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为何不用康乾线条,用汉唐线条?林徽因:到霍去病墓前看看
1950年6月19日,国徽评选会议在中南海正式举行前一天,因数月昼夜奋战,劳累而病的林徽因夫妇做主叫负责秘书工作的朱畅中代替他们两人去参加会议。
临行前,林徽因拉住朱畅中的手,反复叮嘱他:“畅中啊,我和思成都在家中等着你的消息,你记住,不管评选会结束有多万,你都要赶回来告诉我们结果。”
朱畅中认真点点头,再三保证他一定第一时间来报告评选结果,然后在林徽因忐忑的目光注视下,带着所有资料,踏上前往怀仁堂的路程。
次日,评选会议正式召开。悬挂在会议厅正中的有两个国徽图案,一个由林徽因为代表的清华团队设计,一个由中央美院负责设计,而当日的会议主题即是于两者中挑选出更适合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国徽图案。
朱畅中非常紧张,看着参与评审的委员们来回在两个图案间走动,时不时交谈争论几句,脸上的汗水一滴滴流入脖颈,他却根本无心擦拭。
不一会儿,周总理来了。大家停止说话,纷纷向总理问好。周总理笑容满面地逐一回应,走到两个待选图案前,静静凝视片刻,方叫大家开始发表各自意见。
田汉首个发言,他支持的是中央美院设计的国徽,理由是:“这个设计,透视感较强,色彩非常明朗。”
他的话声刚落,几个委员即举手赞成田汉所言。
朱畅中听罢,只觉自己的心好似跳到嗓子眼,令他愈加不安起来。
紧接着,张奚若起立,把票投给清华设计的国徽。他认为:“清华设计的国徽,颇具民族特色且富丽大方,布局较之美院,更加严谨,构图亦显庄重,十分符合政协征求国徽图案时给出的3条标准。”
就在大家议论不休之际,周总理忽然走到李四光的身边,轻声问道:“李先生觉得呢?”
李四光沉吟片刻,指着清华设计的图案,回答:“我喜欢这个,有气魄,有中国特色。”
周总理重新回到两个国徽图案前,目不转睛盯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让大家再度发表各自看法,多数委员皆把票投给清华团队设计的图案。
周总理点点头,表明他的选择:“好的,我也将票投给清华团队。”
这一刻,朱畅中的心脏跳得更加激烈了,他很想此时生出一双翅膀,飞往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家中,告知他们这个好消息。
不等朱畅中平复情绪,周总理又问:“梁思成先生来了吗?”
张奚若代为回答:“梁先生和林先生都病倒了,来的是清华小组的秘书。”
朱畅中在张奚若的呼唤声里匆忙起身,走到周总理面前。周总理指着清华设计的图案,问了朱畅中几个问题,并向朱畅中提出修改意见。
评选会议结束,时间已是深夜,朱畅中连肚子也来不及填饱,便如约赶到梁思成家,向林徽因传达清华设计的国徽图案当选且要再修改定稿,送审政协全体会议的好消息。
至此,林徽因领导主持的一项事关国家的重要工作基本宣布完成。同年6月,毛主席亲自宣布,通过林徽因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那一刻,病弱的林徽因甚至无力站起来,向大家表达感谢,但她的心却是无比激动的,她实现了梦想,用自己的坚持和骄傲换回荣耀和辉煌!
01,她的执念:走遍万水千山,只心系中国古代建筑
生于1904年的林徽因有一个学术氛围十分浓郁的家庭,她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很大影响。1920年,随父亲林长民到欧洲游玩的林徽因在伦敦遇到一位从事建筑工作的女房东,由此开启对建筑学的向往与执着。
4年后,林徽因同梁思成奔赴美国,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因为该学院建筑系不收女生,所以林徽因只能选择美术系,但她仍固执选择建筑系所有主要课程,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夙愿。
1928年,与梁思成结婚不久,夫妇二人即回到华夏,投身祖国建筑事业。此后十余年时间里,他们并肩走过许多华夏古迹,保护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
在深藏山中的卧佛寺,智宽和尚听说林徽因夫妇是来考察平郊古建筑的,立马向林徽因提出请求,希望她能给北平政府写一封信,取消师父与青年会签订的合同,还古老佛寺一片安静。
林徽因听罢,笑着打趣智宽和尚:“不行不行,佛祖都睡了几百年,该醒醒了。况且,智宽师父,你也应该感谢青年会,若非他们在此组织活动,谁还知道深山中伫立个卧佛寺?这样一来,你亦能少些寂寞。”
智宽和尚摇头笑笑,没有反驳林徽因的话,也没有再催促她帮自己“申诉”。
卧佛寺的建筑让林徽因首次见识到中国古建筑布局的美好,它与欧洲宗教建筑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林徽因感慨:“那些出自西方古典美学的经典思想倾向及理论,皆能在卧佛寺布局里找到注脚,并早于西方几个世纪。”
法海寺同样位于北京郊外,是一座兴建于明代,规模不大的寺庙。在那里,林徽因发现了建筑形式与寻常不同的寺门,看到了与居庸关记载中式样类似的古塔,拍摄下相对而立,时代相隔似乎很遥远的两座古旧石龛。
她说:“两个建筑要一起去看,它们皆属于山的一部分,朴素奇特,显示宗教的征服意义,蕴含自然的达观与庄严。”
正如世人评价那样,在林徽因的眼中,无一块石头该是冥顽不化的,而她辛苦换得的“报酬”则尽数藏在每一处建筑里,藏在无穷的建筑意境中。
林徽因深爱建筑,也愿为建筑付出一生心血。在此其中,尤以中国古建筑最牵挂林徽因的心,哪怕为此走遍千山万水,她亦无悔无怨,始终保持满腔热忱。
02,她的坚持:分明病重难起身,为国付出却仿佛有一股用不完的力气
1949年7月,新中国即将成立,政协会公开于《人民日报》等报刊征求国旗、国徽图案与国歌词谱的投稿。林徽因得知此消息后,立马与梁思成组建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展开相关工作。
截止征稿后,工作人员一共收获900余份国徽图案投稿,但均未入选。政协经商议后,决定把国徽的设计任务交予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去完成。
消息刚一确定,梁思成即带了许多国徽参考资料回家,一张张供林徽因等人评论探讨。
当看到一张绘制鲜红太阳和蓝色海洋、白色海鸥的图案时,生性诙谐的林徽因忍不住笑道:“看呀,这简直就是阴丹士林的商标。”
朱畅中瞥了一眼,接道:“七折大甩卖啦!先到先得!”
在场众人全部笑了起来,原本压抑紧张的氛围可算轻松不少。
1950年6月,清华和中央美院分别递交初步设计方案说明,政协常委会虽对几个方案都不满意,但却肯定了国徽设计图案采用天安门一事。第二天,周总理亲自指定以张仃和林徽因所负责设计的两个国徽图案为基础,重新再设计国徽样式。
明确要求后,设计工作明显更忙碌起来。
很多年后,林徽因的孩子对外透露,说当时他从外地回来,一进自家大门便大吃一惊,因为原本整洁有序的家,不知何时变成一个“大作坊”,满地铺散的全是图纸与资料,地毯都看不到模样了,完全没有落脚空地。往日病重到爬不起身的母亲,更是神采奕奕地和大家商讨着什么,仿佛全身上下突然出现一股根本用不完的力气,叫人无比惊讶。
有关人员更是事后表示,林徽因不仅是他们的领导者,也是他们的设计灵感源泉。
国徽设计最先明确的是一个原则:不能像商标。林徽因再三强调:“国徽不能有‘商业气’,它代表国家,要庄重庄严,要富丽堂皇,要具民族特色,要象征化、程式化,要便于印章与雕塑,不能走样。”
其次,林徽因又建议大家在设计国徽色彩的时候尽量采用金红两种色彩,因为它在中国民间是代表喜庆的颜色,总出现于值得庆祝,全民喜乐的日子中。
期间,也曾有学生设计出的作品遭到林徽因的斥责。那个学生在画国徽草图时,采用了康乾线条,林徽因一眼看出,立马驳回:“不行,康乾线条不行,你怎么能用这个?去,你到霍去病墓上看看汉唐线条,我建议你用汉唐线条。”
很多人不懂林徽因在线条方面的坚持,直到许久后,有一个名叫梁衡的学者抱着同样的疑问,亲自到霍去病墓前,细细寻找,观看,方才明白林徽因的深意。
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康乾线条源于康乾盛世,它名为盛世,实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弩之末,是中华百余年苦难的开端,它的繁复、它的奢华、它所代表的含义,全部配不上正在冉冉升起的新中国。
因而,林徽因要求她的学生使用汉唐线条,那是两个如日初升,至今仍被无数人们怀念的真正盛世,是国家强盛、开放与自由的典型代表。于林徽因而言,那样的景象才符合万千人们对新中国的期许,才是新中国应有的模样!
在不断的探索、讨论和归纳中,国徽的设计思绪愈加明细,经30余版设计尝试,林徽因和梁思成带领的团队,终于1950年6月中旬完成一幅定型的国徽图案,他们共同起草署名,阐述设计创意。
3天后,这幅定型方案由朱畅中送审,如前文所言,得到周总理等人肯定,确定为国徽当选图案。
次日,朱畅中带回周总理等人的意见,林徽因和梁思成又强撑病体,带领小组成员开始修改工作。1950年6月末,在毛主席的主持下,由林徽因、梁思成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正式通过;同年9月,毛主席命令公布国徽图案,中国国徽正式诞生。
03,她的贡献:那是她建筑人生最光辉的又一座丰碑,谁人可知,她愿为此燃烧生命
当然,林徽因对国家的贡献可不仅限于此。
她人生中又一光辉丰碑则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关。
新中国成立当年,政协会议通过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提案,接着公开向全国征求纪念碑设计方案。在收到180余份投稿方案后,众人基本确定几个主要要求。
但建筑形式到底是以碑为主,还是采取雕像,却成为久久难以确定的难题。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主张一致,夫妇二人皆觉得应以碑的形式为主题,碑文为中心。他们担心,如果在天安门广场建造雕像,可能会破坏建筑群的和谐,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纪念的事与人跨越百年光阴,很难用抽象的雕塑形式构思表达。
而中国传统的文字和书法则刚好适用于纪念碑,既简单明确,又符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气魄。
林徽因表示:“任何雕像或群雕,均无法比拟毛主席亲笔所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及周总理亲自题写的碑文。”
1952年,相关部门任命林徽因为碑建会委员,负责美术设计方面工作,并担任设计小组实际领导者,对整体造型、构造等提出原则性建议。由于梁思成的日常工作相当忙碌,故而纪念碑主要设计重任全部压在林徽因一个人的身上。她反复研究,一张一张图纸资料仔细推敲,不顾虚弱身体,以燃烧生命为代价,向祖国奉献她的最后一份力量。
在林徽因的坚持下,纪念碑选择唐代风格为基础,不仅彰显华夏历史最绚丽的一夜,而且代表圆满与和谐,更能表达人民对英雄的怀念和歌颂。
装饰花环方面,林徽因则在询问相关专家后,放弃原先选择木棉花的打算,改用牡丹、荷花与菊花三种花卉相结合的方式,它们分别代表高贵、纯洁和坚韧,是一种相对完美的象征。可如何将三种花卉和谐融合,却令林徽因好一阵苦难,所幸最终她还是找到一套满意方案,完成设计。
然而遗憾的是,久病缠身的林徽因到底未能见到纪念碑正式完工,便与世长辞了。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