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校|一个保护区的植物就地保护故事

杨霁琴 质兰公益基金会
2024-09-09

本期夜校可在手机端收听完整内容:在本公号的菜单栏,点击【成长社区】,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社区,点击上方导航栏的【伙伴保护行动坊】即可在公号名片页点击【服务】,在弹窗点击【成长社区】进入【伙伴保护行动坊】版块。


Tips:首次访问,需要先登录质兰成长社区,输入www.izhilan.cn上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查看所有内容。新朋友可以点击注册账号,完成注册认证,即可访问!

---------------------------------------------------------------------

完整版,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分享速记

连城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西部,跟青海省乐都县、互助县交界,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天然的青杄林和祁连柏林。2005年之前,保护区是一个实验林场,2005年升级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在2016年到保护区工作的时候,发现保护区的工作重点偏向于整体性的保护,侧重点是把林子保护好,如果没有人去伐木,我们的重点就是做护林防火工作。保护区对于林下的草本或植物的多样性的关注是比较少的,比如保护区对桃儿七,山莨菪的关注就很少。同时,保护区面临着与其他保护区一样的问题:周边的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非常高,依然存在有放牧的现象,村民也会去采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羊肚菌、冬虫夏草,还有一些中草药之类的。

图片版权©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所以,保护区的林下生境是有人为活动的干扰的,如何去推动林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们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根据之前保护区开展的各种科考监测、植物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分布众多的兰科植物,记录有27种,占甘肃省兰科植物种类的1/3以上,之前有学者评价我们保护区是甘肃省兰科植物保护的一个关键地区。


兰科植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它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种群就很难恢复。兰科植物是保护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旗舰物种,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一类群的保护,来推动我们整个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其实就是林下生境的保护。


2019年,我们向质兰基金会申请了兰科的植物保护项目,项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通过比较全面的野外调查,了解在保护区兰科植物到底是有多少种,分布在哪些地方,主要分布在什么样的生境,它现在有没有受到干扰或者威胁?针对我们已经了解到的林下采挖等行为,通过更详细的社区调查的方式了解社区在林下采集活动中,采挖的种类、程度、区域,了解社区人员对植物保护是什么态度,对保护区的保护种有怎样的了解?

图片版权©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同时,通过野外调查和社区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兰科植物和生境到底是面临了什么样的威胁或者干扰,再结合保护区的实际去制定一些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制定一个让保护区能开展的长期的兰科植物保护行动计划。

 

项目的具体工作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开展了整个保护区全面详细的野外调查我们把兰科植物本底性的调查做得更详细,原来记录的27种兰科植物进一步丰富补充到了36种。调查结果显示出在保护区的西北部,兰科植物种类和种群数量更多。所以我们把这两块区域作为兰科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加强了针对兰科植物和生境的日常巡护监测,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对策提供了依据。

 
其次,开展社区调查工作。我们选了在自然保护区周边对自然资源依赖性比较高的东河沿村,这个村子离保护区特别近,沿着保护区的一条河分散分布。通过社区调查工作了解到社区对林下自然资源的采挖是有季节性的,集中在每年的4-5月和9-10月。

图片版权©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社区采挖自然资源是一个辅助生计,主要生计还是外出务工。社区对于自然资源的了解程度非常高,但对于重点物种的保护了解情况非常低。譬如社区人员对羊肚菌的了解几乎达到了90%以上,但当问是否认识青杄或者祁连圆柏吗?他们很少有人知道,只知道这片林子要保护,不能砍树,像桃儿七、山莨菪几乎没人知道,也就是说没有直接针对这两个物种进行破坏的动机。


社区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后,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科研人员、社区代表一起座谈,讨论兰科植物和它的生境受到了什么干扰,都有哪些因素?分析出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分别是社区林下放牧和自然资源的采挖。根据分析与调查结果,制定了适合于自然保护区的兰科植物保护的《2021-2023兰科植物保护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如何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如何提升社区和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如何做好兰科植物的长期监测为下一步的行动做指导等。

图片版权©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项目的成果和收获:首先是保护区的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之前我们以传统的林业工作为主,现在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实施,开展各种培训,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像如何做专业的植物调查、怎么开展社区调查、如何开展社区工作、如何开展更专业的实际巡护和监测等。在此过程中,项目人员更熟悉兰科植物类群,更有积极性去开展植物的保护工作。同时,也带动了对其他物种的保护。我们也有更多的机会去跟其他的高校老师、其他保护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更专业的做科研监测,如何更好的做兰科植物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是保护区对兰科植物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已经把兰科植物监测内容纳入到了日常的工作当中,同时,申请到了更多的项目资金来开展兰科植物的长期监测,在兰科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建立了固定监测样地并针对性的关注放牧问题,研究不同程度的放牧是否对兰科植物和生境造成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原来保护区功能区划当中,西北角原来只是实验区,因为兰科物种的调查和保护,结合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的契机,计划把这一块由原来的实验区划入到核心保护区,进一步加大对这个区域的管理和保护的力度。

第三是保护区社区工作思路得到转变原来保护区跟社区的关系非常紧张的,社区工作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经常用到的词就是严禁干什么、严禁干什么。社区的人就会说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这种严格的方式,实际上没有办法完全禁止一些行为,譬如放牧就不可能完全禁止,社区村民进山更没有办法禁止。

这一次我们在开展社区工作的基础上,开始转变思路,跟社区有了更多的交流,逐渐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开始考虑怎么样去发展社区经济,间接的推动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我们跟社区共同讨论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一是通过人工种植食用菌的方式来做社区共管的试点,以减少村民进山的次数。第二结合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挖掘当地旅游文化,通过尝试发展生态旅游来推动社区持续发展。

 第四是保护区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原来我们的宣传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传单,写很多文字。而项目过程中,充分意识到植物之美是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兰科植物相比于其它动物更容易直观的去观察,在调查过程中拍到了很多精美的兰科植物的照片,通过将兰科植物的照片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植物原来这么美好。

 

戟形虾脊兰, 图片版权©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现在,大家在做巡护或其他工作时,也会不自觉去找有没有兰科植物的分布,比如我们项目的一个主要负责人满工,去年在10月份在做真菌资源调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别像兰科植物的物种,当时植物只有几片叶子和果子,还不太能确定,我们就持续关注。到今年6月份,花期时再去看,发现这是一个保护区新物种,是一种戟形虾脊兰(见上图)。这个物种在全国的分布很少,之前只是在西藏、云南有分布,最近在四川也有记录,我们的调查结果实际上把物种的分布又往北扩了很多,这对于该物种的科学研究很有帮助,而这也让我们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很有成就感,不断发现物种新记录,也更有信心去把林下生境保护好。


图片版权©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击【阅读原文】,在微信端,查看本期夜校完整视频。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质兰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