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猪匠当上虎城镇书记,被县领导两骂猪脑壳~梁平"邓酒罐"这样被拍成电影
上周,梁平本地通在故事 传说中的梁平石马山~ 一文中(点开蓝字可看),讲到了石马山的邓平寿塑像!我们介绍到,生前为虎城镇党委书记的平寿兄,生后成为全国唯一拍成电影的乡镇委书记(唯一拍成电影的县委书记是焦裕禄,唯一拍成电影的地委书记是孔繁森),不少群友请求转发电影。
邓平寿去世马上要满十年了。好吧,三种方式查看邓平寿的电影《我是花下肥泥巴》
1、梁平本地通/万事通首页输入 邓平寿 三字点开可看。
2、点本页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看。
3、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跳转可以观看
剧照。主角与邓平寿的面容相差不小,但演出还是到位。电影在豆瓣上得分7.4分,在1905电影网得分是6.6,在搜狗电影上得分7.5分。比很多抗日剧高。
这才是真实的邓平寿爷爷,面容上牙齿缺两颗,爱好老白干,被称为“邓酒罐”——他办事接地气,真正土里长出来的干部。老傅2002年去他在虎城的办公室,曾与之喝过一次老白干。
电影中,邓平寿两次被县委书记骂为猪脑壳。电影拍摄地点包括明月湖(盐井口水库)、竹丰湖、虎城镇、老县委大院等地。当然,电影是艺术,进行了一定虚构(如他出身“屠夫”,他死于庆典之夜)
电影中,他甚至和县委书记拍桌子了。现实中,下层领导与上级领导拍桌子是不可思议的。后来有新闻记者采访到,为了虎城集资修路的事,邓平寿在县委书记的办公室大哭过。
这才是邓平寿的老母(右)。2010年3月9日,时任县长代小红(红衣)前往虎城镇上丰村,给邓平寿的90岁母亲拜寿。而邓平寿的妻子真名唐友清。
难得一见的他和国际组织的来访人员合影。邓平寿生前根本不会想到,死后会哀荣备至。或许他生前以为,自己干的就是一个镇乡干部该干的。
领带版平寿兄
只有这张看起来真像个“干部”。其全日制最高学历——初中。23岁那年,初中文化的邓平寿考上虎城波漩乡团干,从驻最偏远、条件最差的八林村那一天开始,这个泥腿子干部就舍不得离开他了如指掌的虎城了。
平寿兄生于1955年农历腊月十七日。去世后被挖掘成为典型人物。一位当年与之共事过的干部曾亲口对老傅云:跟着邓平寿,日子清汤寡水,“福利”全没了,甚至工资也要“捐”出来修路神马滴。
许多镇干部希望自己从平寿手下调走。更多干部只能希望他高升调走,可是他不愿调进城,仍呆在虎城,建设“虎南大根据地”。
终于,大家的愿望于2007年春节前实现了——邓平寿2007年2月2日因患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送重庆抢救无效去世,离51岁差3天。
他的生前,所有干部用镇里的公车都得记账交钱。而他最后一次用车,就是送他去重庆医院救治。最终,他走了——平寿,好人难高寿!
以下央视网内容 2007年2月5日下午,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飘起了细雨。在悲恸的哀乐声中,一只规模浩大的送葬队伍顺着虎城镇街道向前涌动,街道两边站满了含泪忍悲的村民,他们扶老携幼,佩带着昨晚熬夜自制的白花,随着加入者的逐渐增多,七里长街人潮涌动,犹如一条见首不见尾的长龙。这是虎城镇群众向英雄表达的最高敬意——万人空巷,迎接为虎城发展鞠躬尽瘁30余年,死而后已的镇党委书记邓平寿的骨灰返家。
捧灵的是邓平寿的两个女儿,后来参加邓平寿事迹演讲团。演讲团曾受到中央最高层领导的接见。
邓平寿生前在日常工作中随身携带的物品和穿过的胶鞋,新华社记者刘潺摄。邓平寿生前的主要政绩就是,虎城镇公路建设,一修就是6年,硬化村组级公路48条、108公里。十余年前,虎城就成为全县乡村道路最早硬化、硬化密度最高的乡镇。他带领虎城人干了当时难所能及的事——明知难为而为之。
他组织修的路,质量好,多年后翻修炮机也难啃动。2014年国庆节,有万事通群友发下图说,县道虎城镇-旱田坝公路大修整治,国庆前就有炮机去施工了,但当年邓平寿在虎城主持修的路,质量特别好,炮机打起很恼火。说是有一台炮机啃不动,开工首日就跑了,炮机老板说干下来肯定亏。
梁平人邓平寿被成功地全国宣传,得力于梁平一批宣传干部朋友对其事迹的整理挖掘。
后来,还建立了邓平寿事迹演讲团,全市、全国多地演讲,并取得巨大成功。他的女儿也是演讲团成员之一。所到之处,台下无不泪雨纷飞
此外,还出版了一本报告文学《邓平寿》。再后来,2009年邓平寿电影《我是花下肥泥巴》上演,曾在上海电影节入围传媒大奖。再后来,听说要筹拍邓平寿题材的电视剧,但没有后来了~
2009年9月,邓平寿在由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中央部委联合组织开展的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中,当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以下为法制日报的一篇报道》
虎城不是城,是个镇,是重庆市梁平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原镇党委书记邓平寿则是土生土长的虎城人,从1978年起,23岁的邓平寿考干当上了波漩乡团干部,从驻最偏远、条件最差的八林村那一天开始,将近30年的时间,他用青春、辛劳、智慧和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在基层这方舞台,旋出最美丽的人生之舞。
一条路
1997年以前,虎城镇基本很少可以看到行驶的车辆。因为大部分村没有一条贯穿全镇的出境公路,而镇内的道路又是坑坑洼洼。农民运送农副产品仅靠肩挑背扛,经济落后成了必然。1998年,邓平寿出任虎城镇党委书记,看到这种状况,他坐不住了。“要结束老百姓肩挑背磨的日子,要让大家都富起来,不大力发展交通不行!”
邓平寿和大家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硬化出境公路、拉通每个村的程控电话,即开展双线工程。
承诺如同一个美丽的冀梦,照亮全镇上下人们的心。可是困难———重重的困难,同时随着承诺,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邓平寿的双肩上。
在修路的过程中,邓平寿这个刚强的汉子曾经落过三次泪。
2003年8月16日的清晨,邓平寿同镇里的几名干部到千丘村八组召开村组公路硬化动员会。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却打断了邓平寿的话,和他争执了起来。会场秩序陷入一片混乱,原村主任也不知何时悄悄溜走了。刚刚作过肺叶切除手术几个月的邓平寿走进大雨,站在十几米远的配电房旁边,仰着脸,流泪了。但是很快,他扭转了情绪,深入开展调查工作。原来老婆婆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这条路即使修好,也走不了几天。后来,邓平寿反复去老人家里做工作,终于在几个来回中、几次闭门羹中,说服了老婆婆。
“当时,老婆婆这边的事情还没有平息,那边又出问题了。”现任村主任、当时任村里文书的孙先友回忆道,“八组这边刚结束,邓书记拧了拧湿衣服,又赶往该村六组。谁知刚走到第一家,女主人就骂开了,一行人只得站在屋檐边听着。
邓书记费尽了口舌,但女主人还是听不进去。我们又来到另外几户农民家。还没走进院坝,就遭到一阵冷言冷语。一连走了好几家,不是说话难听,就是关门不见。我看见邓书记站在一边又掉泪了。我晓得,他是又委屈又着急。他一门心思为百姓办事,大家却不支持工作。他想要千丘村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结果谁知却一连碰钉子。”
当了解到她的丈夫曾在一家石厂做工,工资迟迟没领到,那位女主人想借此讨回工资的情况后,邓平寿立即打电话和石厂老板取得联系,问明了原因,催回了工资。
梁平县县委书记张道华,在当县长的时候,见过邓平寿为了路而掉过眼泪。得知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修下去的一条路,邓平寿竟像个孩子般在张道华的办公室无助地哭了起来。
为了修路,邓平寿付出了太多心血。白天,邓平寿要挨村跑,做群众工作,同时还要跑到修路工地上挖路基、抬石头、搬材料。晚上,他还要回办公室处理事务。那些日子里,睡眠少且身心疲惫的他早上起来时常呕吐,带血丝。甚至有一次,他晕倒在了工地上,村民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可当村民前脚返回工地,苏醒过来的他后脚就到了。对谁都在乎的邓平寿却忽略了一个人:自己。邓平寿对待工作的拼命劲,就像是拉满弓的箭。
“群众工作做不通,不能怪群众,只能怪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只要你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跟老百姓交朋友,多做几次工作,他思想就通了。”邓平寿总是把在工作中受到的委屈悄悄地压在心底,因为对他而言最大的目的就是修好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靠着这股韧劲和心底的信念,邓平寿领着虎城镇的群众,发扬自立更生的精神,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虎城镇硬化村组级公路48条、108公里,受益群众近4万人。
在修路过程中,邓平寿一直坚持着修路是为了方便大家,而不是为了面子的原则。所以,他总是一次次地和群众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及时更改修路方案。“也正是因为他如此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不仅修好了路,而且没有出什么乱子,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张道华感叹说,“不容易啊!”
一条龙一条虫
“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改革开放几十年了,不让老百姓富起来,我们就对不起他们哪!”怀着对农民的这份深情厚意,出任镇党委书记之初,邓平寿就提出“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条虫”的发展思路。一条龙即百里柚子带,一条虫是指蚕桑。这也是虎城镇传统的“致富手段”。由于过去道路不畅,产品无法走出去,发展出现了断层。如今,笔直顺畅的道路把富裕也铺到了农民的心里。
可是那时蚕茧价格逐年下滑,动摇了村民的信心,有的人甚至开始挖桑树,打算干点别的。邓平寿就带着干部天天下村组,给群众做工作,同时还邀请西南农业大学教授、蚕桑专家林吉元到虎城讲解技术,传授科学养殖的方法。1990年就和蚕桑技术员钟德荣学习了桑树嫁接技术的邓平寿,开始走村串户,发挥技术作用。他的挎包里总是带着蚕药、桑剪,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如今,全镇蚕茧产量居全县第一,产值达五百多万元,养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虎城镇共种植柚树5000亩25万株,年产柚子400万个。注册了“猫儿寨”商标的虎蜜柚还荣获了国家金奖,产品远销重庆、成都、香港、澳门等地。
同时,在邓平寿的努力下,科尔米业、洪泰烟花爆竹等60多家企业落户虎城。全镇工业包括煤矿、建材、竹加工、烟花爆竹、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多个行业,200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6500万元。
一次调查
虎城镇党委组织委员廖铭说,邓平寿善于思考和总结,处理各种问题总有合适的方法。处理村民矛盾的时候,他总是先请和当事人关系好的人去“摆龙门阵”(聊天)。他常说:“迂回战术是很有效的方法。”
廖铭对邓平寿处理问题时表现出的聪明佩服得很。他回忆,1990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时任虎城镇乡长的邓平寿接到举报,15里外的茶园山有人偷树。廖铭陪着邓平寿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泥泞爬到山上。“当时村支书廖东伦和护林员已先赶到,面对三个树桩我们都傻了眼。邓书记胸有成竹地喊来护林员锯下一截树桩,用袋子装上,又带头出发了。他要我们注意看脚印和地上落的松叶、木屑。”
廖铭回忆说,“果然,下坡路上,歪歪斜斜地留下了一串脚印,还有不少木屑。顺着脚印和木屑,不一会我们就追踪到了他家,找到了三棵松树。邓书记将锯下的树桩与树干一合,在事实面前,偷树者不得不认错交了罚款。”廖铭说,每当解决了一个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邓平寿总会开玩笑地说一句: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面就不难。
“老大出面就不难”是因为邓平寿平时善于积累和学习。40多个笔记本见证了只拿到初中文凭的他的用心。他白天下村,把调查到的群众困难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到办公室学习,看见报纸杂志上与农村相关的文章,又一字不漏地抄下来。办公室的灯常常要到晚上12点钟以后才熄。他的办公桌旁,堆满了书籍,涉及农业生产、近来出台的政策法规,以及如何发展二三产业等。在镇办公大楼,有一次下村,村民对退耕还林的政策有疑问,邓平寿摸出他的笔记本一一解答,还得意地说:“看,我是从报上抄下来的,信息绝对准确。”
虎城不是城,可是如今却比一个城都要好。交通四通八达,不仅公交车开通到了村组,还有几十辆微型车跑出租,五千多辆私人摩托车来来往往。全镇基本上实现了“自来水、电、电视、电话、公路”五通。就连四川大竹、达县等地不少农民都到虎城来落户、经商。
虎城镇的今天和邓平寿分不开,而邓平寿所有的付出和出发点,也许可以从他的一句话里窥见一斑:“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我始终认为:身为党员,违背了入党誓言就是不诚实,忘记了党的宗旨就是不称职;作为干部,心里不装着群众,不为群众干实事,就不是好干部。”
百姓是他生命的源泉
席锋宇
邓平寿只是一位普通的乡镇干部,却得到千万百姓的爱戴。寻其原因只有一个:三十年来,他扎根基层,把百姓的冷暖真正挂在心上,做什么事,都贴近群众的心,把准群众的脉,做好群众想办的事。
从小贫寒的邓平寿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他感恩在心。继承了农民最朴素的情怀和踏实苦干的态度的邓平寿,一直以来,以农民的儿子自豪,以人民的公仆为荣,以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乐。他求真务实、贴近群众的优良的领导作风源于对百姓的爱。
因为这份爱,他可以在拿掉了一根肋骨,取出了一个半斤重的瘤子,切除了一肺叶的手术进行完第七天就回到虎城镇。他和时间赛跑,他和生命赛跑,他要实现心中的梦想:要让虎城百姓都过上生活富裕的好日子。梦想催生坚定,坚定催生力量。邓平寿凭着这股劲,带领虎城镇的群众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好日子。
因为这份爱,他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奔走在田间地头,走遍虎城镇山山水水,和群众打成一片。手把手,肩并肩,换来心连心。他切实解决群众水电路讯等方面的困难,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硬化村组公路,安装程控电话,发展有线电视。不把工作当业绩,不把权力当面子,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树立了“民本位”的为官之道。
因为这份爱,他主动积累经验,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具有了驾驭各种矛盾的实力,成为了虎城群众的主心骨。他能摒弃空谈,崇尚务实,以多技能、广知识实实在在为民众排忧解难;他能协调各方,把握大局,精思实为,以权力与非权力因素构成双重权威和人格力量,博得群众的拥戴。
因为这份爱,他克己奉公,甘于清贫。邓平寿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傻子哥哥、务农妻子,经济来源只有靠他微薄的工资,但是他没有向组织诉苦埋怨,更没有假公济私,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
他从不铺张浪费,却经常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带头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办公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优先安排资金硬化村组公路。他严于律己、不徇私情,对干部严格要求,耐心培养;保持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
平寿爷爷,你永远活在石马山下,
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谨以此文民间版怀念邓平寿爷爷!
愿你保佑我大梁平风调雨顺,
人民安居乐业,
天天有老白干喝!
读懂梁平前世今生,请关注梁平本地通
专讲梁平历史人文。每月发布4组消息
↓点“阅读原文”进本地通/万事通总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