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刺痛我的刘健,新动画更猛!

编号104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2023-08-17
刘健导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黄渤一众大咖参与配音,这部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刚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就感受到电影里强烈的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一下回到那段躁动又热血的时光。但同时也产生了对影片的疑问:整部电影的小众群体情怀,对于普通观众理解这部电影而言,是有益还是加重了隔阂?

《艺术学院》海报
《艺术学院》部分豆瓣短评
文:编号104
编辑:骑桶飞翔
责编:1900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电影里的很多场景大量灵感来自于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坐落在西湖边上的南山校区,这种特殊的位置一如电影里别具东方风韵的动画风格,水墨画似的展开,就连看夕阳的场景都让人想到杭州的滨江路,摇摇晃晃的宿舍像是梵高小屋画里的木板床,边上贴满了九十年代艺术生的精神偶像:崔健,迈克尔·杰克逊等。生动地勾勒着那个年代的“象牙塔”。




电影的内容前半部分大量充斥着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这些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地仰天长叹。

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我们需要搞清楚吗,并不需要,也没有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思考者不切实际的问题,但也像电影里主人公会问“外国的月亮真的比国内的圆吗”,电影无处不在的的黑色幽默注定它的底色是悲的。


作者沉湎于往日乌托邦的同时,也绘声绘色描绘了青年人的时代雕像。片中的主角张小军隐喻了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典型的虚无年轻人,他看似脑子不正常,但只是试图用一些问题来调侃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

他有性格懦弱的一面,也有天真善良的一面,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当家里人问他对经商对看法,曾经那个不羁的他也开始动摇。导演巧妙地提出了现实问题,以及对当今青年的思考与审视。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只是借着动画的外壳讲述当代的社会文化症侯问题。这种心理矛盾正是这部电影中的珍贵与真实之处,即导演不美化任何一个群体,仅仅只是展示这一群体最真实的一面。

每个主人公都有一段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刻,但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又很难让你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

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观众觉得不切实际,褪去了第一步的锋锐感。(能理解是为了过审查)

无可否认,电影中的很多地方带有作者主观的情绪,这也反映了艺术生跟普通大众长期以来的隔阂。一些言语的乐趣在大众看来无非是“不说人话”,难以体会到它的乐趣。如此,也能理解很多观众无法共情甚至进而产生观影壁垒,以至于给出低分。何况,这些密集的张口闭口的“艺术”谈话,会让人产生:导演究竟懂不懂艺术的错觉,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

《艺术学院》主创在柏林电影节

但这正是电影想传达的地方,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在对话和行事风格上,大家的思维都很跳跃,又很浮躁,不切实际。其实艺术生就是这么眼高手低,想做“艺术家”的正是这样一群真实的、有梦想、有缺陷的人。

电影并非想得出什么结论,10年了,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吗?依然没有。也许主创们想说的也是这样,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坚持去想。这是一种生活状态。

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柏林街头




作者|编号104






书本福利∶留言你对影片《艺术学院》的了解和期待,抽取1位赠送#尤内斯库# 戏剧全集中的《犀牛》。


@上海译文新文本编辑室近期推出#尤内斯库# 戏剧全集中的《犀牛》,收入有《犀牛》《学走路》《二人妄想症》《空中行人》等八部剧作,其中《犀牛》更是尤内斯库的巅峰之作。

波澜壮阔的电影史回顾还是精致的垃圾堆砌?
香港电影节Day3∶当一个人成为文化坐标
香港电影节DAY2:王小帅疫情拍完的神秘新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