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科学之路 · 筑健康生命——第二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简称LHS)于2018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是港中大(深圳)继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之后建立的第四所具有从本科至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院。


学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老师们的付出和努力。自2019至今,学院加入了一批优秀教授,下面就由小编带领读者去了解他们的科研背景与兴趣。






BAEG, Gyeong Hun



BAEG, Gyeong Hun博士于2020年1月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副教授。

教育背景

学士(韩国釜庆大学)

硕士(日本北海道大学)

博士(日本大阪大学)


研究领域

利用果蝇作为体内模型生物的干细胞和癌生物学、纳米毒理学。


01

您的学习经历是怎样的?

I had worked as a full-time faculty member in Department of Anatomy, 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or many years.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ranks among the leading Departments in Asia seeking its strength in its holistic Human Anatomy teaching. Many of senior faculty members, including Emeritus Professors Rajendran K. and Ling E.A. are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anatomists in gross and clinical anatomy teaching. I have often attended lectures given by senior colleagues, and participated in teaching seminars and courses which cover a variety of teaching topics, such as “Modul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caffolding Digital Media Assignment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Using the Integrat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I have also reflected and incorporated the valuable feedback from various students and peer reviewers, and made conscientious efforts to emulate the teachers who have inspired me with their passion for teaching and their genuine concerns for students. The Department had provided me more than grateful opportunity to become an effective teacher who loves the subject Human Anatomy.


我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解剖系担任全职教员多年。该校解剖系是亚洲顶尖的医学系之一,致力于人体解剖学的整体教学。那里有许多资深教师,包括名誉教授Rajendran K.和Ling E.A.都是国际知名的解剖学家。我经常参加资深同事的讲座,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课程,包括“模块设计与开发”、“协作学习中的支架式数字媒体作业”以及“利用整合虚拟学习环境评估学生学习”。同时,我也对来自不同学生和同行评论员的宝贵反馈进行了反思和汲取,并认真地模仿那些以教学热情和对学生的真挚关怀激励我的老师。该系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使我成为一名致力于人体解剖学这门学科的教师。

02

您印象最深的科研经历是什么?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moments in my 25 years of research experience is when I worked in Professor Norbert Perrimon’s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Genetic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where I used the fruit fly Drosophila as an in vivo model system to characterize molecules implicated in tumorigenesis and development. When I joined his group as a fresh PhD, I was merely one of 28 postdoctoral fellows in the lab. I recall that Dr. Perrimon spends more than half of his time to attend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for scholarly activities. Indeed, I barely met and talked with him in person during my whole postdoctoral training period. Most of communications between us were held via emails or phone-calls. However, I could take the liberty of having a discussion with other colleagues and collaborating with them. Dr. Perrimon gave us the freedom to choose research topics and never asked us what to do, but he was always willing to provide us invaluable comments when asked and encouraged our findings. Some of us often felt that we were left behind without attention, but I later on realized his philosophy of training his mentees. I believe that he offered us a stimulating environment and encouraged us to grow as an independent researcher with a passion, as a good colleague and communicator, and as a futur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who cares his/her prospective mentees, in his silence. 


在我25年的研究经验中,最难忘的科研经历之一是我在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Norbert Perrimon教授的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主要研究用果蝇作为体内模型系统来描述与肿瘤发生和发展有关的分子。我以一名新博士的身份加入他的团队,成为28名博士后研究员中的一员。我记得Perrimon教授花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参加区域和国际学术会议。事实上,在我整个博士后培训期间,我几乎没有见过他,也很少亲自与他交谈。我们之间的大部分交流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进行的。不过,我可以与其他同事讨论并与他们合作。Perrimon教授给我们提供了选择研究课题的自由,从不问我们该怎么做,但他总是愿意在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给予宝贵的意见,并鼓励我们的发现。我们中的一部分经常觉得自己被抛在后面而没有引起注意,但我后来意识到他训练学员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激情的环境,鼓励我们在沉默中成长为一个充满激情的独立研究者;一个好的同事和沟通者;一个关心未来被试者的未来的首席研究员。

03

能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吗?

My research uses the fruit fly Drosophila genetics to study th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and redox signaling in the regulation of stem cells and cancer. Genetic, genomic,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ical techniques are combined to achieve a systems-level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omplex processes. Stem cells have unique property of producing multiple types of specialized cells that can regenerate damaged tissues throughout the lifetime of an individual. However, the choice between self-renewal and differentiation must be tightly regulated as increasing the stem cell pool can provide a condition for oncogenesis, suggesting that cancer may be a stem cell disorder and thus understanding molecular mechanism governing normal stem cell behavior is important to gain insights into cancer biology. My research group found that JAK/STAT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functions to maintain the homeostasis of germline stem cells (GSCs) in the Drosophila testis. We also recently uncovered that redox signaling plays key roles in the maintenance of GSCs by either promoting their self-renewal or differentiation. Hence, we are now exploring whethe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induced downstream effectors and STAT-mediated transcriptional targets can serve as molecular targe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s, which are thought to be associated with cancer stem cells.


我的研究是使用果蝇遗传学来研究干细胞和癌症调控中的信号转导途径和氧化还原信号传导。遗传、基因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这些复杂过程的系统级理解。干细胞具有产生多种类型的特殊细胞的独特性能,这些细胞可以在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再生受损的组织。但是,必须严格控制自我更新和分化之间的选择,因为增加干细胞库可以为肿瘤的发生提供条件,这表明癌症可能是干细胞疾病,因此了解控制正常干细胞行为的分子机制对于获得癌症信息很重要。我的研究小组发现JAK / STAT信号转导途径可维持果蝇睾丸种系干细胞(GSC)的稳态。我们最近还发现,氧化还原信号通过促进GSC的自我更新或分化而在GSC的维持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活性氧(ROS)诱导的下游效应子和STAT介导的转录靶点是否可以作为开发与癌症干细胞相关的治疗性干预措施的分子靶点。

04

您为什么选择加入港中大(深圳)?

CUHK(SZ) is a young university located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and has a great potential to grow as a leading applied learning university through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I wished to be a part of the growth by contributing myself to the mission and vision of CUHK(SZ) i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econdly, CUHK(SZ) is preparing for the new program of Bachelor of Clinical Medicine, modelled on the medical curriculum of CUHK. I am personally fascinated with the subject human anatomy, and I like to help prospective medical students gain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become allie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herefore, as an anatomist and researcher, I believe that CUHK(SZ) is an attractive place where I can share my expertise and knowledge with students, as well as with other faculty members in CUHK(SZ).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位于大湾区的年轻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潜力成为领先的应用学习型大学。我希望自己能为港中大(深圳)在研究和教育方面的使命和愿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港中大(深圳)正在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课程准备新的临床医学学士学位课程。我个人对人体解剖学着迷,我想要帮助预期的医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成为专职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因此,作为一名解剖学家和研究人员,这里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可以与学生以及其他教职员工分享我的专业知识。

05

有什么个人爱好?

I love to visit strange cities where I can walk around for hours, mingle with the local, experience with regional culture and food. I am also a big fan of badminton who can continuously play for hours as long as my respi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work properly.


我喜欢参观陌生的城市,与当地人交流,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美食。我也是羽毛球的忠实粉丝,只要我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正常工作,可以连续玩几个小时。


陈  刚



陈刚博士于2020年6月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副教授。

教育背景

学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硕士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化学系)

博士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化学系)

研究领域

生物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RNA折叠和分子识别、靶向RNA结构化学探针和药物设计。


01

您的学习经历是怎样的?

我在1993-1996年就读于浙江省东阳中学。东阳是著名的“教育之乡”。早在1989年,东阳就被《人民日报》誉为“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目前,有东阳籍院士13人,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领导100多人,博士1100多人,教授10000多人。

现在想起来在中学里的三年,已经培养了我独立生活的习惯。在学习方面,虽然有些科目成绩不突出,但经过努力我还是非常幸运的能拿到由东阳籍台胞王惕吾先生资助的奖学金。

我于1996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于2001年本科毕业于化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是一所相对年轻的大学,创办于1958年,一直以来以培育优秀人才享誉中外。

随后,我加入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 of Rochester)化学系,开始关注生命科学,并选择了博士导师Douglas Turner攻读生物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我先后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UC Berkeley, 2006-2009)和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加州校区(Scripps Research, 2009-2010)从事生物物理方面的博士后研究。

02

 您的科研经历是怎样的?

我在2001年加入罗切斯特大学化学系时才开始真正接触生命科学研究,关注核糖核酸(RNA)的复杂结构和类似酶催化的生物功能。


2010年我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数理科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并担任助理教授。在真正建立独立实验室前,我就在2010年6月着手开始和博士后候选人探讨如何靶向识别RNA结构。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我们以及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日本,瑞典,瑞士)的研究实验室发展出了独特的分子相互识别平台应用于特异性识别RNA双螺旋结构。

03

能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吗?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有两个方面:1.利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方法(包括高分辨率光镊操纵单分子)来表征分子识别作用力如何调控RNA和RNA-配体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动力学和生物功能;2.发展靶向RNA二级结构的可编程修饰肽核酸(PNA)和其它功能分子作为化学生物学研究工具和疾病诊断治疗方法。

光镊操纵单分子的研究手段是我在读博士后的科研项目。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商业化,在世界各地,包括国内不少高校实验室都开始采用商业化的光镊仪器在水溶液中操控或跟踪动态生物大分子(包括病毒和细胞)。

我们在靶向识别RNA双螺旋结构的高影响力研究已经引起了RNA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我们(1)撰写了一篇关于RNA三链体的特邀综述文章(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RNA,2015, 6,111-128);(2)发表了关于碱基三联体对于RNA三维结构和催化活性的重要性的新闻和观点文章(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15, 11, 830-831);(3)贡献了一个特邀书籍章节(2016, Springer出版)综述关于通过双链和三链结构形成来分别识别和靶向成熟miRNA和miRNA发夹前体;(4)受Biochemistry总编辑(Alanna Schepartz)邀请,为 Future of Biochemistry 专刊撰文(Biochemistry, 2018, 57, 149-159)。最近,我也应邀成为国际期刊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 Molecular Cell Research(BBA Mol Cell Res)的编委。

我们将会不断吸引新人才(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优秀学生)并加强合作以进一步提高研究团队在RNA折叠和分子识别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发展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疾病诊断和精准药物设计方法。

04

您为什么选择加入港中大(深圳)?

我选择港中大(深圳)的一个重大原因是这所学校具有前瞻性和独特的办学理念, 以及各位科研、教学以及行政老师的认真积极务实的行事作风。在2019年访问学校时,我在校园里很巧遇到一位行政老师,他花了很长时间和我介绍学校的创建历史和独特的办校理念。我作完学术报告后,每位老师都表示出浓厚兴趣。我对轻松活泼的问答环节和深入的一对一讨论仍然记忆犹新。加入港中大(深圳)后,在同事交流创建新实验室和本科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对深圳精神和深圳速度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亲身体会。

05

能谈一下您的教学理念吗?

一个人的知识库应该定期更新,特别是对于迅速发展的生物化学和医学相关领域。对于一些基础科学科目,我认为将这些科目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应用联系起来也是很重要的。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非常强调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我认为适当的独处思考也是深入学习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我很羡慕港中大(深圳)的学生能在这样一个弘扬融汇中西贯穿古今理念的校园里学习和生活。


江瑛芝



江瑛芝博士于2020年3月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学士(国立台湾大学)

硕士(国立台湾大学)

博士(德国海德堡大学)

研究领域

计算生物学、理论化学、非平衡物理学。


01

您的学习经历是怎样的?

我研究生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后申请了美国的几个学校和德国马普所 (Max Planck Institutes) 的博士班奖学金。并在美国的学校录取我后,我去美国参观,却被在美国的德国老师的学习方式吸引。出于好奇,最后选择了去德国拿马普所的奖学金去德国海德堡大学进修博士。

02

您的科研经历是怎样的?

我在德国读博士时,主要研究气态小分子的运动如何影响实验所测得的电子光谱。

图一: 图解ICD过程,透过游离(ionization)一个內层价电子,外层的价电子可以跃迁至內层并将能量转移到附近其他分子上来离另一个价电子。最后体系由于所携带的正电荷互斥而解离(dissociation)。图片取自T. Jahnke et al.  PRL 93, 163401 (2004)。

图二:一氧化碳的KER光谱和其所对应的俄歇电子谱,理论计算和实验皆证明镜像法则并不通用于双原子分子的俄歇效应。


博士毕业之后,我有幸加入王一老师在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的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当时王老师希望在VMD平台上发展一套自由能计算软件(VSS),VSS可以读入一个蛋白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轨迹档,替换其中的小分子成另一个小分子,透过后处理的方式来计算同一蛋白对不同的小分子结合能的差异。通过研究,我证明了在小分子替换时,如何建立小分子结构对自由能计算的收敛速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并随即在拥有广大读者群的J. Chem. Phys. 期刊上提出了最佳的小分子结构建立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与实验组合作,利用分子动力学模式来研究植物的次级代谢中非专一性的酶如何演化,我们的在这方面工作也发表在各大国际期刊,包括 PLOS Comput. Biol. 和 Proc. Natl. Acad. Sci. U.S.A. 上。

图三: 小分子结构设计对收敛性的影响,如果小分子的结构设计在计算的初始状态和末尾状态有完全不同的结构,那么缺少这自由度的采样将会严重影响计算收敛结果。

通过在王一老师课题组积累的研究经验,我将一般平衡统计力学的自由能方法和量子动力学中的电子组能跃迁过程比较后,发现了由平衡进入非平衡统计力学的突破口。根据这一个发现,我写了一份基金申请向英国皇家学会申请了牛顿国际奖学金。以牛顿国际学者的身份加入了南安普敦的化学系,依托在Jonathan W Essex教授的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03

能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吗?

我目前有三个研究方向,首先是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又称耐药性)问题。自从盘尼西林被发现至今,曾经历了多次演化,目前主要几种细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因此开发新型抗生素则是目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目前主流的抗生素几乎都是从微生物中提炼出来的,然而这样的做法有其限制,至今发现微生物所能合成的抗生素种类不过40种,并且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现新的抗生素结构。如今通过结构生物学与计算机辅助,科学家已经能解开这些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以及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了解这一过程将能够帮助我们直接设计新型抗生素。以超级细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南安普敦的时候,我们透过全面详细的理论计算证明了之前相当热门的变构调节假说无法解释新型抗生素Ceftaroline的活性,因此追求建构在变构调节假说上的抗生素设计对MRSA的效用不大。我未来的计划是进一步认证并说明MRSA主要抗药性的分子机制,然后根据结果来设计新型抗生素。

04

您为什么选择加入港中大(深圳)?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后经验十分美好,因此当王一老师告诉我港中大(深圳)在招人的时候,我即申请了面试。承蒙Kobilka 教授和叶院长的厚爱, 现在我也能继续在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中教学和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05

有什么个人爱好?

户外运动和旅行。住香港的时候,夏天常常跑去西贡的海边浮潜,和鱼群一起游泳。在欧洲的时候,常常和老公一起去英国各地旅行。


杨  洲



杨洲博士于2020年6月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讲师。

教育背景

本科(香港科技大学)

博士(香港科技大学)

研究领域

在细胞生长调控、细胞极性建立以及神经突触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的功能和结构研究。


01

您的学习经历是怎样的?

我本科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的生物学系。其生物学专业的课程覆盖的面很广,使我能够涉猎到生物学的方方面面。在大二的时候,我争取到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机会,从事microtubule相关的学习研究。其后,又加入到不同的实验室,分别在粘膜免疫机制和神经递质调控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实验经验。在本科毕业和攻读博士期间,我加入了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的贺菊芳教授的课题组,在神经科学领域进一步探究学习与记忆的机制,并发现了一种多肽Cholecystokinin在学习与记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学习经历对我选择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进而规划整个职业生涯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02

您的科研经历是怎样的?

博士期间,我师从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的张明杰院士,主要从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角度,研究细胞生长调控,细胞极性建立以及神经突触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三种过程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表面看似不相关,其实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参与这些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以及其所包含的行使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结构域,正是发现这种内在联系的关键。在对于脑部肿瘤抑制蛋白质Merlin(Nf2)的研究中,我发现了其在上皮细胞的生长调控中新的激活调控机制。在对于含有串联式WW结构域的蛋白质的研究中,蛋白质Kibra和MAGI的串联式WW结构域在神经突触形成,细胞生长调控(在与肿瘤相关的Hippo信号通路中)以及细胞极性建立过程中的功能也被渐渐阐述清楚。从我的角度来看,博士学习期间,除了对于特定的领域形成独特的见解以外,建立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同样重要并且能够受用终生。

03

 您为什么选择加入港中大(深圳)?

我个人属于比较外向的人,善于与人沟通,也很热心。我选择作为讲师加入港中大(深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认为我个人的经历能够很好地帮助到学校的学生,并且我也会很享受与学生们相处并帮助他们的过程。12年在香港学习工作经历,使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港中大(深圳)这样一所的大学初心和使命以及学生对于大学生涯的期待。在初期有些学生在适应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学环境中会遇到的一些困难,而这些困难中,很多我都曾有切身的体会,并摸索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度过适应期以后,我也能够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尽力开发和使用大学提供的广阔平台和丰富资源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另外,我个人的科研背景比较多样,也适合来引导学生勇于探索不同的领域找到自己真的兴趣所在。

04

 能谈一下您的教学理念吗?

作为讲师,我主要负责教授生物方面的课程。生命科学是一个实验学科。我认为在授课时,仅教授相关实验的结论是不够的,并且也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枯燥乏味。有很多经典的实验背后其实都富含精彩的实验推理和精密的设计,而这些并不是简单的结论所能体现出来的。我认为这些同样是生命科学的精髓。把这些内容加入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门学科并发自内心的热爱它,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批判性的思维。同时需要加大实验课在教学中的比重,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出发,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潜力。无论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科学研究相关的活动,这些培养都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起到正面的帮助。

05

有什么个人爱好?

我的个人爱好比较广泛,也很愿意探索尝试新鲜的事物。兴趣爱好,主要以健身运动,电影和饮茶为主。在大学期间,也对龙舟,射箭,空手道也都有所涉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