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团临沂市河东区委:探索建立团干部“链式”管理新体系

团建头条 2022-07-15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扩大试点以来,临沂市河东区紧紧抓住团干部队伍这个关键要素,聚焦选、育、管、用关键环节,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有效纾解堵点难点问题,推动改革往实里走、向深里做。


一、选配“拓渠道”,把能人聚起来


坚持把青年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拓宽选人渠道,探索建立“3+N”基层团干部配备体系。

在区镇村三级,工作重点是把核心团干部配足配强。团区委机关按照“有编即补”原则补充事业人员4名,编制内干部配备率、在岗率均达100%并常态保持;在乡镇(街道),为每个镇街社会化招聘1名青少年事务社工并担任团委副书记,团区委直属团组织全部实现规范设置并选配团青骨干;在村(社区),吸纳乡村好青年、河东籍高校学子等优秀青年担任团干部,深入开展“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推动全区82名乡村好青年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通过社会化公开招考录用21名专职青少年事务社工担任城市社区团组织副书记。

在社会领域,持续开展“青鸟计划”大学生寒暑期实践活动,建立“归雁”人才储备库,选拔265名优秀河东籍高校学子担任团建协理员。注重从“办活动、建组织、扩覆盖”中发现各行各业的青年领头人、佼佼者,把青年能人变成团的工作手臂。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临沂市河东区团干部数量从179名增至410名,其中体制外团干部配备92名,挂、兼职团干部配备率提升200%。


二、培育“破瓶颈”,让队伍强起来


针对以往团干部队伍培育中存在的“无资金、无平台、无人带”等问题,区委先后出台《关于体系化推进团干部成长计划的实施意见》、《青年工作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形成了“党政推动、党团互动、平台促动”的培育模式,有效突破了制约性因素。

一是做“有米之炊”。将团干部培训纳入全区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每年定期举办团组织书记培训班,列支2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团干部教育培训。

二是做好党团“传帮带”。采取双向选择、组织指定等方法,党员干部和团干部组成“导师双人组”,通过谈心谈话、压担锻炼、经验传授等方式进行言传身教和工作指导,有效提升团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全区128名第一书记作为团建工作导师,团干部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形成“群众点单、第一书记派单、团干部接单”工作模式。

三是搭台子“唱戏”。每年向组织部门推荐30名综合素质好、工作实绩好且发展潜力大的团干部和青年工作骨干,通过挂职、交流、轮岗等方式,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在项目建设一线由基层团干部和青年骨干牵头组织成立青年突击队136支、队员2200余人,保障了110个重大重点项目落地推进,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评价。


三、管理“重规范”,将机制建起来


发挥督导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完善任期承诺、实绩纪实、不胜任退出三项机制,压紧压实团干部工作责任。

一是任期承诺“压担子”。团干部每年初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对履职期间在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建设、联系青年等方面的目标任务进行承诺,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接受青年和社会监督。

二是实绩记实“亮趟子”。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建立党政评、团干述、团内赛、青年考的“四位一体”考评机制,每年底组织团干部进行集中述职评议,将考评结果作为团干部评先树优、交流转岗、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是不胜任退出“打板子”。对连续考核靠后、不能胜任工作的团干部,科学界定退出的“4种情形”,并结合其日常表现、工作能力,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调整转岗,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流动机制。


四、使用“凭实绩”,让导向树起来


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团干部在一线历练和成长。

一是发展有前途。对体制外的挂兼职干部、青少年事务社工,通过定向考录、人才引进等方式进入事业单位,并形成制度规范。对团的重点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突出的团干部,推荐纳入后备干部库,参加全区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

二是干好有荣誉。表现优异且是党员的乡镇(街道)、区直机关团(工)委书记全部列席同级党(工)委会议。工作成效显著、党员群众公认的团干部,优先享有“评优树先”以及“两代表一委员”推荐资格。

三是进步有空间。为基层党组织做好工作骨干输送,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团干部,优先转任、提拔至其他重要岗位。改革以来,有229名好青年在全区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进入村级班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