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互看见,协同发展(一)|| 山西省首届社会化生态农业发展论坛7月24日纪实

小菲大玉 晋土耕耘合作社
2024-08-30


编者按


为探索山西社会化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总结本地化的经验与挑战,为娄烦有机农业增添动力,实现有机农业从星星点点到全域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首届社会化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于2021年7月23日-7月25日在娄烦县静游镇新庄村(美美公社·青年文化产业园)正式举办。


本次论坛由山西省晋土耕耘社会化生态农业产销合作社和太原美美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由静游镇人民政府、娄烦县农业农村局、娄烦县乡村振兴局、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蒲韩新青年公社、国仁乡建社企联盟、山西光明公益发展中心、山西中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山西云顶庄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


本次论坛以“相互看见,协同发展”为主题,以“山水娄烦,有机好物”为愿景,邀请三农领域专家、全国行业代表、山西有机新农人、娄烦农业从业人员共聚于美美公社,进行思想碰撞与友好交流,合力搭建协同创新、共享发展的平台,用行动探索“以农民为主体、以合作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山西省农业社会化发展新格局。 


开幕式



7月24日,论坛主要进行了开幕式、以“当代先进青年应自觉担当生态文明建设使命”和“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制度创新”为主题的主题演讲、以及以“小农户推动的生态农业发展”和“企业推动的有机农业发展”为主题的论坛。


开幕式




美美公社董事长李志明主持论坛开幕式,对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和业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提出“资源共享,相互交流,促进发展,共同构建生态农业社会化发展的新格局”的论坛倡议。



娄烦县副县长高林代表娄烦县委、县政府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指出此次论坛是更好探索山西社会化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的创新之举。



山西社会化生态农业产销合作社理事长梁少雄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介绍了本次大会举办的背景和山西省社会化生态农业产销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搭建这样一个跨地区的平台是希望能够联合更多返乡青年,让大家能够相互看见,协同发展,将我们自身认可的价值活出来。



主题演讲




当代先进青年应自觉担当生态文明建设使命



胡跃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胡跃高老师指出,乡村振兴面临五项农业安全任务: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乡村社会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国际农业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安全问题爆发、全球农业危机的背后是工业文明深陷困境之中。有机农业为解决农业安全问题带来了希望,可望一箭五雕,解决乡村振兴的五大问题。


但是,现行有机农业还存在若干缺陷,例如:现行有机农业建设者只重视农产品品质与生态环境保护,而忽视了粮食安全、乡村社会安全与国际农业安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胡跃高老师提出全域有机农业是通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光明大道,要推动有机社会、有机生产、有机社区的三位一体同步建设。


最后,胡老师对当代青年与乡村振兴建设者寄予祝福:要积极实践,锐意成才,努力成长为时代的参天大树,做出成绩!



乡村振兴战略与三级市场方案——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制度创新



贾林州,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因受河南暴雨影响,贾林州老师未能到达现场,通过线上的方式给大家分享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制度创新。


首先,贾老师介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路径设计、制度基础与有效模式,并强调集体经济组织在生态资源资本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其次,贾老师针对三级市场的制度设计以及在县域方案实施的具体实施路径作出解释,即通过资源性市场、产业化市场与证券化市场来发展乡村产业,引领县域乡村振兴。


第三部分是推动县域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打造“三位一体”集体经济、搭建产业发展的数字平台等。


最后,是对国仁城乡的介绍,国仁城乡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合作伙伴,致力于共建全面振兴的乡村社会,共创乡村社会的美好生活,持续为乡村和全社会创造价值。



论坛一:小农户推动的

生态农业发展




家庭式共生农业



李凤琴,万荣县生态农人。

柳雨,万荣润土家庭生态农场农场主。


李凤琴老师和柳雨老师师徒二人分别分享了他们做家庭农场的经验和体悟。



李凤琴老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一位有智慧的农民。李老师2013年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后来意识到化肥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外出学习生态农业经验后,便和老伴商量决定做生态农业。下定决心要干,第一年不成功,明年还干;第二年不成功,后年还干......抱着一定要做成功的信念一干就是8年。


2015年李老师开始学习酵素种植,用酵素种植的苹果生长状况有所改善,口感也受到邻居和亲友的肯定。李老师说因为周围的邻居还是用农药化肥种植,周围田地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自己做生态农业慢是慢了点,但一定能成功。后来邻居受到李老师的影响,也开始跟着李老师一起用酵素种植。



柳雨老师说李凤琴老师是他唯一的师傅,上一代人身上的一些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传承,柳雨老师也一直在传承和践行生态农业和传统文化。柳雨老师做生态农业是缘自于2015年,当时关注到得病的人很多,经过观察发现食物的安全很重要,后来自己开始走进有机农业。


柳雨老师后来接触到讲道德经的老师和做酵素的老师,便开始学习并与农业相结合。柳雨老师在外打工回到家后,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人开始做农业种植。通过自己6年的践行,觉得自然农法就是一种修行,是一件能够让人脱胎换骨的事情,在做实践的过程中自己从里到外的想法都改变了。而学习传统文化对自己做生态农业影响也非常大。


柳雨老师给自己的农场起了个名字,叫润土家庭生态农场。柳雨老师认为,土地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用爱心去珍惜土地,去爱惜土地,有了健康的土地,才能有健康的食材。


柳雨老师分享到,改良土壤需要有一个共生的系统,我们东方的文化讲求共生,我们是平等的,我们要跟农业和谐相处,共生发展,构建生态食物链,而非是人管理农业的关系。你怎么去做,源于你对生态的认识和理解。


柳雨老师分享到做家庭农场的关键点一是家里每个人的观念是要高度相同的,家里人观念不同是比较难达到好的效果的。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才能走向更好的方向,家庭要有共同的理念才能真正做成这个事情。


关键点二是人要吃有生命的东西。而现代人吃的东西大部分是不熟的,消费者想早点吃到食物,生产者想尽办法提前采摘,再用催熟剂催熟等。而柳雨老师现在做的种植是严格按照24节气种植的,保证给大家提供的是健康有能量的食物。



蒲韩小农生态农业探索实践



胡雅超,蒲韩新青年公社社会企业部门负责人。

 


蒲韩新青年公社于2015年入驻山西永济蒲韩社区,胡雅超老师因参加第十一期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结缘蒲韩新青年公社,结业后留在团队继续参与工作,主要参与社会企业板块的工作,陪伴在地农户做土壤改良,同时做生态农产品的销售。


社会企业团队自老石农场建设运行起步,在蒲韩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后开始做蒲韩地区的生态农产品销售,逐步推动在地农户做土壤改良。5年多的时间里,尝试过蒲韩社区在地所有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不断尝试不同的与农户合作的方式和销售的方式,也不断理清团队定位和发展思路。


后团队定位调整为生态农产品供货基地,所辐射的农产品范围从蒲韩社区43个村逐渐调整为公社所在村庄,合作农户更精准,合作方式更密切且更具可持续性。调整后也同样存在挑战,本村合适的生产社员少、团队生产技术不成熟、生鲜产品周期短导致销售压力大等问题也在不断探索中摸索出一定经验:

1、生产社员方面

找已经正在做土壤改良的农户;

找好打交道、人品好的农户;

找地块情况相对较好的农户;

找村干部推荐。

2、生产技术方面

找生态圈子里已经在做的老师学习;

购买CSA联盟推荐的生物制剂作为过渡;

结合蒲韩联合社之前在社区内推广的经验方法;

及时观察田间情况,做好生产记录,做对比试验。

3、销售方面

通过参加历届CSA大会、论坛等线下渠道进行宣传和打通销售渠道;

平台反向定制;

通过公众号文案、抖音直播进行宣传;

做好消费者日常维护。

 

未来,团队也将继续在与农户合作、生态农业技术、销售各个环节等方面不断突破发展。



生态农业的实践以及思考



崔世有,大同市云冈区金穗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崔世有老师2014年底开始创业,立足山西,从事生态小杂粮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崔老师返乡后觉得应该做有优势的的产品,应该把当地的特产、地标产品做好,首先选了小米,因为小米在杂粮中人们认可度最高且营养价值最高。后来陆续开始做黄花菜、绿豆等产品。后来,崔老师开始在100公里范围内,找合适的同伴协同发展,成立合作社共同发展。


崔老师也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了做生态农业的三个坑:

第一个坑是选品,选产品要选好吃的产品,因为中国人讲究好吃。

第二个坑是做农业投入比较大,而且风险比较大,要做好亏损五年的准备。农业最大的风险首先是自然风险,遇到大的灾害可能就是血本无归。你做第一年时消费者认可的很少,第二年挺过来了,第三年挺过来了,第四年挺过来了,第五年挺过来了,后边就越来越好做了,认可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第三个坑是农作物受在地气候等因素影响,要利用在地资源优势、气候优势。比如杂粮在山西具有旱作优势,晚上温度低,根本不用考虑病虫害的问题。发酵粪可以做肥料替代。 


崔老师也有分享自己发展前期示范户/社员的经验:

1、看这个人是否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可能跟你很好的合作,很可能会弄虚作假);

2、看这个人邻里关系怎么样;

3、看这个人在村里人缘怎么样;

4、看这个人是否对农业有热忱;

5、看这个人是否愿意分享经验教训。


崔老师也有分享到合作社的弊端:

1、社员看中收益;

2、农民收益升降不稳;

3、地块分界处容易有摩擦;

4、成本问题.

 

崔老师最后分享到,做生态农业不仅要做质的稳定性,也要做量的稳定性。只要把成本降下来,全域有机是可以做到的。



搭建生态小农与城市消费者的互动桥梁



白琳,2000年-2015年从事室内设计工作(高级室内设计师),2016年至今从事朴门永续体系、夯土建筑、生态零垃圾生态社区的学习研究,探索乡村与城市健康环保食材链接探索体验。



白琳老师分享到,自己做这件事情缘起于两件事,一是自己生下第三个孩子之后,感觉到身体不是。二是因父亲所患糖尿病已到并发症阶段,陪伴父亲做五年透析的过程中看到父亲做透析很受罪的样子及在医院看到很多年轻人和小朋友患者,大多因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所导致。这两个事让自己决定去做这个搭桥工作。


当白老师发起善念决定要做这件事情时,便陆续遇到很多有缘人,遇恩师且给予助力和支持,发现做传统种植的生态小农进行合作,自己也开始在村里租地体验生活,开始到处给朋友们免费送健康食材,自己只是想做一颗小火苗。


白老师租地种地过程中,各种情况都有出现,冰雹、地被迫不能租了等情况都有发生,而自己之前心力不够,遭受打击就不想做了,好在有恩师在背后助力。白老师租地五年相当于养了五年地,今年白老师把地交给专业做有机的农友做,白老师觉得自己掏的地租一点都不心疼,因为那块地干净了。


白老师通过分享一个曾患三种癌症的女士通过吃有机食物调理身体治好疾病和河南大暴雨灾害事件,抛出问题让大家思考——我们是做人重要?还是做事重要?我们到底要在事情上下功夫?还是在人心上下功夫?


白老师尝试探索的过程中,习得了老祖宗的智慧,先舍后得。跟着老先生学习,是因为真懂了才能真干。白老师除了寻找健康食材以外,也做孝亲孝行、为国教子、夯土建筑、请客吃素等事情,以真实的行动去影响更多人关注健康,利益众生。


白老师也分享到“心道德事”,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事的根源,德的厚薄决定事的高低、优劣、大小、多少。心决定道,道决定德,德决定事。


白老师认为,农业是国之根本,农村是国之根基。有机人是先知先觉者,是大地的守护人。



论坛二:企业推动的

有机农业发展




企业家精神



吴荣丽,孝和林文化传播公司创始人。

 


吴荣丽老师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首先是要活出自己,让自己的事业、家庭、健康多方面达到一个平衡,然后影响更多的人跟我们一起做生态农业。


孝和林的根是传统文化,是从传统文化起家的,“孝和林”最初的含义是:“孝”是百善孝为先,“和”是家和万事兴,“林”是双木成林。经过几年的发展,吴老师又把“孝和林”的含义改为了:孝心、爱心,和谐共生,双木成林。用我们的大爱去落实生态生活。


吴老师分享到自己学习传统文化源自于人生中一件大事——29岁时自己父亲去世了,自己处于低谷状态。那个时候接触了传统文化,带自己走出困境。传统文化是自己的根基,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悟到,“积德行善”会在你遇到困难、挫折等情况时成为渡你渡过难关的无形力量。


吴老师是从500亩开始做自然农耕的,前三年完全投入,没有收入,在做到第八年时达到人生低谷,事业亏损、家人生病、家庭关系问题、自身健康问题等接踵而来。吴老师当时因压力太大得了高血压站不起来,后来通过朋友帮助做经络疏通的理疗和心疗好转。在这个过程中,吴老师感受到相信自己一定能渡过难关的力量,自己信念的坚守、意志的考量,让自己成功拿到了自己所具备的内在的力量。这是吴老师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今年吴老师对自我的反思,吴老师觉得自己在发心上没什么问题,今年自己做的是第10年,但为什么在自己做了9年的时候还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通过跟朋友交流意识到自己思维上出现了问题,也意识到做企业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后来通过参与训练学会如何让自己达到一个好的能量状态。自己做公益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让自己有了不一样的收获,生命达到了更好的状态。


吴老师也建议大家,做企业要及时反省,能够更好的把自己调到更好的状态。自己活出来了,团队活出来了,周围的人被影响了,这就是自己现在的目标。



玉米兄弟创业经历经验



王勇峰,玉米兄弟联合创始人。

 


王勇峰老师简单介绍了玉米兄弟的发展历程,玉米兄弟做玉米有12年了,做有机玉米也10年了,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自己的经验:做好品质;走差异化路径;改一个好名字;把品牌打出去;做深加工。

 

1、做好品质

玉米这个行业利润率比较低,第二年在做的时候盲目扩大规模生产,但是加工能力又跟不上,加工品质出现了问题,内外交迫,亏损300多万。后来经过调整,决定做好吃、安全的玉米,就开始做有机玉米。

 

2、走差异化路径

其实做有机也算一种差异化,玉米兄弟的玉米是带皮加工,避免加工过程中对玉米造成污染,同时玉米须本身就是一种药材,这跟其他玉米就不太一样了;通过在玉米基地安装摄像头建立信任机制,因为大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手机看到基地的动态;秒赔制度,备受好评。

这种微创新的不同尝试,既是突出差异化特色,也是从各个角度提高玉米的品质。

 

3、改一个好名字

之前叫三晋庄园,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特点改名叫玉米兄弟,有故事、有人物、有产品。改名字后,做了头像,也注册了商标,做了相应的衣服等。这个名字改的很成功,确实有很多好的影响。一个好记、易传播的名字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

 

4、把品牌打出去

把特点做出来以后,要把它说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和听到。14年、15年时,玉米兄弟用微博、微信做发布文案,建群做软广告;用抖音传播;做线上线下的对接活动,现场采摘、烧烤、晚会、唱歌等活动中可以吃烤玉米、煮玉米等。

今年做的100亩的油菜花基地本来想做绿肥,但成为花海景观,路过的人会停下拍照,对玉米兄弟来说也是一种宣传。后来增加了风车、水车等设备,人们在拍照发朋友圈、发抖音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做了品牌推广。

 

5、做深加工

做产品深加工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玉米兄弟的加工品有玉米糁、玉米片、玉米醋等,这些产品做的还不是特别好,但在不断尝试探索。

 

王老师最后分享到:生态农业是我们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想要做安全健康的食物,想要保护环境和土壤,我们就不仅要有理想、有情怀,同时还要懂技术、懂营销,我们要遵循农业生产的规律,我们还要融合现代的技术和工具,链接古老的东西,链接土地和市场。希望在咱们大伙的努力下,用我们的意志和智慧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丽,希望最终我们能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基于全域有机农业的县域乡村振兴模式实践


张浩,耕读生活教育联盟助理,自留种保育项目负责人。

 


张浩老师认为,我们做乡村振兴首先要对乡村有基本的认知: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让农民:不离乡土,安居乐业,活的有尊严。而基于全域有机农业的乡村振兴模式是:有机产业+生态乡村+人文社会,以县着眼,以村着手。张浩老师结合他们的探索给大家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有机产业包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体系。在探索的过程中,张老师也总结到:不会农耕肯定不行,只会农耕肯定不够。


生态乡村就是在低碳民居(舒适、方便、低碳、有文化)、全域垃圾分类、污水源分离、废弃物系统化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就地化能源保障(光热、光电、沼气、风电)等方面推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意识到,当自己的生命活的很饱满的时候,开始发光,开始发热,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当习惯开始养成时,之前觉得很别扭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不别扭了。


人文社会涵盖在村社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乡村文化、乡村教育、内置金融、卫生医疗等方面的探索。张浩老师在做的过程中,体悟到有些事情是会有转变的,只不过要看自己的身心状态能不能与实际状况匹配上,自己有没有耐心去面对这个转变的过程。


基于全域有机农业的县域乡村振兴模式实践最终是希望实现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实现城乡人力资源流动趋势。其社会价值在于:

1、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机食品避免了有害残留对人的危害;

2、持续保障粮食安全:有机农业不减产,有机农业可以养活中国人;

3、完全杜绝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农业污染;

4、保护生物地理安全(顺天):世间万物,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保护乡村,传承文明(爱人):产业扶贫的最佳模式,可以最大限度保护村庄村落,实现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论坛第一天已经落下帷幕,既有全域有机农业发展和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制度创新理论分享,也有不同视角切入的微观实践探索经验,既有从小农户切入的生态农业发展经验,也有以企业的方式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经验的分享本身就是相互看见的过程,期待相互看见过后可以有更多协同发展。




文案 | 小菲、大玉

图片 | 小菲、夏里巴、大玉

排版 | 夏里巴、大玉


晋土耕耘合作社

微信号|jintugengyun123



山西晋土耕耘社会化生态农业产销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12月3日,于2020年3月27日正式登记注册。目前合作社有32位正式社员。合作社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旱作有机农业的政策倡导,紧跟全国社会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旨在联合省内推动社会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各方伙伴,共同打造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合作社将坚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核心文化,围绕生态农产品销售、网络设计与传播、青年人才培养、参与式保障体系(PGS)、生态技术交流、生态农资统购等领域根据社员的实际需求开展业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晋土耕耘合作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