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电影怪吗?那得问孩子!

书本放映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2024-10-18


  “平遥第一怪片” 这是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观众们对一部电影的集体印象,这部电影也是今年入围藏龙单元片名最长的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导演马兰花告诉我们这是一部给孩子拍的电影,在这个内卷、“鸡娃”的年代,有这样一部电影却要告诉观众“别把xx当回事儿”。这位获得过第十三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实验短片奖的年轻女导演为何会传递给观众这样一个态度。


我们看着荧幕上复古的滤镜、创意的剪辑手法、蹦跳的孩子,带着一系列问题采访了《别把作文当回事儿》的导演马兰花、制片人董瑷珲,想要去探索着一份孩子气。

采访/文字:王晨宇

整理:落米糕/代宇航‍‍‍‍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马兰花,毕业于美国爱默生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制作专业。其短片《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曾获得2019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实验短片奖、2020年东京Image Forum影展最佳影片,并入选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及马来西亚SeaShorts短片节。


以下是采访正文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电影的名字其实非常吸引人,而且是今年平遥影展参观单元里面名字最长的一个。可以和我们聊聊影片的名字的由来以及导演创意吗?


马兰花:

这个片子是根据我童年的一些个人经历改编的,你看我叫马兰花,主角就叫马小花。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我小时候总爱钻牛角尖儿,对什么都很在意,写不出作文来,就感觉没有明天了。当时我爹妈总跟我说:你别太当回事儿”。而我爸是教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老师,他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孩子们说:"你别太把作文当事,只要勇敢大胆的表达自我就行“

基于以上,我决定把片名定为《别把作文当回事儿》,

这是希望能产生一个直接和孩子的对话的机会。

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剧照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我们关注到您的父亲以及电影主演马老师是《别把作文当回事儿》的原著作者。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很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跟我们的听众聊一聊。


马兰花:

拍这部片子的时候资源实在有限,好在家里人很支持我。亲戚朋友们三天两头来剧组帮忙。我爸就是给小孩当老师的,一天到晚和孩子们没大没小。所以他本身的的气质就很适合扮演麻老师。而且正是因为他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对话,所以他也更明白当下低年级的孩子在想什么,又喜欢什么。


我爸的小学生们听说我要拍电影都特别积极的参与。我们除了餐食其他都不提供,即使这样,孩子们依然风雨无阻的来到片场。整体来讲我跟我父亲的合作还是挺融洽的。但创作的过程难免会有争吵和思维的碰撞,然而最后还是要用沟通来解决问题。

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剧照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其实我们也发现电影中有几段有意思的复古滤镜或者是复古动画的片段。导演能聊一聊这些创意的出发点,一开始决定要去做这些创意尝试的出发点在哪呢?


马兰花:

我生长的环境是八九十年代,看的影视作品都是黑白的老电影、看的文学作品也是很有年代气息的。创作的过程中我想要追忆一下自己童年的经历,就想把观众带回童年去。而且最近这几年,全球其实都有艺术复古的风潮。


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与风潮呢,可能大家回忆起童年是无忧无虑的,长大以后工作累、压力多。所以大家多少都有想要回到过去的感觉。但是在肉体上回不去,大家只能从精神上回去。


所以这部片子所采用的这些复古滤镜、复古声效设计,其实是想把大家带回那个时代精神上的一种怀旧、一种对自己童年的一种怀旧。希望大朋友们能怀旧,而小朋友们会感到新奇。

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剧照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我们有留意到您的作品获得过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实验短片。那这次从短片扩充到一个长篇,有没有遇到什么比较困难的事情呢?


马兰花:

其实我的实验短片《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有50分钟,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短片。但即使如此,第一次拍长片肯定百分之百不会一帆风顺的。其实主要是资源的问题吧,毕竟上一部拍了个特别实验的片子,就算拿了奖,又在国际上走了一圈儿,但是也没人说哎那你下部要拍什么,我们给你投钱。


所以在有限的资源下拍长片对我来说其实是个很大的挑战,但也是一种创新与尝试。一些小困难最终也熬过来了。

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剧照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这次我们作品的视点聚焦于孩子。您之前这个片子给孩子们放过吗?孩子们的反响是怎么样的?


马兰花:

片子做完之后在南京本地小学里放过。我们在几个班级里试映了几场,当时孩子的反响都特别好。


一开始想要采用卓别林默片喜剧的形式来拍一个儿童片,是因为偶然间撞见我爸给学生们放《摩登时代》,孩子们都看得捧腹大笑。《摩登时代》对我们成年人来说都是很古老的一个片子。但是二三年级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呢?


我当时想,没准这就是电影的本质。电影刚诞生的时候是黑白的,没有任何台词,但是孩子就能直接地感受到光影的魅力。


再其次低年级孩子,他学的生词和知识点不够他们去完全理解那种台词很多、剧情特别复杂的电影。而且孩子们的观影概念还没有被规训,也还未产生某种品味或者偏好。所以他们既能看特效满天飞的好莱坞大片,也能看这类片子。


孩子们表达事情很直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不会虚伪的表达。所以当我们在小学里面放映的时候,孩子笑得前仰后合的,我就感觉这片子达到了拍给孩子看的这个目的了

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主创团队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电影出现了很多的2D渲染的画面,给了观众漫画般的观影体验。导演是如何想到利用这样的创意去辅助影片呈现的质感?


马兰花:

对于小孩子有教育性的影片,最重要是怎么传递信息,才能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还能与此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我们片子有点疯疯癫癫很跳脱的感觉,多种元素的结合,其实对于导演来说也是一种尝试。但现在看来孩子是喜欢并且觉得能够融入这种视听风格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片子是改编自我爸的一本书的,他的书里面本身就有很多漫画形象。孩子们都很喜欢有这种漫画/插画的书。我小时候也是,有漫画内容的书会翻来覆去的看。所以在做后期时,我也是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因素。总之核心就是:孩子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

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剧照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导演可以谈谈自己喜欢的、对这一次创作有一些帮助的影视作品。


马兰花:

我从小很喜欢《天书奇谭》《九色鹿》还有99年的《西游记》动画。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也参考了我童年以及我父母童年会看的一些很经典的儿童作品。比如《苗苗》、《我的九月》和《四个小伙伴》之类的这些。当然肯定还受了卓别林、劳莱和哈代的默片喜剧与法国新浪潮的一批电影的影响。

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剧照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我对导演个人的经历比较感兴趣,可以聊聊你与电影的结缘以及你的求学经历吗。


马兰花:

我家以前没有有线电视,那些刚刚说到的老片子都是去我爷爷奶奶家看的。我爹妈是那个时代的文青男女。我放学回家后的娱乐方式就是看书和看盗版VCD影碟。所以很早地就看了很多可能并不适合孩子看的东西,但不能说是少儿不宜,只是对孩子来说太深刻了一些。


但当时其实真没觉得看不懂或者怎么样。当时接触的这方面的东西越来越多,思维也越发开放,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细腻和敏感。当时就一直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


快要考大学的时候,我其实是想学戏剧的。因为我母亲是戏剧教授,我又对实验和先锋性的东西很感兴趣。但后来想了想觉得可能未来是一个更加属于影像的世界,所以最后考了电影专业。但我因为思维很开放,所以就觉得搞电影也可以用戏剧的方式来搞,也可以用实验的方式来搞。所以本科时候学了各种垂直细分的电影史和戏剧史,才有了《宋四公》这部梅里埃式的实验京剧默片。


我从来都不觉得电影拥有一个固定的定义。在我看来很多东西都可以被称之为电影。比如短视频,对于一部分创作者与观众来讲,是不是也是电影呢?每一个十年,电影的定义都在变化。任何一个东西的定义都会随着看的人和看的媒介在变。


贾导在开幕式说:“年轻的电影人都在往前走,未来是AI的时代,但还是希望你们能记得往回看。”

这其实和我的创作理念很像,我认为不管时代怎么变,电影人要往前走、往前看的同时,也一定不能忘记过去。你要有根,要有对电影史的回顾,要知道脚下的“这把泥土”从何而来。不过上完研究生后,我也成熟了很多,很多创作思路也有了变化。以后希望能创作出更加面向更多观众的、注重叙事故事与人物的电影。但是不论我只后拍什么、讲什么故事,我肯定会一定程度上的保留我的艺术风格。毕竟做导演必须要拥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这把泥土”的理念也会一直陪着我走向今后的导演之路。

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主创团队‍‍


往期阅读

富都青年》离马华文学的距离还有多远?

惊喜又惊吓,藏龙又卧虎

她把自己拍电影的真实遭遇撕碎给观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