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翻开一本酷儿食谱

Tim Cook Numero中文版
2024-09-02

电影《新奥林巴斯》剧照

关乎爱,关乎欲,关乎愉悦,关乎权力……这些出版于过去一个多世纪的食谱书,或许能让人理解为什么烹饪和穿衣一样,都可以既充当画笔,又成为武器。






一切肇始于聚餐节日密集的年末。感恩节那晚,我在Instagram刷到一本出版于1983年的食谱书,暖黄的封面印着一张温馨幸福的家庭插画:摆放着蛋糕、贺卡、杯盏的餐桌旁,一名女子微笑站在正中央,另外两名女子分别从左右亲吻她。插画上方是这本食谱的醒目标题“Whoever Said Dykes Can’t Cook?”(究竟谁说拉拉不会烹饪?)



《Whoever Said Dykes Can’t Cook?》封面插画



在此之前,与其说不曾思考,不如说我从未想象有人会去认真讨论这个问题。一方面,作为反对刻板印象的当代青年,我们当然知道决定烹饪水平高低的是人在该领域的天资和努力,而非性别和性取向。但另一方面,无论烹饪这一行为在同温层观念里已如何与“家庭主妇”的角色解绑,看看家庭厨房里的性别比例,再看看专业厨房里的性别比例,不得不承认,烹饪当然依旧关乎性别和权力。并且,在世事错综复杂、思维却愈加非黑即白的今天,讨论这个问题只会变得比过去更棘手。



初次出版于1886年的妇女参政论者食谱



凭什么男性爱好烹饪可以当主厨、开餐厅,女性主义者爱好烹饪却好像背叛了信仰,被迫成为“深柜厨师”?



搜索更多LGBT食谱的资料之前,最先令我好奇的是有没有“女性主义食谱”。一查还真的有,且早在第一波女性主义浪潮开始的19世纪中叶就曾出版。在彼时争取女性投票权的一部分妇女参政论者将计就计的策略中,一方面,食谱这种流行出版物本就拥有广泛的女性受众,而夹带私货的“妇女参政论者食谱”恰好能利用这种优势传播思想;另一方面,与其以过于激进的姿态从零开始,不如从女性已经普遍拥有的家庭主妇经验出发,向世界证明“管理厨房所需要的技能和特质,恰好也适合用来参与政治”。这种曲线救国式的策略并未得到所有女性主义者的赞同,何况谁都知道,此举的目的当然是让女性不再成为家庭主妇——不再承担“无偿家务劳动”这种传统性别剥削。


讽刺的是,女性拒当家庭主妇的后续并不是男性成为家庭主夫,而是既然谁都不做饭,那就别开火了,一起吃速食和快餐吧!况且拒绝性别剥削等同于拒绝下厨吗?凭什么男性爱好烹饪可以当主厨、开餐厅,女性主义者爱好烹饪却好像背叛了信仰,被迫成为closet cook?



一个能喂饱3-4个hungry lesbians的炸土豆食谱



就像穿着打扮的意义远远超过服美役,家庭料理的意义也远远超过无偿家务劳动。翻看这些试图改良男权社会烹饪文化、浓缩了20世纪性别政治的特殊食谱,除了提倡素食、将食谱写给男人、鼓励擅长烹饪的女性以此谋生之外,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其中有人主张将烹饪变成一种集体行为——不是同吃食堂大锅饭的那种集体,而是让每道菜的制作过程都成为许多人经验的结晶。这种具有强烈社群色彩的思维也体现在食谱书的编辑方式上,例如开头所述的《Whoever Said Dykes Can’t Cook?》。筹划这本书时,两位作者Maya Contenta和Victoria Ramstetter选择在女性刊物上面向女同性恋社群公开征稿,征集内容除了食谱,还包含绘画、诗歌甚至笑话。因此最终的成果比起食谱,更像一本集合了烹饪、文学与艺术的社群文化图册。



《The Lesbian Erotic Cookbook》封面



所以,酷儿食谱真的是正经“食谱”吗?——有些是,有些的确不止于此。比如由作家Rochelle H. DuBois贡献的天使蛋糕食谱,制作原料是“1个天使,1场梦,3/4个满月,1个夜晚,2只褐色眼眸,10-12支巧克力玫瑰,1/2瓶香槟,1个吻,以及一个秘密约会地点”。食物和处理食物的过程本就充满情色隐喻的空间,这在2018年出版的《The Art of Gay Cooking: A Culinary Memoir》的作者Daniel Isengart的解释中体现得更为直接:


“要我说,烹饪的艺术与同性性爱是类似的,那是我们为了纯粹的欢愉、由热情驱使、在清楚了解自己喜好的情况下所做的事情,再加上一大撮好奇心调味,以及更重要的是,始终密切关注对方的反馈——放到烹饪过程中,也就是认真尊重菜肴的每一种原料。”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照



“原料:1个天使,1场梦,3/4个满月,1个夜晚,2只褐色眼眸,10-12支巧克力玫瑰,1/2瓶香槟,1个吻,以及一个秘密约会地点。”



将作品命名为“回忆录(Memoir)”,是Daniel Isengart对世界上第一本酷儿食谱、出版于1954年的《The Alice B. Toklas Cookbook》的致敬。这本书的体裁将回忆录与菜谱相融合,对同类出版物影响深远。但比起后世的大胆、直白和挑逗,作者Alice B. Toklas甚至并没有直接在书中“出柜”。读者从字里行间得知的仅有,哪些食材是Toklas的伴侣Gertrude Stein喜欢的,哪些又是不喜欢的。对爱人喜好的观察、共同生活的亲密,只是通过这些克制的描述隐晦又温柔地融入潜台词里。



《The Gay Cookbook》的广告传单



出版于1966年的《The Gay Cookbook》是第一部正式以男同性恋为目标受众的食谱,也是一本以“生活”为主题的作品。除了事无巨细地传授他在豪华游轮上做厨师时学到的各国佳肴,作者Lou Rand Hogan还会教你如何买到更便宜的肉、如何跟肉店伙计交朋友。“不要只是匆忙走进他的店铺,”相反,Hogan的建议是,“你要看着他微笑,然后gay里gay气地问,‘How’s ya meat today, Butch?’”


美国布林莫尔学院助理教授、研究过《The Gay Cookbook》的学术论文作者Stephen Vider认为,Lou Rand Hogan的自我定位或许有点像男同性恋版本的Julia Child。正像这位热爱烹饪、追求完美的传奇美食主播,《The Gay Cookbook》最大的开创性,或许不是第一次以男同性恋为受众群体,而是向更广大的外界呈现了一种与过往印象不同的男同性恋生活面貌:一种并非围绕酒吧俱乐部、而是围绕爱人与朋友的生活,一种热烈尽兴地享受快乐、却也充满温馨幸福的生活。



电影《乐队男孩》剧照



听起来真是乐观得令人心痛。而作为与之相反的悲观主义者,“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或许显得像无法企及的天方夜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这些消极人士,也可以选择认真做饭、认真吃饭——毕竟除了“生活”,吃饭更是为了“存活”。在一个连存在本身都很艰难的世界里,无论热爱与否,“今年最大的成就是还活着”已然是最力所能及的抵抗。






撰文:Tim Cook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新杂志即将上架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Numero中文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