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9岁那年,我明白了职场的真相

云宇say 云宇的异想国 2024-03-29
💛

大家好,我是云宇。

2018年5月,我写下辞职邮件点击发送,结束了最后一段职场时光。

那一年我29岁,那是我毕业后的第三份工作,却没想到成了最后一份工作。

当时的我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只知道再不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职场,我就该窒息了。

在家呆了几个月,我尝试总结自己的职场经历。后面几年,也隔三差五和几位聊得来的前同事保持交流。

渐渐地,我也咂摸出一些极具个人偏见的职场真相。

1

我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互联网电商做PR(企业公关),在职3年,周围的同事来来往往,直属领导也换了一个又一个。

在他们身上,我学到最多的道理是: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

职场上,最重要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自我包装的能力。对这一点的考核,从面试时就开始了。

我经历过两任直属领导,他们都拥有漂亮的履历,大厂出身能力强,甚至拿过广告领域大奖。

我曾无比期待能跟这样的领导做几个项目,学学他们的专业能力。

但很快发现,他们的专业能力其实并不比我强多少,反倒更像是礼品店的店员,擅长将普通廉价的商品包装成一个个精致昂贵的礼品盒。

离职后,我常和前同事探讨,职场上到底什么能力最重要?

最终总是得出相同的结论:如果直接把工作产出展现在老板面前,100分的产出和80分的产出并无太大区别。但经过自我包装,60分的产出足以秒杀老实巴交的100分产出。外加出色的向上管理能力,才是纵横职场的关键。

2

很多人会把同事关系描述得特别黑暗。

但在我看来,不要把同事想得太好,也不用把同事想得太糟。

至少在我工作的这几年里,虽然遇到过不少奇葩领导,倒没遇到几个奇葩同事。

推己及人,其实大家都只是打工人,只想每天摸摸鱼干干活,每个月定期收工资就好。

又有几个人会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尔虞我诈呢?

但也不用急着把一切都向同事坦白,工作那么无聊,打工人最爱的就是八卦。

在不了解同事人品的情况下过于坦诚,说不定第二天八卦群的主角就是你。

也有人说,不要和同事交朋友,因为职场是竞争的地方,利益大于一切。

这话不无道理,但也不绝对。

很多时候,时间会说明一切。不用过早卸下防备,但随着时间流逝,足够幸运的人也能找到一同前行的好友。

3

离职前,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源自一场公司举办的对外大会。

当时,我作为项目内容组负责人,负责把控宣传稿件的产出。一连大半个月的熬夜加班早已让人疲惫不堪,做不了决定的无能领导更让人心力交瘁,临发稿前还被要求修改早已写了N版并艰难定稿的媒体通稿。

加上大会当天我的电脑充电器不见踪影,神经已然紧绷到了极限。

当天,正当我们埋头持续码字产出内容,并以为一切即将顺利结束时,领导再次带来致命一击——每位嘉宾的讲话都要出一篇稿,毫无意义却又费时费力。

我仍然记得那个下午,在灯火辉煌的宴会大厅里,台上的人侃侃而谈,台下的人昏昏欲睡,只剩边上卑微打工人,边抹眼泪边码字。

是的,我居然在这种场合不争气地哭了。

其实事后想想,也确实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当压力达到某个峰值,稍稍一点外力就足以让人崩溃。

试想,如果当时我没能尽力完成项目又会怎么样?

也不会怎么样吧,100分的工作和60分的工作,能得到的结果并不会相差太多,反而自己的状态会完全不同。

公司是老板的,身体才是自己的。在职场上,偶尔放下一些责任心,世界不会毁灭的。

4

很多时候,我们疲于应付领导交给的任务,却忘了自我提升。

这也是我在离职后最后悔的一件事。没能合理利用公司资源积累自己的本钱。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传统纸媒做报社记者。因为工作关系,会接触很多上层人士;

后来在电商公司,也接触了不少传统企业以及创业型公司的高层。

诚然,作为小员工,我很难和这些人脉搭上太深的关系,但多和这类业内人士交流,也能受益匪浅。

每做一份工作前,可以先做个规划,我想从这份工作中获得什么?

是工作经验、人际关系、专业技能,还是收入提升、人生状态的过渡......

用80%的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剩下20%来自我实现。

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领导又布置了一个自己不擅长的任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工作是一时的,如果利用这个机会学到有用技能,却是可以伴随一生的。

与其为老板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把工作看成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会不会让打工看起来不那么苦逼?

以上。

往期精彩内容:

带85岁外婆去泉州玩啦~(老人出游经验分享)

30句不落俗套的秋日限定文案

停止无意识乱花钱,用5部纪录片戒掉“消费脑”

作者介绍:

云宇,努力靠码字养活自己的自媒体人,用文字分享成长与经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