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坪山)∣参展人名单
坪山美术馆(新馆)开馆展
深圳市坪山美术馆(新馆)作为深圳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之一,将于2019年3月30日举行开馆大展,并将同期举办学术论坛。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张宇星、野城、韩晶作为坪山美术馆(新馆)开馆展策展人。
展览学术顾问
崔 愷: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大钧: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展览学术主持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周 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展览主办: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
展览时间:2019.3.30-2019.9.30
展览地点:深圳市坪山美术馆(新馆)
开幕论坛:2019.3.30(上午9:00-12:00)
开幕仪式:2019.3.30(下午15:00-16:00)
开幕当天为嘉宾专场,31日起向公众开放
参展人名单(以拼音字母排序)及参展作品
冰 逸
扫描夜空:高山化为流水
digital image by shardisland
卜 冰
集合设计
水岸城市·宁波
卜骁骏/张继元
时境建筑
三秒钟的超现实主义都市
陈丹平/杨 恒/廖 俊
深圳厘米制造设计有限公司
集·合
程 博/李 博/于 岛
「丘」建筑设计
无路城
崔 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拓·映
合作单位:北京宝贵石艺
大舍+殷 漪
美术馆
董 功
直向建筑
GB50016-2014 6.4.5-3
窦平平/鲁安东
LanD工作室
旋转木马·城市寓言
费晓华
深圳雅本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古树发新芽
冯 路
无样建筑工作室
呼唤
何 勍
IDS理想空间工作室
有其母必有其子
华 黎
迹·建筑事务所
引力城市
绘造社
钻石村
柯 卫
Chiasmus 建筑设计事务所
城市DNA
蓝冰可/董 灝
CROSSBOUNDARIES
“已知”
李 虎/黄文菁
OPEN 建筑事务所
BEFORE/AFTER
李 立
若本建筑工作室
过客
刘哥舒/钟祈序/陈 磊
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平凡的我对无限的世界充满好奇
刘 珩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另一条出路
刘家琨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西村大院
刘克成/俞 泉&何 叶&刘 蔚&张 军
刘克成工作室
新长安城
刘晓都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环秀山庄:虚拟再现与二次重构
刘宇扬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二分之一亭
罗宇杰
罗宇杰工作室
共享瓢虫
孟建民/刘杨洋/易 豫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未来穴居
欧博设计
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看不见的城市
邱慧康
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库博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盒子城市
隋建国+李 丰
寻找创世遗迹
唐康硕/张 淼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后连接
汤 桦/汤孟禅
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
呈型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你究竟住在哪里?
童 明
梓耘斋建筑工作室
马赛克乌托邦
王 辉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年轻人的微城市
王建国
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
数字·城市·设计
王晶晶
一乘建筑设计事务所
消失的城市
王 澍/陆文宇/陈立超
业余建筑工作室
未知花园
王 昀
给形态赋予一个观念
王子耕
PILLS
黑色玛丽
魏春雨/胡 骉/周柏庆/何 闵
地方工作室
出·入
吴俊勇
东山西园南海北国 2018
许东亮
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
数字大院
杨小荻
深圳未来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建筑师
杨泳梁
络绎不绝
杨志疆
艺合境建筑设计事务所
城市之门
杨之懿/程文杰
蜗牛建筑工作室
城中村游戏与未来城市景观
姚 璐
姚璐新山水
姚大钧+蔡宇潇/徐 林/翁怡璇
Open Media Lab
城市2101
野 城
野城建筑事务所
网城市
俞 挺
Wutopia Lab
符号:两个人的欲望都市
袁 烽
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生产游离
袁 顺
圆原源缘
章 明/张 姿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丘陵”城市
张 斌/周 蔚+李丹锋/周渐佳
致正建筑工作室+冶是建筑
上城下村
张辰一
梊坔工作室
球形都市
张健蘅
张健蘅建筑事务所
浮图
张佳晶
上海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蔓延
张凯琴
握手302
冇用花园
张 雷/陈英杰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第三年
张应鹏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城·池
张永和
非常建筑
寻找帕拉迪奥
张宇星/韩 晶
趣城工作室
灯迷
张之杨
深圳市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城市大脑
周 实
深圳市十间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无形的城市:形式之外的城市维度
周长勇
陆家嘴
朱竞翔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香港元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还有什么需要腾挪?
朱小地
朱小地工作室
临界
祝晓峰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云集城市
庄 慎/任 皓/唐 煜/朱 捷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城市游牧工作室
庄子玉
RSAA/庄子玉工作室
城市化石
海报单元参展人
何见平、赵 清、广 煜、刘治治、宋博渊、邓远健、欧俊轩、张达利/鲁晓勇/刘成科
10+1海报空间
一篇关于未知城市的导言
〡深圳·坪山
2019年3月30日开幕的“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坪山)”,是一次大型专业主题展。包括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城市研究者等在内的71位参展人(含机构和联合体),提供了71件(组)作品。展览以谱系化的方式,从多领域和多视角,思考了有关人类物质生存空间的体系化状态,以及新一代未来建筑学发展的方向性等问题。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中国当代建筑学的微小思想碰撞,也是一次泛建筑学的跨界集群反思。
作为深圳市坪山美术馆(新馆)的开馆展,展览由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张宇星、野城、韩晶作为策展人。为期六个月(2019.3.30-2019.9.30)的展览,不仅仅是深圳坪山的一次大型城市事件,同时也是中国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
策展人希望,通过展览这样一种思想实验,汇聚对物质生存空间感兴趣的最有思想的一群人,他们来到城市、来到深圳、来到坪山,用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来探讨城市本体哲学的未知性,同时探索城市未来状态的可能性,并为观众提供一次共同思考城市、思考建筑、思考空间的机会。
参展作品 未知花园(王 澍/陆文宇/陈立超)
〡为什么是建筑学?
建筑学是最古老的一门学科,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穴居时代。狭义的建筑学就是研究如何盖房子,而广义的建筑学则是研究人类如何建构一整套物质生存空间体系。这样一种空间体系区别于非生存性的物理空间体系和非物质性的抽象空间体系,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天都需要面对的真实生存空间场景,因而,必然是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
但狭义的以职业建筑师群体为核心的建筑学体系,仍然是上述空间体系的最重要内核。这主要是因为,房子是空间体系中最坚固的物质单元,同时,房子体系也是空间体系中最坚固的体系单元。房子的坚固性,决定了建筑学作为一门最古老同时也是最新潮的学科,它也许是上一个体系的最坚守的顽固者,同时也是下一个体系的最伟大的凝固者。
参展作品 未来穴居(孟建民/刘杨洋/易 豫)
广义的建筑师群体,包含了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城市研究者等,他们已经不太可能用在书本学习的狭义的建筑专业知识来思考问题,更不可能用它来解决问题。因为与空间体系相平行的全球知识体系和全球物质体系,已经在发生快速演化、快速改变和快速迭代,建筑学必须适应、甚至预见这种新变化。当生产已改变,当生活已改变,当美学已改变,或者说,当房子中装载的所有内容都已改变时,房子,就必须改变。
〡面向中国:思考全球多样性基础上的中国建筑学
盖房子,可能是最能够浓缩中国近40年来快速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巨变和有趣现象的一个关键词。与盖房子相关的建筑学,当然牵涉其中。一方面,作为一门现代职业的建筑学,与现代化分工体系中的任何一门学科没有任何区别,建筑学在参与上述巨变过程中,其实并不具有哪怕一点点的学科超越性。但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古老专业的建筑学,建筑师群体先天性的职业感知也赋予了其最直接、甚至是痛苦的敏锐性。
建筑师隐隐约约感觉到了整个时代的体系变革痛点,但却限于职业身份,对这种痛点的缓解与消解无能为力。面对如此大规模集中爆发的盖房子革命,中国建筑师们既深深地陷入于其中,也深深地希望超越于其外。
而当我们跳出狭义的建筑学视域,从更概览的视角来观察城市,以及城市群、建筑和乡村等这些真实的建筑学研究对象时,也许会发现,一种基于全球多样性价值体系基础上的具有“中国性”的建筑学已经模模糊糊地呈现出来。它不一定全部来源于职业建筑师的主动创作,也来源于与中国当代城市现象相关联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诸如:超高密度城市街区、非正规建筑群(如城中村)、大规模的城市新区&城市更新、杂糅&共生的城乡空间连绵体、都市大院、山寨建筑&山寨城区、集体属性的住宅区、日新月异的科技园区……等等,这些真实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空间场景,也许已经蕴含了化解痛点的可能性。
参展作品 络绎不绝(杨泳梁)
当然,所有这些化解痛点的可能性,肯定不会直接从所谓的“样式革命”开始,而是需要回到最基本、最普遍、最鲜活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从这些场景中浮现出来的点点滴滴新元素开始,因为它们,才是最切合中国人自己属性的生活体验原型与空间体系单元。这些生活体验原型和空间体系单元,既作为全球多样性价值体系中的一种差异性价值(比如我们经常讨论的所谓本土性和地域性,其实正是相对于多元化体系而存在的差异性价值),同时也有可能蕴含着新一代建筑学的诞生机遇。
参展作品 环秀山庄:虚拟再现与二次重构(刘晓都)
〡面向未来:思考新一代未来建筑学
2019年,恰逢包豪斯诞生100周年,某种意义上,包豪斯已经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返归到1919年,近距离观察当时的时代状态时,一定会体会到,包豪斯从一开始其实是以一种未来建筑学身份出现的。所谓未来,肯定不是简单意义的明天或者后天,而是以一百年为时间单位的未来时代。
作为一种空间体系范式的包豪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整套现代城市空间构成体系,比如密斯风格的玻璃摩天楼、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等,也许正在趋近于时代晚期。这不是说,现代主义建筑在其体系内部已经因为僵化而缺乏生机(恰恰相反,当代建筑师的个性化创作实际上正在处于千姿百态的繁盛期),而是因为,建筑学体系的外部环境已经呈现巨大变革的种种迹象。
参展作品 另一条出路(刘 珩)
这些迹象,发生在所谓内容上,即空间体系所承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审美方式等,它们已经以未来性萌芽状态悄然在世界以及中国大地发生,可以把这些萌芽状态描述为一种“单元人空间觉醒”:
(1)互联网,既改变了以大规模集中生产为标志的生产组织形态,也改变了以大规模集中消费为标志的消费组织形态,作为物质生存空间最基本单元的个人(单元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存。
参展作品 符号:两个人的欲望都市(俞 挺)
参展作品 共享瓢虫(罗宇杰)
(2)日益连接的全球开源基础设施系统(包括知识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大数据&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等),让每一个个体的单元人,可以以一种独立生产形态依附于基础设施之上,进行高效率的生产。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1+X结构”,“1”是指全球开源基础设施系统,“X”是指以单元人形态存在的每一个独立个体,
参展作品 黑色玛丽(王子耕)
(3)新一代年轻人的基础性美学已经发生改变,他们从幼童时期就耳濡目染,开始接受诸如手机美学(包括手机背后的一整套互联网价值观)的种种价值要素,而先天性地抵抗非手机美学。
参展作品 马赛克乌托邦(童 明)
新一代的建筑范式(模型、母题、风格等),也许不是某一个建筑大师偶然的创造发明,而是从一个特定群体中自然孕育出来的必然结果。这个群体的萌芽和生长土壤,一定是处于上一个体系的边缘地区或者边缘领域,因为旧体系的脆弱之处,恰恰是新体系的萌发地点。正如16世纪的帕拉提奥母题首先从私人住宅开始,19-20世纪的现代主义风格首先从工厂建筑开始一样。
中国当代建筑也许恰恰具有上述边缘优势,因为尚处于现代主义洗礼的中间过程,反而有可能(仅仅是可能)具有了某种跨越时代的的机遇。当然这种机遇,需要中国建筑师的整体性自觉,才能把这种中间性与未来性萌芽结合起来,转化为真正的未来性。
参展作品 寻找帕拉迪奥(张永和)
〡面向未知:思考新一代融合建筑学
如果我们从体系演替的角度来考察所谓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未来主义,以及西方主义、东方主义等这样一种代际演化和替代过程,可以发现,存在一个以单向度时间箭头为轴线和单向度地理区位为核心的演替伦理,即默认新体系优于旧体系、A体系优于B体系。这种演替伦理实际上是把人类系统放置于一个“绝对坐标系”中,让我们不停地为了建立一个新体系,而去打破旧体系,于是“造物”和“毁物”往往同时发生。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融合型建筑学呢?是否可以在同一个空间价值体系中,把古典与未来、今天与明天、A点与B点、本土与异域融合起来,从而避免代际演替的断裂和动荡?本质上就是需要,建构以相对于每一个个人视角、地域视角、时代视角为观察原点的“未知性空间价值体系”。
参展作品 旋转木马·城市寓言(窦平平/鲁安东)
一旦,当我们在物质生存空间中建构起上述未知性空间价值体系,就可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这种时空连续流就像是巨大而弯曲的引力背景,每一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眼中看到最具有未知性吸引力的时空场景,这些时空场景是高度个体化和多样化的,同时也是高度连续化的,是具有多维度信息属性的“超真实的”日常生活时空流,而不是被某个单一体系纯化过的绝对均质和抽象的“伪真实空间”。
参展作品 钻石村(绘造社)
在超真实的日常生活时空流中,哪怕是最普通的空间场景,比如一片城中村握手楼墙面上的马赛克面砖、一段废墟和古老城墙、一条最普通的立交桥等,其实已经蕴含了巨量的差异性信息,对这些多维度差异性信息的分析以及可视化呈现,将成为建筑价值评估的基础,同时也成为建筑空间塑造的关键。
参展作品 第三年(张 雷/陈英杰)
参展作品 无形的城市:形式之外的城市维度(周 实)
我们迫不及待地欢呼未来,而未来有可能是一个更大陷阱。如果不能改变以绝对坐标系为原点的单一体系演替逻辑,就必然从一种控制走向另一种控制,从一种桎梏走向另一种桎梏。新的体系有可能带给我们新的自由的可能性,但也可能带来新的不自由的可能性。
从机器时代走向数字时代的过程,是否同时也是从机器异化走向数字异化的过程呢?本质上,机器和数字,它们作为工具也许并不具有内在控制性,真正的控制性力量,一定来源于人类体系内部,是体系化结构而非工具系统,在操纵这一切。
参展作品 三秒钟的超现实主义都市(卜骁骏/张继元)
也许用“未知性”作为价值标尺(相当于广义相对论中以“时空曲率”为标尺),可以建立起更大的融合体系。“未知性体系”是量子属性和相对论属性的,它超越于以单一理性为基础的均质化体系(比如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具有清晰宏观结构的理性体系),因而必然会产生完全异质性和不均匀的时空场景。
在未知性体系中,100年后的未来,与100年前的过去,它们也许具有相等的未知性价值(因为距离“现在”的时间距离相等);甚至,10000公里外的异域,与100年前的古代也具有相等的未知性价值(因为距离观察者“我”的时空距离相等)。
参展作品 拓·映(崔 愷)
参展作品 圆原源缘(袁 顺)
〡未知城市——走向无限创造性
相对于 “确知城市”,未知城市更加混沌、更加杂糅、更加个性、更加多元、更加具有不确定性,但却是具有更大视角的超理性结构。这种超理性结构把每个人的创造性包含其中,因为每一个个人作为“观察者”,他在观察城市的同时就在建构城市。未知城市,把真正的创造性赋予每一个个体,而非赋予具有创建绝对坐标系权力的“建筑师”(不是职业意义上的建筑师,而是整个物质生存空间体系的建构者)。
参展作品 GB50016-2014 6.4.5-3(董 功)
当然,一个具有无限创造性的未知城市,需要新的具有高度弹性和适应性的建筑学体系与之相匹配,包括新的时空观念、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结构、新的建筑构造、新的建筑设备、新的建筑美学等,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之中。
“每个人都是建筑师”,因为建造是人类的本性,如同吃饭和穿衣一样。当我们把建造的权力交还给每一个独立个体时,建筑学也许就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策展人
张宇星
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创始人/主持设计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诗人、策展人、建筑/城市/艺术评论人。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理事。深圳趣城计划发起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发起人、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 一,同时还担任UABB学术委员会主任。
野 城
旅法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诗人,评论家,未来学家。野城建筑事务所(Wild City Factory)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赴法考入巴黎建筑专业学院(ESA)。他先后在多家国际前沿建筑事务所工作,曾任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 (ENSAD)研究员,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他是首位获得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 Institut de france)“青年艺术家奖”的中国人,作为年轻一代建筑师和策展人,致力于打破建筑、艺术与设计的界限,并以跨学科、跨疆域的设计比较学方法进行跨界创作与策展实践。
韩 晶
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联合创始人/主持设计师,上海半层书店创始合伙人。独立城市研究者、专栏作家、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术研究领域为城市设计、城市形态、都市文化、消费空间等,研究视角广泛涉及景观社会、现代性、消费以及日常生活,同时对与传统城市文化传承、激活相关的策划设计方法和理论也有浓厚兴趣。
坪山美术馆(新馆)
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的坪山美术馆(新馆),建筑面积9900平方米,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董功设计,共六层,设有展厅、艺术品库房、公共教育区、艺术家创作室、会议室、咖啡厅、户外花园等,将成为深圳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之一。
(照片提供:直向建筑事务所)
坪山美术馆(新馆)位于深圳市坪山文化聚落,坪山文化聚落是一组由中国著名建筑师集群设计的公共文化建筑群,包括大剧院(建筑师李虎)、图书馆(建筑师王辉)和美术馆(建筑师董功),同时还包含展览馆、文创体验馆、会议中心、书城、影城等,定位为集文艺演出、文化阅览、公共艺术展览、文化体验、会议等多种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深圳文化艺术新地标。
开放时间:上午9:00-下午17:00(下午16:30停止入场)(免费开放,逢星期一闭馆)
展览执行
大象空间
展览视觉设计
张达利设计团队
展览空间场域设计
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
关注”未知城市“展公众号
参与对城市本体哲学进行的集群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