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迎接通缩 - 当物价和收入都不再上涨

三座房子 一座独立屋 2024-04-11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3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数据。

先看看和我们日常消费直接相关的CPI,上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跌0.3%;再看和工业生产相关的PPI,上个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

其中,CPI已经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了,意味着今年以来,消费价格一个月比一个月低,如果4月份仍然是-0.3%的环比增幅,考虑到去年的基数原因,届时全国CPI的同比涨幅会降为零。

这个CPI数据是在货币供应增长创出七年新高的背景下发生的,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仅在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就新增了10.7万亿人民币信贷,这个数字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当年4万亿就能呼风唤雨,现在10万亿打进去居然没有什么感觉...

物价平稳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再好不过,但从经济学角度看,0通胀甚至是通缩是危险的,近期数据也折射出一些结构性矛盾,尤其是需求的低迷,我们今天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需求不足

首先需要科普一个概念,通胀率不是越低越好,物价长期不涨对于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通胀率的理想水平为同比增长2-3%之间,超过3%说明通胀压力比较大、低于2%说明通缩压力比较大。因为温和的通胀是利于经济和消费增长以及再投资的,通缩比通胀更难对付,当消费者和投资者意识到物价和资产价格不涨甚至下跌时,就会主动推迟消费和投资,导致当下的物价更加低迷,这也是为什么理想CPI应该在2-3%这个温和上涨的区间,只有在这个区间,消费者才会理性地扩大消费,各行各业的收入也能保持温和增长。

3月CPI的数据是全方位不如预期的,因为今年3月完全进入了农历春节后的正常生产和消费阶段,而且现在我们也完全走出了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个数据不到预期说明需求的复苏不强,1-2月的消费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只有3.5%。

需求不足的背景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金融周期进入拐点,尤其是居民杠杆率见顶;二是城市化和GDP增速放缓三是老龄化背景下潜在需求减弱

在这三者当中,对中长期需求影响最大的当属老龄化,2023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和日本1995年非常类似(甚至比当时的日本还老一点点),如果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以这样的人口基数和结构展望未来,通胀的概率远远低于通缩。

中国(2023)和日本(1995)人口结构对比


日本的故事

回看1995年的日本,1995年后到现在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日本的物价几乎没有涨。其背景是日本的经济增长不断放缓,老龄化不断加深,再加上日本的生产力高度发达,这使得日本在90年代就出现了生产能力强大+需求不足的情况,于是物价长期停滞。

日本各年龄段人口

为了摆脱通缩,日本央行使出了浑身力气,放起水来没有任何底线可言。日本是全世界最早使用量化宽松的国家,在2001年,日本基准利率降到了0.1%的超低水平,但经济增长和通胀不见回升,只能通过大量持续购买公债以及长期债券的方式,向银行体系不断注入流动性。金融危机后,日本重启量化宽松直到现在也没有停下,目前日本是负利率(-0.1%)与量化宽松并存的状态。即使这样,也没有把通胀拉回到2%的水平,可见在重度老龄化社会的萎靡需求下,通胀要起来有多么困难。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日本的案例看到不能把资产价格的上涨寄希望于放水。

很多人会以广义货币(M2)的供应量作为资产价格和物价变化的一个决定性参考,但这是错的,我们还是看日本,这个国家在过去三十年GDP几乎没有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M2是三十年前的2.5倍,而且因为量化宽松的操作,日本央行的资产总量是三十年前的八倍。但尽管如此,日本的物价还是和三十年前差不多,日本很多地方的房价甚至还没有三十年前高;相对应的,日本人的收入在过去三十年也是停滞不前。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今年一季度中国M2增速和新增贷款这么高,但物价、消费、房价并没有明显上升。

1990年以来日本的人均收入远远跑输其他发达国家

在日本物价长期不涨的背后,似乎一切经济手段都失效了。经济手段失效,说明深层次的问题不是经济本身,而是人口和需求,所以人口的问题没法用经济手段来处理。1980年代末至今,日本人口老化严重,劳动年龄段人口见顶下滑,而且人口结构的恶化还在不断加速...没有人了,谈何需求,没有需求,又哪来的通胀。

最后一轮上涨

中国最近的一次在数据上比较明显的通胀出现在2020年初,中国的CPI那时在猪肉上涨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出现过一次小高峰,2020年1月时,中国的CPI同比涨幅达到5.4%,之后就降了下来。甚至于在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大水漫灌,中国的物价都稳如泰山。

如果说倾尽“六个钱包”在2015年后的几年带来的短期房价翻番是房价的最后一轮暴涨,那么当时一轮供给侧调整叠加猪肉带来的物价上涨可能也是最后一波明显的通胀。尽管在中国这样工业化成熟的国家,老龄化必然会带来潜在通胀的下降,但2015-2018这一波空前的房价暴涨对全国居民的财务状况、居住需求、购买力、债务空间和未来现金流透支都非常严重,加速了通缩的到来。

展望未来我们似乎看不到有哪些商品或服务在中国有大幅涨价的基础:

工业品价格 - 中国产能巨大决定价格难以大幅上涨;

能源价格 -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光伏、核电、氢能将一个个突破,成本更低且有助于压低传统化石能源价格;

粮食价格 - 中国自产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不高,出口创汇之下还能进口到更多粮食,吃饭的成本不会大幅增加;

劳动力价格 - 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带来内卷,再加上大量老龄人口迫于生计不得不广泛参与就业,很多行业的劳动力价格不增反降...

说说看,你觉得未来具体哪些东西会涨?


人工智能

我们谈过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其中最大的一个重点就是人工智能是通缩的重要贡献者

即使美国这种不愁内需增长的国家,在未来都有可能因为人工智能而长期消除通胀,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大幅度提升生产能力,让供给更加高效,但不提供需求,而价格又取决于供需关系,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让人类长期的潜在通胀率再下一个台阶。

当然,这个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通胀是有结构性原因的,比如俄罗斯、土耳其、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国家,他们通胀完全超出人口结构和需求因素而涨上了天,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差、出口竞争力弱,导致本币不断贬值,长期受到输入性通胀困扰,而中国在这几个方面都是优等生,所以那种三流经济体本币废纸化的通胀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新常态

在通缩的预期之下,现金的地位就更重要了,以前人们赚了一笔钱都害怕手上一大笔现金的感觉,不投资出去就会焦虑,害怕自己不投资过几年后这笔钱就贬值了;然而最近一两年全国人民的行动也预示着他们对通缩的一个展望,2022年全国居民存款增长了17万亿元,历史最高,这意味着大家都在囤积现金准备过冬。

过去,有很多声音表示社会变化太快,给人带来太多焦虑,但实际上我们正在经历这个转折点:

物价十年不涨、房价十年不涨、工资不再大幅上升的新常态,你准备好了吗?

欢迎点在看、转发朋友圈、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