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很久不见!聊几个重点

三座房子 一个小房子 2022-04-25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办一件事,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现在终于顺利完成了。进入2022年,我可能也会给自己换一个环境,同时新增一些新的内容,分享我更多的见闻,希望可以给关注我的朋友多一个视角。


因为很久没有更新了,分几点说说最近比较重要的事:


(1)经济数据


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四季度和全年的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四季度中国经济超预期,同比去年四季度增长4.0%。很多人习惯了过去8%以上的增长而对4%不以为然,但要知道之前市场对这次数据的预期普遍只有3.5%左右,因为2020年四季度时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国内疫情基本清零,使得当时的基数很高,而今年四季度国内零星疫情不断,疫情影响到了人民的工作和消费,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有4.0%的增长,绝对是难能可贵的(只要这数据反映的是真实情况)。


另外,在全球通胀的2021年,美国年底时CPI增速飙到7%,中国却只有1.5%,相对稳定的物价对六亿月入1000的同胞的生活来说有重大意义。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更完善的产业链,对于我们在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也可以免去在特殊时期承担海运和关税的代价,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归根到底还是要感谢中国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成就世界工厂的基石。


说到经济增速,高预期是我们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老龄化加深、城市化成熟,中国经济增速的长期中枢水平也在逐渐下降,最近高盛下调了对美国和中国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最新的预测分别为3.8%和4.3%。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预测居然惊动了老胡,因为他认为这样的速度差不足以让中国的GDP在未来超越美国。



但是,影响GDP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实际增速外,还有汇率和通胀。再者,发展经济是为了改善民生,而不是要与某个国家一较高下。1990年代日本虽然没能实现超越美国的雄心,但并没有影响日本老百姓安居乐业,贫富差距小、治安和教育普及度都远好于美国。对中国来说,有如此巨大的体量,只要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总量超过美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没有必要盯着个GDP数据不放,这样既不专业、也缺少对个体的基本关怀。


(2)中国人口


同样在今天,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末的人口数据,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2021年的出生数仍没有止住大幅下降的趋势,我们对比一下之最近这几年的出生人口数据:


2017年- 1723万

2018年-1523万

2019年-1465万

2020年-1200万

2021年-1062万


从2017到2021年短短四年间,全国出生人口数下降了近四成,而且有加快的趋势,这使得出生人口快速与死亡人口接近,即净增人口越来越少。2012年时中国净增了超过1000万人,2021年时就只增加了48万。如果在当下做一个预测,那么2022年末的人口总数将低于2021年,出现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可见人口问题正在以超过大多数人预期的速度浮上台面,值得全社会重视。我十分理解年轻人不生娃的想法,因为压力太大、回报又低。但在老龄化之下,我们没人能逃出它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养老金需要未来有足够的年轻人才能使得它可持续运作。


换一个角度看,少子化和老龄化倒也会带来一些积极的结果,第一个就是稳定的物价。在工业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未来,老龄化对生产是不构成威胁的,但带来的需求不足是实打实的,生产管够但需求不够会怎样?那就是物价稳定甚至下跌。这也是日本过去二十年走过的路。


另一个积极因素是老龄化可能让整个国家更加爱好和平,一个中位数年龄45岁以上的国家,在其他情况相同的背景下,肯定不如一个中位数年龄25岁的国家好战。



(3)美股与高科技


过去两个月,美股出现了大幅波动。其中科技股调整最为剧烈。如果我们复盘过去两个月的情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市场正在不断消化美联储提前收紧、加大力度收紧货币的预期。在去年10月时,我们都觉得首次加息会在2022年6月或之后,而现在预期基本都在3月。


在货币收紧的背景下,2022年的美国市场注定比2021年更难做,但我仍然保持乐观。美联储一直以来都是预期管理大师,加息前市场充分消化,真开始加息后反而可能向上。


另外,估值也是一个重点,如果美联储的加息缩表发生在一年前,那美股铁定要崩盘,因为当时标普500的市盈率超过42,非常高,而尽管2021年该指数上涨了28%,但市盈率却从42下降到了25,这就是成长的魅力了,业绩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股价的上涨,因此尽管市场涨了一年,但却变得便宜多了。


标普500市盈率走势


以FAAMG来说,过去十年他们的年化平均利润增长达到30%,也就是说只要一年不涨不跌,估值就要打七折。所以,在美国科技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增长动力没有衰竭之前,那么buy the dip就永远都是正确的,无论货币环境怎么样,可以参考2016-2017也是加息缩表,市场的表现一样不错。


另外想说的是:我们所在的环境越是内卷,我们反而就更要睁开眼睛看世界。谷歌在美国给L4级别(大学毕业大约3年经验)的码农年包超过30万美元的情况已经是相当常见的了,亚马逊脸书等其他大厂也差不多。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抛开美国培养出来的本地精英不谈,如今在硅谷和西雅图,清华、北邮、华科等国内CS牛校的校友加起来都以几十万计了,这些新兴的富裕群体也改变了西海岸的一切,包括房价。最近我的一位经纪人分享了一个Redmond的房源,挂牌价169万美元(与Zillow和Redfin给的市场估价相差不大),结果五天收到33个offer,最后以超过250万美元成交,加价超过80万美元。虽然知道加价抢房竞争激烈,但这种幅度还是吓到我了,感觉西雅图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房价就赶上了硅谷,而论涨幅,德州新兴的科技城市奥斯汀比西雅图涨幅还大。


过去我们总觉得美国人的生活保守、低调、十年收入不增长,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最像发展中国家的:福利相对较低、竞争激烈、经济增长较其他发达国家更快。科技行业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要抱住这些精英的大腿,能做的只有去拥抱他们的公司。



(4)一些新思考


之前某券商员工(陆韵婷)在小红书晒工资,年薪224万,同时她也希望2022年再增长个20%-30%。由于员工年轻又高薪,这个数据引发了网络热议...一直以来,券商分析师的薪酬往往与新财富排名挂钩,上榜分析师年薪百万基本上是“公开的秘密”。值得注意的是,陆韵婷历年来并未上榜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她晒出的收入可能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真实收入水平比外界想象的更高。但我觉得,只要是合法收入、合法纳税,那赚钱就不是错,赚得越多越光荣,晒不晒仅仅取决于个人意愿。



但后续发生的事也许会伤害到整个行业的实际利益,她晒出收入后才不到两天时间,证券行业薪酬管理制度调研下发到各券商,是巧合吗? 



后来,某券商立规矩防员工炫富,比如工作环境禁开豪车、戴豪表与名包。具体来看,“工作环境下不允许开豪华车(100万以上)、戴高档手表(15万以上)、使用高档包(5万以上)”——包涵着以上核心内容的一则券商《固定收益融资部员工社会行为准则(试行版)》在业内激起了不小水花。

在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进入新常态后,国民经济不再和过去那样可以每年获得两位数速度的增长,增长放缓就意味着蛋糕做大的难度不断增加、内卷加重,而第一批能感受到这个痛感的必然是中低收入者,所以我们看到,消费增长的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比如日常消费增长乏力,但奢侈品豪华车的增速继续强劲;一线城市中心区的房价坚挺而城郊结合部的刚需小区反而下跌,这也是不同阶层市民经济实力的一个动态展示。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在未来至少十年来,不露富都会成为中产或富裕阶层的一个共识,不是说大家都变得低调了,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减少社会对自己的敌意,也算是变相为社会做贡献。


这里给四条建议,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个人认为至少十年有效:


(1)如果你比较有钱,不要露富

(2)控制负债

(3)适当配置境外资产

(4)找到有共同价值观的圈子以相互支持





为了与大家更好的互动,这里留一个我的微信供大家添加,一是防失联,二是未来在朋友圈、群聊中更新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注意,已添加微信LandValue的老朋友请勿重复添加,资源与内容完全相同)

上面这个微信用作防失联与未来组群使用,不作回答问题的功能。有这方面需要的朋友,可扫下方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已运营四年多,我会发布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星球群友可发起提问和自由发布内容,每周日我还会在星球中出一份订阅内容,欢迎你的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