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潘逸舟 - 耕种海浪 | 东京新个展

无地址岛屿 无地址岛屿
2024-10-08

《耕种海浪--日本海》 2024 年,单频道视频 ©︎Ishu Han


日本ANOMALY画廊于2024年9月21日(星期六)至10月19日(星期六)举办潘逸舟的个展《耕种海浪》(Cultivating the Waves)。
潘逸舟(1987年出生)出生于上海,幼年时移居青森,现居东京。他的艺术探讨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动态力量,以及他人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从中衍生出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考。他通过影像、装置、摄影、立体作品、行为和绘画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并在国内外的众多展览中展出作品,是当今备受瞩目的年轻艺术家之一。

《缝制词语》, 2022, 字典、扬声器、电缆、3 声道 ©︎Ishu Han
《集结你的心,静止不动》,2022 年,SCAI PIRAMIDE 展示现场,摄影:表恒匡

 

在本次展览中,将展出潘逸舟的代表作之一“海浪”系列作品——艺术家本人面向大海进行的表演,通过定点拍摄的影像作品。此次展示的是该系列的最新作《耕种海浪——日本海》。在这部作品中,潘挥舞锄头,试图将波浪翻起。尽管波浪无形、无法像土地一样被翻动,潘却不断用他的身体介入到汹涌的波涛中,持续重复这场永无止境的劳动。一次次冲击的波浪,如同侵蚀和塑造石头与岩石一般,是否也在“耕作”艺术家潘逸舟本人呢?“耕作(cultivate)”一词,与“文化(culture)”一样,源自拉丁语中的“colore”,其含义包括耕作、居住、崇拜与守护。而耕作这一劳动,通过对土地的培育,连接了人类的定居与社会参与。潘曾如此表达他的思考:

“在我的作品中,通过介入陌生的风景来表达参与不同的社会。其中,大海既是将我所处的这一侧与不可见的彼岸隔开的边界,同时也是连接两者的景象。因此,我一直面向大海,描绘我的生活。面向大海的身体,既是与自然力量抗争的人类,也是对抗社会政治的个体。对我来说,那个无法居住的地方,通过创作行为,成为了我的栖身之所。短短几分钟的影像作品,如同日记一般,记录了在截取的风景中,仅仅是活着的身体。”(1)


《耕种海浪--日本海》 2024 年,展示现场

《耕种海浪--日本海》 2024 年,展示现场


《耕种海浪》新作是在日本新泻的日本海岸由艺术家独自实施和拍摄完成的,拍摄现场风浪很大,为了不被海浪卷走潘逸舟要拼命地与海浪、大风抗争。与以往的海浪系列不同的是,影像表现由黑白色调转变为彩色,预示着自我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的微妙变更。伴随着移民后的生活在日本社会的不断融入和扩展,潘的主体性和力量也在慢慢强大,他想要通过“耕作”这一劳动行为,将个体与社会之间分离的对抗转变为、借由个体的力量去融入、培育、链接他人与社会。


《回到场所》2011年,单频道视频, 图片由画廊提供


潘逸舟拍摄的家庭录像音频《辞典学习语言时》,也是此次首次公开的全新作品。他将几年前收录的音频放置在各种类型的词典之中,播放器将声音与无声的词典语言组装成一件件探讨公与私的语言边界、未定义的声音的装置。

从音频中可以听到艺术家的孩子在婴儿时期发出的被认定为“语言”之前的声音。在这里,这些声音并非可以被辞典语言化(即系统化)的声音,它们始终是“只属于我(们)”的声音。这些声音包括初生孩子的啼哭声、笑声、哭泣声、欢呼声和叫喊声等,这些无法被辞典归纳和体系化的多样声音共同构筑了我们的世界。当作为语言系统的辞典被其整体性解构,伴随着这些非常私人化的音频,仿佛辞典本身正在学习新的语言。


《辞典学习语言时》,展览现

《辞典学习语言时》,展览现场

《辞典学习语言时》,展览现场

此外,2022年在高松市美术馆举办的《高松当代艺术年展 第十回——此处无边界?》展览中首次亮相的《时间与空间/伊萨姆·诺古奇,1989年作》也将在本次展览中重新构建并展出。此作品是一组拍摄于高松机场附近、生长在伊萨姆·诺古奇户外作品《时间与空间》的石雕之上的野生植物的摄影。作品展示了诸如秋葵、粗壮的旱地蒿、苦马草、丝茅草、芒草、高砂百合、臭椿、狗尾草和艾草等多种植物,它们在石与石的微小缝隙中顽强生存。将这些植物置于艺术作品的核心,脱离了艺术家原本的意图,从而质疑究竟什么才可以被称为艺术,提出了对艺术本质的质问。


《时空(虫草 08 号)》,2024 年,喷墨打印 ©︎Ishu Han

《植物 Plants》,2022年,纸上木炭、水彩,©︎Ishu Han

《着色画 Coloring》,2023年,布背面的丙烯,‍‍©︎Ishu Han

此外,与半永久性存在的坚固“石头”相比,植物通过风、动物或人类等媒介远距离传播种子,并在不同地方萌芽。作为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移动、混合并不断变化,这些通常被称为“杂草”的植物,总是在环境维护中被不断修剪。通过将目光投向这些植物的存在,作品探讨了在现有结构中未被可视化的事物是否有被共享的可能性。


展示现场

潘逸舟在作品中不断探讨我们作为个体如何能够融入各种整体性。他的创作态度一贯不是与对象保持距离,而是通过有意识的干预,将固化的结构解构到可以个人化解读的程度,并重新构建。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简单答案的暴力或煽动性言论却愈发突出。潘的作品试图探讨如何在不被整体吞没的情况下保持主体性。希望本次展览能成为大家培养自己坚韧生活土壤的契机,期待大家的光临。


《你我之间的重量 - 京都》,2022 年,秤、筷子、碗、盘子等 ©︎Ishu Han
京都精华大学 Terra-S 画廊展示现场,2022 年,照片:表恒匡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由策展人三木明子潘逸舟的对谈活动。两人在弘前当代美术馆的两次展览、小豆岛的福武屋,以及中国山东省的艺术项目中曾有过密切的合作,值得期待他们之间的深入讨论。
此外,潘逸舟将参加10月12日于丸龟市猪熊弦一郎美术馆举办的群展《家·甜·家》。他也将于11月30日参与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艺术馆举办的《第11届亚太三年展(APT11)》。


注释

(1)《MOT年展 2021:海、客厅、头骨》,东京都现代美术馆,2021年,第035页。



  • 展讯
潘逸舟 个人展览 《耕浪》
展期:2024年9月21日(星期六)- 10月19日(星期六)  

地址:東京都品川区東品川1-33-10 Terrada Art Complex 4F


开放时间:12:00 – 18:00  
休廊日:周日、周一、节假日  

开幕招待会:9月21日(星期六) 17:00 – 19:00  *艺术家将出席

对谈活动:10月5日(星期六) 18:00 – 19:30  
嘉宾:潘逸舟、三木明子(策展人)




  • 艺术家


  潘逸舟   Ishu Han


1987年出生于上海,现居东京。他通过影像、表演、装置艺术、摄影等多种媒介以及日常用品,探讨个体与他者在共同体中的关系。他以自己从上海移居青森的经历为基础,介入日常风景,通过对社会与个体关系的质疑与困惑进行严肃而时常带有幽默感的表达。

他曾参与的主要展览包括:“亚洲无政府主义联盟”,关渡美术馆(台北,2014年);“Whose game is it?”,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15年);“In the Wake – Japanese Photographers Respond to 3/11”,波士顿美术馆(波士顿,2015年)、日本协会(纽约,2016年);“Sights and Sounds: Highlights”,犹太博物馆。


  • 画廊ANOMALY

日本ANOMALY画廊于2018年开幕,其名字代表着用正面理论或常识无法解释的现象与个体,意味着一种反常与偏差。它不仅沿袭了从欧美引进的画廊系统,还希望以符合亚洲和日本当代艺术特质的形式,成为一个更加脱离常规、充满力量、独立且自由的活动场所。ANOMALY主张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时代,不仅举办展览,还进行研究、对话、座谈、表演和超越传统分类框架的尝试。


编辑:张莹‍‍

内容支持:日本ANOMALY画廊

媒体支持:无地址岛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无地址岛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