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房子

其他

(更新版)房价见底了吗?

二十年房产神话被打破,只用了三年时间。三年来,包括一线城市在内,全国房价经历了住房商品化以来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一轮调整。过去总说晚买一年白干五年,这几年是早买一年白干十年,残酷的现实迫使越来越多人改变了预期,开始更加冷静地看待楼市。这一轮下跌的原因是什么?当初又是怎么涨上来的?房价见底了吗?怎样判断是否应该买房?普通人下一步又该怎么做?这将是今天这个主题主要的讨论重点。一、房价究竟下跌了多少用数据说话,数据来自Wind,数据源为中原。中原根据实际二手房成交价,统计了包括北上广深在内部分热点城市2004年之后的所有二手房成交价和租房价格数据。自2021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先后见顶下跌。从下跌的时长、跌幅、下跌的绝对值看,这一波调整期都是空前的,远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分城市看:北京累计下跌20%,跌回2016年12月;上海累计下跌22.8%,跌回2016年7月;广州累计下跌21%,跌回2017年11月;深圳累计下跌34.6%,价格跌回2016年9月。从四大一线城市来看,除了深圳跌幅接近35%以外,北上广三个城市的跌幅在20%出头,相对来说好一些,但目前从趋势图看四大一线城市的正处在快速下跌时段,没有明显的见底信号。经过这一轮下跌,近几年买房的购房者几乎都陷入了浮亏状态(而且还是在不考虑按揭利息成本的情况下)。而在最高位购入房产的买房者来说,现在的情况更是困难。以深圳为例,在2020年底2021年初以三成首付进场的购房者已经成为负资产。我好奇到底多少家庭被深套了,这里只计算2020年和2021年在深圳买房的家庭,深圳在2020年新房成交45384套、二手房成交95273套;2021年新房成交52417套、二手房成交40699套,四个数字相加最高位两年合计有23.37万个买家接盘、对应23.37万个家庭,如果一个家庭按六个钱包计算,那就是超过140万个钱包被套。这仅仅是深圳一座城市在这两年的成交,其他时间和其他城市的数据,感兴趣你可以自己用类似的方法去计算。我们也可以看到,过去三年,不少二三线城市房价的跌幅反而远小于一线,这说明在楼市下行的周期中,一线城市并不是资产堡垒,相反,由于之前一线城市的上涨预期更强,杠杆率更高,所以下跌时的幅度反而可能更大。这早有先例,日本在1991年房价见顶,见顶前6大都市(日本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远超全日本平均水平,见顶后6大都市的跌幅也远超全日本平均水平,最后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大家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日本住宅地价对比,红线为日本六大都市,蓝线为全日本平均二、为什么下跌从宏观角度看,之所以这几年房价下跌,本质是老百姓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很难再加上去了。如果看数据,你会发现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就是在2020年底见顶的,当时大约达到了62%的杠杆率,这正好也是热点城市房价见顶的时间。在见顶之后它没有像当年日本和美国那样拐头向下,而是顽强地在高位横住了,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房价下行...这是因为在巨量的房地产供应和库存下,要使得房价继续上涨必须要有和过去一样呈指数增长的增量信贷持续进入,否则价格就绷不住。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
3月27日 下午 3:36
其他

2024年,怎样继续避坑?

祝大家新年快乐!今天这则主题的内容是面向未来、趋利避害。在过去这几年,一个人想要通过取得巨大成就然后改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但却很容易因为踩坑被割韭菜而导致生活受影响甚至阶层滑落,这是一个少踩坑就是赢的时代。新的一年要过得快乐,我觉得下面几个方面值得我们用心思考:(1)新常态我们应该忘了过去那种薪资、物价、资产价格年年大幅上涨的记忆,因为新常态早已到来。2023年是后疫情时代元年,但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强劲复苏,这不是因为开放不对,更不是因为中国人不努力,而是因为现在基数大了、时代和环境也变了,增量越来越难以拓展,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所有行业都在内卷,因此在这个情况下一切决策都要基于新常态的逻辑去进行。很多人的失败本质是来自于曾经的成功,比如2020前后是房地产、互联网、教培等造富行业的巅峰,之后各自因为不同原因走向了衰落,在巅峰期,这些行业就有无数成功的从业者充满斗志满怀信心,激进地扩大家庭资产负债表,典型的就是加杠杆买房,一套不够要二套三套...然后接下来的两三年是降薪裁员、房价下跌,在收入下降和月供压力下,现金流难以支持、首付也跌没了,一切甚至都不如起点了,这就是典型的成功带来失败的案例。现在看人们对于2024的预期,整体看不如一年前对2023那么高,这未必是坏事,预期低一点风险可能就小一点。(2)房价中国房价整体见顶于2020年底,到现在已经调整了三年多,展望2024,我没有对房价乐观的理由。事实上我已经不太愿意聊中国房产相关的话题了,因为观点已经说了N遍,早就说透了说烂了...当然还是不介意再重复一遍:1尽早卖出所有的境内非自住不动产,或至少是卖出所有空置不产生现金流的不动产,否则你的资产会持续失血,然后你持续后悔;2刚需和投资没有本质区别,除非有人觉得房价会跌也要买房,这才算是真刚需;3中国的城市化周期、人口周期、金融周期、外部环境正在向下共振,这一轮调整大概率是长周期下行,不会很快结束。(3)A股和中概2023中国相关的权益类资产表现不好,展望2024年,任何市场都不可能一直上涨或一直下跌,所以我不完全赞同那些对中国市场的极端看空观点。但无论市场跌到多低,或是有多么好的行情在眼前,我自己都不会选择投资这些权益类资产,对我来说只要它们会因为一个想法、一则文件而遭遇难以预测的命运,那我就不会参与其中。因为文件可以任性,我的血汗钱不能陪它任性,所以我不是不看好它,而是因为自己风险偏好比较低,我只能选择敬而远之。虽然市场预期不好,但我们也没必要把悲观代入生活,因为消极本身不能改变什么,我们要做的只是不让某些消极的因素影响我们的利益。我个人认为只要中国不发生战争,只要保持和平稳定,那即使是老龄化加深、即使是经济放缓、即使是有通缩压力,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过去相比还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也没必要杞人忧天。(4)海外投资过去几年,海外投资(比如美股、境外房地产)的实践者的状态大概是三个字:赢麻了。因为这几年境内的资产价格、薪资水平、消费水平整体不涨反降,但以标普500、纳指100指数或海外热点城市的房价和租金来看,2020年以来均大幅上涨。在这种此消彼长之下,持有与海外挂钩的资产和收入,然后又享受中国物美价廉的投资者是非常舒服的,这套逻辑的有效性在2024年会持续。目前中国人唯一合法的投资海外资产的渠道是QDII基金,它与标普500、纳指100、日经225等海外指数挂钩,在外管局允许的额度内让基金公司发售,在我看来这些QDII是中国投资者极少数还值得投资的权益类资产,但普遍有限额,有传闻说2024年这类基金会被禁止新增买入,我当然希望这不是真的,但它并非不可能,所以对于有长期投资打算的朋友来说,还是应当尽早在香港或海外开立投资户比较稳妥(相关资源可参考上篇推送:2023,个人投资总结与复盘
1月1日 下午 2:51
其他

2023,个人投资总结与复盘

按中国时间计算,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已经过去。在此预祝读者朋友们2024年新年快乐、健康、顺利!今天这篇的主题是我2023年投资与观点的总结复盘。在准备这个回顾贴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发现无论是绝对投资收益率还是超额收益率、无论是中国账户还是美国账户,2023年是我投资表现最好的年份,而且2023年也是我在投资上花时间花的最少、最躺平的一年。最让我高兴的是,我的心性也在2023年得到了进步,如果不是为了在公众号或知识星球输出内容,我可以做到在交易日内不看行情,逐渐成为一个懒惰的投资者...你没有看错,懒惰在很多时候是投资的一个优点。首先分享我2023年的收益情况,为了保护我的隐私和安全,我此处隐藏资产总量,只展示收益率情况。2023年,我的美国投资账户收益率为133.51%,若以标普500为基准,则超额收益为108.97%。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账户只做正股、未做期权,今年以来每周平均交易不到两次。2023年,我的人民币账户(支付宝基金)收益率为56.37%,若以沪深300为基准,超额收益为67.75%。但这里以沪深300对比并不合理,因为我的支付宝账户没有投资任何A股基金,均是底层资产为海外股的基金,所以净值表现才能轻松超越陷于熊市的沪深300。2023年的经历这也强化了之前我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做正确的事本该非常轻松,我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请回想自己上学时,在解一道数学或物理大题时,如果觉得越做越轻松而且一步比一步简单清晰,最终得出一个整数解,那基本上答案都不用对了,肯定是做对了;但如果越做越吃力越复杂,得出个小数点后三位的结果,基本可以判断这道题做错了。不只是解题,工作、生活、投资皆是如此。2023年可以在少操心、少交易的情况下得到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主要得益于2022年的坚持,2022年美国市场是典型的熊市,这一年我的账户(美国)整体亏损26%,但我没有割肉,而是在四季度加大买入的步伐。可参考我在2022年10月下旬的主题观点:至暗时刻将很快过去这也说明在美国市场熊市才是真正赚钱的机会,牛市只是让你事后开心而已。2023年在投资上最令我快乐的几件事:(1)对英伟达的判断要说过去一年谁是资本市场最耀眼的公司,那非英伟达莫属。英伟达的股价从去年四季度的108美元上涨到现在近500美元,而我也很有幸地全程参与看多做多。去年四季度以及今年年初我在单价120-200美元区间内频繁买入英伟达明显提高了我今年的收益率。如果不是买中了这家公司,我不可能有这样好的超额收益率。2022年10月21日当天的交易记录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这家巨头创历史新高,令人欣喜却毫不意外

上周五,微软盘中创出历史新高,总市值逼近2.8万亿美元,近期微软强势非常,照此趋势下去,不久后微软将重新从苹果手中夺回全球最大市值企业的桂冠。(1)没有短板的财报在最近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微软在财报后的表现是各家科技巨头中最强的,因为这份财报没有一个短板。微软在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565亿美元(预期545亿美元)同比增长9.9%,同每股净收益2.99美元(预期2.65美元)同比增长27.23%。其中最受关注的Azure和其他云服务收入增长29%,高于25%到26%的公司自身增速指引,也高于分析师预期增速26%。这是一份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特别优秀的财报,财报后到现在不到20天,微软的股价上涨了约14%。事实上,三季度包括微软在内,大部分科技股的营收和利润都出现了加速增长,只不过财报后表现不一,最终推动QQQ(纳斯达克100)强劲上升。我在10月26日星球社群中做过简单分析和计算,并且在美国时间10月26日盘中自己对做了一点增持(下方截图为当时的观点、时间、以及交易记录)。(2)护城河+成长性护城河和成长性是投资一个公司最重要的两个考量因素,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在两者中完美占据一个,都算是好公司,如果两个都占据,那么就是杰出的公司,而微软恰恰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我自己手中的微软占比远超苹果,不是因为不看好苹果,而是因为更看重微软的成长性(这两家公司本质都是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的伟大企业)。我们在成长性方面拿这两家公司作对比,苹果目前的成长性来自服务营收增长,但服务营收占苹果营收总量的只有大约五分之一,尽管苹果这家公司的本质是软件和服务,但目前其硬件销售仍是营收的大头,目前苹果最大的营收项目仍然来自于iPhone,占比约为一半,而包括iPhone在内、iPad、Mac从2021年到现在几乎陷入了停滞,这不是因为苹果不牛,而是因为在新的发展中国家消费市场崛起之前,苹果的硬件市场基本也饱和了,展望未来AR/VR设备可能为苹果带来新的增长,Apple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三年赚50%?一个确定性极高的投资策略

最近全球市场持续波动,地缘冲突不断,加上美国等海外市场今年以来已经有过一轮涨幅,权益类资产看上去也不算便宜,我们似乎又走到了一个难以定向和决策的十字路口。投资最关键的就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锁定一些我们能够把握的确定性,使得我们决策的潜在收益大于潜在风险。这就是今天我想分享的一个确定性非常高的新思考,那就是长期美债的投资价值。以未来三年为区间,这个投资策略的成功率接近100%,且潜在回报丰厚。我自己从来都主张一个原则,那就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自己说的话必须是自己相信自己执行,最近我自己的行动中,不仅逢跌买入一些优质公司和权益类的ETF,还重点增加了TLT,它是一款二十年期限以上的美债ETF,由20年以及20年以上期限的美国国债组成,场内交易。我也在和一些好友聊天时多次谈到TLT的价值。大多数人对于债券的理解,那就是它只是一个固定收益类资产,即我们买了一笔债券,到期按照利率收回本息,但真实的债券市场并非如此。由于债券价格是伴随交易而每天波动的,比如一个十年期国债产品,票面价格是100元,发行时确定的票面利率是3.5%,如果在国债交易市场上该产品的交易价格跌到了90元,则买到该国债的持有人每年获得的收益就不是3.5%,而是3.5÷90×100%=3.89%...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信用收缩开始,老乡加速卸鼎

7月的金融数据一出,市场震惊,主要是低于预期太多了,在这个压力下,我们可能不久之后就会看到进一步降息和降准的消息。具体来看,2023年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预期为7800亿),前值为3.05万亿。尽管7月本身是新增贷款的小月,但我们反过来看2022、2021的数据,也能感觉到这个数据的问题:2021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8万亿元、2022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实际上,这个月度数据是2009年12月以来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最少的一个月,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居民主动去杠杆:2023年7月住户贷款减少20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33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也就是说,无论是短期消费贷,还是长期房贷,老百姓都在主动去杠杆。另一方面,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1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809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5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907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130亿元。贷款减少的同时存款也减少,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很多人提前还贷了,结论依然是主动去杠杆。从M2总量看,虽然同比增幅仍然有10.7%,但M2总量和6月末相比已经出现下降。同时,M1增速下降得更快,同比增长为2.3%,和M2增速的差距扩大到了8.4%。顺便说一下M1和M2的定义,M1也叫狭义货币,由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M0)和银行内的活期存款组成;M2则是M1加上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构成的。换句话说,M1增速如果快于M2,说明经济的活力强,钱正在实体经济中积极流动;如果M1增速慢于M2,这个剪刀差越大就说明钱越死(更大的比例的钱没有流通而是固定在了定期存款里)。在7月金融数据出来之前,A股以今年以来最大的跌幅收跌,再一次接近了之前的低点,而我仍然记得一周前乐观的分析师还在高喊:牛市来了,这一次市场相信了...可能是市场提前知道了7月的金融数据,也可能是信托风险发酵导致,现在的雷太多了,一只手数不完。我们现在到底在一个怎样的情况里呢?大概率是信用收缩,也就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这个理论在野村宏观分析师辜朝明提出之后,获得了金融行业分析师群体的高度认可。辜朝明当时根据日本的经验,提出了“不要在结构性政策上浪费时间,直接启动全面财政刺激政策”的建议,但之后许多人视他的研究为“负能量”,对其进行否定甚至批判。我们也从最近一两年的经历中感受到,放水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想放就放的,放水是通过信贷放出来的,比如张三拿自己的100万首付去买一套300万的房子,按揭申请成功后,他的100万存款就变成了卖房业主手上300万的存款,于是市场上的钱就这么多了200万。但如果市场没有这个贷款需求,那么即使利率再低、准备金率再低,水还很难放出来。当年很多人说,因为货币总量增加房价必定会不断上涨,但他们完全是搞反了因果逻辑,实际情况是当年房地产市场信贷的泛滥助推了货币总量的增长,房产根本就不是货币蓄水池,而是最重要的印钞机。信用收缩的根本是需求不足,日本当时的情况是人均GDP已经远超美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需求见顶,在当时日本所处的环境下,结合其生产力、科技水平、产业链位置等各方面,本身也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的高度;但现在中国人均经济指标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这至少说明中国的未来还有巨大空间。然而我们看过去三年的数据,并没有展现中国应有的成长性,在过去三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增长了7.4%,同时期美国增加了29%,日本增加了27%,英国增加13.6%,德国增加了16%...而居民的消费是企业收入的来源,居民不消费了,企业扩大投资后也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是不想消费吗?当然不是,谁不想吃喝玩乐啊,关键是缺少能力和信心去消费。经济学定义有效需求为需要某个商品或服务的同时也有相应的购买力;如果没有购买力就只是无效需求。现阶段要扩大需求,能做的虽然不多,但也很简单,无外乎下面几点:(1)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言行一致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2)补足社会保障短板,包括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中国人消费不大方的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以至于有一大把存款也想着以后留给小孩读书、老人看病等各种需求;(3)直接向中低收入群体发钱或发消费券,类似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和澳门那样,这是效率最高,中转流程最少、腐败空间最小的经济刺激方式。在比较好地做到这几点之前,我认为100个刺激消费措施可能都不如曾经一次刺激楼市的效果强,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只舍得在买房上花钱,只敢在买房上贷款。大部分中国人舍得硬着头皮掏空六个钱包房子,却舍不得订阅一个apple
2023年8月12日
其他

大范围刺激即将上马,房价表现拭目以待

在上周的重要会议中,主要议题聚焦中国经济,而中国经济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又是房地产,它事关地方收入、基础设施、金融周期、居民财富以及无数上下游行业的发展。这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适应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既然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楼市调控的目的自然也要发生方向性的变化,即房地产调控从整体抑制要转向整体支持。从各部门后续动作看,这次稳经济、稳楼市的决心和执行力是很大的。就在会后不久,税务总局很快发布了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涉及提振房地产消费19条。与过去两年不同的是,之前的楼市刺激措施都是各地零散小步推进的,但这次税务总局的税费优惠措施是针对全国的。税务总局于7月下旬发布的涉及房地产消费的税费优惠措施
2023年7月29日
其他

经济下行期,怎样让生活更好?

说点干货,希望能对你带来帮助。今年以来,伴随疫情对经济影响的过去,我们曾有过很强的复苏预期,但大半年过去,并没有看到如期的强势反弹:青年人失业率达到20%、房地产市场小阳春熄火、消费和投资也未见强劲复苏。三年疫情掩盖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人们在这三年期间把困难都归咎到疫情上去。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我们遇到的挑战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包括人口结构、金融周期、资产泡沫、城市化放缓、国际关系等等诸多方面。
2023年7月3日
其他

如果错过了英伟达,还有哪些机会?

最近英伟达是全球市场最瞩目的焦点,去年10月股价还不到110美元的英伟达,本周已经涨到400美元以上了,市值更是一举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顺便再更新一下我自己的成绩:今年我美国主力账户(Merill)赚了80.59%,支付宝基金账户赚了31.99%。美国账户表现如此漂亮主要是因为英伟达占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比例,同时近期美国科技股整体表现都非常强劲,在资产集中度和进攻性都非常强的情况下很容易实现快速的增值。关于英伟达的投资机会,我已经在公众号和知识星球说过无数遍了,时间之早、次数之多、分析之深,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别的博主有过。巧的是我正好就是从去年10月的谷底开始密集讨论分享的,那个时候我自己还不知道ChatGPT是什么,也不知道2023对于AI来说会是如此具有里程碑的一年。2022年10月21日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从黑暗走向黎明 - 个人账户公开

2022年10月,我结束了一段长达7个月的旅行,然后在厦门的隔离酒店接受7+3隔离,在隔离期间,思考了很多事情,包括投资。在2022年的这个十月,是全球资本市场气氛最悲观的时刻:美国通胀高烧不退,美联储激进加息一眼望不到头、中国防疫措施充满不确定性、俄乌战场错综复杂...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物价下行,居民主动卸房贷?

昨天有两则非常重要的财经数据值得关注。第一个是物价数据:2023年4月中国CPI同比去年4月+0.1%、环比今年3月-0.1%;PPI更是同比-3.6%、环比-0.5%,消费品和工业品两个重要价格指标都指向越来越大的通缩压力。另一个数据是关于信贷,2023年4月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188亿元,低于预期14000亿,在信贷数据中,居民贷款又是最弱的。信贷不是想放就放,关键看需求。需求不足,资金就只能在金融机构间流动,无法进入实体,又被称为空转。上述两个数据是相通、相互佐证的。当前中国的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均已是历史最宽松的阶段,但为何信贷需求还是不够强?甚至导致物价低迷、房价下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来看。信贷需求分生产端和消费端,企业贷款属于生产端、居民房贷和消费贷等属于消费端。前段时间生产端信贷需求有过一轮增长,但消费端需求始终没有反应(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居民贷款减少2411亿)。如果内需和外需都不振,企业继续生产的结果自然是降价、内卷。我身边的情况也确实如此,今年以来随着疫情影响的结束,很多工厂恢复生产,我几位做实业的朋友都在不同场合说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今年利润越来越薄了,开工不一定能赚到钱,只是为了活下去,争取先把竞争对手卷死。过去两年,信贷需求萎缩最快的当属居民中长期贷款(绝大部分为房贷),到2023年4月时,中长期贷款的存量减少1156亿人民币(这说明主动还贷的规模比新发贷款多出了1156亿),这个数字也是有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单月跌幅,我们算是见证历史了。这背后是老百姓在主动去杠杆、降风险。这也代表市场对于楼市的预期仍未真正反转,否则如果有上涨预期,购房需求不至于这么低迷。但从另一方面看,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现在居民信贷需求的低迷,就是2015-2018短短三年内房贷存量翻倍的一个必然结果。2007年8月以来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我居然战胜了99.98%的投资者?

最近无意间在支付宝上看到了自己理财成绩排名,居然打败了99.98%的全国财友。当然,这个相对排名只是暂时的,也有区间和运气的因素。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我们没人能精准预测市场中短期表现。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结合常识,去投资那些价格对得起价值的好资产;但另一方面,这个排名确实很说明今年以来市场的特征,我是怎么做到Top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迎接通缩 - 当物价和收入都不再上涨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3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数据。先看看和我们日常消费直接相关的CPI,上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跌0.3%;再看和工业生产相关的PPI,上个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其中,CPI已经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了,意味着今年以来,消费价格一个月比一个月低,如果4月份仍然是-0.3%的环比增幅,考虑到去年的基数原因,届时全国CPI的同比涨幅会降为零。这个CPI数据是在货币供应增长创出七年新高的背景下发生的,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仅在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就新增了10.7万亿人民币信贷,这个数字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当年4万亿就能呼风唤雨,现在10万亿打进去居然没有什么感觉...物价平稳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再好不过,但从经济学角度看,0通胀甚至是通缩是危险的,近期数据也折射出一些结构性矛盾,尤其是需求的低迷,我们今天就聊一聊这个话题。需求不足首先需要科普一个概念,通胀率不是越低越好,物价长期不涨对于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通胀率的理想水平为同比增长2-3%之间,超过3%说明通胀压力比较大、低于2%说明通缩压力比较大。因为温和的通胀是利于经济和消费增长以及再投资的,通缩比通胀更难对付,当消费者和投资者意识到物价和资产价格不涨甚至下跌时,就会主动推迟消费和投资,导致当下的物价更加低迷,这也是为什么理想CPI应该在2-3%这个温和上涨的区间,只有在这个区间,消费者才会理性地扩大消费,各行各业的收入也能保持温和增长。3月CPI的数据是全方位不如预期的,因为今年3月完全进入了农历春节后的正常生产和消费阶段,而且现在我们也完全走出了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个数据不到预期说明需求的复苏不强,1-2月的消费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只有3.5%。需求不足的背景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金融周期进入拐点,尤其是居民杠杆率见顶;二是城市化和GDP增速放缓;三是老龄化背景下潜在需求减弱。在这三者当中,对中长期需求影响最大的当属老龄化,2023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和日本1995年非常类似(甚至比当时的日本还老一点点),如果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以这样的人口基数和结构展望未来,通胀的概率远远低于通缩。中国(2023)和日本(1995)人口结构对比日本的故事回看1995年的日本,1995年后到现在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日本的物价几乎没有涨。其背景是日本的经济增长不断放缓,老龄化不断加深,再加上日本的生产力高度发达,这使得日本在90年代就出现了生产能力强大+需求不足的情况,于是物价长期停滞。日本各年龄段人口为了摆脱通缩,日本央行使出了浑身力气,放起水来没有任何底线可言。日本是全世界最早使用量化宽松的国家,在2001年,日本基准利率降到了0.1%的超低水平,但经济增长和通胀不见回升,只能通过大量持续购买公债以及长期债券的方式,向银行体系不断注入流动性。金融危机后,日本重启量化宽松直到现在也没有停下,目前日本是负利率(-0.1%)与量化宽松并存的状态。即使这样,也没有把通胀拉回到2%的水平,可见在重度老龄化社会的萎靡需求下,通胀要起来有多么困难。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日本的案例看到不能把资产价格的上涨寄希望于放水。很多人会以广义货币(M2)的供应量作为资产价格和物价变化的一个决定性参考,但这是错的,我们还是看日本,这个国家在过去三十年GDP几乎没有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M2是三十年前的2.5倍,而且因为量化宽松的操作,日本央行的资产总量是三十年前的八倍。但尽管如此,日本的物价还是和三十年前差不多,日本很多地方的房价甚至还没有三十年前高;相对应的,日本人的收入在过去三十年也是停滞不前。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今年一季度中国M2增速和新增贷款这么高,但物价、消费、房价并没有明显上升。1990年以来日本的人均收入远远跑输其他发达国家在日本物价长期不涨的背后,似乎一切经济手段都失效了。经济手段失效,说明深层次的问题不是经济本身,而是人口和需求,所以人口的问题没法用经济手段来处理。1980年代末至今,日本人口老化严重,劳动年龄段人口见顶下滑,而且人口结构的恶化还在不断加速...没有人了,谈何需求,没有需求,又哪来的通胀。最后一轮上涨中国最近的一次在数据上比较明显的通胀出现在2020年初,中国的CPI那时在猪肉上涨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出现过一次小高峰,2020年1月时,中国的CPI同比涨幅达到5.4%,之后就降了下来。甚至于在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大水漫灌,中国的物价都稳如泰山。如果说倾尽“六个钱包”在2015年后的几年带来的短期房价翻番是房价的最后一轮暴涨,那么当时一轮供给侧调整叠加猪肉带来的物价上涨可能也是最后一波明显的通胀。尽管在中国这样工业化成熟的国家,老龄化必然会带来潜在通胀的下降,但2015-2018这一波空前的房价暴涨对全国居民的财务状况、居住需求、购买力、债务空间和未来现金流透支都非常严重,加速了通缩的到来。展望未来我们似乎看不到有哪些商品或服务在中国有大幅涨价的基础:工业品价格
2023年4月1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AI背后最大的赢家

今天是一篇复盘+干货分享的主题。随着今年年初ChatGPT的火爆,AI的热度就没有降过,几乎每一个对投资保持关注的人都开始关注了英伟达和微软,但我现在很高兴地说,我的一大批关注者至少在去年10月就知道英伟达的机会了。为了避免事后诸葛亮的指控,下面的第一部分,我先放一个公众号往期主题结合几个星球社群的个人分享。观点复盘先是10月21日发布的公众号主题:至暗时刻将很快过去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关于硅谷银行,看笑话的他们成了笑话

直入主题,硅谷银行爆雷主要是因为疫情几年吸引了大量的存款,在2021年3月前的12个月里,硅谷银行的存款量直接翻倍达到1240亿美元,远超摩根大通同期24%的增长。硅谷银行用这些存款投资了大量固收资产(如美债),伴随美联储2022年的快速加息,债券价格下跌,最近硅谷银行出售了一大笔债券使得18亿美元浮亏做实,这将计入损益表,加之银行为了筹钱宣布发行大量新股融钱,然后股价就闪崩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在周五宣布硅谷银行已被关闭,监管机构已控制了银行的存款。FDIC提供单个储户25万美元的保障额,额度外在银行被接盘后也将逐步赔付…考虑到硅谷银行资产质量高(主要是美债、贷款、现金),不出意外后续接管不会有问题。单就硅谷银行这件事看,影响是有限的。但市场担忧的是这件事是否会导致其他银行出现挤兑,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硅谷银行资产结构看待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度,我们还是要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分析。在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业经历了连续十多年的严格监管环境,也经历了连续十多年的金融部门和居民部门大幅去杠杆,目前两个部门的杠杆率都只有70+%,均为近二十年内的最低水平,在2007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金融部门杠杆率是123%、居民杠杆率接近100%。美国近二十年居民部门杠杆率现阶段美国境内的资产价格也没有显著泡沫,特别是经历了2022年股市和房价下跌,潜在风险已被显著化解,纳斯达克有一半的公司跌幅超过50%,全美热点城市房价下跌20%(但租金上涨10-20%,房价估值也趋于合理)。所以我个人倾向于美国金融体系非常稳健,但美联储还是需要保持警惕,停止激进加息,避免作死。总的来说,这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然而最有意思的是这个新闻又成了某些“正能量”博主的素材,他们的操作和方向同过去一样,依旧是造谣骗脑残+煽动所谓爱国情绪。他们摆出一副看笑话的姿态,却把自己变成了笑话本身。他们不去科普事件的来龙去脉,不告诉你FDIC的保障机制和银行资产结构,而是先定义银行破产储户破产,然后臆想出有这么一大批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成为受害者,他们很惨、他们后悔了,用这种意淫出来的信息让一群脑残读者享受精神高潮。“是啊,他们有钱,他们居然还去美国,多招人恨啊,这下遭到报应了吧!”见不得人好,这真是一种朴素的精神需求啊。更有甚者,文案一字不改,抄来抄去,只为流量。反正造这种谣,是安全的对吗?他们恨不得自己遭遇过的苦难让外国(华)人也都变本加厉地遭遇一遍,他们不追求自己活得更好,只追求别人活得比自己惨就行,这样他们心里就舒服了。同时,这些人对海外同胞充满着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怨念,尽管这些人自己可能并没有真正接触过中国以外的世界,但却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确实可悲、可叹。欢迎点在看、转发朋友圈、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新一轮房价大涨在即?

最近上海、北京、成都、深圳等地楼市出现回暖,成交量显著增加,比如在春节后的第二个周末(2.11-2.12),北京楼市最大的中介机构单日成交量达到了600套水平,据往常比例推算北京二手房全月成交量或将接近2万套。上海更有买房人表示“疫情三年,涨回来只用了一周”。伴随对房地产的利好措施还在不断加码,各地的楼市都在蠢蠢欲动,楼市的新一轮周期似乎就在眼前。我们今天分几个要点,聊聊未来一年房地产市场最有可能的走向,包括信贷宽松、基本面变化和扩大内需。一、信贷宽松信贷是房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推动了中国楼市有史以来最大两次上涨:第一次是2009-2010在四万亿强刺激之下的全国短期翻倍,那时一线城市不仅降低首付,还把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最低打七折(当时5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为5.94%,7折后为4.16%);另一次是2015-2018年,全国各个城市轮番大涨,涨幅普遍大约一倍,涨幅与四万亿时期相当但基数比当年要高得多,这波行情的烈度可以说空前绝后,在这次暴涨之前,中国经历了连续六次降准六次降息、各地房贷利率折扣+降低首付,最终2015年的330之后,深圳房价一飞冲天,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跳涨的城市,随后上海、南京、合肥、北京、广州等城市也跟了上来...这一轮上涨是更加纯粹的债务驱动,当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并没有四万亿之后突飞猛进的收入和经济增长。北京房价走势2006-2017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ChatGPT敲响的警钟

近期爆火的AI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去年11月推出仅两个月后,截至今年1月其月活跃用户已达1亿,成为历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应用。这个速度远超之前最火的两款APP:Tiktok从0到1亿用了9个月,Instagram则用了两年半。有别于搜索引擎,ChatGPT的智能和实用性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在OpenAI介绍ChatGPT的官方主页上,第一个应用场景就是一段代码的debug,它的智能度和强大功能让人眼前一亮。debug案例↑ChatGPT的训练方法谁支持了ChatGPTChatGPT如此神奇的核心在于两个:1是算力支持、2是训练方法
2023年2月8日
其他

人口数据提醒你做好准备

2023年1月17日,一系列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2022年的人口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一年时间减少了85万,这是中国人口六十一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而且从近些年的人口出生、死亡数据看,伴随出生人口的下降和死亡人口的上升,未来这个下降的速度会更快。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在内的机构对中国本世纪内人口的展望都认为将持续下降,到2100年时很可能降至10亿以内,这也意味着,现在有能力阅读统计局数据的绝大多数人,在有生之年都很难再看到这个数字上升了。2010年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2025年见顶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被污名化的海外防疫

以香港为例,今年下半年香港进入实质性的共存阶段,但香港的做法绝非躺平,香港目前有比内地更严格的口罩令,公共场合不戴口罩就可能被检控,所以在香港逛逛街、乘坐一下公共交通,几乎一个不戴口罩的人都找不到。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至暗时刻将很快过去

很久没有聊美国市场了,主要是因为我过去这段时间也在不断观察,在能够得出结论之前不敢长篇大论。毕竟,我并不喜欢一惊一乍贩卖沸腾情绪,更在意内容的质量和时间的检验。今年我把2021年赚的部分都亏了回去,但并不觉得沮丧,因为价格的波动并不影响我们手中的权益,也不影响公司的实际价值和竞争力,只要没有融资融券带来的爆仓风险,那么赢回来就只是时间问题(部分中概除外)。而现在终于是可以看出一些积极的信号了,结论是:希望就在眼前,至暗时刻即将过去。这里主要分享五点观察:(1)美国运气不错尽管拜登及其团队给人印象是平庸、无亮点,但不能否认他们今年的运气是真的好。主要体现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些竞争对手今年都遇到了不小的麻烦,比如:1俄罗斯由于误判和军事冒进,深陷乌克兰战争并节节败退;2欧洲因为战争和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工业衰退、民生压力加大,也导致欧元暴跌;同一时期日本由于宽松货币政策和连续十多个月的贸易逆差也导致日元贬值五成,欧元和日元作为全球交易量排名第二和第三的重要货币,他们的大幅贬值巩固了美元霸权;3中国由于奥密克戎疫情的反复,经济复苏遇到挑战;4伊朗因为一个女孩的离奇死亡而掀起了反对神棍的浪潮,民心尽失。而美国虽然也有各种问题,但相比之下都不大。欧洲和日本遭遇的压力强化了美国经济的相对优势,俄罗斯军事受挫又强化了美国军事优势,而俄国的军事冒进还帮助美国扩大了对欧洲的能源出口;乌克兰的战争更使美国不费一兵一卒地给俄罗斯“去军事化”,轻轻松松地让北约成员国空前团结并主动提升各自的军费,这是川普四年时间喊破了嗓子都做不到的事,到了今年也就是短短几个月的工夫就这么搞定了,不禁让人感叹,这运气是真的好啊!相对应的,市场应该早晚也好起来。(2)公司质量高美国市场上的头部企业例如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特斯拉、英伟达等,代表的是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强大的创新力。无论他们规模是大是小,都享受美国成熟完善的市场化和法治化营商环境,遭遇某些不可测额外风险的概率为零,同时又拥有全球范围的市场和各自几乎难以被取代的地位构成的深厚护城河。这些企业长期一定会受到资金的拥抱,也一定能给投资者和消费者更多的回馈。(3)回调充分仅仅是公司质量高,并不能确保投资者获益,还需要加个价格合理、便宜。这一轮纳指从最高点16212跌到最低的10088,下跌幅度接近40%,而个股的跌幅更大:特斯拉跌掉了一半,英伟达跌了超过三分之二,还有无数中小型成长股跌到只有最高位的零头。现在各个公司的估值已经非常合理甚至很便宜。(4)资本回流今年美元走势极强,背后是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尽管美联储在不断加息缩表,相当于从市场上把钱抽走,但美国以外的美元也在以很快的速度回流美国,补充美联储抽走的流动性。由于这种抽水又补水的效应,每次美联储加息周期,最受伤的都不是美国。在资金相对充沛的背景下,如果全球市场反弹,美国资本市场必然会是反弹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的一个。(5)美国经济降温尽管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基本面相当不错,消费和就业都非常旺盛,但还是招架不住美联储连续的激进加息。今年美联储已连续三次以75个基点这样的大幅度加息,而且11月还可能继续加一次75基点。为了应对四十年来最高的通胀,美联储也在以四十年来最快的速度加息。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就是美国经济快速冷却,9月美国的开放职位数比8月下降了100万,是疫情以来最大的单月降幅。美联储工作的基本职责有两个,一是保护就业,二是稳定物价。过去一年美国就业形势非常火爆,但物价涨的太快,所以美联储愿意快速加息,但如果下一步就业开始走软,物价的涨幅也开始下降(这两点实际上已经发生),甚至出现轻度衰退,那么美联储工作的重心就会发生迁移。市场是看预期的,现在的市场对应的可能是半年甚至更久之后的实际状况。因此不需要等到美联储降息,只要加息的速度开始放缓甚至鲍威尔放出一个鸽派的展望,市场的反转就可能确立下来。而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风向标,一旦美国市场开始走强,也会带动香港和中国内地市场的积极表现。对于当下的美股市场来说,我们普通人至少有两个重要的投资机会:1股票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社交网络改变了战争模式

俄乌战争已进行了快一周,现在进入了焦灼的拉锯阶段,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出乎了所有关注者的预料,一开始大多数人都以为俄罗斯凭借强大军力可以在第一天摧枯拉朽,以迅雷之势逼迫乌克兰军队投降总统逃亡,但这些天过去,包括基辅、哈尔耶夫、敖德萨在内的乌克兰主要大城市全都还在乌克兰的掌握之中,守军击退了对方的一波又一波攻势,乌克兰西部接收欧洲军事援助的国土和通道也毫发无损,如果俄国不主动撤军,那么这场战争恐怕短期内难以结束。截至北京时间2022年3月1日上午9时的乌克兰战局有力难使从普京密集放出核威胁就可以看出,他有点着急。俄军的进展不及预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和俄军在后勤、战术、士气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当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因素:移动互联网,特别是以短视频为载体的即时信息传播给了入侵一方非常大的压力。包括短视频在内,新的传播方式让全世界普通网民能够比政客还快地看到非常具体的战争细节,加上社交网络时代超快的传播效率,这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掀起强烈的民意反弹,这种反弹是可以跨越国界的,意味着全球绝大多数人会很快产生共识,这比核武器的威力大多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军事力量的介入要么是施压,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要么就是精准杀敌,不得破坏民用设施、不得伤害无辜百姓。如果有人敢用焦土战术轰平一座城市甚至屠城,结果一定是上绞刑架。所以进攻方如果还在使用二战模式的军事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行动,那在作战过程中必然是缚手缚脚的,讲武德打不赢、不讲武德又等于作死。多说一句,如果二战前的世界有推特和TikTok,那么二战就不会发生,因为德国和日本会在行动刚开始时就被强力阻止。美国的失败教训我们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新传播方式对民意的巨大影响显然在政治上的作用比用兵更加有效。军事行动在民意的众目睽睽下进退失据这并不是第一次,它的第一次出现大概是越战(1959-1975)。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最终不得不退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当时正值美国的彩色电视机普及率大发展期间,美国电视媒体也空前繁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来自电视节目的更加真实的战争记录冲击了人们对战争敏感的神经,这相当于是一种监督,监督美军在越南的行动无法再沿用二战时那种打击模式了,所以进退两难,最终狼狈回国。我们甚至可以说,当时美国政府在越战中最大的敌人与其说是北越,不如说是包括媒体在内的美国国内反战势力。越战让自认为天下无敌的美国感受到了在当时的新媒体背景下反战力量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吸取沉痛教训后,美国开始发展信息化战争,以1991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信息化战争-海湾战争为标志,美国军事行动的精确度整体是不断提高的,因为只要有人曝光了任何平民乃至囚犯死于美国的军事行动,美国政府就会被全美民众乃至全球各国批判,这个道德谴责给国家形象和政治利益带来的实际损害是他们承受不起的。到了最近五年,美国每次行动都会向国会和公众报告是否带来了平民伤亡,2020年斩首苏莱曼尼时,敌方普通士兵也不需要成为炮灰了,“头上三尺无人机”开始成了一种有效的作战方式,也标志着战争的精准度达到极致。更重要的是,当斩首变得不再困难,有侵略动机的人就不敢贸然行动了。斩首苏莱曼尼的刀片化AGM-114地狱火导弹这是一件好事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原本要几个月的战争动员所换取的民意,现在只需一两天。2月24日战争开始以来,世界绝大多数地方的民众都在积极表达反战情绪。我还从没看过国际社会这样团结过,在历史书上也没看到过,毕竟二战时面对希特勒都中立的瑞士现在居然放弃中立地位,这个现象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的发展使得流媒体随处可及,也让信息技术的头部公司在战争中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最典型的例子是星链(Starlink)的入局,这一天基网络的构建将很快使得全世界互联网没有死角。最近马斯克也加入俄乌战争,并向乌克兰送去大量星链的接收器,同时免费为乌克兰提供网络服务,也就是说,就算乌克兰的网络光缆被破坏,现在也不可能断网了...不只是SpaceX,谷歌、脸书、推特等公司也加入了战争,在这个信息时代,任何一家科网巨头在战争中的影响力都不亚于一个大国。SpaceX的网络接收器运抵乌克兰
2022年3月1日
其他

越是普通人越要珍惜和平

今天看到一位乌克兰小朋友的一幅画,她的妈妈说:她只有8岁,她想要快乐地和朋友玩耍、上学、了解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在“兄弟”轰炸我们的国家时坐在避难所。很少有人在事先能想到俄罗斯会全面进攻乌克兰,到目前为止,战争已经持续了四天多的时间。不幸的是,从截至现在我们所能掌握的靠谱信息看,战争有陷入焦灼之势,乌克兰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战争泥潭,这将给俄乌两国的军人和民众带来更大的伤害。对于正享受和平的我们来说,应该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又应该学到一些什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凡事靠自己、自助者天助之乌克兰当局在战争发生之前对西方产生了一种过于天真的依赖感,一是觉得一旦出现危险,美国和北约一定会第一时间帮助自己,甚至是出兵援助;二是在美国三番五次的情报预警之下作为总统的泽连斯基还是不以为然,使得大量乌克兰平民没有对战争充分的心理预期,他们没想到俄罗斯会如此之快地承认乌东二州独立,在俄罗斯承认东部二州独立后,大多数人也都认为俄罗斯只会像吞并克里米亚一样进入东部二州,而不是在48个小时内就以基辅为目标四面八方围攻乌克兰。在俄军的突然进攻下,西方国家在第一天的表现是令乌克兰失望的,就在短短三天前、德国、意大利以及匈牙利还明确表示不支持将俄罗斯踢出SWIFT,拜登也还在装睡,那一天,泽连斯基感叹:西方国家抛弃了乌克兰。但后来随着俄军闪电战的未能成功,战争陷入拉锯,乌克兰军民的坚强被世界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才开始真正伸出援手,就连一向态度模糊的德国也毫不犹豫,捐出大量致命性防御武器、并推动了SWIFT制裁工作的进行。二、快乐不应建立在痛苦之上正当乌克兰人民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时,我们这边居然出现很多恶臭评论,有为战争叫好的、也有意淫乌克兰美女的。更可怕的是,这些信息已经被人截图和翻译了出去,使得身在乌克兰的中国人遭受威胁。需要明白,现在还有6000多中国同胞在乌克兰工作和学习,他们现在时刻都面临危险,在乌克兰领空因战争被关闭的情况下,撤侨工作谈何容易,而这些键盘侠却从未站在同胞的立场上思考过问题。由于一些恶劣发言对在乌同胞造成严重影响
2022年2月27日
其他

很久不见!聊几个重点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办一件事,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现在终于顺利完成了。进入2022年,我可能也会给自己换一个环境,同时新增一些新的内容,分享我更多的见闻,希望可以给关注我的朋友多一个视角。因为很久没有更新了,分几点说说最近比较重要的事:(1)经济数据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四季度和全年的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四季度中国经济超预期,同比去年四季度增长4.0%。很多人习惯了过去8%以上的增长而对4%不以为然,但要知道之前市场对这次数据的预期普遍只有3.5%左右,因为2020年四季度时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国内疫情基本清零,使得当时的基数很高,而今年四季度国内零星疫情不断,疫情影响到了人民的工作和消费,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有4.0%的增长,绝对是难能可贵的(只要这数据反映的是真实情况)。另外,在全球通胀的2021年,美国年底时CPI增速飙到7%,中国却只有1.5%,相对稳定的物价对六亿月入1000的同胞的生活来说有重大意义。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更完善的产业链,对于我们在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也可以免去在特殊时期承担海运和关税的代价,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归根到底还是要感谢中国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成就世界工厂的基石。说到经济增速,高预期是我们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老龄化加深、城市化成熟,中国经济增速的长期中枢水平也在逐渐下降,最近高盛下调了对美国和中国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最新的预测分别为3.8%和4.3%。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预测居然惊动了老胡,因为他认为这样的速度差不足以让中国的GDP在未来超越美国。但是,影响GDP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实际增速外,还有汇率和通胀。再者,发展经济是为了改善民生,而不是要与某个国家一较高下。1990年代日本虽然没能实现超越美国的雄心,但并没有影响日本老百姓安居乐业,贫富差距小、治安和教育普及度都远好于美国。对中国来说,有如此巨大的体量,只要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总量超过美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没有必要盯着个GDP数据不放,这样既不专业、也缺少对个体的基本关怀。(2)中国人口同样在今天,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末的人口数据,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2021年的出生数仍没有止住大幅下降的趋势,我们对比一下之最近这几年的出生人口数据:2017年-
2022年1月17日
其他

生育率1.3的老龄化时代,你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1》,这次统计年鉴最引人注意的是人口数据。根据这一期的统计年鉴,中国2020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3,已低于日本。之所以人口数据这么引人注意,除了老龄化压力逐渐被全社会所重视外,还与“七普”数据留下的悬念有关。“七普”留下的悬念是什么?上半年“七普”数据的公开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结论:中国人口仍在正增长,2020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达到14.12亿,相比2010年的前一次普查结果13.39亿人增长了5.4%。从七普数据中,我们还了解到2020年出生人口数为1200万人,但我们并不知道2020年的死亡数据,因此我们不知道2020年中国人口比2019年到底增长了多少,也无法分析人口增速放缓的程度。当时有不少人以过往历年统计年鉴中2019年的人口数字(14亿整)和2020年对比,表达对七普数据的质疑,说一年出生人口1200万,总人口也净增长1200万,难道是没人死亡吗?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个质疑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全国人口普查十年才进行一次,伴随统计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统计出来的数据会存在一些差异,这时就需要回过头用新的方法对往期数据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准确的往期数据了。现在《中国统计年鉴-2021》终于公布,我们知道中国大陆2019年人口是141008万,到了2020年是141212万,即2020年比2019年总人口增长了204万。作为对比:2019年比2018年的人口增量是467万、2018年比2017年的人口增量是530万、2017年比2016年的人口增量是779万,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出来,我们的人口增长正在显著放缓。1949年来中国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大陆人口1970-2020中国大陆人口增量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陈平在美国的大房子被扒出来了

最近,他更是在自己家门口发布照片“卖惨”,表达德州真的是水深火热,同时不忘指点江山,给中国发改委和地方政府献策,他强调根据他的理论:落后比先进更有生存能力。中国人要可上可下、耐贫能富....
2021年2月21日
其他

马斯克用脚投票

Catz都是共和党支持者,因为政治上受共和党信赖,之前TikTok的出售案中,甲骨文也被优先考虑;而马斯克的政治立场也偏右,倾向于共和党,在Antifa和BLM到处搞破坏的时候发推明确表示“The
202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