场戏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要发表感慨,说,如果司马懿不攻入城,他尚有活路,一旦攻下城池便死路一条。
司马懿或许已经猜到十有八九这个西城里没有强兵将领,但是他看破不说破,该配合孔明的演出他一样也没错过。
卧龙凤雏双方都在互相博弈,和心理制衡,他们互相演戏也互相试探,诸葛亮或许希望司马懿能够其中要害,才故意设局。
如果司马懿当初真的冲破城门,杀了诸葛亮,夺了城池,那想必他也没有未来鸠占鹊巢的机会了。
两人都是聪明过世的人,他们之间的演戏,做给旁人来看,两人周旋,互相留活路,司马懿大概就是希望留着诸葛亮,以表他尚有价值。
如今,数千年过去,这个故事早就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大家也对司马懿疑心重的特点,牢记于心。
这个故事本是想表达,当敌众我寡之时,面对大量敌人,首先不能慌张,需要采取恰当的心理战,虚虚实实,疑兵之计,兵不厌诈。
空城计将诸葛亮假装云淡风轻实则命悬一线的心理刻画入微,同时借由司马懿与属下的对话,又三言两语将其性格跃然纸上,妙不可言。
无论这个故事如何解读,以及这个故事是否真的发生于历史长河之中,这都不是我们此刻要计较的,我们应该感叹古人智慧,学为己用。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