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珊珊:成长路上,精神科医生给我的勇气和锦囊妙计 | 精神科的故事002
珊珊同学是东方明见“学院π”项目的第一期学员。初次见面,是在面试时,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因“求学”无门,前途迷茫,但是又不想为了增加收入悖离踏踏实实做咨询的初衷令人感动。今天,她从初识、思考、颠覆、顿悟、感恩五个方面分享了在上海德济医院的见习收获,有感性的体验,亦有理性的思考。文如其人,温柔而坚定。
——张华
2019年8月12日早上8:00,我和东方明见“学院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水平培训项目的两位小伙伴一起来到上海德济医院神经心理科,开始了为期两周的临床见习。
上海德济医院是一家以临床神经医学(脑科)为重点的“强专科小综合”医院,而神经心理科成立于2019年。
虽说科室刚成立,但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极富思想主张且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团队。仍记得在工作会议中,郭辉院长表示将来会把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运用到对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中,期待取得重大突破。
说起精神科,很多人都有误解,这多数来自于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
大多数人认为,去精神科看病的都是“疯子”“傻子”“胡言乱语”“打人骂人”的人,其实不然。
大多数来看病的患者并不吵闹,他们言语清楚,工作、学习、生活等功能部分正常,甚至完全正常,有些患者甚至表现为过分安静,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情绪低落。
也有不少人人认为,“精神病”治不好,到医院了会被关起来。
这里的“精神病”是老百姓传统的一个概括性说法,其实精神疾病种类繁多,表现不一,而且和其他生理疾病一样,及早治疗,定期复诊,按时遵医嘱服药并配合心理咨询与治疗能够稳定病情,逐渐康复,最终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如果你理解了精神疾病的相关常识,对于精神科医生自然会更加理解。
唯一不同于其他科室的医生的是,精神科医生医治的主要是精神疾病
与大多数精神科医生不同的是,德济医院的神经心理科医生可不止于诊断、开药,更多的是和患者“聊天谈心”。在“谈心”过程中收集信息,以评估和建构疾病,更多去关注症状背后的生活故事,充满了人情味。结束会谈时,医生总不忘叮嘱一番,再送上加油鼓励的话语,超级暖心。
负责我们临床见习的带教医生是吴志国主任。吴主任学识渊博、幽默风趣,对精神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有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背后是对精神医学的系统性思考,也是医者的仁心。
吴主任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就是社会大背景下的精神疾病。
人作为社会成员,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环境中,并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个体来自家庭,家庭组成社区,无数社区组成了一个社会。
要想理解个体的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必然离不开社会大背景,而各个时代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大不相同。
从中世纪的“魔鬼附身”,使用驱魔术治疗,到16世纪精神病人被铁链束缚在“疯人院”病房里,到19世纪后期克雷佩林强调用生物学理论来解释精神疾病,继而20世纪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疾病进行解释,开始利用精神病药物结合心理咨询与治疗精神疾病。
这堂课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之前一直专注于“一对一”和小团体心理咨询,希望深入、持续性的提高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而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时,一下子镜头拉远,视野开阔,顿时意识到心理咨询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对一”或“小团体”的心理咨询,也不是被动地等待当事人,而应该开展更多的与精神疾病、心理适应相关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也可让患者获得更多理解支持,降低或消除病耻感,减少歧视情况的发生。
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离不开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工的多方努力和配合。他们只是工作地点和工作侧重点不同。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更应该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促进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变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手捧《DSM-5》一条条对照诊断标准,看症状表现、病程、鉴别诊断,感觉自己对疾病已经有所了解。
跟诊期间,吴主任强调最多的就是,精神科医生并不是简单的诊断、开药,而是会听故事,会提问,做更精准的评估。
这些天吴主任的问诊颠覆了我对精神科医生的印象。
他总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患者症状表现背后的细节,“眼见为虚,耳听为实”,因为看到的同一症状可能导向不同的疾病。
如果脱离患者的实际环境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一个症状没有太多意义,而是应该结合患者当时的情境、回溯病史、情绪情感饱满度来对疾病进行建构。
比如,同为妄想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起病较缓慢,不易消减,逻辑混乱,单一,无太多的情感;而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妄想出现快,消减也快,情感丰富,细节清晰。
此时,就要仔细区分,而不是看见患者表现出妄想就认为是精神分裂症,需要更多的关注患者的妄想是否有明确指向性。一般情况下,症状不会单独出现,通过回溯病史,把握患者疾病的产生、发展等纵向的时间线,再结合其他症状,建构出更加清晰的疾病脉络。
医院实习之初,随着接触到真实的患者,使我对如何在医院背景下开展心理咨询越来越好奇。
第一,平时学习、工作中接触到的都是偏向健康人群的适应问题,而这几天接触到的都是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性抑郁等精神问题。
第二,如何鉴别药物的副反应还是心理不适。
第三,面对精神疾病患者,一直非常疑惑我能做些什么?
见习期间,心理科的邓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其实医院的患者也是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是啊,都说要看到“人”而不是“病”,这些天光顾盯着病症的诊断标准,眼里只有“病”了。
当我把重心重新放回“人”上,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医院背景下的心理治疗跟非医院背景下并没有绝对差异,主要取决于与当事人共同制定什么样的咨询目标。
我们需要更多去关注来访者的感受,与来访者建立工作同盟关系,倾听陪伴,共同探索,共同成长。
此次实习使我对精神疾病有了更直观、深刻的学习和理解,也更明确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职责范围,努力方向。
非常感谢上海德济医院吴主任的倾囊相授,邓老师的谆谆教诲,陈医生的亲切教导,刘晔老师的细心帮助。感谢东方明见“学院π”项目让我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完>
东方明见第一期“学院π”项目学员
福建福能心理医院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
天津安定医院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
上海德济医院 |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武汉市武昌医院 |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
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 “学院π”项目见习基地
“学院π”项目持续报名中
下一批导师面试计划9月中旬开始!
欲报名者从速!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学院π”信息
扫码添加明见学长
文:杨珊珊 审核:叶姝槿
美编:沈亦桢 编辑: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