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是补偿,越要远离

道路办何主任 三法司正路办 2022-07-19


自八二年以来,农业问题便一直是历年第一号文的主要内容。


这些年,伴随着精准扶弱,农业振兴等决策的做出和执行,愈加给人一种乡村为决策所重视的感觉。


不少读者都由此感叹广阔农村、大有可为。考虑到当今大都市的内卷程度,有些人对去农村发展跃跃欲试,并就此在留言区征求老何的意见。


然而,老何对这类想法一向报以消极的回复,并强烈建议读者们不要走这条路。纵使从一线城市“回去”,回的也应该是本省省会、大城市,而非小县城、农村。


一方面决策报以投资和重视,另一方面老何又不看好。两相矛盾,让人疑惑。


道理其实很简单,老何这就为各位读者解析。


正如老何的一位友人所说,


不管几号文,都不可能真正重视起农民的利益。原因很简单,方向的决定者全都住在城市,他们没人从事农业,子女更不可能从事农业。

 

这导致了,农民永远只能是处于次等生态,除了离开土地,没有其他真正有价值的出路。


位置决定取向,自然要远离。


与之对应,农业农村在不同时代的境遇便是最好的证明。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农村的生产者(劳动力/人口)、生产资料(资本)、生产对象(土地)三要素长期处于被汲摄的状态。时代发展所影响的,无非是具体形式。或是剪刀差,或是……


进入新世纪,农村方才真正开始减负,接受投资。但此时的优惠,背后动机仍然是将农村作为服务大环境的工具、手段——好一点的农村环境、农业收益才能承接08危机造就的失业民工回乡。


再之后的精准扶弱、农业振兴,大逻辑也依旧是相同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导致大量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吞并,进而拉大强弱差距。也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弱的决策是同一年做出的——执行前者,必须要有后者为之兜底。


看到这里,读者们可能已经大概理解老何的意思了。


偿并不能说明重视、发展,反而说明原有的系统已经对被补偿者造成了太多遗憾。这些遗憾已经到了不得不补的程度。


补偿本身不可能填补遗憾造就的空缺,更不可能对原有系统造成根本变化。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例如,越是建廉租房、保障房,越说明住房问题可叹。但住房问题显然不是靠廉租房、保障房就能解决的。


再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加强……


总之,补偿的出台,往往意味着此中积情已久;补贴本身也不是扭转乾坤的伟力,反而是可叹的权宜。

 

投入有限的权宜之计,也意味着相关势头还将无可奈何地继续发展。


理解了这些,读者们才能更准确地看清大势,顺势而为。


莫为浮云遮望眼。



■酸菜背后的两难和取舍


■普京的底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