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算法关入信息茧房的中国网民

云宇say 云宇的异想国 2024-03-29
💛

大家好,我是云宇。

提到“大数据算法”,你会想到什么?

是某宝某东里的猜你喜欢,还是某音某手里的海量同类型内容推送?

最近有网友发现一个更可怕的现象,当他在某短视频APP刷到一个男女朋友吵架的视频并转发给自己老婆后,发现他们两人的评论区截然不同。

他的评论区前排基本都站在男性视角,大多是对女性的嘲讽;

而他老婆的评论区热评则以女性视角为主,大多都在为女性说话。

在他的帖子下,很多网友也现身说法。

有人说看同一个视频时,自己看到的评论是孩子抱怨家庭,而妈妈看到的是家长自诉不易;

有人说自己不追星时看到的是两边吵架,追星后只能看到一方的声音。

也就是说,不但我们刷到的视频是“私人订制”,就连评论也很可能是基于大数据算法推送的“投其所好”。

当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全世界,殊不知,我们看到的只是程序想让我们看到的异世界。

这让我想到博主“留几手”做的实验,他尝试在某音发短视频,试图搞清楚为什么各种谣言、骗子、夸张暴论、装疯卖傻会充斥短视频。

他发的第一条视频是《东北苞米到底多少钱一根》,探讨东方甄选的高价苞米,结果视频违规了;

第二条视频是《健身有啥用》,大意是“有钱人没时间健身,天天没事干的闲人才健身”,结果还是被禁了。

这两次违规原因不难猜,东方甄选和刘畊宏可都是某音的超级流量。

后来,他又发了《小镇科学家辛吉飞,为什么只在抖音混得开》,视频违规;

发汪小菲家的八卦,因“不良价值观引导”违规;

发《泰国嘎腰子,是不是故事会》,违规;

梳理《宝马mini的道歉》事件来龙去脉,违规;

发《我为什么选择丁克》,违规;

聊刀郎事件,说刀郎的二次爆红是短视频平台兴起后的一种群体无意识狂欢。

这次倒是能正常发布了,但当两个月后刀郎入驻某音,视频再次因违规被禁。

抛开视频本身的价值导向不谈,这个实验折射的现象本身就像一场荒诞的闹剧。

小时候看《楚门的世界》会觉得很荒唐,怎么会有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世界而不自知。

而现在,恭喜你,我们都终将成为楚门。

2008年,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R·桑斯坦在他的书《信息乌托邦》里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意为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在桑斯坦看来,网络信息时代在带来更多资讯和选择,看似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表象下其实也蕴藏着对民主的破坏。

很显然,桑斯坦的预言早已成为现实。

过去,我们被迫接受各方信息。看电视剧,电视台播什么我们就看什么;看新闻,媒体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黑的白的、正确的错误的、好的坏的…...我们被动接受并主动过滤筛选。

现在,手机越换越新,手机里的APP越来越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我们似乎有了更多选择,我们本应该越来越聪慧。

但现实是,那些所谓的选择更像充满诱惑的糖果,将我们一步步引诱着步入黑洞般深邃的陷阱。

这个陷阱的洞口,有各种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但随着我们逐渐深入,会发现周围的内容和观点逐渐单一,只剩下自以为白的、正确的、好的内容。

同时,平台将用户“不感兴趣的”、“不认同的”内容统统排除,再将不符合平台价值观的内容一并扫除。那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消失了,就连黑暗都变得扁平的、二极。

最后,我们身陷其中,再也找不到回到“真实世界”的路,成为易被操控、无脑跟风的“愚民”。

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早已被短视频侵占。地铁车厢、红绿灯、电梯轿厢甚至医院、殡仪馆,那些短视频背景音不由分说地钻进耳朵,偷袭大脑。

但当我们沉迷于短视频给大脑带来的多巴胺刺激时,记得提醒自己,这不是世界的全部。

其实逃离“信息茧房”的方法也很简单,关掉APP、放下手机,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后你会发现,周围那幽黯无际、牢不可破的“茧”,就这么轻易地崩塌、粉碎、消散,不费吹灰。

以上。

往期精彩内容:

“在青春季,我也曾做过一名短暂的通信人”

听完这期博客,我开始理解东亚父母

强推《逃出大英博物馆》,没有人能笑着看完这部短剧!

作者介绍:

云宇,努力靠码字养活自己的自媒体人,用文字分享成长与经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