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严重误读的雅比斯:这位“忧患之子”何以成为“尊贵之子” ?

刘盐约 寄居在世 2022-08-06

                                     一

在历 代 志近乎浩瀚般的家谱记载(代上1-9章,从起初一直记载到被掳回归的犹大人)里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闪光点,那就是“雅比斯的祈求”。阅读这种跨度漫长而又名单冗长的家谱记载,对读者来说难免会有不知所措和枯燥乏味的感觉,作者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不时会穿插进某些人物或事件片段,丰富家谱的内容,增加阅读的趣味,但其意义又不仅仅限于此。

  作者插叙雅比斯就属于这一例。曾经很长时间里这个段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确实,和其他人物相比,对雅比斯的记载实在是太简单了,只有那么短短两节,以致我们无法得知他的完整生平,因此也难怪雅比斯在我们心目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挖掘出“雅比斯的祈求”,并把它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却抽离其特殊处境,“雅比斯”被包装成一种包治百病的“通用模式”,雅比斯所祈求的至高者变成“有求必应”的阿拉神灯。

  而另一方面恰恰相反,又断然否定“雅比斯”,视之为“充满自私”,未免又矫枉过正了,丢弃了“雅比斯”所传达出的重要意义,也是甚为可惜。这两个极端陷入了某种误区,都是出于对“雅比斯的祈求”的误读。

  既然把“雅比斯的祷告”记载下来,显然并非闲来之笔,或权当趣味。当我们打开那本书,阅读一段话,必须先要铭记一个事实,这段话首先是写给当时代的读者的(与今天的我们隔了数千年)。我们不能太快就跨入我们的生活境遇,而忽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初始意义。

  当历代志的时候,以色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一般称之为“被掳回归”时期。经过七十年苦涩而不堪回首的被掳生活,新一代以色列人陆续从被掳之地回归犹大地,重建圣殿。这时候作为新生代的以色列人首先要再次确认他们的身份,藉着追述历史思想他们的祖上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们要找寻自己的“根”。在犹太人的观念里,家谱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家谱所展现的路径正是他们历代列祖所走过的脚踪。因此历代志的作者才如此不厌其烦地记录家谱,一直追溯到亚当。

  不仅如此,这批新生代以色列人在重返故土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反对势力的刁难和作梗,因此他们肯定也有遇到挣扎、疑惑和挑战的时候,盘旋在他们脑海里的问题也肯定多多。他们的列祖失败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教训,他们如何和至高者重建关系,等等。历代志作者需要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是解答困惑,也要给予安慰和劝勉。也就是说,那个回归的新生代以色列群体需要回望历史看清当下,需要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更需要信仰的坚振。而这一切都植根于对那位“以色列的至高者”的认识!

  这就是这卷书的写作背景,我们也要从这个背景去看“雅比斯的祈求”

  “雅比斯的祈求”这一小段出现在犹大的家谱里,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雅比斯生于何时和他的父亲名字,却简洁明了地记述了雅比斯的出生和他的呼求。尽管如此,一个丰富的雅比斯形象仍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雅比斯的希伯来文含义是“忧伤”“痛苦”,名字不太正面。他出生的时候母亲经历了很多艰难(“生产之难”),所以母亲给他起名叫“雅比斯”。犹太人起名字很有趣,有的名字是某些特殊经历的缩影。对雅比斯来说,这个名字甚至也是他以后人生的写照,他是个“忧患之子”。然而,雅比斯没有被艰难的际遇压倒,反而心存活泼的信心,他的信心就体现在他的祈求。

有人可能会说雅比斯的祈求太“自我”,其实他的祈求正是对至高者应许的回应可以说,雅比斯抓住了神的应许。得地固然需要人的奋力,但离了至高者的同在,谁能有所收获呢?有谁能胜过环境的艰难呢?雅比斯不是求小日子过安稳,而是看到了至高者的宏大蓝图,合乎他的旨意。结果,这位“忧患之子”所蒙的赐福也更大,反而成了“尊贵之子”。     

作者记录雅比斯这个故事,要向当时代的以色列人述说什么呢?作为“忧伤之子”的雅比斯这个名字岂不正对应了以色列人历史上的遭遇,遭受了多少苦难和击打?他们是否能因生命的软弱、环境的艰难而放弃呢?他们被提醒要看到这位“以色列的至高者”也在他们的生命中掌权,并掌管一切环境。所以,才能在一切艰难的环境里不灰心不泄气不丧胆。

   因此,焦点不是在于雅比斯有多神奇或值得模仿,而是在于他所祈求的这位“以色列的至高者”有多慈爱有多信实有多伟大!这样解读,既不会走向成功SX,把雅比斯片面夸大;也不会走向虚无主义,把雅比斯的祈求一笔勾销,轻看至高者的奇妙作为。

其他推荐:1、破除我们里面潜伏的扫罗、押沙龙 —《三个国王的故事》读后感
2、回望1920年代“非基”运动,有何盲区?
3、以史为鉴:重温《所|有|美|善|力|量》
4、有多少迂腐的教条在流传?——从遭家暴的姐妹被扣上“生命不好”的帽子说起
5、姐妹们要当心,这类骗子专盯姐妹,又谈“感情”更谈钱!

 6、重审“多特会议”:其背后的教义争论和国家危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