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未来
春节假期过后,有关“县城中产”的话题一时间非常热门,本篇以此为引子,和读者朋友们简单聊聊大城市的吸引力和小城市的未来。
过去二十多年里,人们赴大城市工作安家的背后共存在四重激励。
第一重激励是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
比如对于从事金融、IT行业的朋友来说,类似的工作机会只有一线城市可以提供。
再比如央企总部和一些外企的中国区总部,也多聚集于一线城市。
就算是开网约车、送外卖、做房产中介,大城市提供的收入也远远超过一般中小城市。
以笔者比较熟悉的上海和青岛为例,同等条件下上海网约车司机的收入水平大致是青岛的1.5~2倍——上海有大量外地来沪的网约车司机,而青岛则以本地司机居多。
可以这样讲,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里,大学毕业生和外来打工人经过努力基本都能找到一份暂时落脚的工作,这份工作或许不足以支撑他们在一线城市购房安家,但提供的薪水以及薪水背后的成就感已经远远超过家乡城市。
第二重激励是大城市提供的教育医疗条件。
教育和医疗领域不多谈了,一线城市几乎是降维打击。
第三重激励是大城市便捷的基础设施以及丰富的娱乐消费。
基础设施方面,北京上海的地铁网十几年前就已全面成型,在当时对二线城市形成了碾压效应。
娱乐消费方面,二三线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大规模建设发生在2010年之后,之前要么是零零散散的稀缺资源,要么干脆没有。
第四重激励比较隐晦,那就是过去若干年里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速度远高于二三线城市,给当地居民带来极大资产升值回报。
还是以上海和青岛为例,2004~2024年间上海房价上涨十倍的楼盘比比皆是,好的甚至能到20~30倍,而青岛几乎没有上涨10倍的楼盘,二十年间涨7~8倍已属不易。
网上流传的2004年北京新建商品房平均价格。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四重激励的共同作用下,无数年轻人涌入了大城市,为中国经济腾飞添砖加瓦。
然而2022年以来这一趋势却发生了微妙变化,北上广人口均出现小幅下跌。
我们从四重激励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
1、工作机会
近两年一线城市可提供的高薪工作机会有下降趋势——互联网大厂早已不像前些年那样疯狂招人,大部分外资企业同样采取收缩策略,各路券商更是把新进员工的门槛调到极高,有的干脆就不招人。
另一方面,像网络直播带货、电动汽车、考公/体制内等新兴就业大户,其实并不高度依赖一线城市的环境。
这种情况下,一二三线城市的就业差距渐渐没那么悬殊了。
记得笔者毕业那会儿,同等条件下大家都会优先选择留上海的工作机会,无锡、南京、武汉的单位来学校招聘时常常无人问津。
可现在形势完全逆转了过来,二线城市的制造类企业或科研院所吸引力正逐步上升,很多毕业生甚至愿意为此牺牲掉部分收入,比如小红书上常见的“上海40w与南京/无锡/苏州30w选哪个”。
再以山东地区为例,早些年回本省工作的年轻人通常首选济南、青岛的就业机会,而现在他们更倾向于考家乡地市体制内的工作。
除公务员、事业编外,像国家电网的地市分公司也成为许多理工科毕业生回本省工作的首选目标。
2、教育医疗条件
这一点京沪仍存在显著优势,没有被撼动的迹象。
江苏宜兴是一座无锡代管的县级市,全市人口120多万,市区人口约90万。
3、便捷的基础设施以及丰富的娱乐消费。
2010年之前,一线城市凭借地铁、商业综合体和高架路网形成了对二三线城市的降维打击。
当时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会、上海为了迎接2010世博会,在此之前均完成了大规模地铁网络建设,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被提升了一档。
娱乐消费领域,由于港商的进驻,一线城市很早就普及了商业综合体,而华润旗下定位二线城市核心商业综合体的万象城在2010年之前只有一座深圳万象城。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商场放在当年也曾属于“高科技”。
不过自2010年开始,杭州万象城(2010)、沈阳万象城(2011)、成都万象城(2012)、南宁万象城(2012)、郑州万象城(2014)、重庆万象城(2014)、青岛万象城(2015)等如雨后春笋般建设开来。
待到2016年之后,下沉至三四线城市的万达广场又迎来一波井喷。
虽然商场里店的档次离一线城市差距还很大,但业态层面至少是完整了,一些全国性的连锁品牌也大致配备齐全。
4、房产升值激励。
这一条的影响其实非常非常大,因为房产往往是一个中国家庭的“底仓”,它的价格的波动会对居民心态产生显著影响。
对于那些外地赴北上广深工作生活的朋友而言,他们很可能是穷尽了六个钱包才得以买下人生的第一套房,万万经受不起损失。
所以一旦一线城市房产保值增值的预期被打破,将极大影响他们安家落户的热情,促使其在城市迁徙问题上采取更保守的策略。
万达广场的扩张很好反映了商业综合体的逐步下沉。在2013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王建林以净资产860亿人民币首次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中国共有691个城市,其中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94个。
这里面“大城市”的最低一档即Ⅱ型大城市,截止门槛是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目前只有江苏省昆山市、福建省晋江市、浙江省慈溪市和义乌市这四个县级市满足条件。
那除此之外的390个县城未来会如何发展呢?
首先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座人口几十万上百万的县城很难消失,它们将长期存在于历史长河中。
如果以全球的视角去看的话,人口几十万的城市其实并不小。
像俄乌战争期间被各方熟悉的乌克兰大城市敖德萨、顿涅茨克、利沃夫等,人口都不足百万;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这种几万人口的城市一旦易手,便是战场大新闻。
俄罗斯也差不多,其与中国东北毗邻的两座首府城市——伯力和海参崴,分别只有58万人和60万人。
海参崴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和远东联邦管区行政中心所在,每年因东方经济论坛吸引全球注意力。
温尼伯是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市区人口约75万,整个都会区人口 83万人,是加拿大第六大城市和第八大都市区。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城市演化的理解,不难推测,中国县城未来可能会有以下几点趋势:
1、县城的分化将十分激烈,对于那些地理位置十分不便的县城,它们或将逐渐退出舞台。
2、对于另一些交通相对便利的小城市,其域内的城市化水平会不断提升,乡镇、村落里的人口慢慢集中到县城(现在农村青年娶媳妇大都要求在县城购房),像温尼伯那样,市区人口占到绝对比例。
3、县城里一部分落后的业态将被淘汰,另一部分精致、实用的基础设施则被保留和升级(比如一到两家中大型连锁超市),形成小而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格局。
4、在大交通网络内的县城,最终将通过高效的交通物流实现与大城市互联互通,达到一种“远郊卫星城”的状态。
5、县城不会消失,除当地的贵族和中产阶层外,它也会留给那些喜欢它的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享受大城市里的喧嚣。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江宁知府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