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最早的电子舞曲启蒙来自一款横版清关游戏
此文的成文契机源自一部由红牛音乐学院导演 Nick Dwyer 和 Hyperdub 厂牌主理人 Kode9 共同出品的纪录片《Diggin'In The Carts》。该片共 6 集,讲述了日本电子游戏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影响。片中第四集《The Cool Kids》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这集出现了一款经典的横版清关游戏《Streets of Rage》中文译名《怒之铁拳》。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的电子舞曲启蒙远比我认知的要早15年。
提到这款游戏,大概有很多80、90后已经开始回忆起那些在包机房中热血沸腾的岁月。作为一款当时在世嘉16 bit 主机 Mega Drive 上风靡一时的经典IP,《怒之铁拳》因其爽快的打击感和硬核的游戏风格给一代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但在清版格斗动作游戏(Beat'em up)辉煌的90年代,要问《怒之铁拳》为何能在一众大热作品中显得如此独树一帜,那就不得不提及它另类且先锋感十足的配乐。
今天我们将通过梳理和赏析《怒之铁拳》的经典配乐,来看看这样一款来自90年代的游戏,是如何在那个时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成为一代人的电子舞曲启蒙。
提到《怒之铁拳》我们首先要了解其发行的平台—— Mega Drive(美版名为 Sega Genesis),这是一款世嘉在 1988 年推出的 16bit 家用游戏机。作为世嘉硬件史上最成功的主机,它配备了雅马哈 YM2612 FM 合成器芯片,音质上要比当时的竞争对手任天堂 FC 的 8bit 音效更加柔和细腻。
而在第一方游戏作品的开发上,为了区别于任天堂在北美市场上玩具化,全年龄向的定位宣传,世嘉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更迎合欧美玩家口味的方向。作品定位更酷,更成人向,于是《怒之铁拳》顺应时代的需要诞生了。除了更个性的人物设定和更硬核的游戏难度,为了贴合作品独特的酷劲儿,《怒之铁拳》配乐需要与其它游戏迥然不同。在当时的日本,哪位音乐制作人可以制作出符合世嘉期待的游戏配乐呢?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的音乐天才——古代佑三手中。
🗯
音源魔法师——古代佑三
古代祐三是何许人也?作为日本大神级别的游戏作曲家,同时也是株式会社 Ancient 的社长,古代祐三被誉为游戏音源界的魔法师,音乐风格涉及电子音乐、芯片音乐、实验音乐及交响乐。其代表作有《伊苏》《雷莎出击》《超级忍》《怒之铁拳》等。出生在音乐世家的古代祐三,3岁便开始接触音乐,拜师于久石让门下(据说古代祐三的母亲是久石让妻子的钢琴老师)。1986年,18岁的古代祐三便以打工者的身份在 Falcom 制作了《屠龙剑》等游戏的配乐,1987年更是因制作了初代《伊苏》的音乐原声而声名大噪,可谓少年成名。
因为之前在《超级忍》中有过良好的合作,世嘉希望这次的《怒之铁拳》项目也可以由古代佑三继续操刀。当时的古代佑三对这个项目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并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做一次有别以往的大胆尝试,将 Techno 和 House 等电子舞曲风格融入到芯片音乐当中。就这样,世嘉的市场方向与古代祐三的作曲方向,两股反叛的意志在《怒之铁拳》系列作品中完美的交汇在了一起。
🗯
《怒之铁拳1》在1990年开始开发时,正是舞曲大热的 Rave时代。深受电子舞曲和俱乐部音乐,特别是 Techno 和 House 音乐影响的古代祐三希望能将这些声音带到电子游戏的音乐中。除了电子舞曲,游戏中的许多其它曲目甚至可以听到 R&B 和 Hip-hop 的音乐元素。
古代祐三说,因为从小深受黑人音乐的影响,在创作时他很自然的便把这些元素全部吸收进来,特别是 Soul II Soul 和 Enigma 等音乐人的老派舞曲,那种微妙、摇摆的节奏,在之前的日本音乐里是没有的,更不用说在游戏音乐里。尤其是 "ground beat"(1988年Soul II Soul的 "Keep On Movin" 和1989年 Enigma 的 "Sadeness (Part I) "中使用),启发了《怒之铁拳1》主题曲 "The Street of Rage "的创作。
《怒之铁拳》系列的配乐使用了当时过时的 NEC PC-88的 Sound Board II(Yamaha YM2608)音效芯片与古代祐三自己原创的音频编程语言。为重现俱乐部音乐的声音,特别是 Roland 鼓机的音色和打击乐声音,他使用了 YM2612 声音芯片的 PCM 采样音轨并与其他FM合成通道配合制作。Roland TR-909 的 kick 和 snare 声音由 PCM 采样,而FM合成器则复制了金属声、Hi-hat 和 Cymbal。
除了打击乐之外,他还模拟了 Roland TB-303独特的酸性音色,这种低音合成器至今仍是 Acid House 中使用最广泛的音色。在缺乏滤波电路的FM合成器上重现模拟合成器的声音,古代祐三着实花费了不少心血,但他运用出色的编程技术完美的完成了这项任务,音乐在游戏中的实际表现效果也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
1992年的《怒之铁拳2》的配乐依然由古代祐三作曲和演奏,少数曲目由川島基宏作曲。这部的配乐是古代祐三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他再次发挥了卓越的音乐天赋以及领先于时代的视野并充分展现了 Mega Drive 搭载的 YM2612音效芯片的威力。
这部的配乐依旧受到电子舞曲的影响,且音乐比上一作更加 Techno, 据古代祐三说这是因为热爱蹦迪的他当时在东京著名的 Yellow 俱乐部听了很多 Techno, Progressive techno 和 Hardcore techno 音乐。知名 Hip-hop 制作人 Just Blaze 甚至盛赞到,《怒之铁拳2》里面的一些曲子听起来简直就像 Juan Atkins 或 Derrick May 附体一样。
不过除了Techno,本次配乐风格还融合了 House,Triphop,Funk,Breakbeat 甚至还有民族音乐的元素。古代祐三再一次用 FM 合成音源重现了 Roland TR-808 和 TR-909 的节拍 和 Roland TB-303 合成器音色。配乐被当时的各大媒体一致认为是具有革命性的超前配乐,不夸张的说有些配乐甚至可以直接拿到锐舞派对里去放,毫无违和感。
该作中的精彩配乐数不胜数,除了第一关的超经典 Detroit Techno 曲目"Go Straight ",还有以轻快 Bassline 穿针引线的 R&B 风格作品 "In The Bar ";前卫的 Boss 关卡配乐 "Never Return Alive";Hip-hop风格的 Breakbeats "Spin on the Bridge";充满电子琶音和迷幻元素的 "Dreamer ";有一点民族鼓打击乐感觉的 triphop 配乐 "Alien Power";Funk 感十足的 "Slow Moon ";硬核舞曲 "Jungle Base" 等等等。
时间来到1994年,此时发行的《怒之铁拳3》是该系列在 MD 上发行的最后一款作品。该作音乐风格与前两部完全不同。古代祐三描述其为 "BPM 快的像 Jungle 的 Techno"。因为这部作品的配乐是使用他自己开发的自动作曲系统完成,该系统据说能够自己产生高度随机、抽象的音乐旋律,以致于本作中的配乐都十分诡异,且抽象和实验。这种方法在当时非常罕见,后来甚至在很多 techno 和 trance 的音乐制作人中流行开来,用以制作意想不到的奇怪声音。
但事实上,这种在游戏中使用实验性噪音和电子音乐的制作方法,在当时迎来了两极化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古代佑三十分具有先锋精神,有些人认为这种方式过于超前和冒险。玩家对此代游戏的配乐也是褒贬不一,不过其中不少配乐在现在看来真的是非常爽快的 Techno 作品,作为在 MD 上的最后一代作品,《怒之铁拳》和逐渐落寞的横版清关游戏一起,以如此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也算是留下了一个传奇性的收尾。
阔别了26年,《怒之铁拳》终于让老粉丝们盼来了新作。由 Dotemu、Lizardcube 和 Guard Crush Games 三家独立工作室联合开发的《怒之铁拳4》,除了情怀满满的经典角色回归和是内味儿的游戏打击手感,配乐也依旧保持着不输当年的超高水准。作曲方面由 Olivier Deriviere 主导流程音乐,并邀请了原班人马的古代佑三,川島基宏以及由下村陽子(代表作:街头霸王2,王国之心),长沼英树(代表作:街头涂鸦、超级猴子球),山岸 継司(代表作:忍者龙剑传),藤田淺乃(代表作:洛克人,松鼠大作战)Das Mörtal和 Groundislava 组成的全明星阵容参与了每个 Boss 战主题曲的创作。
虽然云集了各方大神,但该系列 DNA 里的电子舞曲基因却没有丝毫没有改变,甚至更有本世代电子音乐的风韵。你可以在该作中听到 Funk,Hip-hop,Dubstep,Drum N Bass,Synthwave, Electronica等各种风格元素的配乐,个别配乐极具战斗感的跳舞律动,甚至可以直接加入到 DJ Set 里在 Club 播放(比如唐人街关卡的配乐 Chow Time)。作为一个90后奔三中年,按弄着手柄的我恍惚之间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与伙伴并肩战斗的岁月。
🗯
诚然,在这里聊一款20多年前的游戏,似乎不可避免的会陷入孤芳自赏的怀旧情绪。但当几个30岁的中年社畜能忘记工作并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的聊一下午,那兴奋的劲头绝不亚于你昨晚刚刚参加过的一场跳舞派对,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游戏和音乐能够至今让人久久无法忘怀的魅力。
在这部叫做《Diggin'In The Carts》的纪录片里,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日本的游戏音乐制作人早年或多或少都有受电子音乐文化的影响,而创作了诸多不朽的经典。而他们的创作又通过电子游戏的媒介反向影响了大洋彼岸的音乐制作人。这种永不停歇的往复循环,也许正是音乐得以继承和不断进化的原因,也是作为乐迷的我们永远取只不竭的宝贵财富。
而对于80,90后来说,我们最早的 "Rave 派对" 也许正是来自于那只有80平的电子游戏包机房,只是我们当时不自知罢了。
撰文:Rouge xx
www.44kwz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