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朝一大臣经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心愿种子 2023-07-01

正所谓人靠衣服,马靠鞍。

陌生人见面的时候,明眼人往往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判断他的身份和地位。

有些人则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会特意的在穿着方面下功夫。

然而也有些人会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做出不合身份的事情来。


在《宰相刘罗锅》里面有一个叫孙有道的官员,他整日里总是穿着一套破烂不堪的官服,以至于乾隆皇帝把他当做了节俭、清廉的代表来表彰。

可是在刘墉的细心观察下,孙有道还是露出了巨贪的马脚,最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在明初也有这么一位穿破衣服的大臣,朱元璋直夸他是清官,然而刘伯温却发现了端倪,他对朱元璋说此人留不得。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苦孩子朱元璋反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蒙古统治者把华夏的百姓划分为四等人,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次一点的是色目人,接下来是原北方金国境内的汉人,最后是长江以南南宋境内的南人。


他们横征暴敛,又不懂生产,导致元顺帝时期国内矛盾极深。

苦孩子朱元璋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一家人还能够靠着土地吃饭。

而持久的旱灾,以及元朝政府的苛捐杂税硬是把他的父母活活给逼死了。

为了生存,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拿着破碗到各地去讨饭祈活,受尽了人生的磨难。

年长之后,他又出家到皇觉寺当了几年挑水的和尚,在这段时间里他依旧吃不饱饭。

当时全国各地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队伍风起云涌,就是在朱元璋的家乡也驻扎了以郭子兴为首的红巾军。

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就在这支队伍里面担任基层将领。

在汤和的举荐下,朱元璋加入了起义队伍,吃上了平生的第一口饱饭,而这口饱饭却让他从此走上了刀头舔血的日子。


朱元璋是个狠人,早年为了生计四处奔波,锻炼出一副铁血心肠。

在反元的战争中,他诡计多端,凶狠无比,很快就在队伍中崭露头角,成为了郭子兴的副手和干女婿。

郭子兴死后,他又成为了这支队伍的首领,带着大家打下了金陵城,成为了长江以南最为强大的割据力量。

当时华夏大地上,北方依旧被元朝牢牢统治,而长江以南遍布水网和山脉,蒙古铁骑根本发挥不出效应,各地的起义军就借着这种地势的优势独霸一方。

除了朱元璋之外,还有占据两湖的陈友谅和江苏的张士诚,以及在往南方的方国珍和陈友定。

当元朝派兵来剿的时候,他们联手对抗元朝统治者。

一旦元朝停止围剿,他们之间就会为了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

元朝统治者看到这一点就想到了一条妙计。

当年元太祖铁木真还是草原上的一名枭雄的时候,金世宗完颜雍就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册封他为“札兀惕忽里”,目的让铁木真替金朝来讨伐不听话的蒙古部落,达到消耗各方的目的。


如今历史的这一幕又重新上演了。

朱元璋很聪明,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与同时对付其他义军和元朝同时的进攻,所以就答应了元朝的册封。

可是元朝在派去册封的人选方面就犯了愁。

一来蒙古上层十分的鄙视草寇出身的朱元璋,生怕朱元璋背信弃义把使者杀掉,二来地位低下的使者又显不出蒙古人对册封的重视。

最后他们派了一位汉族的官员——张昶。

元朝的尴尬高官张昶

张昶是汉族人,按照元朝等级制度的划分,他的身份只能是汉人和南人。


由于出身书香门第,所以他自幼就饱读儒家经典,特别精通宋朝兴起的程朱理学。

元世祖忽必烈汉化程度很高,对汉族的文化非常向往,所以元朝在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也沿用了之前中原王朝的方式。

张昶很顺利的就进入了元朝的官僚体系,并且扶摇直上当上了户部尚书的高位。

如果在以往的朝代中,这样的官职显然是位极人臣的。

然而元朝统治者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汉族人的地位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实权。

元顺帝性格温和孱弱,他的周围满是贪婪无度的蒙古王爷和色目权臣,这些人有时候甚至敢假冒圣旨,替他发号施令。


张昶这种品极高,又没有实权的官员自然就成了南下招安的最佳人选。

张昶被扣成为朱元璋的大臣

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过对朱元璋的正面描写。

这些作者的通病都往往都是以胜利者回顾过去的历史来进行的叙述,缺乏对当事人在当时的处境的心理描写。

这就使得很多观众对后来的所发生的剧情感觉总是顺理成章,主人公的遭遇就像是奇迹一样。

这种神话了主人公的态度自然对历史研究没有什么积极地作用,只不过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

虽然当时起义军不尊朝廷号令,但是在整个国家体系之中,他们还算是元朝的臣民。

如果能吃上饱饭,被招安到朝廷当中封妻荫子,谁还会提着脑袋一味地造反呢?


况且蒙古骑兵的威力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朱元璋也是普通人,也不能掐会算,知道自己未来会“驱逐鞑掳,恢复中华”建立大明当皇帝。

所以元朝的册封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更何况他还指望着这纸册封能够减缓来自北方的压力。

张昶带着随从,拿着诏书,担着赏赐打扮的跟过往商人一样走进了金陵城。

在朱元璋的王府里,他宣读了元顺帝对朱元璋的任命。

朱元璋心怀叵测,虚与委蛇,就打算送走张昶。

然而他的军师李善长却知道张昶的才能,他极力的劝朱元璋留下张昶。


就这样,张昶被强留在了朱元璋的身边,为他制定礼法制度。

张昶穿旧衣

在朱元璋讨伐陈友谅、张士诚,跟元朝决一死战的时候,张昶那套程朱理学用处不大。

而一旦和平下来,需要收拾人心的时候,张昶的作用就显露出来了。

张昶当年被强行扣留在朱元璋的身边,家眷都被留在了元大都。

元顺帝对张昶投奔朱元璋并没有对他进行惩罚,反而格外优待他的家眷。

消息传来张昶面无表情,只是从此不再更换外衣,任由这件伴随他到金陵招安的外套逐渐的褪色、脱丝、磨破。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皇帝,由于幼年的惨痛经历,使得他这个人十分的小气。

他看到周围那些一起打天下的泥腿子迅速腐化堕落,心痛不已,为此他制定了非常残忍的惩贪手段,但是效果却很不明显。

可是当他看到张昶的装扮的时候,他的眼睛冒出了金光。


他暗中派锦衣卫仔细的盘查发现张昶的家中也是一贫如洗,他的行为举止并不是装出来的,他是真正的一股清流。

为此朱元璋在文武群臣的面前大加表扬张昶,称呼他是官员的楷模,起到了积极进步的表率作用。

这令很多官员对他恨得牙根直痒痒,然而张昶的工作一丝不苟,很难被人抓住把柄。

然而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要是人就有问题。

张昶在工作中的问题被刘伯温看了出来,再结合着这件经年不换的旧衣服。

他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张昶被杀

汉朝初年,百叶凋敝,为了恢复生产,汉高祖采取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在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发展后,才敢逐步的修改历法,增加赋税来发展军备对抗匈奴。

有了前车之鉴,朱元璋的谋臣们本应轻而易举的就能给朱元璋拿出一整套方案来,而张昶却提出了很多不合时宜的严法苛政。

这些虎狼政策,无异于在大明虚弱的身子上插上了一把锋利的宝刀,激起新的民变。

朱元璋没有文化,打打杀杀惯了,根本看不出这其中的利害,而刘伯温却发现了这其中的问题。


以张昶的身份和学识岂能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结合着张昶的表现以及他身上的这件旧衣,他断定张昶思念旧主,意欲勾结元朝推翻大明。

在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是有着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从二夫的思想的。

张昶虽是汉族人,但是从他科举入仕,在元朝当官的过程中,他就认定了元顺帝才是他的主公。

这一点无关民族,是程朱理学当中的核心思想。

何况元顺帝宽厚待人,即便他被裹挟留在朱元璋身边也没有伤害他的家人,这就令他非常的感动。

王朝的灭亡原因方方面面,岂非一人能与挽回?

他看到朱元璋凶狠异常,对自己的亲朋都毫不手软,他就更加怀念在元朝的日子。


他穿旧衣,就是为了不忘旧主,就像罗贯中描写《三国演义》关云长身在曹营心在汉,总是把刘备送给他的外套穿在外边一样。

为了大明的安危,也为了天下苍生不再颠沛流离,刘伯温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完之后大发雷霆,立刻派遣锦衣卫突击搜查张昶的府邸,终于发现了张昶给元大都家人的信件。

尽管只是家信,但是“君疑臣,则臣必死”,张昶就这样被送上了断头台。

那件彰显着他对元朝的旧衣服也一并化为了灰烬。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1.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背后,掩藏着什么秘密,让他一生难以启齿
2.“说曹操曹操到”的后半句知道是啥吗?过于羞辱曹操,没人敢说
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了一个人,最后被他夺去了宋朝江山
4.才女出上联“朝朝暮暮,进进出出”,书生对出的下联,让她红了脸
5.公孙策:包拯的首席智囊,为何却被推上虎头铡问斩,原因让人唏嘘
6.朱元璋斩杀一大臣,大臣死前提了个小要求,朱元璋大笑:正合我意
7.关羽死时,曹操说了10个字,司马懿说了9个字,两人水平高下立见
8.他看破宋江,谎称回乡探母,结果一去不返,成为水浒结局最好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