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杨凡∶卖名画又卖了房子,拍了我的电影

本届澳门亚欧青年电影展已于1月11日正式闭幕,影展大师班的实录整理将在之后一周陆续发布。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影展后续报道。本次是1月7日举办的香港著名导演杨凡的大师班实录整理。邀请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杨凡到现场进行创作分享,亚欧青年电影展艺术总监马可·穆勒、特邀作家李舒主持对话。本次大师班深入探讨了作为导演、摄影师、作家的杨凡,其导演的动画长片《继园台七号》和4K修复版《妖街皇后》背后的幕后故事,以及导演创作历程。作为首部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斩获最佳剧本奖的中国动画电影,杨凡导演的《继园台七号》呈现了60年代旧香港的点点滴滴。影片聚焦动荡年代下的个体情感,在重绘那段逝水流金年月,延续其东方式的古典审美的同时,为观众营造了一出虚实之间的奇旖梦幻。以下是现场对谈实录整理:速记/编辑∶刘小黛
1月16日 上午 7:00
其他

FIRST Day7-8∶新人导演是否需要流量明星加持?

这几天电影节快到尾声了,展映的片子基本都走过了一轮,市场、创投单元开幕,十分热闹。今年我们有意识地关注了创投的项目,剧情、喜剧、悬疑、惊悚、家庭、奇幻等经典类型保有的同时,作者性的表达也不少。文字:杨发财
2023年8月2日
其他

FIRST Day5-6:丰富的女性形象,相似的油腻男人

“难道我没有拒绝的理由就一定要生孩子吗?”“女人一定要生孩子吗?”——电影《陈文媛》FIRST影展已过半,主竞赛的片子基本上都已经看过,说实话今年并没有令我激动和喜爱的主竞赛入围影片。在FIRST影展越来越商业化和明星化的今天,如何保持之前影展所倡导的生猛和撒野,而在近些年影展的改革中
2023年7月30日
其他

FIRST Day3-4:越发聪明的观众,再也骗不了人的电影

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现在已经来到了第三天和第四天,没了前两天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多了几分有条不紊。我们也开始真正的享受电影时光。之前我说过,在西宁的每一天都是和电影亲密接触的时间,这两天我的日程也排得很满,看了7部剧情片和4部短片。即使今年是恢复的第一年,全国的影展呈现复苏的态势,FIRST也仍然是影迷们的“朝圣之地”。今年观影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豆瓣好像变成了大家必不可少的“观影攻略”。我经常能在放映前看到观众点开豆瓣看那一场的剧情简介,也能在影片快要结束时看到观众点开豆瓣打分、开始写自己的感受,就连映后的交流也会有观众就着豆瓣的评论来问主创们的看法。《军军》的导演在映后时就被问到了“豆瓣上都说您的作品很像贾樟柯,您对此有什么看法”的问题……电影《军军》导演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点,豆瓣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主创团队们也会在意豆瓣的评分。《去马厂》的导演南鑫会因为上一部电影《钓鱼》被反复提及的女性问题而变得小心翼翼。豆瓣变成了观众的武器,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反制了一些前期创作的东西。但好在,目前这些都是正向的影响,观众变得越来越聪明,很多的“诈骗”电影再也欺骗不了观众,良币驱逐劣币的生态现象逐渐成为主流。电影《钓鱼》海报回到电影,今年入围FIRST单元的作品依旧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风格,目前主竞赛剧情片我只剩《暴雨过境》和《苍山》还没有看,余下我看的这几部电影中,既有《穿越魔鬼城》这种另类主旋律电影,也有《绑架毛乎乎》这种类型元素多的电影,还有《春日狂想》、《去马厂》这样比较前卫的创作风格……可见主创们创作类型之多样,风格之多变。以下是FIRST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FIRST Day1-2∶永远年轻,永远说话难听

7月23日,第17届FIRST影展在西宁揭幕。疫情三年,影节与观众始终如难以“双向奔赴”——14届的展映只能做“非影院”(音乐厅,露天)的放映,15届临时取消红毯观众入场,16届更是直接取消了公众场放映。好在今年的FIRST终于重回正轨,以下是抛开书本的作者忠泽从西宁发回的体验日记。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一个“骗子”养活了大山出来的孩子

《八角笼中》,这部王宝强为之准备了六年的最新长片,在6月16日上海寰映影城举行首映见面会。本来去之前对影片不报期待,因为王宝强之前执导的《大闹天竺》就曾让我断定他没有导演才华。然而看完全片117分钟的电影,发觉这已经不是单纯一部爆米花商业院线片,而是凝结了宝强和无数大山孩子情感纽带和希望的情感大作。
2023年7月8日
其他

戛纳女导演华语新片,为成长唱一首悲伤的歌

18岁时每个人都在一艘夹杂酸楚和甜蜜的成长小船上,寻找着外界的灯塔。电影《小白船》围绕着两个青春期的女孩展开,以刘娴和明美的成长为线索,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青春世界。刘娴是一个相对晚熟、内向的小女孩,而明美则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姐姐形象。两人的关系温暖而真实,彼此成为彼此的灯塔,让彼此卸下包袱,感受女性之间的温暖和安慰。电影中的亲吻镜头,不仅展现了青春期的探索,更是对青春期的不确定性和这个夏天的描绘。刘娴融入周围的世界,观察着生活的多样性,而她的成长也在观察中不断发生。电影中刘娴并没有过多地困扰于自我身份的定位,她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整个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真实性,呈现了一个温暖而真实的世界。这是电影《小白船》中的精彩片段。电影通过色彩、角色塑造和情节安排,打造出一幅青春期少女们成长的画卷,展现了她们寻找灯塔的旅程。电影希望传达的是,每个人在青春期都面临着不确定性和迷茫,但通过彼此的支持和理解,我们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归属。记者&采访:编号104编辑:杨发财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抛开书本:这部片子的美术设计非常棒,电影中出现红色和蓝色,想请问您这里的设计?耿子涵:其实从色彩角度上来讲,还是会回归到两个人物。刘娴代表蓝色,明美代表红色。整个片子是刘娴的第一视角出发,明美的红色就是一笔浓重的色彩进入到了刘娴纯净的蓝色生活中。抛开书本:两个人物是如何设计的呢?耿子涵:我觉得刘娴是一个小女孩,她更单纯,她也挺晚熟的。她是相当于一直跟妈妈生活,被妈妈保护得很好,没有建立太多属于自己的特点或者特色的一个状态。明美就是其实已经开始闯荡社会了,有自己的一套处事风格,她面对很多人能展现出不同的面。比如她面对她的老男友,她就会彰显出一个小女孩可爱的一面;面对喜欢她的那个朝鲜族男孩,她会像哥们一样与他相处,我知道你喜欢我,但是我们继续维系哥们的关系。反倒明美在刘娴面前反而是最放松的,不需要一直去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没有什么目的性。这样两个女孩的关系是非常温暖的,是能让她们彼此卸下包袱,或者说让明美卸下包袱,有一种女性互相的安慰在。抛开书本:那请问导演最初是如何处理明美和刘娴的人物或者感情设定的?耿子涵:其实我会把一切都归结于青春的不确定和这个夏天。因为这个夏天刘娴来到爸爸的照相馆,这个环境对她来说是陌生的,并且爸爸对于刘娴来说是有点怪异的。其实明美的出现对于刘娴来说,现在出现了一个漂亮的姐姐,好像我在爸爸的照相馆的生活能过得有趣一点,至少不会那么痛苦。她们相处的时间渐渐变多,刘娴对明美的了解越来越多,然后了解到明美的多面。比如说她的父亲,她的过往。她们不断的靠近,都是在激发刘娴的成长。那对于她俩关系而言,我觉得在我的角度最珍贵的是在于女性之间的一种温暖。并且刘娴在这个故事里有很多的冲动,这是我心中属于青春时期的冲动,是一股劲儿。而且我觉得刘娴她看似是一个文静的有点不善言辞的一个女孩,但她其实心里有股劲,还挺倔强的,一个是属于她,一个是属于青春的。抛开书本:那刘娴和周围的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耿子涵:对于我来说刘娴是一点点的在融入这个世界,就像她离开她妈妈,去到照相馆,看到朝鲜族的文化,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刘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性格,她可能总会把自己隔绝开,她更多的时候在群体当中像一个观察者。抛开书本:您在构思这两个角色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她们对于自我身份的一个定位?耿子涵:我觉得站在我的角度,我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刻意考虑刘娴的自我认同。原因是我始终会把刘娴理解为一个眼睛,她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女孩。我不觉得刘娴有这方面的困惑,就是我怎么认知我自己,我觉得她反倒是在看别人,她看到了更多,所以她成长。她更多的是对明美这类人先是感到好奇,然后会有真正的注视,但这个注视背后的情感可能有对明美的怜悯,也有对明美的期望,也有对明美离开的不舍等等。抛开书本:影片的后面有一些角色之间的情愫,那她是一种青春期的探索,还是对自我产生怀疑?耿子涵:刘娴没有太怀疑过自己,因为拿刘娴的成长环境来讲,她更多的时间跟妈妈待在一起,爸爸是相对缺席的状态,女性天然地对刘娴来说可能更安全更亲近,她会觉得女性是更温暖的。抛开书本:刘娴会不会代表身边的一类群体呢?耿子涵:现在新的一代孩子可能也会面临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的问题,我觉得越来越多年轻的小孩好像感觉自己很孤独,这是我在这个时代观察到的一个特点。抛开书本:电影的最后,明美出走,刘娴她还是继续过这样的生活,你是如何设定这个结局的呢?耿子涵: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刘娴一定成长了,在这个夏天她脱离了她妈给她那个保温箱,去接触外部世界,认识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明美,又经历了明美的离开。那她对她对自己的认知或者说她到底有有什么改变,更多的在于她的生活的态度。就像她的父亲也失恋,可能在这个故事里很多人的感情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实她未必是纯粹的伤感,反倒是一种生活还得继续过的状态,我不觉得这是一件很伤心的事,反倒是刘娴有了能力和力量来面对这个事情,是她最大的成长。抛开书本:那你会创造怎样的女性视角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看到怎样的女性形象或者女性表达呢?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上影节一票难求,再谈爱的多重宇宙

随着奥斯卡历史上首位亚洲影后杨紫琼携《瞬息全宇宙》亮相上影节,这部斩获七项学院大奖的影片又一次成为了影迷之间的热词。上映一年多依然热度不减,意味着“妈的多重宇宙”引发的震荡仍在继续。我们在东亚家庭、移民身份、存在主义、个人价值、女性意识、亚裔的好莱坞奋斗史等等评论时空之间跳跃着,话语滋生话语,阐释引发阐释,天马行空之后却不约而同地一次次地向甜甜圈的中心收束:虚无,相对主义的玄思,与真实日常的爱意。Zona是我中学时代的朋友,她移居美国后我们自然多年不见。几个月前偶然在社群网站读到她的这篇用英文写的影评,当即找她要了翻译转载的许可。《瞬息全宇宙》是美式流行文化最新鲜的映射,而Zona的梳理清晰、准确、全面,也有她独特的气质。我的阅读体验很愉快,文字就是这么神奇,仿佛多年不见的时光都被折叠了。(恒立)作者:Zones2088翻译:叶烨校对:武正轩责编:金恒立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献给我的母亲,电影《瞬息全宇宙》里,首先击中我的是生活的忙碌和不堪重负感。移民妈妈Evelyn经营着一家破旧的洗衣店,而她忧郁的女儿Joy挣扎在日复一日的,寻找生活意义所在的旅途上。尽管如此,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深陷在生存危机中的脚步变得轻快了一些。如果你也依稀有类似的感觉,或许我听到的安慰也会是你的解药。视觉狂欢中的Z世代、极繁主义和虚无主义我爱极了这部电影的视觉创意,尤其是Joy这个角色。电影中Joy的另一个自我,也就是Jobu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它曾经是“狂徒”,变成了“街娃儿”|导演那嘉佐映后

书本独家《街娃儿》现场采访视频曾经那些没有离开家乡的人都怎么样了?二十一世纪初的他们是否奔赴了自己的心之所向......《街娃儿》以北上广的迁徙潮为背景,故事聚焦于2000年初。一群想离开却没有离开家乡的年轻人,依托最真实的市井面貌,一步步深入该类人群的内心世界,探讨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和生命体验。它曾经是“狂徒”,经过岁月荏苒与沉淀,它变成了“街娃儿”。采访:笑意编辑:穆瑜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上海路演|入围戛纳的川渝青年故事

周六18:30-20:30活动内容《街娃儿》超前观影+导演那嘉佐现场映后活动地点朵云轩杜比全景声影城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孔秀》上影节首映,王超∶我不仅在讲女性,而是在讲人性

今日,王超导演作品《孔秀》亮相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名导新作”单元,这是本片首度在国内亮相,受到媒体、影迷的追捧。据悉,电影《孔秀》在本次上影节有两场放映,开票5秒内两场影票均被一抢而空。在6月11日放映后,导演王超和主演沈诗雨到现场与观众交流,现场气氛热烈。电影《孔秀》是第六代著名导演王超的第九部作品,根据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工人作家张秀珍的长篇小说《梦》改编,讲述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河北一座工业城市染织厂普通女工孔秀凭借勤劳、坚忍、奋进的优秀品格自强不息,摆脱两段不幸婚姻的桎梏,拉扯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在繁重的车间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成长为作家的故事。此次,王超导演以细腻而有力的笔触描摹了孔秀的两段失败的婚姻生活,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女性:孔秀在时代伦理裹挟下敢于抗争,两度离婚以获得自尊和自由;抚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她又从文学中获得启蒙,努力成为一名工人作家,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影片精炼勾勒出一个中国普通女性长达20年的成长史诗。影片虽然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但是却有着非常难得的现代性,影片中将“妈宝男”和“家暴男”为女主角带来的痛苦以日常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朴实而独特的电影质感令人印象深刻,在不动声色间塑造出一个外表柔弱但内心强大的女性形象。扮演孔秀的青年演员沈诗雨的表现令人惊喜,是近年来国内青年演员最重要的银幕呈献之一。在放映时有很多影迷现场落泪,更有年轻女性观众在映后表示,本片没有任何的解读障碍,影片不煽情、不做作,冷静客观地将女性的内在力量显露无疑,是华语电影中很少见的真正有力量的“女性主义”电影。电影《孔秀》2022年获得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这是华语电影自疫情以来,唯一在海外国际A类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斩获的电影奖项,此后演员沈诗雨也凭借在《孔秀》中的精彩表现获得了第18届欧亚国际电影节影后,沈诗雨也表示,成为孔秀的过程很艰难,也很值得,拍摄《孔秀》是一次工作,更是一次学习。电影《孔秀》制片人张阿莉表示,出品公司河北盛麦文化传媒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电影全国公映的事宜,希望能够尽快将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文艺作品呈现给广大观众。圣赛展映之后,抛开书本专访了女主角沈诗雨,此次国内首映之前,抛开书本又和王超导演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了解三次入围戛纳的第六代导演新作的创作历程,共同感受这部“新女性主义电影”的深邃魅力。采访、编辑:刘小黛整理:王新然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刘小黛:《孔秀》改编自张秀珍长篇小说《梦》,导演可以说说是怎么和小说结缘,产生改编的想法的吗?王超:一直以来我的创作习惯都是自编自导,之前我的8部电影有的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有的是我自己的原创剧本,《孔秀》虽然是我的第9部电影,但这是我第一次改编别人的小说,所以说很谨慎。说到缘起的话,最开始是我石家庄一个朋友给我寄来一本书,是他朋友母亲写的,80年代她在河北省是比较有名气的工人作家,因为那会儿强调四个现代化嘛,所以在那时能从工人成为作家也是一个模范。这个算是一个半自传体的小说,是她在70多岁的时候写的,大概是10年前。其实那时我不太想拍别人写的东西,但是我听了他的描述,说他的母亲如何在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间,从一个工厂女工成为一名作家;期间他言语中涉及到那种真实家庭生活的侧影,跟我父母和我的成长经历很像。之后我就用心花了两天时间看了看书,我一看发现真放不下来了,因为她用一种非常口述化的语言在讲述生活,但同时又很鲜活,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年代。我就觉得如果是按照我自己之前的创作程序来讲,我不会现在就有勇气开始回顾和书写自己的成长经验,但这本书就好像是一个机遇提前找到了我,所以我就在想可不可以借助这样一种文本和自己家庭的真实经历相融合,开始重新打量一下自己家庭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很深的机缘。因此尽管有些地方处理得比较匆忙,比如说像那些很艰苦的时间节点似乎应该需要一个更充分的体量来呈现,但无论如何我都觉得是一次很珍贵的机会,能够给我自己去重现自身生命记忆的空间。所以我们当时很快就进入角色,整个团队合作得也很顺利,毕竟它已经有一个很强的基础在。对于小说到剧本再到电影,我们都知道这其实是专业转换语言的过程,再加上这本小说的故事线也挺多,所以如何筛选情节也是个问题。但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怎么去找到一个讲故事的方式,能够得以体现人物的人格意义,或者说时代的意义,这是整个一个艺术上的转化或者升华,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但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好在我很熟悉这个文本中表现的生活,尽管我没有自己刻意去追求,但是我自己本身的意识和生命经验已经储备在这,所以整个电影呈现的状态还是很自然的。刘小黛:《孔秀》讲述的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北一小城中印染厂女工孔秀在繁重的车间工作之余勤劳、奋进,逐渐成长为作家的故事。因为您之前也写小说,也说到小说的影视化过程是比较难的,那除了刚刚提到的对于故事线的选择取舍,您在这个处理这个剧本的时候有做一些哪些改动呢?王超:这部电影里面其实有两个比较主要的脉络,一方面好像是讲了一个从女工到作家的励志故事,比如她最初只有初中文化开始,之后开始跟她的女儿一道学习。那还有一条线是她的家庭生活。她一生一共离过两次婚,结了三次婚,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你哪怕离过一次婚就会被人评头论足,那么她的主见和魄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婚为什么非离不可?她之前的两任丈夫究竟是什么东西,非得逼迫一个女人在那个舆论角度上讲不鼓励离婚的年代选择离婚?这其中的“劲”是从哪来的,这是我特别像挖掘的东西。因此我还觉得这条家庭生活的线其实更吸引我。可能是因为我们都看过太多励志故事,无非就是勤勤恳恳,抓住一切时间学习,一边等待时机一边讨生活……我觉得这个倒没有特别能够抓住人的点,而是她一个人怎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并拉扯她的两三个孩子,依然还能够成为作家。并且我还希望观众能从中窥探60、70年代的中国女性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对于我父母来说,我觉得他们的结合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两个很大进步:一是工厂集体的进步,还有两方有情感基础这个进步。那个年代有太多家庭是没有爱的,即使孩子生了一大堆,但各方面都是比较被动。但是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这个女人是那么有主见有定力,敢于去冲破这个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刘小黛:我在看影片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女主人很细腻的心理变化,我觉得这是她成长的过程,那么您作为一个男性导演,在刻画一部女性视角的影片,是怎么做到去跟你去理解和摸索这个人物的心理的?王超:有很多导演一开始都是从写自己的成长经验入手,我不是,我其实到现在都还没有开始,虽然《安阳婴儿》中有自己的成长经验,但其中更多是一个寓言性的东西,它还不是一个完全具体的在工厂中的生活经历;其他几个电影更多是加入了自己精神层面上的履历。这次故事虽然不是写我的家庭,但是真的能一下子把我们这代人拉回到自己经历过的家庭生活,这种记忆已经融在自己血脉里面。通过这个文本,我父母年代的婚姻状况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影响,还有那个时候的亲戚朋友的群像,这些东西一下子就冲入我的脑海。所以说这时候如何辨别素材就很重要,你怎么去抓住一个精神的驱动力。但我也不是说好像需要一个理性主义的东西来牵引着我创作,其中很多东西都是本能的。至于视角问题,我是试图把自己放在一个人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首先是人,在这样一个人的意义上讲,判断平等的标准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个是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还有一个就是夫妻之间的平等关系,当然还有人在那个历史时代的平等关系,即那个时代尊重人了没有。这几种因素就让我知道怎么去建构这个故事。这个结构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叙事的结构,它首先是一个思想的结构,有了这它之后你对素材的选择、分布与升华都可以以它为参照系。这个升华倒不是说故意拔高,而是说怎么样进行艺术的升华,而这个艺术也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回到了一个思想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如何做到真的贴近人性,其次才是关系的布局和推动。刘小黛:导演刚刚讲得非常好,贴近人性而非刻意去把男女对立区分开来,所以不同国家与不同性别的观众都可以在人物身上面找到一些共性。那么去年是圣赛电影节70周年,《孔秀》也是获得了最佳剧本,这部影片在国外展映时候,有收到评委和观众怎样的反馈呢?王超:这次因为疫情,我们很遗憾没有亲自去现场,也就没有了直接跟观众交流的机会。但当时影片放完以后,他们给我在线上做了一个这种记者会议,后来我是在人民网上看到了西班牙媒体的报道,觉得挺有意思的。他们列举了一些西语的评论,其中也是着重谈到了中国从文革一直到改革开放的这段历史。我很高兴的是他们看到了我是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来讲这个时代的转变,而不是说从宏大的角度写时代。有的评论将这部影片与《活着》做比较,但是我觉得两部影片还是不一样,因为我的创作立意跟第五代导演试图表现的一种跨时代的境遇的主题还是不一样,我采取的是更私人的视角,或者说因为这个小说原著的原因,我也采取了一个更女性的视角。其实我们第六代导演中后来就是王小帅的《天长地久》开始触及到这个所谓的跨时代,但是它那个事件感太突出了,因为它就是主要就是在讲一件事。像这样一种所谓编年体式的作品,第五代是有几部,而在第六代导演中我觉得我是更加靠近编年体的这种跨度,但是我不一样地方在于是从更私人以及女性视角出发。我觉得有时候整个世界的人性是共通的,尤其是女性主义最近10年以来,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的兴起和探讨,其实女性主义不是一个单纯要求妇女权利的运动,而是在讲我们人性上的平等和共通,是去反思我们之前看待人性时所忽略的东西是什么。如果只仅仅争取女性权益的话,那我就没法进入了,因为我也不是一个女性。所以真正的话题是我们应该从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上反思:我们看待人性的时候忽略了什么?从而去校正这个歪曲的方向。但这一次我还真不是说要做一个女性主义的作品,只是恰好这本小说选中了我,并且我也想凭借这一个载体把我之前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带动出来。其实在我之前电影里面我就刻画了一些很鲜明的女性角色,而我对女性处境的思考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而不是说我因为拍了《孔秀》后才有这些思考。从这里更能证明一点:这个议题不是只与女性有关,而是说所有的男性女性都要参与进来,一道去反省我们此前人性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这所有的经历之间我们亏欠了什么东西。尤其是在这次的创作经历之中,我能够去了解这么一个坚强的女性,并且这个形象不是我编造的,而是存在真实原型的。再者就是我没有在片子里面去刻意地去营造一个冷静克制的风格,而是说我想还原那样一种客观的立场,我不想故意拔高一个女性。而影片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克制,是因为这个人物本身有她自己的力量,她从来不会抱怨,她没有多少抒情的东西来体现女人的不容易。而是让观众意识到这触及到的不单是女性权利,是首先来说你不能够这么对待一个人,这样一位有尊严的人。因此我们女性要先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有平等和独立的意识——你触犯我什么我就还你什么,这才是我想表达的真正意义。刘小黛:圣赛不是您第一次征战国际电影节,06年《江城夏日》获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其实您本身除了导演身份之外,也是非常专业的影评人,您之前也做过戛纳一些电影的映后嘉宾,并且做过一些访谈与分享啊,那么以您自己的观察,您觉得近几年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关注的电影类型有没有什么变化?王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其实变化蛮大的。包括上次跟马可穆勒一起看电影时,他也提到现在像我这样的拍法已经很少了,因为我还是以20年前的电影语言风格在拍,比如用非常克制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而对于现在的影片来说,从形式上讲就是类型化的元素逐渐加强了;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的对政治正确的强调,这也就说明现在的导演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再收着含着去讲故事了,所以说这部片子能在那边获奖我还是感到很意外的,因为我觉得它的表达是收紧的,不是那种很具号召性或者抒发欲很强的影片。但是这次获奖经历,让我感到慰藉,因为即使在当今,如果你能够坚持并且真正深入去挖掘一些东西,还是依然能够打动一些评委与电影节的观众。但是从一个大的潮流上讲,强调政治正确的问题,以及类型化的因素,包括更加看重一种所谓的形式主义的骄饰,这些东西依然是这几年特别突出的话题。刘小黛:您在2014年创作的《幻想曲》同样获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提名,以现实主义手法描述重庆普通家庭困境。当时选用的是川渝人,没有一位是职业演员。那么《孔秀》的演员在挑选时又经历了怎样的选角过程?王超:确实不一样。如果说拍当下一个偏写实主义的电影,那么选择非职业演员和方言还是对的,我觉得这样能更加接近想要的质感。但这回我拍的一个年代戏,并且我对这个片子中选取的素材以及整体结构是抓得很紧的,这个里面就存在一个对精神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想让它变得太过写实,而是想去重现对过去世界的关照。但若在作者意义上讲,它其实也不是一个完全标准的时代剧,因为这些细节或者说这些氛围,它更多地还是我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所以说本片在具象的这个内核里面也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这个抽象性在这个电影里面确实是绷得很紧的。那么在这种思考下,我是觉得没必要非要说方言,我倒是希望大家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有一点间离感。还有就是演员的选择,如果选择非职业演员就更不对了,我不太是想强调一种写实的东西,我想把电影中那种精神性的东西能通过表演流露出来,所以选用职业演员和普通话可能更加正确。刘小黛:影片里对孔秀两任丈夫的刻画,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男人群像的一个代表形象,早泄,精神暴力,或许可以称《孔秀》是一部女性主义影片,您对那个年代中国夫妻两性关系是一种怎样的思考?王超:虽然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关照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国人的习性与习俗,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待男性与女性,包括自己对待自己的方式等等,并没有多大的变迁。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个电影里面我们能看到时代与家庭的张力。首先时代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家庭生活貌似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变化的。如果我们拿掉这部电影所谓时代元素,故事在当代依旧可以成立。以前虽然没有家暴这个概念,但这个现象依旧存在,并且至今还有。而且那会儿大家收入都差不多,都是工人阶级,男女之间的社会性差别和冲突可能还没有现在这么明显。所以为什么说这个电影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年代电影,但我认为更是一个当代的电影。我想借助这么一个过去的故事进行当代的思考,意义要远远大于我单纯拍一个年代戏。所以这个片子的情感内容确实是跨越年代的,是具有贯穿性的。刘小黛:影片对60-90年代的背景刻画,从服化道到美术设计都花了不少功夫,这期间经历了多长时间的堪景和筹备?王超:石家庄是比别人慢好几拍的城市(笑)。也就是说我们在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场景,现在在石家庄依然鲜活存在着,不只是家属区,你在影片里面看到的那个纺织厂,那个工厂有五六十年代的进口设备。你如果想在国内其他地方找一个厂房那很容易找到,但你要找一个那个年代的机器,并且现在还在生产使用的,那就非常难得。这一点也呼应了我前面讲的问题:过去跟当代其实在我们中国社会里面是以不同的形式混杂在一起的。很有可能我们现在所做的一些决定,其中的心理动机跟二三十年前,四五十年前甚至千百年前中国人的动机是一样的。六七十年代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无论是这些家居也好,还是工厂也好,我们在石家庄也能够找得到。其余有些东西当然是要通过复制,或者通过二手平台去买。这个购买的过程我觉得是很有趣的,因为在此之间科技与过去的痕是同时呈现出来的。对于我自己的职业训练来说,我是《荆轲紫荆王》的副导演,当年就是跟着凯歌导演,还有整个北影厂的服化道团队学习,每一道工序我都参与其中。他们那一代电影人对细节的精益求精,真的是我职业教育的第一课。所以对于年代美术这一块来说我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再加上就是那个年代过来的,而且我的美术师已经跟我合作了很多次,他也是一个跟我差不多岁数的人,所以对这个年代的东西是有嗅觉的。另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会去规避很多无关的东西,因为这是我自编自导的作品,有些场景和道具不如意的地方我能够很巧妙地去规避。当然我的美术团队还是相当棒的,因为他们在短时间内要是达到这个程度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并且资金也非常紧张。我们能在这种非常不宽裕的条件下,短时间内能达到这样一种成色,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刘小黛:距离2018年《寻找罗麦》上映已经过去五年,影迷对你的新作也很是期待,和我们分享下近年您的创作心态?疫情对拍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王超:我们就是在疫情我期间拍摄的,那会儿石家还是最严重的时候,然后我们所有的小演员坐高铁两头跑,那么多小演员在学校里面,但凡有一个感染了,对于各方面来讲都是一个很大损失。我觉得这次能够完成拍摄就是老天爷眷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觉得这个疫情的影响可能在过几年甚至及几十年才会更加突出。刘小黛:这次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名导新作”单元,作为国内首映,对国内观众有什么想说的?王超:我希望大家首先不要太把它当做一个单纯的年代戏去看,而是说去洞察中国家庭的处境、时代的处境、以及个体的遭遇,或者说如何应对这些东西,这些思考跟我们此刻的社会是完全呼应的。希望大家能带着这样一种想法去看这部片子。刘小黛:您作为仍在坚持拍片的第六代导演,对现在的年轻创作者有什么建议?王超:其实我们其实也都是从年轻导演走过来的,我感觉这条路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首先你要知道你是否有这个信念,就你对自己的相信程度是多大,在这里要做一个非常诚实的考量。但凡你觉得你很相信自己,那你一定能坚持。千万不要小看自信心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我这一路走来就一点在支撑着我:我始终坚信自己能干成这件事情。电影这一行最重要是靠才能来推动,但你必须要相信自己的才能,这个才能才会越来越大。第二点就是遇到的困难越大,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在现在的环境下,大家更加应该去坚持创作。刘小黛:《孔秀》未来的发行计划是?影迷什么时候有望在公映大银幕相见?王超:现在我的这个制片方他们也很积极,因为这部影片目前在国际上也是有一点成绩吧,然后一些小范围的观影反馈都还蛮不错,本来我以为进入市场会是一个头疼的事情,那大家都这么积极,我也争取今年或最迟明年春天让它进入这个院线,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往期回顾专访沈诗雨:成为孔秀的过程是很实的王超《孔秀》获圣塞最佳编剧
2023年6月11日
其他

上海电影节金爵论坛,陈可辛张律三宅唱大师班

金爵电影论坛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将于6月10日—17日举行。12场主题论坛邀请电影行业代表从产业格局、电影创作、技术前沿、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角度展开对话讨论,为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4场电影学堂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电影大师分享创作心得,畅谈光影艺术的魅力。开幕论坛:光影连接世界与中国时间:6月10日(周六)10:00-12:00地点: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厅近年来,在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中国电影焕发了新的风貌,展现了新的活力。未来,在建设电影强国的道路上,如何持续应用科技创新,呼应全球观影消费需求,实现电影工业实力的多维度飞跃,互惠互利更多国际合作伙伴;如何持续以文化自信为基底,连接世界与中国,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挖掘更多共通议题,落地更多的国际合作范式。本论坛邀请海内外电影行业领军人物,为构建新时代电影国际合作新格局以及推动新时代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言献策。主持人:皇甫宜川|《中国电影报》社长、《当代电影》杂志主编嘉宾:(以姓氏首字母英文排序)傅若清|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韩
2023年6月7日
其他

香特尔阿克曼生日快乐!回顾影史第一的女性主义佳作

今天是香特尔·阿克曼73岁生日,2022年底,在十年一度的《视与听》杂志百大电影评选中,《让娜·迪尔曼》位列影评人榜单榜首。作为导演二十五岁时的长片首秀,这部影片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女性主义的影像视角,这或许也是它在今天能够重新以这样的方式回到大众视野中的原因。文∶Janet
2023年6月6日
其他

上海站|中国独立书店访谈录

海南人类学样本》《中国独立书店访谈录》《书房里的世界观》《散步集》等。王兆鑫,导演,摄影师2019年作为摄影师拍摄张照导演喜剧人系列纪录片,其中《大醉先生》入围
2023年6月6日
其他

上海电影节金爵奖,这些女性电影值得关注!

海纳百川,与光同行在公布的金爵奖各单元入围的名单中,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与年龄段导演的作品。据悉,主办方一共收到近8800部影片,来自超过不同的128个国家和地区,单元设置也涵盖了影片的不同类型。保有质量的同时也具有多样性。抛开书本延续以往的形式,为大家带来官方公布片单中值得推荐的12部入围女导演和女性电影详细介绍。编辑、资料整理:杨发财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25thSIFF金爵奖各单元入围女导演片单1主竞赛单元《不虚此行》导演:
2023年6月4日
其他

王超《孔秀》上海电影节“名导新作”单元国内首映

注:如遇片目变动,请以实际排片为准。往期回顾专访沈诗雨:成为孔秀的过程是很实的今年首部海外A类获奖华语长片,王超《孔秀》获圣塞最佳编剧抛弃它,会丢失电影史70%优秀电影|二入戛纳王超评《建筑师》
2023年6月2日
其他

第二届江苏青年映像展终审入围名单公布

导语“在地复苏,这是第二届江苏青年映像展的名字,也是我们作为电影媒体与策展方回应这时代的方式。”征片推文里我们这么说,那是在半年前。春天缺席后是一个漫长温暖的秋天。几天前看到自家阳台上的植物抽出了新芽,才又想起“复苏”这两个字,想起去年九月份那现在看有些过于乐观的心境。我们收到了很优秀的作品,完全超出了预期。120部的征片体量不算大,复审片单35部的空间不算严苛促狭,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遗珠落在我们的视域之外。最终10部入选终审影片将参与荣誉评选。遗憾是策展的良伴,时刻提醒我们还有多广袤丰饶的创作力等待呼应,的确如同征片时我们相信的,“绵绵不绝的真实生命”保证电影艺术的历史永不停滞。感谢各位电影作者的信任,我们也已经尽力完成了一次影展初审复审的工作,无论你的作品是否出现在终审的片单上,请相信我们之间交流的通道始终开放,我们随时愿意再次倾听你的表达。如果你需要任一部作品的初审/复审反馈,请联络我们。言不尽意,展映见。——恒立(复审团队)歌德在谈到莎士比亚时说:“从他的剧本中我们可以学会懂得人类的思想感情。”戏剧如此,文学如此,电影亦如此。莎士比亚如此,塔可夫斯基如此,伯格曼如此,小津安二郎亦如此,杨德昌亦如此……伟大的电影作者以他们的伟大作品展现了生命于这个世界的意义。而那些能够把电影带入内心,用内心去细腻的体验作者丰富思想感情的观众有另一种可贵。电影历经百年生机勃勃关注着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江南,让好电影和好观众相遇;让那些年轻的电影作者和观众相见,让电影可以依然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百年、千年……江苏青年映像展是以江苏为中心的影展,围绕古运河蔓延全国,向国内青年导演广泛征片,内容题材不限,更加注重电影的作者性、独立性、创新性、实验探索性。
2023年6月2日
其他

维姆·文德斯:上路!直达世界的尽头!

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新作《完美的日子》,入围7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最高奖最佳影片“金棕榈奖”。5月25日,戛纳电影节期间,《完美的日子》世界首映结束,维姆文德斯带领主创亮相,特别介绍了主演役所广司、柄本时生。关于这部影片的详细评价,抛开书本戛纳记者晚点会给出长评。今天,我们先通过这篇文章回顾,德国新电影运动代表人物、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之一的文德斯的创作一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电影业处于低谷时期。在当时国家电影基金的资助下,萌发强烈革新意识的青年德国电影工作者于六十年代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后来被称为新德国电影运动。受到法国新浪潮以及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这一时期涌现的杰出青年电影人决意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决裂,立志要创立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一种“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作为德国新电影运动创作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维姆·文德斯与赫尔佐格、法斯宾德,以及施隆多夫被并称为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这几位导演在后来的电影创作生涯中风格各异,自具特色。其中,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戛纳•中国青年电影之夜,朱一龙钟楚曦黄璐出席

戛纳第四天,伴着海风习习和绵绵细雨,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主办,TCL独家冠名赞助合作伙伴,《看电影》杂志联合主办的戛纳电影节中国青年电影推广计划•中国青年电影之夜于5月19日晚8点在戛纳举行。中外电影人代表齐聚公益晚宴为中国青年电影加油助阵。精致、典雅、迷人,星光与光影璀璨的戛纳,是世界各地每一名电影人一年一度相会的场域。海边露天放映、电影宫放映后经久不息地掌声,是每一名电影创作者最渴望的高光时刻;每一部电影在这里都是被尊重的。那些经久不息的掌声,是来自观众对电影工作者们致以最崇高敬意的鼓励,这些瞬间令电影从业人员倍感温暖。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总监吴妍妍女士在晚宴开场致辞中表达了对此次活动顺利举行的衷心感谢。“我爱电影,爱那些从事电影工作的人们,爱这个对电影致以崇高敬意的电影节。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最初的萌芽。我们想让更多的年轻电影工作者能够在戛纳这样的国际电影节上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更想让他们年轻而充满朝气的电影作品能够在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上被看见、被注视。”自2016年起,基金会每年都带着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们参与戛纳电影节的活动,工作坊、大师班、看电影,在中国馆推广他们的项目和作品。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等待,我们今年再次回到戛纳,正式推出了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希冀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能够从这个起点越跑越远。董广利先生此次公益晚宴,我们得到了中国驻马赛总领事董广利先生的支持,他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戛纳电影节,能够有一大批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让世界各国人民也因此更深入地走近中国,感知中国风土人情,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Guillaume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宁浩:年轻导演第一部自己写剧本非常重要

法国时间5月18日上午10点半,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主办,TCL独家冠名赞助合作伙伴,《看电影》杂志联合主办的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开。一些参展国家馆代表和世界各地来到戛纳电影节的观众参与了此次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戛纳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展映片单,特邀是枝裕和

戛纳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预告片青春,热血,奇幻,温情,想象与冒险,有太多词汇可以描述和编织当下中国青年电影的创作蓝图。那些心怀赤忱,聚焦真实人生里的笑与泪,电影从来不曾缺席。它们可以是欢乐且带有梦幻色彩的,可以是凝重且发人深省的。在这门观看的艺术里,我们睁大双眼,调动感官,凝视一块又一块银幕,收获一幕又一幕感动。在这个极速发展又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年轻的创作者们勇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愿意去发声、去自由表达。一方面,他们努力向电影工业化、专业化看齐,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地探索影像的边界,用多元的主题拓宽电影的风格与技法,电影创作本该如此。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恰逢中法建交即将60周年的契机,以戛纳电影节市场作为走向世界的原点,通过开展青年电影展映和在中国馆举办多场论坛,让这些已然成熟或尚且青涩的青年电影作品能够在全世界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上亮相,能够在国际上呈现一个多元且饱满的中国电影形象,能够让中国青年电影人走向世界与世界电影人交流。本届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遴选的四部青年电影作品,张吃鱼导演首部独立执导的《独行月球》电影获得了31多亿国内票房和入围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并获得最佳美术、音乐等多项电影荣誉;龙凌云导演的《何处生长》荣获2022年FIRST青年影展观众选择荣誉、202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提及;乔思雪导演的《脐带》获得了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主竞赛最佳技术奖,并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飛鱼导演的《屋顶足球》获得了第34届中国金鸡电影节创投大会评委会特别推荐大奖。这些作品无论是类型、主题、题材,还是导演调度影像的技巧都有所新意和突破,这些作品值得被看见、被鼓励,这些年轻的创作者需要得到更广阔土地上的养分,以更加自信地走向观众。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展映片单展映影片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制片人:张莉主演:沈腾/马丽/常远/李诚儒/黄才伦展映时间:5月22日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戛纳•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宁浩海清姚晨助阵

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主办,TCL独家冠名赞助的2023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将于2023年5月16日至27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市场举办。《看电影》杂志此次作为联合主办方将与我们共赴蔚蓝海岸。法国戛纳——生动而具体的代表了第七艺术的城市,每年吸引着全世界的艺术家、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媒体人汇聚于此,感受电影永恒的本性以及不同时代赋予的瞬息律动。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选择用法国国宝级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一张1968年的老照片,向世人昭示真正的电影在于远离传统,在于毫不妥协,在于勇于自我重塑。一如蒲公英的花语,拥有追逐梦想和自由的勇气,敢于在逆境中创造佳境。76th
2023年5月5日
其他

产后复出拍摄了第七部电影,她如何和争议对抗?

近日,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已拉下帷幕,作为受邀媒体,书本此次也参加了李珈西导演的《女孩男孩》首映对谈活动。青年女性电影人李珈西,是一位高产导演,《女孩男孩》是她产后复出拍摄的第七部电影。这部影片将观众带进小孩子的世界。影片以具有现实质感的方式呈现了女孩男孩之间的故事,影片中有大量生活化的细节和场景,真实呈现了人物与家庭、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山西影像故事近年来备受关注,而李珈西作为山西出身的导演,也在作品中多次为观众呈现她眼中的家乡故事,有关童年、有关爱情以及她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创作者,李珈西的导演之路走的并不顺畅,回顾她之前的作品,我们会看到她作品中具有争议性的部分。即便饱受质疑,也要坚持自己的创作,不断拓宽自己的创作类型,表达自己心中那股创作的欲望,我们好奇于导演如此旺盛的表达欲,想要了解她是如何兼顾导演、编剧及演员三种身份,在北影节期间,我们与导演进行了线上专访,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文字。采访:Protokollant编辑:小鱼干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抛开书本:儿童片应该是您第一次选择拍摄的题材,为什么想拍一部关于孩子的电影?李珈西:我怀孕时候会翻看我小时候的一些玩具,或者积攒的小东西,就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很自然的,拍了一部儿童电影。抛开书本:那您是怎样看待片中的孩子们的?在塑造他们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考虑吗?李珈西:第一对小孩白乔乔、白虎虎姐弟俩,是女孩子被男孩子牵着情绪走的;另外的一对李家熙和唐唐,是女孩子在牵着男孩子走,女孩子会比较强势,比较主动。这个也是我性格中的一面,想去和男孩子正常的平等的相处,甚至占有主动权。抛开书本:片中姐姐白乔乔是个让人触动的角色,她在家中被忽视、被亲人“歧视”,她纵然心有委屈也无力反抗她所在的小小世界,想要被看见、被肯定的意愿让她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灰沙,她会采取一种不道德的方法来证明自己是值得的。请问导演您是如何把握这个小女孩的心理转变的?在她的人物塑造上,您有什么特别的设计?李珈西:一个人如果被压制的久了,就会产生一种好胜心,想证明给别人看,其实一个强大的人是不用这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即使她呈现出一个小反派的角色,但是我非常心疼她的。人小时候的经历会给我们造成性格的弱点之外也会给我们造成性格的优势,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当弟弟像蝴蝶一样,预示着他死亡离开的时候,白乔乔是非常害怕的,就说明她心中是很爱家人的,只是好胜心使然,让她做了一些好像表面上会伤害弟弟的事情。抛开书本:奶奶的存在让人痛心,但在现实社会中却仍大量存在,她的重男轻女(爸爸的忽视)也可以说是整体性别观念的一个缩影。除了想要影射现实之外,在这段情节设计上您有哪些特殊的考虑吗?李珈西:这是有我自己的酸楚在里面,电影最能表达创作者真正的精神世界。就像我作为一个女孩子选择导演这个工作受也到了很多的歧视,甚至会有人说哎,这是你拍的吗?是不是有人替你拍的?我会很难过,因为甚至我的劳动都受到了质疑。我希望用电影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抛开书本:影片好像在通过孩子们的故事来表现一种人际关系,这其中您最想向观众传达的是什么?李珈西:小孩子是需要充分被尊重的。在创作过程中我会和小朋友聊天,小孩子其实和我们一样,会有喜欢的人、会有虚荣心,是非常丰富的。抛开书本:从山西出发,讲述山西故事,您多次拍摄关于山西的地域性故事,除了特定的家乡情节外,这个地方对您来说还有哪些特殊的魅力?李珈西:山西是我的家,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有很多的回忆,我很幸运,除了去讲述给别人之外还能用电影的方式进行表达。我觉得一个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的人是不能被认可的。在米兰以及孟加拉放映《恋恋不舍》的时候,最后一个镜头是太原柳巷,大家起立鼓掌,我那种家乡荣誉感一下就涌上了心头。抛开书本:此次北影节“华语力量”单元推出的中小成本电影展映活动,对青年创作人来说是很不错的展现平台,关于这部影片,(听说本片今年秋天上映),您接下来还有相关的路演计划吗?此次参加北影节展映活动,您的感受怎么样?李珈西:北影节让我感觉特别开心,我们收获了很多陌生人的认可。每次映后的时候我收到来自陌生观众的赞许,是我从事电影行业最满足的时候。尤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电影引起了这么多女孩子的共鸣,这让我觉得非常幸福。我觉得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应该去前进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梦想。抛开书本:接下来会有相关的路演计划吗?李珈西: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我都会去做路演的,我非常期待,南方观众看到我的喜剧表达,他们在电影院里笑会是我非常有成就感的时刻。抛开书本:《女孩男孩》应该也是部疫情之下的创作?可以分享下当时发生的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李珈西:春天的时候小朋友很难请假,一直没能把大家聚在一起,然后到夏天的时候我们的很多工作人员,也因为疫情受到了很多的阻碍,我们又换了一些工作人员。抛开书本:《女孩男孩》在创作上遇到的最大的难点有哪些?李珈西:因为我的电影,故事性比较弱,像一个散文。在素材全都拍完之后,放到剪辑室等于重新创作、整合的故事。抛开书本:您最终的这个剪辑版本跟最初的剧本,故事线差异的地方在哪?李珈西:最初的故事我是三段分开写,最终的剪辑版本是交叉的。这个结构的调整,我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我是一个特别热爱剪辑的导演,我觉得剪辑像变魔术,把一些不相关的东西根据自己的意志把它组成一个概念,让你以为你会进入我的故事,这个东西对于我来说是很有魅力的。、抛开书本:听说您也在山西高校担任客座讲师,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山西省当前的创作环境?对于当地故事,您对学生们有哪些话想说?李珈西:我们可以多往温暖现实主义去靠,少一点灰色的现实主义。电影给人的刺激是非常直观的,如果我们去多拍一些温暖现实主义的故事,可以告诉更多的人,生活是有希望的,给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同时我希望山西能够有更多的类型电影,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抛开书本:作为青年女性创作人,当下的国内创作环境对您有什么影响?李珈西:这两年有很多女性导演被大家认识,我觉得特别特别开心,女性也可以发声,女性也可以塑造出来很多受到关注的影片。抛开书本:恭喜导演新晋为妈妈角色,想请问这种个人身份的转换,对您在创作上有哪些影响吗?李珈西:我看待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了。做妈妈的过程中,慢慢的会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对另一个群体的理解能力。抛开书本:那您接下来会想要拍摄一部关于亲子关系的这类的电影吗?李珈西:我每天跟儿子发生的事情,都会记在小本子上。我会更加珍惜我作为妈妈的表达的机会,等到时机更成熟的时候再去拍摄。抛开书本:在拍摄的过程中,跟孩子们发生了哪些好玩儿的事情?李珈西:白乔乔已经把我当成闺蜜了,会和我分享生活。小朋友是非常可爱的一个群体,他们会很直观地表达自己,真的是非常快乐的一个夏天。抛开书本:接下来的拍摄计划方便透露吗,是关于什么类型的?李珈西:5月份会拍一个晋语电影,加入一些山西方言的元素。往期回顾
2023年5月5日
其他

“刚刚,范丞丞有了代表作”

由易小星执导的《人生路不熟》4月28日在全国上映。作为今年五一档唯一的一部爆笑喜剧电影,由乔杉、范丞丞、马丽等领衔主演,讲述了一场鸡飞狗跳探亲之旅。文∶西楼尘编辑:Sun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果你哪天不爱她了,不想跟她在一起了,请不要伤害她。”周东海在女儿小雨的婚礼上,本来准备了皱皱巴巴的一纸祝词,将女儿的手交到另一个男人手里时,似乎只剩了这样一句近乎卑微的请求。女儿跟车的过往走马灯一样在眼前闪现,那个短发假小子一样的女儿,倏然间披着头纱亭亭玉立,却已经变成了别人的女孩。《人生路不熟》其实是一出欢喜冤家设定的公路片,围绕着男孩和老丈人之间的敌友关系,演绎出了啼笑皆非的笑料。从一开始周东海就看不上这个准女婿万一帆,或者说因为对女儿的珍视,让他天然觉得其他男人都配不上她,又或者是不想失去女儿的潜意识,让他处处为难万一帆。而万一帆也不负期望地惹了不少麻烦。搞坏贾主任的房车,大闹光子的酒窖,新仇旧恨一起报,误打误撞反而越来越讨周东海喜欢。但让周东海彻底爆发的是万一帆因为撒谎引发的误会,在一个比较传统的老父亲眼里,打游戏是不着调的,爱做饭是没出息的,但是最不能容忍的是谎言。他没办法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说谎的男人,这是他最看重的品质,也是他对女儿最难割舍的感情。人生的路不会一帆风顺,难免磕磕绊绊,周东海跑长途卡车的路上,时常是女儿的陪伴,让父女俩建立了深深的羁绊。这趟探望外公的出行,与其说是万一帆的婚前考验,不如说是周东海的成长旅程。在成为父亲的路上,经历过丢失女儿之后的心惊,也经历过收获女儿礼物的欣慰,这趟旅行要经历的是对女儿放手的修行。曾经他可以捆绑着女儿,可以命令女儿不准跟车,禁止女儿纹身,而现在他不应该再摔碎女儿心上人送来的乐高积木。拥有父亲的身份是一种快乐,学会对父亲的身份放手才是一种修行。所以经历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旅行,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把女儿的手交到另一个男人的手里,但是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放心,就那么一点点也足以令他头疼。他又能做什么呢,他只能希望女婿可以,不要伤害她。看起来是那么跋扈,那么独断的人,此刻作为一个学会放手的父亲,这是多么朴素甚至卑微的请求。不是威胁,不是震慑,而是一种请求,也是一个硬汉对女儿浓浓的柔情。跟周东海比起来,万一帆更坚定的是对“做正确的事”的执拗。他跟周东海一样熟悉这个社会的丛林法则,作为一只兔子,不是假装一只老虎,也不是提防一只豹子,兔子要在丛林里存活,不是像周东海一样躲着油耗子,跟从对方制定的规则,上交保护费换取一根系在后视镜上的保护绳。因为那根绳子根本保护不了你,能保护你的只有你自己。他近乎愚蠢地笃信那句“对的就是对的”,而这句话成为了他的信仰,支撑他在公交遇险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在职场霸凌的时候,勇敢地反抗不公。更在面对邪恶的时候,不是选择做一只逃跑的兔子,而是录下视频,用头脑与敌人搏斗。在彩蛋里,当年轻的周东海教导小时候的万一帆,去做正确的事时,这种缘分仿佛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这种传承仿佛是一种更新换代的革新,而不变的是对正义的追求。《人生路不熟》里其实有很多引人发笑的笑料,剧情通过巧合和误会搭配出笑点,一众喜剧演员通过肢体和突出的性格人设引得观众捧腹。马丽饰演的霍梅梅正直且能包容,张婧仪饰演的周微雨一身好武功与娇柔的外表形成剧烈反差。田雨饰演的贾主任喜欢攀比,爱慕虚荣,常远饰演的光子小心眼且喜欢表现自我……都让电影变得轻盈,适合在假日放松。印象深刻的是贾主任和周东海在河边钓鱼,后边是万一帆正在房车里经受厨艺的考验。智能家居让他手忙脚乱,油锅里跳出的鲜鱼又令厨房一塌糊涂。配合着前者的台词,后者的现场产生一系列巧合,鱼从油锅里跳出,被狗叼走,失火冒烟,房车启动自我保护装置掉河,都跟钓鱼的贾主任和周东海的台词产生呼应,配合出了加倍的笑料。父亲会有一天发现,无论自己多么跋扈,只是不想女儿受伤害。男孩会有一天发现,无论自己多怕老虎,心中都会住着一只野兽。人生的路磕磕绊绊,就算导航失灵,走了岔路,就算对前路不熟悉,只要做的是正确的事,终究会走回正途。往期回顾
2023年5月3日
其他

女孩不一定是天使,但伤害女性的男性是恶魔

在今天,将女性天然地置于男性地位下方貌似是不合适的,因为总会有一些表象(男伴侣是女伴侣人生的依靠和保护等观念,女性在家庭中是有控制权的?职场中女性群体的扩大......)在告诉我们,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所谓的男尊女卑。目前社会所给予女性的权利是有所扩大(讽刺的是,女性权利凭什么是被给予的?),也不可否认,女性地位相较于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提升不代表平等。近年来,女性力量被看见也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些进步亦是女性通过呼喊和行动而赢来的。(也不可以偏概全,也不乏某些打着解放女性口号的幌子,继而利用女性力量谋发展的例子。)我们应该看到,在长久的男性保护论的表象下,这些所谓的“男性关照”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女性力量的遮盖与掩饰?再者,在这些男强女弱观点的引导下,一些潜在的世俗观念也在理所当然地将女性形象固化,继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观念引领下,不仅使大部分的男性“自觉”/“理所当然”(凭什么?)地承担起家庭中“天”的地位/责任,也让大部分女性将自己先天/乐意地置放在被保护、被宠爱的模板中。但是,凭什么就该男是天女是地,这种说法为何会引起认同?为何在长久的两性关系中,女性就该是柔弱的、需被保护的(是幸福的)?经由这种性别偏见,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网络炼狱:揭发N号房》中“博士”们对于女学生们的控制与羞辱。文:Protokollant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在纪录片中,网络世界就像一个广袤且不见底的深渊,看似自由自在,实则一不小心,女孩们就被看不见的他者拖入深渊,无法自拔。它像一个引力漩涡,用诱惑和耻辱让女孩们不小心也无能为力地在黑色阴影中周旋,日月往复,成为精神病患的傀儡,在所谓性爱道德论的羞耻下无处可逃。影片中对于「男性力量」的刻画以及「女孩的息声」是最为令人痛心的地方。一、怒吼,便是强大的代表吗?影片首先为我们展现了以下场景:在平面化的网络世界中,一群“博士”方掌握着女学生的身份,以冰冷紧逼的语气强迫女孩们发自己的私密照片,接着,画面上出现了一张张正在加载的马赛克图片,女孩跌入海底,没有反抗。在这段性剥削关系中,犯罪者很好地掌握了控制女孩们恐惧心理的方法,他们通过数字倒计时的方式,来强化女孩的恐惧害怕心理,固化他们与女孩们的“奴隶”附属关系。在此,以“博士”方代表的男性群体是以一种强制姿态出现,利用自己的显性社会地位,要求屏幕后方的女性听从自己的号令。他们这种先天的男性姿态也好,利用性话题引起女孩的羞耻感也罢,“博士”方们这种先天的自信姿态让人愤怒,因为他们没有把女性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是把她们当作一个满足自己欲望的玩偶。这种号令的姿态难说不是一种对于性别优势的自信,再加上他们有掌握女孩心理的把柄,又有何理由不趾高气昂?更为可笑的是,我们竟不知他们这种号令的权力和姿态从何而来,是一种玩弄女性尊严的掌控感?但这种掌控感又是从何而来?是蒂固在人们脑海中的女性身体羞耻意味?确实不能否认这一点,毕竟在长久的历史中,女性被认为是先天繁衍子嗣的的母体,是男性的附属,她是可以被物化的。然而极其讽刺的一点是,网络世界中这些兽态的个体到了现实世界,便会化身为normal,甚而是gentleman,客气礼貌、待人和善,继续扮演他们的体面社会人角色。(在黑色的无边际的世界,那些伪善的人会卸去虚伪的面具,以一种无纪律行为践行他们肆意妄为的爽感,去咆哮、去羞辱、去狰狞,变成一个个面目全非的野兽。网络空间,犹如一间偌大不见五指的黑屋子,里面有个幽怖声音在说,尽情作恶吧,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你们。)二、女孩,你为何不说话?被掌控的女孩,好像除了自我痛苦,别无他法。她们蜷缩在一角,等待着被发现,可当她们被发现时,剩下的也只是颤抖。面对屏幕对面的威逼利诱,只得选择服从,因为对方不仅在气势上持威猛姿态,更是在道德层面,将自己的羞耻心理抓牢。在东方社会,性话题一直是个敏感点,好像它会吃人,所有人都闭口不谈,就算是谈论,也是以戏谑或嘲讽的口气来表达。心照不宣的,它是不耻的代名词。长久生活于“体面道德”价值观念下的女孩又何尝不知这一点,面对伤痛,她们不敢挣扎也不敢表达,不仅害怕他者的报复,更害怕周遭群体的议论,而这份不由分说的议论,又何尝不是对她们再一次的伤害?而且,在主流价值观“滋养”下的她们,又何尝不会觉得她们所受到的性剥削/伤害是羞耻的呢?后者是更可怕的,因为从根本上,她们就缺少为自己谋求正义的意识。思想钢印是有效的,也是恐怖的,它会从思想上把人异化为道德的傀儡,失去反抗能力,也失去思考自己是谁的可能。但是,是谁在定义道德?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便是:一个女孩跌入海底,她在孤独地沉落,没有呼叫无法被发现,一人承受无尽的痛苦......往后,她是否活下来也不可知,这种无声的跌落,就仿佛她从未存在过一样。每一个被网络无形黑掌控制的女孩,都如同陷入深渊,带着一份世俗中不可言说的耻辱,继续生活,不论她是真的快乐还是痛苦。以上,不论是男性本能的高姿态还是女性的失语,是可以从文化历史中得到追溯的,个体的失控,摆脱不了环境的影响。当下层出不穷被曝出的性侵事件以及浩浩荡荡的MeToo运动,可以说是女性在用揭伤疤的方式为自己谋取正义,她们即便知道在当前环境下说出痛苦会有被恶言伤害的风险,但她们依然选择这样做了。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女性群体的保护。可能她们的曝光与呼喊不一定有被重视的可能,但仅是这种肯为自己说话的行为,就能让自己有进一步被看见的机会。保持愤怒不是一种咆哮的行为,它仅是就想要看见自己、保护自己而言,一种对于回归正常理智的渴望。回归到纪录片本身,它从整体上来说并不是一部很出彩的作品,中规中矩,遵循了“情景再现”的新纪录片纪录方式,但从选题内容上来说,它是值得被看见的,它所关照的性剥削话题,对应的正是我们实实在在面对的现实,而且这种现实的映照,目前也仅是冰山一角罢了。可以看见,纪录片选题及内容对性剥削持批判态度,巧妙的是它落到结尾,导演对于其中调查案件的男性记者也进行了一番对比嘲讽。在纪录片中,是一位男性记者接管了这起性剥削案件,但在事件的最初,他认为这种性剥削案件是无可厚非的(见过了太多,处理了太多,就不重要了吗?),对于新闻/群众来说,这类案件早已司空见惯,失去了报道的价值(价值与否的判断是以话题流量为基准吗?那女孩个体的痛苦又如何彰显?),而且到了影片最后,他仍旧认为整个事件处理起来使他筋疲力尽,对他来说,这不是一件值得费心的事情。纪录片是有观点的,导演所选择的素材足可以表明他的态度。对于片中男记者这种无同理心且以利益为先的观点,他毫不留情地给予鲜明的批判,其中男记者与女同事截然相反的态度便可表明。权威是应该被相信的吗?代表权威的个体,真的有在用心为受害者考虑吗?女孩不一定是天使,但伤害女性们的男性却终难逃恶魔的称号,而且,纵容默许这种男性权利的社会意识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推波助澜?
2023年5月2日
其他

《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一部“伪南方电影”?

以毕赣的《路边野餐》(2015)为开端,至2019年(疫情冲击前)达到顶峰,“中国南方新电影”出现了《长江图》(2016)、《空山异客》(2017)、《冥王星时刻》(2018)以及《春江水暖》(2019)等一系列形态相近又各异的独特作者作品出现,但在南方的“在地性”不断得到强化的同时,其也面临着一种简化为浅薄符号的危机,通过《宇宙探索编辑部》(以下简称《宇宙》),我们观者便可一窥这种潜在危机的可能。作者:吹牛伯爵责编:1900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1.移植于南方语境的“北方电影”如若说《冥王星时刻》中从城市上海远道而来的采风团队是对于章明个人创作困境的反映,它毕竟还未将“都市元素”迁入西南语境,而在情欲流转中章明的作者性也被刻上深深的南方烙印,尤其是从未露面的林中野人,以一种实在性的力量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团队中角色与角色的关系与性张力;电影《冥王星时刻》剧照那么,孔大山的角色们在进入大山后也依旧保持着城市的习性,人物张力几近渐次老化的橡皮筋,如此下来,西南的空间仅仅是由于一种附加的“神秘性”,或说是与“外星人”、“UFO”等神秘事件天然的亲缘性才被孔大山引入作品中,但承担的功能无非即人物活动的舞台。的确,唐志军(杨皓宇饰)在片中还是拥有与南方空间相结合,进入水汽氤氲的湿润地带的可能性,因为他的动机是团队中唯一被翔实描绘出的。他的需求——于亡女的思念——时刻都存在着将“探索之旅”改造为“救赎之旅”的情感力量,而且“召唤”一种幽灵的在场在南方同样也是再为适宜不过的,但唐志军却总与此时机失之交臂。一部分原因在于秦彩蓉(艾丽娅饰)北京式的插科打诨不间断地干扰着纯视听情境的生成,使得唐志军的思念最终被这种笑料所消解,失却了再度凝聚成团的动力。在《路边野餐》中,毕赣也总是会设计一些幽默的桥段,如挖掘机的起降运动,机械的不协调性催生出某种介于评论与纯观看之间的美感(纯视听情境),但这种“幽默”却不至于达到“搞笑”的强度。机械的不协调性催生出一种介于作者评论与纯观看的情境回到城市,不可否认,唐志军与秦彩蓉之间欢喜冤家的言语设计的确令人惊喜,强度不断升级的事件(修车铺—警车—消防车—起吊车)继承了《法制未来式》伪纪录片风格的荒诞感,此时的“摄影机”视点仍是有效的。2.后期摄影机视点的紊乱与失效孔大山设置的伪纪录片视点本应有机会贴近让·米特里所述的“半主观镜头”,隐藏在摄影机后的拍摄者视点与观众视点合一的同时,又不断出离观者的观看,就像唐志军乘坐列车时,进入隧道时的噪音遮盖了唐志军满腹热忱的科学介绍,落寞的无言情势向观者袭来,显然,此时的摄影机早已脱离了一般自主的采访(强调受访者所言内容),即脱离了采访的视点,而是捕捉到了某种转瞬即逝的情感隐喻,此是无穷多的符号累加都难以企及的。在《铁路沿线》一片中,也有相似的采访场景,受访流民的话语同样淹没在了过路火车的轰鸣声中,在这长达数分钟的噪音里,受访者的情绪起伏逐渐发生波动,面部成为了情感反射的装置,但摄影机却缘车上摇,拒绝了这一次情感“剥削”的诱惑,进而维护了个体的尊严。“最糟糕的电影虽有十到十五分钟的绝妙段落,却冗长得令人昏睡。而最好的电影则只有这珍贵的十到十五分钟。”这当然只是曼·雷对先锋电影的一种期许。而《宇宙》也自然并非落于“糟糕电影”之列,其绝妙段落也远远超过十到十五分钟,但却大多集中在前两章。而在后两章中,孔大山所建立的混杂视点就轰然崩塌、失效以至于紊乱却令人兴致全无,因为《宇宙》中视点的紊乱并未被提升至一种“自主性”的高度,而是导演本人对作品节奏与元素把握的失控。首先,我们应承认,伪纪录片首先应是一种对于传统媒体现实性的荒诞态度,对于相机后不可辩驳的严肃真实性的颠覆,再是一种质感/质料的混用、拼接。我们从未期许过孔大山能够一以贯之新闻记者式的采访视点,那样只会造就如《湖上艳尸》般的惨剧,但是伪纪录片的质感也绝不应成为塑造真实性的帮凶,晃动的镜头,打破“第四面墙”的注视与遮挡,这些拥有多重诠释可能的画面语言除了伪造真实外却别无二用,在其中,我们既难发掘采访镜头的新含义,也未曾感受到丝毫的亡女的在场感。招魂仪式还未过半就早早夭折,亡女投向彼此的目光也尽数衰落。反观《路边野餐》,技惊四座的长镜头调用并未沦为纯粹的纪实伪装,而是丝毫不遮掩人为的调度感,也就于此,一种安东尼奥尼式的摄影机思维能力产生、进化、繁殖。再让我们回想孙一通用手遮挡镜头的那短短几秒的黑场,这恐怕远比矗立于石狮子之上的麻雀所组成的群鸟式的抽象图案要震撼人心得多。3.南方(西南)空间的“明信片”装饰倾向《宇宙》与“南方新电影”的另一共同点则是大量的诗歌作为旁白,或直接浮现于银幕的形式介入影片,作为一名二流诗人,毕赣的文字对于《路边野餐》而言恰到好处,但孔大山的诗歌在此却仅仅像一种拙劣的模仿,既未能生成水汽氤氲的南方诗意,又破坏了前二章奠定的荒诞感,导致末尾的“升华”——唐志军朗诵诗歌前的哽咽——显得过分生硬,最终硬化成一肢一节的符号僵块:无人的山境,操方言的村民以及似乎被废置又未被废置的残缺佛像。《路边野餐》中的诗通过《黑暗传》最后的演绎,章明依旧建构起了一条角色与空间融合的通道,可是孔大山的人物却总是缺少这种与空间的交流,摄影机过度关注那些闲言碎语,甚难有时间停留下来观察西南的一角,这固然维持了影片观看的娱乐性,但人物也因此被封闭在了内心的心结之中,无论在北京,成都甚至异乡,人物如果不在导演强力的介入下就不会发生任何程度的转变。若言重一些,则是,孔大山缺少对角色的爱,缺少一种“共谋”。往期回顾
2023年5月1日
其他

阿烂《这个女人》获瑞士真实影展女性电影人奖

Awards⭐获奖名单转自公众号“月亮MovieMonthly”影展官网:https://www.visionsdureel.ch/en/往期回顾
2023年4月30日
其他

李睿珺:电影和人一样,有着不可操控的命运

2023年4月26日——28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和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主办,南京艺术学院承办的2023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其中,由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承办的“分论坛六:跨文化传播与全球本地化电影”于4月27日下午在南京艺术学院电影馆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著名电影制片人、电影史学研究者、影评人马可·穆勒,知名导演李睿珺、雎安奇、丁文剑等嘉宾。他们将自身经验融入“跨文化传播与全球本地化电影”的主题,分别从理论研究和电影创作实践等方面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在开幕致辞中,马可·穆勒主席提到,世界是一个多方向的网络,在这个多向的网络中,全球电影、跨国电等概念让人们不断反思共享世界的意义。另外,这些概念也让人们思考谁可以谈论世界?以及它们如何被配置为一种审美的挑战?特别是对当代电影人的巨大挑战。论坛由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陈捷教授主持。她在开场致词中提到:“跨文化传播与全球本地化电影”这一主题是由马可·穆勒主席提出,这既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重要命题,也是当代艺术创作传播中值得关注的论题。全球本地化(glocalization)这一概念来源于1980年代日语概念中的“土著”,1992年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兰·罗布森提出,也被译为全球本土化、全球在地化等,由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地方化(localization)两个单词组成。罗兰·罗伯森认为,在全球文化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全球化与在地化是同时发生、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本次论坛将沿着罗兰·罗伯森的理论脉络进行深入思考——全球本地化不仅是电影的热点问题,更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即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化、再中国化和再现代化问题。我们要深入讨论的是,在跨文化背景下,世界艺术是否越来越趋同化?本土化是否是一种重申主体性的艺术方式?此时此地,我们举办这个论坛的出发点就源于一句当代艺术的口号:“全球思考、本地行动(think
2023年4月29日
其他

Odyssey 2023 官宣|独一无二的入选片单 (公开征片)

》(世界首映)《细雨淋湿的路上》(英国首映)《消失在1946》《海子》(英国首映)《蚯蚓》(世界首映)《世界上另一个我》《痕迹在消亡》(英国首映)《街角照相馆》《迢迢》(世界首映)Yellow
其他

电影创作是修行,也是避世|专访《百川东到海》主创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在进行中。吴双导演《百川东到海》入围“注目未来”单元,这是FIRST青年影展展映之后,影片再次于大银幕上呈现。“注目未来”单元为北影节的次级竞赛单元,面向全球征集不同题材、类型与风格的导演首部或第二部剧情长片,旨在“用中国的眼光发现国际影坛新人,以世界电影新潮流引领艺术原创”。《百川东到海》是吴双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从报名的近500部影片中脱颖而出。《百川东到海》作为曾经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wip的项目,今年再次回到北影节,亮相“注目未来”单元。去年西宁,我们曾主办一场女性论坛,和女性电影人畅谈了一晚上。(详见文章:生娃照顾家庭or拍电影?不要定义女性应该做什么)其中有两位是《百川东到海》电影的主创:导演吴双,编剧刘婧。书本与这两位主创又在北影节相遇,和她们做了一个简单轻松的采访。两位主创在影片中呈现出乐观、积极的精神与现实的关怀,同时在生活中她们也以幽默向上的态度进行思考与创作。SCREENING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香港金像奖获奖名单,郑秀文首封影后,《神探大战》获最大奖项

第41届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昨日颁奖,红毯众星云集,杨紫琼与媒体朋友亲切互动。女神的造型十分惊艳。此次,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完整获奖片单出炉,张婉婷《给十九岁的我》获最佳影片,《神探大战》包揽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及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郑秀文凭借《流水落花》获得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是她第十次提名金像奖首次封后。她演唱的主题曲《我这样活了一天》也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另外,《流水落花》是新导演贾胜枫长片处女作。同样是新导演之作的何爵天《正义回廊》,此前拿到了16个金像奖提名,成为获奖大热门,最终斩获最佳新晋导演、最佳剪接两项大奖。“编剧之神”韦家辉凭借《神探大战》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刘青云则凭借《神探大战》摘得影帝桂冠。在如今青黄不接的港片电影时代,尤其2022年只有33部香港电影上线香港影院,金像奖还是把重要奖项给了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神探大战》在2022年7月8日于大陆上映,豆瓣评分6.7分,是否名至实归影迷可自行评判。而其他获奖影片在影院被内地观众看到的并不多,希望新的香港导演和演员们在未来能够愈发成熟,斩获更多曝光和面世机会。文:摸鱼编辑: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尼采《善恶的彼岸》十五年前,一部《神探》宛如划破黑暗的火柴,照亮了迟暮的香港影坛。《神探》,2007,杜琪峰、韦家辉不幸的是,二十一世纪头十年过去后,日薄西山的香港经济导致香港电影出现了包括编、导、演等多方面的全面断层,快餐文化的影响更是让港片沦为昨日黄花。所幸的是,刘青云、韦家辉等老面孔尚且还撑起一片天,至于神神鬼鬼的神探、魔警徐步高案包括后期制作中的银河映像,是不是还保有十几年前的那个味道?开始我以为是的,但买票看完发现,时代确实变了。简单来说:《神探大战》是一部表面功夫下足的电影。为什么说表面功夫?因为仅从片名看,又是大战又是神探,想必和侦破有关,而且影片前半段把一系列以香港真实案件为原型的案子(雨夜屠夫案、HelloKitty藏尸案等)来引出神探、警察、暴力团伙的三方势力诱导观众进行猜选,当你期待影片会朝着逻辑缜密的烧脑方向去——那你就错了,《神探大战》的重点还是放在了大战上。本片虽然和《神探》一样出自韦家辉之手,也沿用了相似的主角设定,但《神探》的出色在于直面人性的七宗罪,用具象化的人格去演绎贪婪、恐惧等人性的弱点,最后的换枪把戏更是对人性复杂的一种解读,所以咀嚼《神探》需要时间,《神探》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重出江湖的《神探大战》是一部快节奏的商业片,把复杂烧脑的人性博弈删除了,观众只需要跟着剧情走就可以了,至于这样好与不好,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所以《神探大战》和《神探》捆绑宣传的策略可能会对观众造成误导,因为两部电影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不少人说这片子尽管没有神探但有大战可以看啊。只是在我看来,本片动作戏的糟糕程度比之剧本不遑多让。全片动作戏的调度和剪辑都只能用“混乱”二字来形容,很多时候甚至都无法调动起我的情绪,这个情况越往后越严重。这是为什么,说到底还是逻辑问题——动作逻辑。《神探大战》说白了,就是两个精神病之间的大战。反派还处处料敌机先,这就很尴尬了,所谓神探之间的斗智斗勇,拍出来的结果却是主角单方面往套里钻。于是来到了最终决战,反派大杀四方,飞虎队员们如同纸糊,不堪一合之敌。在可以轻松干掉所有人的状况下,开始跟连枪都辨不清的主角打嘴炮,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搬出来演讲,最典型的反派必死的前奏。然后由数分钟前刚刚生下孩子的阿Sa,从高处飞跃入水,绕道后方,捡枪将其射杀。坠楼、生娃、跳海、生完孩子上前线搞枪战……居然没事??纵观过去几十年的港片,往往有三大特点:①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香港的潮湿记忆,没有技术原因也没有消失的几分钟

“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M+的美术馆里摆放着关于香港彼时彼刻此时此地的“艺术”,昏暗影像室的屏幕上,第一个浮现出的画面来自《2046》,我忍不住微笑起来。的确,关于香港的记忆,几乎都是潮湿的。好像眼泪和鲜花永远绵延在文华酒店,重庆大厦门前也永远起落着湿漉漉的人潮,月光没有洒满的轩尼诗道那干不透的路面,皇后大道东那些仿佛会滴落绿意的印度橡树,在隐约阴雨的四月初,失去的三年伴着时有时无的雨滴,消弭在香港的街头。从2019到2023,时间仿佛裂开了一道口子,幸运的是,当我们再一次走进熟悉的电影院,HKIFF47(第4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正带着暖意给予拥抱。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巧合,彩虹的光影从始至终都伴随着我。文∶荼白编辑:Sun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导演:
2023年4月15日
其他

2023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片单公布!六位女导演入围

意大利影片简介:故事设定在意大利托斯卡纳乡村,故事围绕着考古抢劫和非法买卖文物展开。奇美拉是希腊神话中的雌性怪兽,狮子的身体上长出山羊头颅,龙的尾巴吞吐火焰。Chimera也有嵌合体之意,嵌合体又名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第47届香港电影节获奖名单,华语女导演成最大赢家

第四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于3月30日,于4月9日公布火鸟大奖的名单。黄骥、大塚龙治继鹿特丹电影节老虎大奖首作《鸡蛋和石头》和《笨鸟》后,带来新作《石门》,再度以年轻女性视角说故事,此次在HKIFF也成为大赢家;《图腾》(Tótem)荣获新秀电影塞(世界)最佳电影;纪录片《阿波罗妮娅,阿波罗妮娅》与短片《熊》(Ours)分别获得对应单元奖项。编辑:杨发财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第四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获奖名单「新秀电影竞赛(华语)」-特别表扬-《黑的教育》Bad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那个刺痛我的刘健,新动画更猛!

刘健导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黄渤一众大咖参与配音,这部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刚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就感受到电影里强烈的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一下回到那段躁动又热血的时光。但同时也产生了对影片的疑问:整部电影的小众群体情怀,对于普通观众理解这部电影而言,是有益还是加重了隔阂?《艺术学院》海报《艺术学院》部分豆瓣短评文:编号104编辑:骑桶飞翔责编:1900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电影里的很多场景大量灵感来自于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坐落在西湖边上的南山校区,这种特殊的位置一如电影里别具东方风韵的动画风格,水墨画似的展开,就连看夕阳的场景都让人想到杭州的滨江路,摇摇晃晃的宿舍像是梵高小屋画里的木板床,边上贴满了九十年代艺术生的精神偶像:崔健,迈克尔·杰克逊等。生动地勾勒着那个年代的“象牙塔”。电影的内容前半部分大量充斥着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这些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地仰天长叹。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我们需要搞清楚吗,并不需要,也没有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思考者不切实际的问题,但也像电影里主人公会问“外国的月亮真的比国内的圆吗”,电影无处不在的的黑色幽默注定它的底色是悲的。作者沉湎于往日乌托邦的同时,也绘声绘色描绘了青年人的时代雕像。片中的主角张小军隐喻了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典型的虚无年轻人,他看似脑子不正常,但只是试图用一些问题来调侃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他有性格懦弱的一面,也有天真善良的一面,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当家里人问他对经商对看法,曾经那个不羁的他也开始动摇。导演巧妙地提出了现实问题,以及对当今青年的思考与审视。从这个角度看,电影只是借着动画的外壳讲述当代的社会文化症侯问题。这种心理矛盾正是这部电影中的珍贵与真实之处,即导演不美化任何一个群体,仅仅只是展示这一群体最真实的一面。每个主人公都有一段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刻,但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又很难让你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观众觉得不切实际,褪去了第一步的锋锐感。(能理解是为了过审查)无可否认,电影中的很多地方带有作者主观的情绪,这也反映了艺术生跟普通大众长期以来的隔阂。一些言语的乐趣在大众看来无非是“不说人话”,难以体会到它的乐趣。如此,也能理解很多观众无法共情甚至进而产生观影壁垒,以至于给出低分。何况,这些密集的张口闭口的“艺术”谈话,会让人产生:导演究竟懂不懂艺术的错觉,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艺术学院》主创在柏林电影节但这正是电影想传达的地方,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在对话和行事风格上,大家的思维都很跳跃,又很浮躁,不切实际。其实艺术生就是这么眼高手低,想做“艺术家”的正是这样一群真实的、有梦想、有缺陷的人。电影并非想得出什么结论,10年了,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吗?依然没有。也许主创们想说的也是这样,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坚持去想。这是一种生活状态。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柏林街头作者|编号104书本福利∶留言你对影片《艺术学院》的了解和期待,抽取1位赠送#尤内斯库#
2023年4月7日
其他

香港电影节Day3∶当一个人成为文化坐标

The47thHKIFF日志Day3今天往圆方走的地下通道里,听到了有街头艺人在表演当年情,戴着口罩却吹着口哨,地下通道形成了天然的混响,瞬间就有一种浑身酥麻起鸡皮疙瘩的感觉。虽然我不是哥哥的粉丝,但也深知张国荣对于华语圈乃至世界文化圈的意义。4.1能在香港,在20年后,亲身感受到一个城市对一个故人的怀缅和哀悼,可以说是非常震撼的。当一个人成为一个文化坐标,一个文化符号,就已经超脱了生死,变得不朽和不老。第一场电影是下午2点半,一个中午都跟伙伴们无所事事地待在圆方门口的台阶上,闲聊,看他们排版,吹着海风,感觉到极度的舒适。另外一个重要的不想告诉别人的贴士,如果在网上看到售罄了,不妨去线下影院问问,说不定还会买到余票。今天PE的场次都售罄了,但是还是帮小伙伴在剧院的线下买到了《脱缰少年》和《童话》的实体票,而且还不需要线上购票平台的手续费。《孩子们》剧照今天意外发现是戛纳专场,《孩子们》港译是《脱缰少年》,去年戛纳一种关注和金摄影机奖,海南电影节就错过了,因为这个不起眼的片名。去年戛纳还有一部《坏孩子们》,还拿了一种关注大奖,真的容易搞混。海南就是没太注意,因为去年没咋做电影节的功课,加上电影一直也没海报,等我发现它的时候已经排不进去了,成了去年海南电影节的一个遗憾,这次补上了。电影其实跟《坏孩子们》还真的有点像,而且拿了金摄影机,也就是最佳首作奖,每次音乐出来都感觉特意把声音调高,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片尾的经典曲子在《银河护卫队》里也出现过,几乎可以一起哼唱了。《正午之星》是戛纳主竞赛,两部片子几乎无缝衔接,从7号厅直接奔到1号厅,中间连厕所都没空去,也就是连看115分钟加135分钟,等于250分钟都不能去上个厕所休息一会。所以中午无所事事的大把休息时间,顿时让我明白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克莱尔德尼又是一个我吃不下的导演,从《心灵暖阳》《太空生活》《双刃剑》到这部《正午之星》,只能说不是自己的菜,忍着吃完的节奏。因为刚看过《双刃剑》不久,她真的很喜欢拍那些纠缠的男女,用身体去释放绝望。她连续两部分别入柏林和戛纳主竞赛的战绩也是耀眼。中间一个小时的转场时间,从圆方到时代广场,东奔西跑没吃饭时间,而且又在偌大的时代广场迷了路一小会。终于爬到13楼的英皇铜锣湾。《蓝色长袍》是戛纳一种关注,一个阿拉伯地区的LGBT电影。导演没有像一般这类电影关注两个男性,反倒是把重点放在了男主和妻子(同妻)之间的感情上,不好定义这是不是爱情,但是丈夫形容妻子像一块磐石,彼此的撑持照顾才是重点,或许之后出资源要被一些人骂三观了。这片跟《乐土》是同一届的戛纳同一个单元,恰好我都看了大银幕,一个摩洛哥,一个巴基斯坦,都在讲勇敢去爱,主题也行成了互文。导演上一部《亚当》也是戛纳一种关注,我在海南电影节看过,讲两个女人的互相撑持,手法有很多一以贯之的东西。最后一部78分钟的《童话》,俄罗斯大导演索格洛夫的新片,《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我就感受一般,这部开头非常有趣,形式很棒,但是后面有点撑不住了。把希特勒,墨索里尼,丘吉尔,斯大林,甚至耶稣的历史影像和声音用AI技术复原,把他们拉到天堂大门之前,说一些地狱笑话,实在是很好笑,我旁边的观众开头笑疯了。人家老导演都紧密关注新技术,并把AI应用到电影里,拍出“新”电影,真的是让还在拍老电影陈旧,迂腐的年轻新导演们汗颜。晚上看完电影,外面下着毛毛雨,去庙街找吃的,空气潮湿。可能因为香港的拥挤和逼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动作会被放大。随处可见街上的人拥抱,牵手大笑,对话,这些都成倍地冲击着人的感官。不过今天还是没有吃到心心念念印尼捞面的一天,永远找不到的美味食物,只有在之前的香港和泉州吃到过一次,许愿可以早点随缘吃到。香港电影节DAY2:王小帅疫情拍完的神秘新片香港国际电影节日志DAY1哥哥逝世20周年:一个才子愚弄了爱他和不爱他的人
2023年4月4日
其他

波澜壮阔的电影史回顾还是精致的垃圾堆砌?

这位二零一零时代奥斯卡最宠爱的本土导演(事实上他既是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也是这十年唯一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美国导演),在其生涯指导的成本最高的一部影片遭遇了滑铁卢。票房方面,仅仅360万美元的首周末成绩早已预见了一次彻底的赔本;而口碑方面,查泽雷(与他在片尾致敬最多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导演一起)也在刚刚过去的北美颁奖季铩羽而归。这部描写早期好莱坞的史诗巨作缘何失败?天才导演查泽雷会和他片中的角色们一样,被日新月异的电影行业所抛下吗?《巴比伦》的影片结尾,充满争议的影史数部经典作品的混剪文:忠泽责编:骑桶飞翔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一、派拉蒙的二号种子自从2014年凭借《爆裂鼓手》一鸣惊人,达米恩·查泽雷在好莱坞工业中的地位稳步攀升。尽管2016年《爱乐之城》在最佳影片的争夺中惜败于《月光男孩》(后者是A24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又是A24),但其以2000万美金的制作成本搏得4.37亿美金全球票房的成绩使得大制片厂们无限相信这个来自哈佛的天才导演。2016年,斩获14项奥斯卡提名6项大奖的《爱乐之城》《爱乐之城》之后,查泽雷携原班底得到6000万美金的预算制作传记片《登月第一人》。影片表现中规中矩:1.05亿美金的全球票房,奥斯卡技术奖4提1中。查泽雷在导演生涯指导“腰部”预算影片的表现基本合格。终于,在疫情期间,查泽雷迎来了拍摄属于自己的“好莱坞往事”的机会——事实上,布拉德·皮特,玛格丽特·罗比确实都是《好莱坞往事》的主演,而《巴比伦》的预算甚至略高于前者——派拉蒙影业投资1亿美金的制作费用,而这几乎是除去头部漫改电影、超级英雄电影之外,大制片厂可以为一部电影投入的最高制作成本。2023年全球电影预算排行榜上,《巴比伦》1亿美金的投资在非流媒体出品影片中排名第14位,体量接近于迪士尼出品的《奇异冒险》(1.35亿),索尼《神秘海域》(1.2亿),以及同为派拉蒙投资的《刺猬索尼克2》(9000万)。而相比于派拉蒙头号种子《壮志凌云2》(1.7亿制作成本,14.8亿全球票房,为2022年全球票房冠军),《巴比伦》仅仅6300万的全球票房可谓是血本无归。二、最“政治正确”的作品电影技法上,《巴比伦》的视听延续了查泽雷电影“音乐性”的特点。四部主要作品中,流畅的运镜、极短的特写镜头切换、场面调度中丰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是其最具标志性的技巧。而在此之上,电影的高潮段落甚至在类型上进行突破:影片突然地引入了惊悚片甚至恐怖片的类型感,伴随着奈莉“有些人生来就是巨星”的讽刺性重复,曾经的奇观叙事被完全反转,角色的人生与默片时代的荣光一同被打入了洛杉矶最肮脏的下水道中。托比·马奎尔在《巴比伦》中饰演债主,带主人公曼尼进入了洛杉矶下水道的肮脏派对题材方面,比起前作“纽约白男追梦故事”,“洛杉矶白男白女追梦故事”,“美国登月主旋律”,《巴比伦》在各个方面拥抱了主流的“政治正确”。五位在好莱坞浮沉的主要角色中,少数族裔包括墨西哥裔移民曼尼、华裔女演员朱菲,以及非裔小号手西德尼。故事对于少数族裔的关怀不可谓不具体:乐队出身的查泽雷对于小号手西德尼的偏爱自不必说,而朱菲的角色以一个华裔演员重构了历史上首次女性间的银幕接吻;其与女主角奈莉似有似无的同性恋倾向,以及对于其被排挤而只得远赴欧洲命运的描写,更是对历史上华裔女演员黄柳霜在好莱坞遭遇不公待遇的翻案。大银幕上女性间的“初吻”,见于1930年《摩洛哥》,原本是发生在两个白人女性间三、追梦叙事的消逝在采访中,查泽雷称“《爱乐之城》更像是童话,而《巴比伦》恰恰是其反面”。被问及现实的好莱坞更像哪种,查泽雷坦言是后者。也许是为了更贴近此种“现实”,亦或许是源自经历的改变,查泽雷在《巴比伦》的故事设置之中对于笔下偏执角色的命运有了新的表达。在《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登月第一人》中,主人公在追逐个人目标的背后都有着无尽的牺牲,对于这种痛苦的切实描写使得观众易于移情于这些“傻瓜”——“愚者成功”本就是百试不爽的故事原型。然而《巴比伦》中的角色甚至没有通过个人努力、牺牲去获得进展的余地——时来天地皆同力,奈莉轻而易举地成为了默片时代的当红炸子鸡;然而运去英雄不自由,有声片时代来临,奈莉与皮特饰演的康拉德瞬间过气,而他们的抵抗只有“不愿离开”,默默地自我毁灭。和即将远赴欧洲的朱菲道别,依旧优雅的康拉德说“See
2023年4月4日
其他

香港电影节DAY2:王小帅疫情拍完的神秘新片

The47thHKIFF日志Day2今天最大的新闻应该就是《悲情城市》危机应该解除了,据说有大佬插手来解决了,不管背后什么原因,电影能看就好了。昨天提着行李从油麻地搬到了佐敦,为了跟几个小朋友们一起合住。重庆小朋友一问都是02,03年的,大他们十岁的我突然很悲怆,不过也羡慕他们年纪这么小就开始跑电影节了。香港的地铁很贵,一两站就要30多块钱了。不过因为距离很近,今天电影都在圆方PE,就散步溜达溜达过来了。在柯士甸那里还发现另一家参展影院M+西九文化区也在这里,真的是很近了。有点像上影节国泰附近的三角区域了。路上的招牌确实跟我四年前来的时候不一样了,有很多新的标语,哈哈懂得都懂。今天的四部片子都在PE,因为周末一去查发现都售罄了,简直慌张到暴走。我跟从厦门来的简这中午饭都吃不下了,冰室里的面也索然无味了。两个人决定还是碰碰运气,结果排队进场居然一切顺利,虽然显示售罄,场子里还有很多空座,此刻只想喊一声电影节万岁!PE的厕所是进了检票口然后下楼,比较折腾影院我没啥记忆了,但这个反人类的厕所我可是突然就想起来了,死去的记忆开始攻击我。另外在厕所楼梯疑似看到了许鞍华导演,戴着口罩背着挎包扶着楼梯,不知道是不是眼花了。更正一下,昨天以为字幕是不需要调的,今天看《旅馆》开头字幕出了小问题,时间轴乱了,还好迅速就被人改回来了,看来还是有人盯得紧,影响几乎为零。今天的四部都是圆方,不用换场非常爽。四部片子也都不错,而且PE拿出了1号和7号厅来当电影节放映,每个厅门口Led显示屏会显示放什么电影的海报。放映设备也很棒,激光金属质感,亮度对比度暗部细节都非常强。1号厅还算是个巨幕,放艺术电影简直可享受了,想起海南电影节的红树林和厦门金鸡影展的万象影城,硬件都非常有待提升哈哈。顺带一提,上次看帕索里尼影展,苏州苏艺的1号厅设备也升级了,放映效果很好,直接从我的黑名单里划去了。扯远了,回到香港的影院,出了名的就是空调冷气十足,穿个短裤看四场的我被冻死了。加上中午吃的冰室,我只要一吃就肠胃炎,所以也不知是食物中毒还是冻得,晚上回来整个人都虚脱了,畏寒乏力头疼腹泻,真的是电影节最怕身体出问题了,希望睡一觉能好。说回电影,今天的四场都有一个共同点,我回来整理才发现,几乎都是我看过前作的导演新作。《旅馆》据说是王小帅疫情期间花了14天拍完的疫情电影,看完确认没办法在大陆放映了,片头自然也没有龙标。张元的女儿宁元元主演,编剧就是她妈妈。勾起了我在平遥看这个2000年生的小姑娘导演处女作《小事儿》的痛苦回忆。不管在什么圈,人脉都很管用啊,不过电影群众的眼睛也是更加雪亮的。笑点几乎都是黄小蕾贡献的,平遥看的《洋子的困惑》就知道她对这种泼辣性格的角色驾轻就熟了。惊喜的是看到了好久不见的瞿颖和戴军,看的时候就在猜是不是他们俩,因为实在变化太大了,散场之后还跟香港的影评人智廷科普瞿颖当年在内地有多火,沉默加速度,是我的脚步,甚至可以唱起来。戴军更是本色出演了一个同性倾向的角色,所以过审,人家导演拍的时候压根就没想过吧。这部只能算是导演的开胃小菜,也把中年男人的猥琐尽情展现。听说王小帅《沃土》会进入今年戛纳主竞赛?喜欢《地久天长》的我现在就开始期待了。第二部《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港译《萨拉热窝交友营》非常喜欢,再次证明了我最爱的威尼斯地平线单元就是我的宝藏单元。导演拍过柏林金熊提名的《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亚》我在西宁看过,就是海报因为露点被删掉的片子。想念那时候西宁FIRST影展还能看到外国新片的时候。片子通过一对有伤痛的男女参加交友营揭开了战争伤痛的往事,这个题材一直是我的菜,也想起《太阳高照》等看过的同题材片子。《减法》港译《四面谜情》多多少少译名又剧透了,两对夫妇发现彼此长得一模一样,伊朗现实主义已经开始走科幻了,而且居然毫不违和,十分惊喜。导演之前两入柏林的《猪》《龙来了》一直都很想看。这次终于看到他的新作了,最后善恶交战也颇具讽刺意味,感觉国内也可以拍的高概念,但是拍出来质感一定大相径庭了。片中演儿子的小朋友十分可爱,对着妈妈说你好hot,简直笑死!这部说不定今年北影节也有机会看到。最后一部放弃了有资源的最爱的罗马尼亚导演蒙吉的《核磁共振》,去看了丹麦的《无法控制》(《少女的教与辱》),导演的前作《完美普通家庭》在海南电影节看的,讲家里的父亲有一天突然宣布要变性,镜头聚焦家庭成员的反应表现,拍得细腻动人。而这部新片聚焦1933年荒谬的历史真实事件,讲女性关在岛上,服化道优美,只是少了前作那种真实家庭产生的情感力量。最后今天的心愿,希望病能赶紧好,不要影响之后的看片。香港的上午都没有排片,一天最多就是看四场,明天还有满满的四场,不过比起上影节的一天六部已经很轻松了,大家晚上一起聊着天步行回住处,总体来说香港电影节看片还是让人颇为满意的。书本福利:《一杯上路》正在热映,转发留言,抽取1位送上电影周边产品作为纪念。哥哥逝世20周年:一个才子愚弄了爱他和不爱他的人香港国际电影节日志DAY1第二届江苏青年映像展复审入围名单公布
2023年4月3日
其他

香港国际电影节日志DAY1

The47thHKIFF日志Day1导语:香港国际电影节在3.30日开幕,时隔三年,疫情结束,我们终于有机会重回这个电影乌托邦。这次书本特约邀请豆瓣资深影迷西楼尘攥写体验日志(不知道可以坚持几天),为大家带来一手电影节消息。编辑:杨发财文字:西楼尘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四年之后再来香港,感觉确实不太一样。在机场厕所里换了短裤,但是时冷时热的温度对短裤党并不友好。放好了行李要去香港文化中心取证件,查了路线可以沿着弥敦道笔直走2.1公里,就到了维多利亚港附近。一路上经过了熟悉的香港街头,有急迫的交通信号灯声音,有每个路口几乎都设立的红绿灯。有迎面匆匆而来的大帮影人,稍不留神就会撞个满怀,这人挤人的港味又来了。甚至路过了重庆大厦,还有之前住过的尖沙咀,发现人对路的记忆会在重走的时候再次袭来。去行政中心领媒体证的时候,正好有新人在这次香港电影节的海报前扔捧花,原来这边也是尖沙咀婚姻登记处。这一幕很动人啊,快乐都凝聚在一起了。见到了厦门来的,上海来的朋友,一起在媒体中心和开幕红毯上闲逛。开幕仪式是两个开幕片——郑保瑞和林家栋率领的《命案》团队和许鞍华,黄灿然率领的《诗》的团队,以及又又又又当电影节推广大使的郭富城先生。距离林家栋和郭富城都只有一米,努力回想他们在脑海中的电影形象,居然蹦出来的是《手卷烟》和《断网》。听说了《悲情城市》有取消可能的传闻,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我也没排。看到了《诗》的预告海报,网络上还没有。朴素却友好的开幕典礼结束后,选择不看开幕片,直奔时代广场的英皇,看去年威尼斯地平线和戛纳一种关注的新片。找13楼的电梯纯属凭运气,时代广场感觉随便一走就会迷路。出地铁口的时候还看到了电影节的led宣传屏,胸口的媒体证更闪亮了……《受害人》和《节拍器》,乌克兰人在捷克的故事和1972年罗马尼亚的故事。都是围绕女主角在拍,镜头持续凝视主角,手持无配乐,法哈蒂加上蒙吉,道德困境加上历史反思,果然是电影节标配。里面几个齐奥塞斯库的地狱笑话把我逗乐了,因为香港人名翻译不同,反应了一秒钟。说起翻译,想吐槽一下香港的译名,这俩片一个叫《我们都是受害人》,一个叫《派对有罪》,虽然点题但是非常剧透,尤其后者,看的时候已经能猜到情节了。对我这种从不看预告片剧情简介只求惊喜的人来说很不友好。原来的《节拍器》是德国一个自由电台,用作片名就很好。求求不要这样自作聪明画蛇添足了。观影上香港电影节的素质向来没得说,我两场右边坐的人都笔直如雕像,一动不动全神贯注,甚至都不会挪动一下,导致我摸鼻子都感觉罪过了。我甚至怀疑他俩是不是批量生产的AI。左手边有调暗手机提前离场的,估计实在是看不下去。香港电影节不设划位,无法预料会挨到谁(当然买票也一样)。不过场子里有很多提着公文包,西装革履赶来看电影的,好像是金融街下班的白领,头发一丝不苟,穿得正式,跑来看艺术电影,之前在内地倒是真的很少见,不知道是不是时代广场限定,或许陆家嘴也有?遗憾的是场子里有人发出怪声,感觉也许是不太可以自控的,作罢。整体氛围是挺好的,看完也没人鼓掌,感觉大家都很冷静沉默,没有平遥西宁那种特别疯狂的气氛影迷。字幕机应该是调好的时间轴,做的投影偏暗,也不需要人工敲,不像内地的一些需要手动,且外挂字幕机刺瞎眼睛。不过确实有点太暗了,也只能感恩人家还配了字幕。有好几部想看的新片连中文字幕都没有,比如洪尚秀的《在水中》(虽然本洪黑也并不想看)。看完电影时间很晚,地铁也很晚,这是有夜生活的城市,不像苏州。不用担心饿肚子,走到夜市花了100港币,小哥说随意给我搭配三种小吃。玉子烧不错,但是我没想到里面有猪手,从来不吃猪手的我吃到最后一块才意识到这是什么,反胃了一整夜。第二届江苏青年映像展复审入围名单公布我们之前没看过这样的电视剧阔别三年,新海诚这部动画值得看吗?
2023年4月1日
其他

哥哥逝世20周年:一个才子愚弄了爱他和不爱他的人

不要总是遗憾我们的失去,其实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不要总是遗憾他的失去。他以天才的不懈努力,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他以真诚和炽热爱心,收获了完美的爱情,见识了世间美景,连走后也极尽哀荣,用他自己常说的话,正是:“来得安,去也写意。”风景在别处1992年王朔编剧的第一部国产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笑倒了大半个中国,成了内地最大的通俗娱乐制造者。与此同时的香港娱乐业,则以其耀眼的明星光环,搭乘更为广阔而直接的媒体空间席卷了整个中国。以至于今天,许多人对娱乐的记忆原点仍定格在90年代。那时节,“双周一成”正值巅峰,也有梁朝伟、梁家辉、刘青云等大批优秀演员涌现。“四大天王”锋芒毕露,另有王菲、梅艳芳、叶倩文、林忆莲等“第五天王”风水轮流转。那是属于娱乐狂欢的大时代。而此时的张国荣正“败走戛纳”,以一个从容的“失败者”身份挤在了这一股狂潮之中。这是张国荣在内地的真正亮相,不过客观地说,在当时,很少人读懂了他虽败尤荣从容与优雅。
2023年4月1日
其他

第二届江苏青年映像展复审入围名单公布

导语“在地复苏,这是第二届江苏青年映像展的名字,也是我们作为电影媒体与策展方回应这时代的方式。”征片推文里我们这么说,那是在半年前。春天缺席后是一个漫长温暖的秋天。几天前看到自家阳台上的植物抽出了新芽,才又想起“复苏”这两个字,想起去年九月份那现在看有些过于乐观的心境。我们收到了很优秀的作品,完全超出了预期。120部的征片体量不算大,复审片单35部的空间不算严苛促狭,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遗珠落在我们的视域之外。遗憾是策展的良伴,时刻提醒我们还有多广袤丰饶的创作力等待呼应,的确如同征片时我们相信的,“绵绵不绝的真实生命”保证电影艺术的历史永不停滞。感谢各位电影作者的信任,我们也已经尽力完成了一次影展初审的工作,无论你的作品是否出现在复审的片单上,请相信我们之间交流的通道始终开放,我们随时愿意再次倾听你的表达。如果你需要任一部作品的初审反馈,请联络我们。复审的片单已经产生,我们对此片单负责。我们相信这三十部作品的价值,愿意向复审的评委推荐这些作品,期待它们与展映的观者会面。“江苏主创”当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地域性在其中并没有鲜明的面貌。但同样确切的是,面目模糊的地域性在这三十部作品中形成了一定的形状,不要轻视这也许粗疏笨拙的形状,它的影响就在这里。这的确是某种“复苏”该有的样子,朦胧、纯粹、危险。征片时我们把它想得过于安全了。“复苏”的嫩芽可以在一季之内就长成模样,有限的生长空间很快会被蔓生的枝桠填满,倾轧会发生在最贫瘠的土地,而天花板只会因此而显得更低。冬天太长了,让初春时的我们忘记了生意本身就包含着死灭,蓬勃的绿色下总是枯草。如果说征片是一次策展的惊蛰,那复审就是夏至将至,长风满袖,层云满天,似乎雨来。言不尽意,展映见。————恒立关于影展2020年,一批来自江苏、或者工作学习在江苏以及用江苏背景拍摄的电影作者曾经汇聚在这里。雎安奇、方刚亮、邵攀、丁文剑;谭墨、沈蕊兰、陈梦媛、成佳蔚、沈凯、承嘉斌、张宇旋、刘仲杰;不为仰头膜拜伟大,也为不俯首怜悯弱小,他们忠实记录这个世界每个纤细、独立的个体,记录这些个体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真实的外在样貌与内在涟漪,平等地让社会看到每个个体存在的价值。我们相信,这就是“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作者精神”,这就是“江苏新浪潮”。“在地复苏”,这是第二届江苏青年映像展的名字。今年我们依然强调地域性的艺术背景与放映-观影-映后的电影主义互动形式,同时有了更成熟的展映机制,更大的征片范围,邀请到了资深行业前辈组成更多元的评审团执行选片并为作者助力,还有由王超导演《父子情》、韩东导演《在码头》、王竞导演《大明劫》等佳作组成的特别展映片单为巡展助阵。我们有二百多场展映组织的经验,展映场地分布南京,无锡,宜兴,江阴,常州,苏州,昆山,南通,徐州,绍兴,上海,杭州,济南,重庆,北京等多地,我们愿意接纳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取向的创作,我们能为优秀的作品提供各方面的长期支持。主办方江苏省电影家协会无锡市文联承办方抛开书本联合支持无锡市青年联合会江南晚报、无锡日报团聚无锡、泰州晚报官方合作推荐机构影展流程:2022年9-12月:开始征片2022年1-3月:初审2023年4月:复审2023年5月:荣誉论坛2023年5-8月:影片巡展✦初审评委抛开书本团队东SIR凌霄Protokollant1900万年杨发财耿艺淇孙华辰廖梓朱学振王新然张颖黄嘉文复审评委介绍丁文剑导演、制片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泰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席,电影制片人,导演,编剧,监制,策划,民俗专家。电影代表作《我的影子在奔跑》《建筑师》。出版专著《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谭墨导演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我们之前没看过这样的电视剧

距离爱奇艺迷雾剧场6集迷你剧《平原上的摩西》(以下简称《摩西》)收官已有两月有余。播放数据方面,《摩西》最高播放市占仅有1.59%,不仅在国产剧表现良好的开年档期落后于同期作品,在迷雾剧场近期的作品序列中也难称成功之作:前有吕行导演,张子枫主演《回来的女儿》在市场相对低迷的22年底达到过市占榜榜首,后有冯小刚导演,宋佳主演的《回响》(于3月21日收官)达到过近10%的市场占比。平原上的摩西最高播放市占率1.59%,堪堪进入当日前10。口碑方面,《摩西》在入围柏林电影节剧集单元的同时收获了两极分化的观众反馈。剧集的拥簇对于其“文艺电影质感”与生活流描摹大加赞赏,而抱着对“迷雾剧场”、案件侦破的期待而来,或是习惯于国产剧叙事方式的观众则诟病其节奏拖沓,故弄玄虚又弱化了原著本身的悬念感。观众褒贬评价的冲突核心,在于是否接受《摩西》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这恰恰是《摩西》最大的实验性所在。文∶忠泽编辑:兔子彬诶责编:置否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无法快进的网剧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阔别三年,新海诚这部动画值得看吗?

时隔三年,新海诚再次携作品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继“灾难三部曲”之《你的名字》《天气之子》后,新海诚在《铃芽之旅》中展现了对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关注。影片入围了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日本本土票房的表现也十分强势。人类之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从陨石到极端天气,再到地震,新海诚继续着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文∶西楼尘编辑:Sun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新海诚在一次采访中介绍了《铃芽之旅》的创作背景。他提到,“前几年疫情严重的时候,东京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一种轻度封城的状态,马路上都没有人。可有一次出门散步,那时候正好是春天,他看到樱花开了,它并没有感受到人类是怎么样的。人类受到这么大的冲击,但是对樱花一点影响都没有,它们还是在开,完全就没有人在看它,它依然是那样开放的。”在他的画面里,可以看到自然非常唯美的一面,有人们向往的樱花,海浪,微风,涟漪,也有往门里面常世的夜空,繁星。可是人们沉醉而向往的美,在新海诚看来,不过是一种人类的“单相思”。的确,没有了人类,春花照开,秋月照悬,自然从来不为人类而盛放美丽,却常常被忽略了美丽背后的残酷——它可以摧毁建筑,消灭文明,制造出往门,置生灵于涂炭,不费吹灰之力。跟既往的作品一样,铃芽显然就是日本漫画里常见的那个“被选召的孩子”,最令我惊诧的是,她踏上拯救世界的旅途其实是充满懵懂和无知的,与其说是去拯救世界,不如说是满足年少的好奇,弥补自己误开门的愧疚,同时也是挽救自己有好感男孩的身体形态。但是没有一条是要肩负着拯救芸芸众生的信念,这几乎跟备受争议的《天气之子》核心理念如出一辙。我们的成人世界呼唤英雄,讴歌牺牲,就如闭门师世世代代相传的,认为以己身去封印蚓厄是一种荣耀。这也是主流影视作品,像漫威DC等超级英雄片在弘扬的大爱理念。但新海诚并非如此,他用颇具挑衅意味的处理危机的方式,传递着自己的见解。铃芽进入到往门里,只是想让喜欢的草太复生,抱持着拯救爱人的单纯信念,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相抵。或许这才是少年看待世界的角度,少年尚未经历社会,他们是跳过了复杂的社会层面,直接且纯粹地与世界联通的。就像蒙昧初生的婴孩第一次接触到了镜子,看到了镜中自己的身体,方才形成了自我的意识。少年们第一次在人生之镜中看到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这种爱开始完善他们自我中的情感部分。敢为爱牺牲一切,甚至牺牲世界,如此忤逆认知,大逆不道的想法,却可以在新海诚的作品中得见。此刻,他们尚且看不到芸芸众生,却敢为了心中那个非常纯粹的感情奋不顾身。说起人类对自然的“单相思”,环阿姨对铃芽看起来过度的呵护和关怀,何尝不是一种单相思。在这种过度关注里,铃芽感到的是几乎窒息的感受,然而在黑猫左大臣的帮助下,环阿姨在操控下对着铃芽喊出了“把我失去的人生还给我”这样另一种“自私”的呐喊。甚至在恢复清醒之后,环阿姨也没有否认,这也是她内心想法的一种表达,只是稍微极端。在人类社会,常见长辈对子女过度的关爱,甚至是牺牲。因为铃芽,环阿姨无法去约会,认识新的男人,组建自己的家庭。看起来毫无怨言,却将这种牺牲感成倍压制在了对铃芽的关注上了。这是畸形的,不合理的,这种牺牲感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割裂。新海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牺牲与人类自私本性之间的矛盾,又与关闭往门与保存自我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对照。《铃芽之旅》的核心当然是如何从伤痛里痊愈,如何与自然和解的。当成年的铃芽进入幼时误入的往门,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时,片头那个模糊的、易被误认为是铃芽母亲的背影终于有了全新的答案。像是未来的自己穿越了一道时空之门,来告诉幼时无法处理苦难的自己一个答案。未来早已经被写好的宿命论,让铃芽日记里被黑色涂满的页码之后,可以翻出新的彩色篇章。而那时候看到了长发飘飘的男孩草太,也解释了为何在坡道上一个问话和擦肩,就能让铃芽一见钟情的原因。未来早已被写好,缘分也是早已注定,所以后来不顾一切的拯救和牺牲才变得更加合理。往门常常存在于废墟,废弃积水的泳池、早已荒废的旧学校、无人经营的摩天轮公园、阴暗的轻轨隧道,这些废墟或许有过鼎沸的人声,情感的纠缠,也见证过无数“我出发了”的宣告,人们告别踏上旅程,形成看不见的丝线羁绊,这羁绊越来越长,有些却没有收束,或许积累出了怨念之门。《铃芽之旅》用这种近乎浪漫架空的设定,将目光投射到了那些被废弃的景物之中。“人心的重量会让土地平静”,那些潜伏着躁动蚓厄的土地,是否是因为太久不曾有人们直接的问候、祝福、祈愿,太久没有经受人与人之间的牵挂、思念、羁绊,才变得狂躁不安?诚然,人类的爱不会阻止地球爆炸。大自然从来不会为人类的情感转移,它依然冰冷、可怖、不近人情。但是凭着单纯的少年之爱,凭着纯粹的对母亲的思念,人类或许在看不见的地方,可以拯救地球吧。在面对无常的灾难时,在地撼山摇之后,无能的人类能拥有的全部力量,难道不就是对彼此没有来由的爱吗?环阿姨对铃芽是,铃芽对草太是,草太对众生也是。温柔的新海诚告诉那些受过伤的人们,你会封印要石,关上往门,从常世回到人间。你会吹到微风,看到涟漪,感受到热闹与爱。你要告诉无法从灾厄释怀的自己,未来早已注定,请推开那扇门,走向未来。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许,可能,爱确实会拯救地球爆炸。《不止不休》:比乙肝更可怕的病毒是歧视,比矿难更严重的垮塌是漠视有的人一生都在演戏,一不小心就演了一生黑马公司A24:独立制片小厂牌如何横扫奥斯卡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不止不休》:比乙肝更可怕的病毒是歧视,比矿难更严重的垮塌是漠视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当年临近毕业时柴静的《看见》仿佛一本“圣经”,那些文字和采访经历鼓励我从事新闻行业。从中看到的不是新闻的某种超乎权威的“权力”,在专业的背后是体察弱者,排除歧视的那份良心,记者可以将自己的良心应用到职业中,这才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理想”的东西。在电影《不止不休》里,我再次看到了那份理想。文∶西楼尘编辑:Sun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在招待韩东的家宴之后,黄江在露台上从拳击手套里偷出一颗烟,点上,跟旁边的韩东说,我们当记者的,改变不了什么的。咱们当记者的,同情心只会影响你的判断力。而在另一场报社的聚餐上,旁边一位老记者对韩东说,很多人做着做着就把记者当成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份理想了。对于初入职场的韩东来说,他卯足了劲儿,想留在报社,留在北京。黄金时代的纸媒实在是一个太宝贵的历练平台,他完完全全应该听从带教老师的话,毕竟那是一位经验丰富,又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资深记者。或许是年轻,或许是尚未泯灭的新闻理想,让韩东胆敢在关键时刻撤稿,忤逆上级。毕业后真正成为了一线记者,在民生调查里确实会见到不公与苦难。黄江的处世之道是保持专业度,扔掉无谓的同情心。因为同情心可能会迷惑你的双眼,让你失去记者本该保有的敏锐洞察和理性。而韩东一直在坚守着的,却是一份基于人本身的同情心。更加理性或许会让你内心更加舒坦,更容易跟这个职业和社会和解。但与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死磕,并保有对弱者和受歧视者的同情心和共情力,才是更值得追求的一种理想。在电影《鲸》(2022)里有这样一句感慨,“人不可能完全不在乎其他人,人多么伟大。”人无法漠视彼此,这是多么朴素的能力,却是人类最接近的神性。《不止不休》里韩东虽然卧底在乙肝代检的群体里,却并不是仅仅把他们看作敌对的违法分子。借助镜头,我们看到他眼里外表冷漠的彪哥也是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四处碰壁的朋友有太多无法冲破的屏障,甚至在小巴士上会为病毒携带者挺身而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这些所谓的违法分子也有作为人的个体的无奈,那么到底是谁错了,会不会是我们错了,会不会是制度条例错了?《不止不休》抛出了很值得深思的命题,为了所谓理性的职业素养,是否应该抛弃人之为人的同情心?作为条例里的违法分子,贴上了不合理的标签是不是可以被撕下来。记者用笔书写和揭露社会存在的痼疾自然没错,但是报道火灾之后,有没有人关心火灾因何而起,有没有人在乎火灾后流离失所的人?或许这才是韩东幻想出的那只笔,如同太空舱里的杨利伟的笔,可以失重,可以飞翔,可以升上太空,仍可以力有千钧。“这世上有哪件事,和我们一点关系没有呢?”借韩东之口,电影点出了核心的金句,并把这句话放在片头置顶。韩东吃了闭门羹之后,仍在门外希求获得乙肝携带者群体采访的机会。有些他必须做完的事,不止是帮乙肝病毒去除污名化,消除歧视,同时也是帮自己。他高中肄业,学历不高,在报社时曾经有老记者叫走了那个北大的实习生。而那个实习生甚至不需要名字,只需要“北大”二字就是金子招牌一样的指代。而他因学历遭受过越多歧视,就越能理解因为一种病毒讳莫如深,职场、升学甚至感情处处碰壁的携带者的痛苦。我们无法漠视彼此,除了这是人类具有的一种近乎于神的品德外,也是一种总会关乎你我,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动力。当印刷机器开始运转,铅字可以替矿井下的冤魂呐喊,帮污名化的患者去污。不做任人摆布的模特,宁愿在地上沾染尘土。比乙肝更可怕的病毒是歧视,比矿难更严重的垮塌是漠视。倘若新闻只是记录,没有同情。如果记者只是职业,不是理想。便不会有可以失重的笔,可以腾空的纸。文字永远不是帮痼疾沉疴代检,而是要帮社会换血,让这个世界更好的一点点微小的努力。西楼尘豆瓣影迷,前媒体记者微博电影大V评委,爱奇艺特约电影写手首届华语电影编剧节复审评委一篇年轻记者的真实报道,改变了一亿人的一生!有的人一生都在演戏,一不小心就演了一生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帕索里尼展,认识这位惊世骇俗极具争议的电影大师!

导语:作为意大利电影导演、编剧和电影理论家,帕索里尼因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左翼的文艺思想而闻名。在帕索里尼的电影中,天主教观念与共产主义思想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其作品思想基础与精神底色。正如一些评论所说:他不信神,但他又感到没有神的信仰就没有灵魂;他向往穷人的革命,但他又对穷人的本性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感到沮丧失望。在天主教和共产主义的两极之间,他找不到中间出路。因此,自由主义的电影艺术探索成为帕索里尼思想论证的途径。帕索里尼作品展于3月24日-3月26日在苏州举办,将集中展映帕索里尼60年代的7部代表性作品,以重新认识这位惊世骇俗、极具争议的电影大师,回顾他天才的传奇创作生涯。在这一展映序列中,我们可以明晰地观察到帕索里尼动态的电影风格。从早期作品中显现的新现实主义痕迹,到60年代在“作者电影”观念影响下创作中的隐喻性,再到晚期惊世骇俗的“生命三部曲”。他不断地打破传统的创作惯习,以开放、多变、乃至自相矛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现实的理解和对历史的思考。本次展映包括7部经典作品,分别是《乞丐》、《罗马妈妈》、《罗戈帕格之软奶酪》、《幽会百科》、《马太福音》、《大鸟和小鸟》、《俄狄浦斯王》。除《马太福音》是2K修复外,其他6部全部都是4K修复版,达到了帕索里尼作品放映的最高规格,将分别在苏艺影城(艺术中心IMAX店)、苏州独墅湖影剧院、幸福蓝海国际影城(苏州绿宝广场IMAX店)三家影院放映。文/编辑:骑桶飞翔、摸鱼暴龙兽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一、《乞丐》《乞丐》海报导演: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制作硕士回顾展信息集合

出租车(打车):地图导航至【燕晗高地】。自驾导航:百度/高德/腾讯地图APP搜索“华侨城loft二期-停车场”,泊车后步行导航【燕晗高地】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黑马公司A24:独立制片小厂牌如何横扫奥斯卡

Scheinert)执导。它是喜剧、动作、科幻和移民家庭剧的类型融合,并在去年春天意外地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这使它成为A24十年历史上最成功的一部电影,超越了诸如格蕾塔·葛韦格(Greta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告别摇滚年代,跟赵老大喝酒聊天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引用长了些,或者其实有点短。当“赵老大”赵已然在纪录片《告别1988》中诵出《好了歌注》,我们总会意识到,对有的人来说,一生是太长了。这是全片最打动我的一幕。《好了歌》人人都可以成诵,但不是每个人都真的见过“歌舞场”。声色百态是险地,泥沙俱下的俗世并不那么好亲近,沉陷其中的累累白骨,难与人言。文:金恒立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赵已然1963年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黄河西北向穿城而过后,就屈折而往北塞外去了。赵老大的父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卫道情戏”的传承人,而他22岁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分配工作,开始了长达一生的江湖走穴生涯。80年代末他和弟弟赵牧阳一起出现在北京,成为了“摇滚圈”的一员。到90年代初的一段“国摇盛世”今天依然被凭吊或想象着,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为“魔岩三杰”们提供养分的“走穴”江湖已经不再被提及了。这其中当然有时移世易人事版图变化所导致的禁忌,但或许更多的是人们对短暂声色情感的遗忘,这种遗忘其实在“黄金时代”的当时就已经发生。独属于80年代中国的东西,不是知识阶层的观念舶来潮,也不是行政组织的更新迭代,而是民间社会非政治语境下的重组。而60年代定义了欧美世界流行文化的摇滚乐,本质上,也是对政治性的消解。“政治”强调群体的关系,强调群体之间的立场的交叠与对立,哪怕是在“复数的个体”意义上的“群体”;摇滚乐则诉诸我们本能的欲望与情感,诉诸于——即使在它拥有最广泛信徒,从而似乎被赋予了政治性的时候——向“他者”的位置扩张并最终取而代之的自我意识,本能的单数征服了本能的复数,而恰好,这也是80年代中国“个性解放”的真相。“歌舞场”是“个性解放”发生的地方。80年代中国的“歌厅”与“舞厅”有着共同的酒馆(pub)底色,是青年完成本能即时共情最重要的场域,也是北京的“中国火”得以迅速燎原的柴薪。在这些场域,摇滚乐逐渐取代了承担政治性职能的地方曲艺表演及各式“联欢会”,以一种并非不“精英”的姿态把“乐必淫,哀必伤”的侵略性印刻在了一代人的情感地形上。很难描述这片地形是丰厚亦或贫瘠。流沙有无穷的变幻,却也寸草不生;枯死的植被和零落人骨的另一面,是飘风烈日的自然大化,其中的伟力未必不是生机。只是,就算我们能在酒精与乐句共同作用的迷狂中短暂一瞥无限的神性自我,终究无法改变时间的流逝,曲终人散,落回有限性的人茫然失措,总会发现荒沙中的大化是自己无法承受的。赵已然与张浅潜
2023年3月19日
其他

47th香港国际电影节,华人女导演入选名单详解

3月10日,第4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召开记者会,公布本届电影节将于3月30日到4月10日举行。本年度展映片单已于近日正式公布,数位华人女导演入围,其作品将于三月底陆续亮相香港。编辑:王新然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星光盛宴
2023年3月18日
其他

奥斯卡影后杨紫琼∶感谢超级英雄妈妈们

看看你身边的事物,于瞬息之间。第95届奥斯卡提名名单,杨紫琼首位提名最佳女主华裔女星亚洲电影再夺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简·坎皮恩发表争议感言,会否无缘奥斯卡奖项?每隔15分钟就变个花招?!
2023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