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逸舟 - 耕种海浪 | 东京新个展
《耕种海浪--日本海》 2024 年,单频道视频 ©︎Ishu Han
在本次展览中,将展出潘逸舟的代表作之一“海浪”系列作品——艺术家本人面向大海进行的表演,通过定点拍摄的影像作品。此次展示的是该系列的最新作《耕种海浪——日本海》。在这部作品中,潘挥舞锄头,试图将波浪翻起。尽管波浪无形、无法像土地一样被翻动,潘却不断用他的身体介入到汹涌的波涛中,持续重复这场永无止境的劳动。一次次冲击的波浪,如同侵蚀和塑造石头与岩石一般,是否也在“耕作”艺术家潘逸舟本人呢?“耕作(cultivate)”一词,与“文化(culture)”一样,源自拉丁语中的“colore”,其含义包括耕作、居住、崇拜与守护。而耕作这一劳动,通过对土地的培育,连接了人类的定居与社会参与。潘曾如此表达他的思考:
“在我的作品中,通过介入陌生的风景来表达参与不同的社会。其中,大海既是将我所处的这一侧与不可见的彼岸隔开的边界,同时也是连接两者的景象。因此,我一直面向大海,描绘我的生活。面向大海的身体,既是与自然力量抗争的人类,也是对抗社会政治的个体。对我来说,那个无法居住的地方,通过创作行为,成为了我的栖身之所。短短几分钟的影像作品,如同日记一般,记录了在截取的风景中,仅仅是活着的身体。”(1)
《耕种海浪--日本海》 2024 年,展示现场
《耕种海浪--日本海》 2024 年,展示现场
《耕种海浪》新作是在日本新泻的日本海岸由艺术家独自实施和拍摄完成的,拍摄现场风浪很大,为了不被海浪卷走潘逸舟要拼命地与海浪、大风抗争。与以往的海浪系列不同的是,影像表现由黑白色调转变为彩色,预示着自我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的微妙变更。伴随着移民后的生活在日本社会的不断融入和扩展,潘的主体性和力量也在慢慢强大,他想要通过“耕作”这一劳动行为,将个体与社会之间分离的对抗转变为、借由个体的力量去融入、培育、链接他人与社会。
《回到场所》2011年,单频道视频, 图片由画廊提供
潘逸舟拍摄的家庭录像音频《辞典学习语言时》,也是此次首次公开的全新作品。他将几年前收录的音频放置在各种类型的词典之中,播放器将声音与无声的词典语言组装成一件件探讨公与私的语言边界、未定义的声音的装置。
从音频中可以听到艺术家的孩子在婴儿时期发出的被认定为“语言”之前的声音。在这里,这些声音并非可以被辞典语言化(即系统化)的声音,它们始终是“只属于我(们)”的声音。这些声音包括初生孩子的啼哭声、笑声、哭泣声、欢呼声和叫喊声等,这些无法被辞典归纳和体系化的多样声音共同构筑了我们的世界。当作为语言系统的辞典被其整体性解构,伴随着这些非常私人化的音频,仿佛辞典本身正在学习新的语言。
《辞典学习语言时》,展览现场
《辞典学习语言时》,展览现场
此外,2022年在高松市美术馆举办的《高松当代艺术年展 第十回——此处无边界?》展览中首次亮相的《时间与空间/伊萨姆·诺古奇,1989年作》也将在本次展览中重新构建并展出。此作品是一组拍摄于高松机场附近、生长在伊萨姆·诺古奇户外作品《时间与空间》的石雕之上的野生植物的摄影。作品展示了诸如秋葵、粗壮的旱地蒿、苦马草、丝茅草、芒草、高砂百合、臭椿、狗尾草和艾草等多种植物,它们在石与石的微小缝隙中顽强生存。将这些植物置于艺术作品的核心,脱离了艺术家原本的意图,从而质疑究竟什么才可以被称为艺术,提出了对艺术本质的质问。
《时空(虫草 08 号)》,2024 年,喷墨打印 ©︎Ishu Han
《植物 Plants》,2022年,纸上木炭、水彩,©︎Ishu Han
《着色画 Coloring》,2023年,布背面的丙烯,©︎Ishu Han
此外,与半永久性存在的坚固“石头”相比,植物通过风、动物或人类等媒介远距离传播种子,并在不同地方萌芽。作为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移动、混合并不断变化,这些通常被称为“杂草”的植物,总是在环境维护中被不断修剪。通过将目光投向这些植物的存在,作品探讨了在现有结构中未被可视化的事物是否有被共享的可能性。
潘逸舟在作品中不断探讨我们作为个体如何能够融入各种整体性。他的创作态度一贯不是与对象保持距离,而是通过有意识的干预,将固化的结构解构到可以个人化解读的程度,并重新构建。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简单答案的暴力或煽动性言论却愈发突出。潘的作品试图探讨如何在不被整体吞没的情况下保持主体性。希望本次展览能成为大家培养自己坚韧生活土壤的契机,期待大家的光临。
展讯
地址:東京都品川区東品川1-33-10 Terrada Art Complex 4F
艺术家
潘逸舟 Ishu Han
画廊ANOMALY
编辑:张莹
内容支持:日本ANOMALY画廊
媒体支持:无地址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