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及其世界意义的思考
内容提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实践是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中国不对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人类现代化新路的一些一般道理,这些道理需要经过国际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理、中国制度、中国理论的理解,从而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造更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本文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角度,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好的现代化道路标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价值属性、立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等角度,阐述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学理知识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国际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要讲话、2022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海内外学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从哲学社会科学全方位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扎实学理研究,是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同时,在扎实学理研究基础上,对外讲准、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要义,既有利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更深入地“走出去”,也能为提升新时代中国对于世界的感召力、吸引力、引领力创造更多的软实力资源。
一、现代化叙事与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是用来描绘某种更好的社会状态的一个概念,它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达到某种更好的社会状态,关于如何实现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成为区分不同类型现代化道路或模式的重要方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实践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等各个层面,对其经验的总结,往往构成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既然现代化是关于一个更好社会状态的定义,就决定了在叙事结构上,现代化一般通过与传统、落后、不发展等社会状态或阶段的对照,构造一个叙事价值体系,核心是围绕什么是更好社会状态或者现代化的标准进行展开。西方主流社会科学,大致按照其现代化道路经验,构造了一套现代化叙事,主体是树立以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为标准的现代化模式、模板,暗含的逻辑是现代化只有一条道路,也就是西方化。以政治学为例,西式民主制度被认为是人类政治制度的终点,是否实现政治现代化则按照西式民主制度标准进行衡量。政治学的分支领域,例如比较政治学,重点不是研究和比较各国制度以及治国理政的质量,而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转型过渡到西式制度的状态。发展经济学研究往往也是预先设定以西方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为标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发展,唯有通过私有产权制度安排、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改革和转型,才能实现发展和增长。这种现代化叙事几乎支配了当代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这套现代化知识体系通过系统的国际传播和社科教育推广,对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但是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家不断出现复制西方现代化模式遭遇挫折甚至倒退的案例。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局限性。今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这已逐渐成为世界学界的基本共识。西方学界和媒体界多年塑造出来的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叙事结构,受到质疑甚至批判。这个批判既是对其道路的批判,也是对其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批判,批判有来自西方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这正是当今世界社会科学知识格局发生大变动的一个背景,也就是:曾经被认为是教科书式的道理或者金科玉律的知识或话语体系,现在开始被人们怀疑,甚至认为有更新的可供选择的道路和解释。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个表述,在叙事结构上有三个重要特点:其一,“中国式”这个限定词本身,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很多中国特色;其二,“中国式”限定词意味着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是各国普遍适用的,或者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有中国式现代化,也就还有其他国家或者模式的现代化,这种叙事结构同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叙事结构有着根本不同,显示了中国谦虚和包容的智慧;其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的现代化知识,对别的国家有参考意义,但是中国不输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
近些年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作为一个新型大国,就要避免过去西方将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强加于他国的做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表述本身,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贯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
二、好的现代化道路的一般标准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好的道路。现代化叙事是20世纪以来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叙事。过去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围绕现代化命题建构起来的,乃至一度确立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以西方生活模式和政治制度为标准这样的强势叙事。有一段时间,人们在讨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时候,有时也不自觉地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参照,这会造成误导。这既由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本身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其本身也不能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而且更多国家复制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话,对世界和平发展并不有利,因而其不具有世界普遍意义。
这就需要回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一般现代化知识上。虽然世界上有多种现代化道路,但是现代化道路或者现代化模式均有得失,而现代化意味着人们对好的社会状态的期待,这就需要对什么是好的现代化道路明确一些基本标准。在国际传播中讲好、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该有必要告诉外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的一般现代化知识,有其道义上的优势。
好的现代化道路大致有这样几个标准:第一个标准,该道路是否实现了自身发展。按照一些基本发展指数,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这个标准上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方面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标准,中西现代化道路各有千秋。过去西方现代化叙事很强调这点,但是对后面几个标准则有意无意地回避。第二个标准,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成果是否为更多的人、绝大部分人所共享。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西方过去确定的现代化道路在一些国家内部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不平等的世界体系,这条道路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人类人口规模最大的群体的发展和共享,在解决贫困问题后继续推进共同富裕。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之所以如此,是同我们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关。在这个标准下讲中国现代化道路,就能突显中国制度的道义优势。第三个标准,现代化道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是以侵略、掠夺、扩张、殖民别的国家为条件的。按照这个标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来说不是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其对外侵略殖民掠夺实现自己发展,而给其他民族造成悲剧;如果各国发展道路都这么走,对世界就是灾难。这一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现代化理论竭力进行掩盖,讳莫如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没有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推而及之,各国如果共同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基础。第四个标准,就是现代化道路在实现自己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这一点上也很难达到这个标准,这是由其资本主义属性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质决定的,一个掠夺性的现代化道路不可能在国家群体中间实现共同发展。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处理好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更多国家共同合作、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有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共性,但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和基本特质。”这段话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概括,这几个特色同时包含了中国人对好的现代化道路的定义和理解。在学理研究和对外传播中,将这段话的特殊含义用普遍化语言表述的话,就是好的现代化道路的一般标准。这个一般标准,比西式现代化道路将自己发展模式视为他国现代化复制模板的标准,更具有实践意义和普遍意义。具体到学术研究和国际传播中,我们就需要将好的现代化道路的标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内涵,进行论证、阐述和展开,帮助外人在认同好的现代化道路一般标准中,对应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色包含现代化道路的一般知识,同时对其自身现代化道路探索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三、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段话点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导向。
在国际传播中讲明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基础,很有必要和意义。有人认为,对外讲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式现代化,应侧重讲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淡化价值色彩;有时人们在对外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验的时候,侧重从务实主义、实用主义、混合模式讲。其实,要让外人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印象,恰恰要侧重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背后的价值关怀。在西方宣传影响下,外人不少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误解。正因为如此,对外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故事的时候,更要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突出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这段话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中心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将这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属性讲清楚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自然就顺理成章。
因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要从学理上、逻辑上研究清楚以上价值属性的内涵,这既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同时也能为我国国际传播机构提供知识素材。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将此作为现代化重要内涵?世界上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工业化和发展,但是在国家内部产生制度化的、根深蒂固的、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这不是好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根本而言是由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决定的。这个内涵的具体价值体现,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然,世界各国都讲人民,这就需要我们在政治哲学上将人民在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存在的道理讲清楚。在中国政治学中,人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和国家主权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国家主权,可以被不同主体分割地予以代表。人民不应该被不同利益集团或者政党所分割地代表;而西方现代政治通过利益集团和政党政治,将作为整体概念的人民通过不同派别政治予以分割,从而使得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也被分割。人民在中国政治中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又由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和特殊利益的、代表全体人民权益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给予制度的保证。这个道理讲明白和讲清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属性,和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逻辑就自然契合了。进一步而言,由于有这样强烈的人民价值属性,对外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过程中的很多公共政策,外人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会这么重视脱贫攻坚、解决贫困问题,这项国家政策的背后,是因为中国发展背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类价值关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历史和逻辑线索是从生产开始,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全人类解放结束。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通过自身勤奋和智慧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实现现代化指标的累积和叠代进步,同时没有向外殖民掠夺,努力与外部世界实现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模式。这个伟大进程的巨大力量和核心价值是“解放”二字。它对全人类的普遍意义,在于一个民族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奴役体系获得整个民族独立的自由和解放;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结构性、制度性重压下获得发展的自由和解放;世界更多国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人类更大群体的自由和解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好的现代化模式,本质上因为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类发展只要还停留在资本主义两极分化、侵略扩张、世界性不平等的体系之内,社会主义作为纠正力量,永远是历史进步的动力。站在这个理论坐标上,就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世界意义,也由此才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去创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去思考世界的前途命运,给世界以新的启蒙。
总之,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知识体系,不应该回避“价值”两个字。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机和力量。我们讲价值,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对外搞价值观外交,这不是一回事,而是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力量所在。
四、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知识体系对外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自然包括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故事。讲故事的形式很多,但是有很强学理支撑的故事一般最能给外人启发和启蒙。因此,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社会科学工作者很有必要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知识予以概念化、体系化、系统化。
我们知道过去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现代化道路经验基础上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巧妙地将西方特色现代化道路转化为一般现代化模式,也就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这样的叙事,对世界上一些地区现代化道路产生较大影响,有时有很多误导。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进步一般规律的学术标准来审视,西方现代化道路有很多弊端。换句话说,按照这条道路,到达不了中国以及全人类所期待的“五个世界”。在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中,这个现代化模式的本质属性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体系只能容纳并固化少数国家少数民族的现代化,维持一个两极分化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这条道路对外扩张、侵略、掠夺、殖民,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生存状态造成系统性的危害,几乎每一个复制这个现代化模式的国家特别是大国,最终都走向对外侵略扩张道路;这条道路及其生活方式对人类自然环境造成莫大的损害,有人测算,全世界如果按照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需要四个地球才能维持人类需求;这条道路以个人主义为至上、西方中心主义为至上,而真正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是人民至上、社会至上、全人类均衡发展至上。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看清楚建立在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经验基础上的西方主流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无非在用各种概念和理由来掩饰其弊端,对其缺陷采取回避的态度。以国际关系理论为例,美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用霸权稳定论来为西方统治世界辩护,“自由”世界秩序观为其任性、自由地干涉世界其他国家独立自主提供修辞;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理论、“国际”规则为基础的秩序理论,本质上是巩固和维护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不平衡、不平等状态;现实主义理论将国际关系庸俗化为追求权力;等等。这套理论一度在世界上影响很大,但是随着各个地区广泛的世界政治自觉运动,人们越来越看清了其本质。当所谓的软实力背后的那套西方政治理论人们不再相信时,软实力就无所谓软实力了。
因此,对外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能简单地借用西方理论。有人说,为了让别人理解中国道路,用别人的概念和理论来讲,容易被接受。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很多政治经济概念及其内涵,是有很强政治属性的。例如,西方政治学经常用“威权”刻画中国政治,为了让人理解,我们也要使用这个概念对外讲中国政治现代化故事?这显然绝对不行。这样会把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讲歪了。
所以,对外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故事,讲有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支撑的故事,就很必要。以政治学为例,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政府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对外讲清楚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作用,就需要有中国的政府理论。世界上流行的是英美的代议制政府论、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政府论,这套政府理论将政府描绘为恶的、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中国的政府原理和理论并不是这样,立足人民政府建构政府理论,既对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背后的政府作用有意义,同时对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丰富世界政治学中的政府理论也很有价值。同样,对于政治经济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企业的性质和作用也有自己特点。在国际关系中,一些西方国家以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指责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行为。而实际上,中国国有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属性以外,还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这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关。政治经济学就需要发展中国的企业理论,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同时,把这个道理和逻辑研究清楚、对外更好地传播,对扩大我国经济外交也能提供更多学理支撑。对于国际关系理论而言,对外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和平发展特性,同样要将和平发展理论化,要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道理讲出来。十四亿人口规模的国家走出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和平发展现代化道路的内部基础,在于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问题和压力的时候,总是旨在通过内部社会活力和制度创新来消化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采取以对外扩张来转嫁问题和压力的方式解决发展瓶颈。中国是个超大规模国家,地域广、人口多,这么庞大规模的国家要实现整体发展,面临很大的发展稳定需要和资源约束。新中国成立70年内,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反贫困斗争。中国没有将解决贫困问题建立在掠夺外部世界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内部激发社会活力、制度创新来完成,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属性决定的。在这个基础上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和平发展属性,就将外交和内政联系结合起来,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学理支撑就更强,在与有的国家侵略扩张掠夺的现代化道路模式对照中,也容易说服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知识体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应在研究、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以标识性概念和学理逻辑构建而成的知识。用这套知识对外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能走进外人、影响外人,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
五、结语
现代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不同国家和民族都能通约的共同话题。但是在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谁的现代化这些根本问题上,世界上出现了各种现代化模式。在国际比较和竞争中,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是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特别在发展中国家之中。中国不对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人类现代化新路的一些一般道理,这些道理需要经过国际传播,增进外人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的理解,从而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造更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做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传播工作,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提炼、概括、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立足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学理知识支撑的中国故事,能够更深地打动人、启发人、影响人。
作者介绍
苏长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