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兰公益基金会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21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基金会第21期笃行计划(一般项目)征集于2024年4月1日
6月30日 下午 12:00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21期项目征集正式启动

去年4月,一般项目征集正式升级为“笃行计划”,笃行计划指整体实施周期较长、有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为应对复杂的根源性问题而采取的持续行动。笃行计划以三个执行年(一个执行年一般为12个月,最多可延长至18个月)为一轮资助周期,最多可连续资助三轮。在尊重伙伴意愿的基础上,质兰通过组织外部评估的方式来决定对项目是否予以连续多轮的资助,即,每一轮资助周期结束后,申请人都可以提交进入下一轮资助的申请。申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保护行动的长期目标、对上一轮资助成效的自我评估、下一轮资助的目标和行动计划(该目标应与上一轮的目标在逻辑上保持一致,即服务于同一个十年的长远目标。若不一致,则建议作为新项目,参加新一期项目的征集)。在上一轮资助周期中保护成效显著的项目,在新一轮资助周期中可以提升自己申请的额度,具体资助方案如下:截至目前,完成第一轮资助的项目基本成功进入了第二轮的资助周期,并提升了可申请的资助额度。期待你也成为其中一员,共赴十年之约。第21期项目征集启动质兰基金会笃行计划第21期项目征集,于4月1日
4月1日 上午 8:02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20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spp.)下雪莲亚属和雪兔子亚属中的诸多物种。传统上,当地人会优先使用本地产雪莲资源,对物种的分辨也模糊。比如维药和哈药会混用雪莲花(也称雪莲/天山雪莲,S.
3月31日 下午 5:58
其他

夜校回顾 | 两栖动物常用调查方法及金顶齿突蟾种群生态学研究

先插播一条广告:质兰夜校开辟了品牌传播支线,期望一同探讨传播如何更好地助力保护。首期将在3月27日晚,在视频号直播,欢迎您预约收看。分享人:汪晓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01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分类不局限于我们常见的蛙类,还包括鱼螈、大鲵等物种,其生态类型的主要包含水栖、陆栖和树栖。我国两栖动物的生态类型较为多样,全球两栖动物现有8000多种,我国存在600多种。然而由于迁移能力弱、生活史复杂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两栖动物近年来受胁严重,灭绝风险增大。01图片来源:分享人02图片来源:分享人02常用调查方法在开展保护工作之前,我们对调查目的进行了明确,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1)获取生活史资料;(2)厘清分布范围;(3)掌握种群动态;(4)评估栖息地质量;(5)探明致危因素;(6)挖掘多样性热点。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测量与监测的相关书籍《Measuring
3月22日 下午 6:22
其他

夜校回顾 | 根据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估计动物密度的常见算法

本期夜校,李欣海老师基于R语言介绍现在常用的各类分析模型,帮助大家理解随机相遇模型、占域模型等各类工具,以在实际工作场景中运用自如。本期内容建议回看视频,以下内容仅供索引参考。随机相遇模型
3月6日 下午 5:35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19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基金会第19期笃行计划(一般项目)征集于10月1日
2023年12月31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用距离抽样和物种分布模型估计野生动物的数量

“AbundanceR”(安装方式:install_github("Xinhai-Li/abundanceR")),并发表了对应的文献《AbundanceR: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从北美到中国大尺度繁殖鸟类监测方法

繁殖鸟类调查非常重要的是要靠声音来辨识大部分鸟类,尽量识别每一只发出声音的个体。要避免重复计数,关于这点我们为志愿者提供了文字说明。关于时间time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渔民眼中的可持续生计渔业社区

分享人:渔民刘翠波说到生计渔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的心情很沉重,在天津滨海新区生计渔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出生在渔民世家,世代打鱼为生,在七八岁时就开始下海打鱼摸虾掏螃蟹,从二十几岁开始上船一直到现在,我对家乡和大海的爱铭刻在骨子里。这几十年来,我依靠大海的馈赠过着幸福的生活,身上有许多与渔民职业相关的身份,我是二级渔业船长、天津滨海汉沽渔业协会的理事、滨海新区渔家非遗文化传承人,以渔家文化为写作素材的渔民作家。多年来,我在对渔家文化反复思考中,对生计渔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很多担忧,所以又多了两个身份,我是天津滨海北疆湿地保护志愿者、也很荣幸成为咱们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特邀的渔家文化研究员。有了这些身份,我把渔家文化与海洋生态的保护联系到了一起。我发现,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飞、人类的文明发展都指向一点,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承担着生命传承的重要责任。于此,我觉得对于生计渔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我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图片来源:分享人怎样才能使我们生计渔业社区做到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从业渔民们的可持续发展。今年,渔业生产主管部门对船员职务证书的要求开始严格,对于超过60岁的老渔民而言,他们不能再以船长、轮机长等职务的身份开船了,这对于很多中小型渔船出海捕捞作业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作为生计渔业社区,如何留住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取得相关证书参与渔业生产?留住他们最好的办法,是稳定可靠的收入,但稳定可靠的收入,绝不能以伤害海洋生态资源为代价。图片来源:分享人FISHERY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西埠那些人——可持续渔村探索记

饭团前奏曲:西埠村田野手记:岛屿社会的捕获当我回想在乡村做的这些事情时,在我脑海里面闪过更多的是村里面的人。所以我想分享一下我们的村庄、渔民,还有一些小朋友和老人家。♬..♩~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从人类学视角看生计型渔业

:质兰本期项目征集31号晚18点截止分享人:王利兵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野生动物调查方法系列(一)

应质兰伙伴们的需求,质兰夜校开辟了野生动物调查方法系列分享,第一期,我们请到中科院动物所的李欣海老师分享了《野生动物数量调查的基本概念》,四川农业大学的倪庆永老师分享了《灵长类种群数量与分布调查方法》。两位老师带来了很多干货,我们也特地整理了速记精华,以备大家更好地学习参考!该系列,大家还期待收听到什么议题,也欢迎后台私信我们。野外是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我们只能从中调查一部分区域,因此,野生动物调查的本质是通过抽样调查了解野生动物的总体数量和变化趋势,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样本(样线和样方等)是否可以反映总体。需要做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经费,进行高效的、标准化的调查,建立数据库,为更大尺度的分析服务。同时,充分地应用模型,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动物的分布和数量。调查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动物变化的趋势,所以在同样的区域开展重复调查,会具有更大的价值。01抽样调查原则Principle需要具有科学性、统一性、可操作性以及安全性。/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18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基金会第18期笃行计划(一般项目)征集于7月1日
2023年9月3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17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基金会第17期笃行计划(一般项目)征集于4月1日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我眼中的iDOLPHIN与公民科学

相对于陆地,海洋里的公民科学会遇到什么不同的挑战与机遇?看智渔的iDOLPHIN爱海豚公益项目如何面对。分享人:徐诗瑶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爱海豚公益计划(iDOLPHIN)iDOLPHIN项目萌芽于2017年开始的中华白海豚小种群灭绝研究,在NGO开始正式孵化,旨在通过公民科学和众包保护,解决中华白海豚保护中的种群数量歧视和数据壁垒问题。图片来源:分享人项目背景中华白海豚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物种,国内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下降趋势,数量更小的种群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然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和保护并没有扭转国内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导致保护效率不高的因素包括保护行动不连续、缺乏保护措施等,而这又和数据缺乏透明度有必然联系。同时,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努力并不足以补全保护力量上的漏洞,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参与方式。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在猛禽和滨海湿地保护中,美境的公民科学怎么做?

美境的猛禽监测和滨海湿地保护项目都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本期夜校,美境分享了如何组织与维系志愿者,又如何让志愿者对公民科学项目产生粘性。分享人:郭潇滢(棣棠)美境自然为什么选择通过公民科学的手法来完成物种的监测?无论是什么样的公民科学项目,由于能力和影响力的限制,都没有办法仅通过一家机构就能完成所有的调查工作。于是,我们利用公民科学这样的手法,通过多方合作来完成数据的积累,并经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宣传保护的理念,下面将从两个以公民科学为手法的保护项目来进行探讨。以公民科学为手法的保护项目冠头岭迁徙猛禽监测中的公民科学冠头岭位于北海市西尽端,三面环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节点,每年秋季都会有万余只猛禽迁徙经过。此地丰富的植被和优越的地理环境能够为猛禽提供食物来源和夜宿地,成为了猛禽迁徙途中的加油站。2014年起,美境自然参与了冠头岭的监测与保护工作,通过多方合作的形式,联合当地执法部门、公益机构、观鸟人及其他公众,长期在冠头岭上开展迁徙季猛禽的监测与巡护,并举办赏鹰节和观鸟赛等宣传教育活动。在各类活动中,持续时间最久的是每年如期进行的猛禽监测。非法盗猎、多方参与、公众监测,以及公众监测后产生的数据报告和论文,成为了我们在冠头岭迁徙猛禽监测工作中的关键词。图片来源:分享人“枪响鹰落,盗猎难止”。前几年的冠头岭,每当猛禽大批量经过的时,枪声犹如鞭炮般震耳,盗猎行为十分猖狂。当时曾有前辈提出过一个口号:“占领打鸟点”,当观鸟和拍摄的人越来越多时,便没有区域留给打鸟的人,盗猎者也会有所收敛。(图中左边部分为盗猎热点图,右边部分为依据盗猎点绘制的观测点)图片来源:分享人我们每年都会招募公众志愿者来开展猛禽的监测工作,在记录猛禽的种类数量的同时,也对枪声进行监测,及时报告存在的威胁。在监测方法上,我们学习了台湾猛禽研究会以及重庆、北京等地相对成熟的监测或计数方式,保障监测方法的科学性及对冠头岭的适用性。此外,对于每一期招募的志愿者,我们会进行“岗前”培训,包括猛禽的识别方法和数据记录方法。图片来源:分享人在组织方式上,自2018年起,我们开始以周为单位,分批招募志愿者:每周至少3人,十月中下旬等高峰期则4人,每人至少监测一周时间,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保证不同批次的志愿者有一个交接期,确保监测员的人身安全和数据准确性。同时,由于冠头岭的秋季温差大,我们也需要保障监测员的衣、食、住、行等后勤工作。在数据呈现方面,我们会尽量保证数据的公开透明。每日监测工作结束之后,我们将根据不同平台特点,对监测数据进行公布(频率为每日或每3日),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到猛禽的近况。另外,我们每年的数据会整理成一份《北海冠头岭迁徙猛禽公众监测报告》发布在网络。图片来源:分享人2015-2019年的数据我们于2021年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发表在鸟类学保护的期刊上(Bird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上手科学传播的几个关键问题

很多伙伴在开展项目时,都提到想做好科学传播,但不知道从何入手。夜校邀请到经验丰富的科普作家徐来(姆姬)老师,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了科普写作的一二三。分享人:徐来科普作家,著有小说《想象中的动物》《碎前故事》如何写一篇自然科普文章?徐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了分享:1)编辑和作者的不同包括哪些;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当鸟儿遇上玻璃:公民科学如何减少鸟撞悲剧?

本期夜校,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项目协调员王梓峰作为代表为我们介绍了昆山杜克大学与多家机构合作构建的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其行动的使命是促进人类和鸟类和谐共处,建设鸟类友好型城市,其中公民科学调查是整个防鸟撞行动网络最重要的基础性项目。分享人:王梓峰昆山杜克大学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公民科学在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本期夜校中,德国莱布尼兹热带海洋研究中心的张甲林老师回顾了公民科学的历史,以及公民科学在现今的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她以海南海草公民科学项目为例,探讨了公民科学如何在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中发挥作用。分享人:张甲林德国莱布尼兹热带海洋研究中心速记摘要在国内,公民科学或公众科学是近20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术语之一,在世界上,其应用于几百年前就已开始。从公民科学的含义上看,查尔斯·达尔文最初也是一名公民科学家,而在达尔文时代之前,志愿者或普通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模式就已存在。1995年起,公民科学这个名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公民科学的概念本身有一定争议性:首先,公民科学最开始被提出来,本质是要促进科学研究的参与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研究发现参与公民科学的人大部分来自小众群体,比如有高等教育文凭和较好的收入的人群。第二个争议主要在一些移民国家,“公民”本身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因此针对这两个争议,现在有很多人建议用其他词来代替“公民科学”,例如“社区科学”或“邻居科学”。在我国国情下,也有很多人倾向于使用“公众科学”来代替“公民科学”。为避免误解,在接下来的分享中仍然会使用“公民科学”这个词来表示作为一名普通公众,也可以参与到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公民科学在海洋与海岸带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公民科学在海洋和海岸带研究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和欧美等国。其中,超过一半的公民科学项目地位于陆海交界处,水深不超过200米。而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由于深海领域知识不足、出海资金需求大,对志愿者能力要求高等多重限制,公民科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逐渐受限。图片来源:分享人海南海草床公民科学项目项目背景海南的海草床公民科学项目主要借鉴了传统的公民科学方式。项目地位于海南文昌的会文湿地,该地区是典型的复合型热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除了海草床之外,还有非常丰富的红树林和珊瑚礁,同时拥有这三种海岸带生态系统是较为罕见的,被称为教科书式的生态系统。也正因为这里生态环境的优越性,1989年起,上千户生态水产养殖户先后在会文地区建立了育苗场,拥有养殖池塘近万亩,产苗量占海南省的七成,全国的三成。养殖场排放的废水造成了周边海水的水体富营养化,对周边的生态系统和海草床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从2009年和2019年的会文沿海地区卫星图像对比可以看出,2009年时周边的生态系统还处于比较自然的状态,但2019年已变得非常斑驳。图片来源:分享人对比三个项目地2008年和2017年海草的分布物种和分布面积,2008年在会文周边还可以观察到四、五种不同的海草种类,2017年,最常见的海草只剩下对环境胁迫耐受高的泰来草(Thalassia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16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基金会第16期一般项目征集于1月1日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一颗也不能少——军地携手保护海鸟

在第34期夜校的第3个案例分享中,青岛市观鸟协会的薛琳会长讲述了在长门岩岛海鸟的保护上,如何与崂山区人民检察院、崂山森警支队、自然资源局、林草局以及海岛驻军一起合作,打击渔业社区非法捡鸟蛋行为,并开展拥军活动和巡护监测工作。分享人:薛琳青岛市观鸟协会会长速记摘要源起丨青岛长门岩岛盗猎鸟蛋案青岛有着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岛,这些海岛大都由岩礁组成,非常适合海洋性鸟类在此栖息繁衍。自2016年起,青岛市观鸟协会开始系统地对周边的海岛进行鸟类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尤为关注长门岩岛、大公岛和朝连岛,可点击:长门岩岛的海鸟调查,查看详情。图片来源:分享人由于长门岩岛常年驻军,鲜有科研机构深入地调查了解,因此有很多重要的生态数据缺失,长门岩岛也成为渔民长期非法捕猎的乐园。图片来源:分享人
2023年3月8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携手守鲎—协助执法机关守护鲎及栖息地

第34期夜校的分享人之一——集美大学的翁朝红老师,讲述了其在打击鲎的非法贸易以及保护鲎的栖息地上,与厦门海洋渔业执法大队、省海洋渔业执法大队、厦门海警、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态审判庭、厦门市中级人民检察院的合作。中国鲎(Tachpleus
2023年3月3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一家民间机构打击非法盗猎的13年

最新一期夜校我们请到伙伴们分享他们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如何与政府合作,形成合力。与政府合作,是很多伙伴的困惑,如何沟通,如何建立信任,如何目标一致地采取行动,同时也能保有自主的空间。在美境自然赵红旭带来的案例中,总结了如下’秘笈‘,很有参考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秘笈'背后,一家机构和机构中的行动者们,为了解决问题的不断思考和应势调整的行动。图片来源:分享人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合作需要对自身和他人的深刻洞察。在这45分钟的分享里,一家机构13年打击非法盗猎,‘斗智斗勇’的历程,生动地铺陈在眼前,‘0’枪声是众人的智慧。这期分享,太精彩,不想让你错过‘原声重现’,因此本篇无速记整理,请挪步视频,直接观看。感谢分享人和所在机构的坦诚贡献。分享人:赵红旭任职于美境自然,负责公众活动策划、政府和媒体关系链接等工作更多精彩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广西冠头岭秋季迁徙猛禽及枪声监测

猛禽的监测与保护及盗猎行为的阻止都离不开公众志愿者的参与,自然保护新秀专栏第三位分享者带来了2015年起,他参与冠头岭猛禽保护行动的故事。分享人:师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研究生,冠头岭的猛禽迁徙是从本科期间就参与的项目。速记摘要迁徙的猛禽说到迁徙的鸟,大家印象更深的会是雁和鹤等,然而像鹰、鹞、隼、雕一类的猛禽每年也都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在我国,猛禽主要从俄罗斯和蒙古等国途经我国东北地区向我国的南部乃至更遥远的东南亚迁徙越冬。每年秋天,很多猛禽在迁徙途中便会经过冠头岭。冠头岭位于广西北海市,猛禽在南下过程中经常会绕进北海半岛里,尽可能不去跨海,因为跨海对于鸟而言是非常危险的。然而当它们来到冠头岭森林公园,发现不能再前进时,就会沿着海岸线绕到荆州,再一路南下到越南等更远的地方,在冠头岭就会形成一个猛禽的汇集点。图片来源:分享人冠头岭概况每年我们在冠头岭能够记录到的猛禽有1万只以上,种类共有30余种,其中有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余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5-2016年2015年,作为广西在地保护机构美境自然(BRC)的志愿者,我参与了第一年在冠头岭做长期的、覆盖清晰细节的标准化监测工作。虽然当时的工作刚刚起步,但冠头岭的猛禽盗猎行为已处在历史最高峰,在报纸上经常看到民警或志愿者和偷猎者斗智斗勇的新闻。当时的盗猎者们常会在山上的各个角落用自制的土枪和散弹去打低空飞过的猛禽。下图中缴获的子弹,可以看到子弹尺寸是非常大的。图片来源:分享人由于猖狂的盗猎行为频繁出现,护鸟工作的开展也变得十分艰难。在2016年的时候还曾出现过与盗猎者发生正面冲突的情况,乃至出现监测人员遭受辱骂,设立的护鸟监督牌上也被盗猎者用散弹打出了很多小孔来泄愤。2017年2017年,我去了国际上著名的猛禽监测地——格鲁吉亚的巴统(Batumi),虽然与北海相隔万里,却仍有很多相似之处:(1)两个机构的简写名称一样为“BRC”;(2)保护工作的开展也是通过从其他地区招募志愿者来进行猛禽的监测;(3)当地的盗猎现象同样较为严重。格鲁吉亚的猛禽数量非常大,冠头岭的年均秋季猛禽数量是1万只左右,而格鲁吉亚有约100多万只。图片来源:分享人当时我去当地监测点参加了两个月的工作,最让我震撼之处在于他们能通过非常科学、系统的方法来监测猛禽数量。首先,他们使用了一款简易的App记录物种的年龄、性别、来源和色型,能够快速地将大量猛禽统计出来。同时,他们也发表了许多关于如何通过监测数据对猛禽数量进行估算的文章。由于当地的猛禽数量非常多,每种猛禽的数量可以占全球相应种群数量显著高的比例,因此也可以透过当地的趋势反映全球趋势。同时,通过数据得出的保护结论也值得学习。图片来源:分享人2020-2022年2020年之后,我更多地参与到美境所组织的冠头岭的保护工作中,希望能够建立科学、标准、可持续的监测流程,同时让监测得到的数据产生更多的价值。图片来源:分享人对于监测流程的改进和提高,我们构建了类似的App记录工具,便于选择猛禽的种类、性别和数量等信息,同时会也在每年开展监测培训来提高监测员的监测水平和识别的能力。猛禽监测需要我们全天高强度地把每种猛禽的数量数清楚,甚至年龄和性别都要详尽记录下来,这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时在面对很多较为相似的猛禽时,种类的识别本身也变得很困难。下图为2015年至2020年褐耳鹰数量的监测情况,体现出我们从一开始不认识褐耳鹰,到能够根据其眼圈颜色等细微差别来进行识别,说明随着监测员的增加和监测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猛禽识别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图片来源:分享人除了监测水平的提升之外,我们也尽可能地想把猛禽识别的相关知识以及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通过图鉴的制作与宣传来帮助冠头岭的监测员和观鸟爱好者提高识别水平,图鉴中会详尽介绍每一年猛禽的迁徙状况和种类的占比。图片来源:分享人数据指导保护每年美境连同志愿者都会生成详细的报告:17863次相遇与离别,告诉我们什么?对各年鸟类的情况进行汇总,除了用于宣传和培训之外,也想通过近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来进一步指导保护工作。图片来源:分享人希望能够通过对比猛禽的数量和枪声发生的数量来看枪声的威胁情况,由于当地的保护力量和盗猎之间存在的严峻冲突,入户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会存在较大风险,可行性不高。图片来源:分享人根据监测结果发现:(1)迁徙猛禽数量呈现一早一晚两个高峰;(2)灰脸鵟鹰与鹰属猛禽主要在上午迁徙,红脚隼则下午较多;(3)枪声数量在上午达到小高峰,主要集中在下午2-6点期间,在中午频率较低;(4)在数量最多的猛禽中,每小时内凤头蜂鹰的数量与同时段枪声的数量显著相关;(5)枪声数量也与其他猛禽,以及所有猛禽的总数量显著相关。盗猎对象可能以体型较大,飞行较缓慢的凤头蜂鹰为主,因此我们会在凤头蜂鹰迁徙的高峰期集中执法力量。保护成效从图中可以看到威胁情况从2017年至2022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22年整个秋季的枪声数量为0,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非常值得庆贺!这样的保护成效离不开护鸟力量的参与,以及当地林业局和森林公安对非法枪支的处理和对猛禽盗猎行为的严格处罚等保护行动。图片来源:分享人冠头岭的意义中国的猛禽迁徙缺少大的地理屏障,例如较高的山脉或是较大的内陆湖泊来阻挡其迁徙的路线,或者是狭窄的陆地通道起到集中作用,因此猛禽的迁徙是较为分散的。虽然全国各地的监测点有很多,但各个监测点监测到的猛禽数量最多也只有几千至几万只不等,要想通过猛禽监测来对每种鸟的种群数量进行推断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希望冠头岭迁徙猛禽的保护工作,能为如何动员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观鸟人来参与监测和护鸟工作,如何利用科学的监测方案来获取每种猛禽的数量,通过成熟的数据分析机制形成汇总报告,并向公众进行宣传和推广等带来参考。更多信息,也欢迎访问以下报道,或关注美境自然官方微信号。“14339”和“0”:第13年的冠头岭迁徙猛禽监测5年时间,数了42891只猛禽后,我们写下这篇论文-------------------------------------------本期夜校可在手机端收听完整内容:在本公号的菜单栏,点击【成长社区】—>【登录夜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或在公号名片页点击【服务】,找到【登录夜校】进入【伙伴保护行动坊】版块。Tips:首次访问,需要先登录质兰成长社区,输入www.izhilan.cn上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查看所有内容。新朋友可以点击注册账号,完成注册认证!-----------------------------------------------------------
2023年2月8日
其他

青海玉树人工河岸修复探索——为欧亚水獭搭建人工隐蔽所

欧亚水獭在青海玉树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景观改变。如何使水獭可以在城市中快速安全地通过?自然保护新秀专栏的第二位讲者分享了他的思考与行动:搭建巢箱,这种隐蔽所帮助人们“试探”水獭习性,帮助水獭适应“城市环境”。分享人:韩雪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做了黑颈鹤的相关研究,从此喜欢上了青藏高原。速记摘要研究背景水獭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是受人关注的物种,而国内对于⽔獭的调查和研究⼯作直到近年才⻅开展。水獭是河岸生态系统里面的顶级捕食者,有许多研究发现其对于河流里鱼群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水獭也是衡量河岸生态系统质量的指示物种,对于水质比较敏感,在上世纪中期的欧洲,由于工业和农业对水源的污染,导致水獭在大部分地区灭绝,直到近期才重新回归。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水獭被当成了保护行动上的旗舰物种。欧亚水獭是古北界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之一,在我国曾几乎遍布各地,根据历史文献调查发现,除宁夏外的33个省级行政区都有分布记录。由于过度捕杀和栖息地破坏,到21世纪才逐渐回归。根据对水獭的栖息地模拟,青藏高原是当前水獭在中国面积最大、最为连续的栖息地。目前水獭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景观改变。保护行动在玉树做水獭调查时发现,玉树处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口,这两条河里全都有水獭。近年,玉树地区河岸被城市化、人工改造,这对水獭会不会造成影响?
2023年2月7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保护东北虎豹:挑战和必要的行动——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思考

2022年末,为鼓励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做出贡献的在读研究生,质兰资助了【自然保护新秀奖】,看到了学生们已经用实践走在保护的道路上。保护是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意识采取的具体行动。独立的思考、脚踏实地的研究,是必备的能力,夜校就此开启【自然保护新秀专栏】,来听听学生们的研究与实践故事。第一期王大伟带来的是关于保护东北虎豹的思考。分享人:王大伟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目前专注于东北虎豹等大型兽类栖息地及野外生境生物学和保护生态学研究,包括种群生存力分析和放牧对梅花鹿和东北虎食物链干扰的探究等,之前的专业为植物保护相关。速记摘要研究背景与俄罗斯东南部的大种群(约500只)相比,中国边境的东北虎小种群在规模上要小很多,但属于种群孤立的跨境小种群,是中国东北虎恢复的主要来源。同样,该地区的东北豹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东北豹种群,该种群的未来也决定了该亚种的命运。目前,东北虎豹种群面临着诸多的威胁:(1)近交衰退,遗传多样性丧失;(2)猎物资源匮乏;(3)栖息地丧失或破碎化;(4)犬瘟热病毒爆发。犬瘟热的爆发是一种最新、最令人担忧的以及关注度相对较低却遍布全球的威胁因子,作为一种多宿主的单链RNA病毒,犬瘟热被认为是对全世界大型猫科动物威胁最大的病原体,其在全球范围的爆发也被证实与一些野生动物(包括苏门答腊虎和埃塞俄比亚狼等)的种群数量减少或濒临灭绝有关。图片来源:分享人2015年,我们在东北豹种群当中检测出了东北豹感染犬瘟热的案例,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犬瘟热对所有的虎亚种存在干扰,且种群规模越小面临的感染风险越高,在种群数量不大于25只的老虎种群中,犬瘟热造成该种群50年内灭绝的概率高达55.8%。通过对俄罗斯境内斯科特阿林(Sikhote-Alin)保护区中东北虎数量的长期监测发现,东北虎的种群恢复极其缓慢,下降却非常迅速。图片来源:分享人从上图可以看出,经过1966年至2007年间40年的恢复,该地区的东北虎数量由不足5只发展到接近40只,却在随后短短2-3年内迅速下降至15只以下,研究表明犬瘟热是导致此次种群下降的重要因素,我们也从中得到了经验教训:(1)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2)种群下降可能很快;(3)每年超过5%的增长率很少发生。图片来源:分享人家犬在犬瘟热的传播途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家犬和野生动物之间互动的证据,包括监测平台的拍摄记录到家犬围捕其他野生动物的画面,以及在其粪便当中检测到多种野生动物的毛发。根据长期的红外相机监测,我们还发现家犬在国家公园的空间活动十分广泛,图中显示了最新的全年监测数据,红点代表了每个月份家犬出现的位点,颜色越深的说明出现频率越高,成为了保护工作中的严重干扰因素。图片来源:分享人此外,家犬主要来源于周围的村庄和乡镇,我们通过对当地的家犬进行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在202只家犬血清样本中,犬瘟热抗体的阳性率高达36.6%,这也代表了当地的大部分家犬感染过犬瘟热。综合上述背景信息,我们判断中国边境的东北虎豹种群所面临的感染风险,一部分源于家犬造成的疾病传播。东北虎小种群生存力分析(PVA)主要威胁基于研究背景,我们首先针对东北虎小种群进行了生存力分析,主要讨论了以下3个威胁因素:(1)犬瘟热的影响:东北虎豹感染犬热后的死亡率达到40%以上,而家犬在传播疾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感染周期一般为每3年、5年或7年会有一次高感染风险;(2)严重的近交衰退:2010年还有研究表明两个虎种群之间存在个体交换,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东北虎种群扩散的屏障,限制了两个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造成了目前小种群中存在较严重的近交衰退(3)栖息地的严重不足:现阶段东北虎主要分布区的面积约9000平方千米,但对于家域较大的东北虎来说,雄性家域面积达到1000平方千米,雌性则达到400平方千米,因此目前的分布区面积处于饱和或是近饱和的状态,2016年政府通过《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在中国境内将东北虎保护区扩大到至近15000平方千米。研究方法在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2023年2月2日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15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基金会第15期项目征集于2022年10月1日8:00正式启动,10月31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26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13个项目进入初审,7个项目进入终审,最终7个项目获得资助。同时,有1个项目获得第二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3个项目获得第三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第15期总资助金额为1,148,143元。质兰所有资助项目的进展可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质兰基金会官网-项目信息页查看。*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第15期项目入选理由01_峨眉山及周边区域脆蛇蜥生境偏好和保护对策研究入选理由:脆蛇蜥为有鳞目蛇蜥科脆蛇蜥属的爬行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华东和台湾地区。过去几十年里,由于被大量捕捉用作中药,脆蛇蜥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由于缺乏相关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脆蛇蜥现有的分布、种群数量、生境需求等尚不清楚。四川峨眉山区域的脆蛇蜥种群是该物种在国内的三个遗传显著单元之一。该地区已掌握的野外分布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区域高度重叠,虽已无非法捕捉现象,但仍面临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农药化肥、公路建设等威胁。本项目拟在三年内与一个已确定有脆蛇蜥分布的村庄合作,调查和研究该村庄及周边区域脆蛇蜥的分布、种群数量、密度、生境特征及面临的主要威胁,与村民一起为有效保护和恢复脆蛇蜥的栖息地,而探索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的农田、茶园及林地的管理措施,并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开展长期监测。项目还将在村庄内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和游学等活动,将脆蛇蜥栖息地保护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联合当地林业部门、峨眉山景区共同支持村庄,以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小区的形式来更好地保护脆蛇蜥及其栖息地。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有望探索出一种有效恢复和保护爬行动物栖息地的模式出来,积累的经验也将有助于解决国内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对两爬物种保护覆盖不足的问题,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2_中国东南沿海水产养殖和迁徙水鸟的冲突调查和保护实践入选理由: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区的中国东南部滨海湿地,为众多鸻鹬类、鸥类、鹭类等迁徙水鸟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然而,最新的调查研究却发现,为防水鸟取食而在水产养殖区中架设的大面积防鸟网,已造成大量春季迁徙水鸟的死亡,这其中不乏大滨鹬、黑脸琵鹭、黑嘴鸥、大杓鹬等全球受威胁物种和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基于2021年在浙江乐清湾和福建兴化湾已开展的工作,本项目团队将在未来的三年内对浙江和福建沿海滩涂水产养殖中鸟网架设的时空分布、面积、社会经济背景和原因等进行系统的调查,科学评估其对迁徙水鸟尤其是越冬水鸟的生态影响,并撬动当地的鸟会、环保NGO、志愿者团队、养殖户、主管部门及执法部门共同商议、探讨和实施可行的在地保护策略与行动,以缓解水产养殖与水鸟保护之间的冲突,推动东南沿海滨海湿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及迁徙鸟类的有效保护。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3_祁连山西段旱峡-石油河豺种群现状评估与保护探索入选理由:历史上豺曾广泛分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但如今却已从75%的历史分布区消失,现仅在印度、泰国、缅甸、中国、印尼等11个国家尚有确切的记录。而且,绝大部分现存的栖息地都呈现出严重的破碎化。从有限的调查和目击数据来看,其全球分布范围仍呈现下降趋势,IUCN红色名录将该物种评估为全球濒危(EN)种。豺在我国虽也曾分布广泛,但在过去的30年里,该物种经历了分布区的大幅缩减及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现在只有西部六个省区还有分布记录,而且国内有关豺的分布、种群数量与保护现状的信息也极度缺乏。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的祁连山地区是我国已知的豺的重要分布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域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酒泉分局盐池湾片区和青海片区已开展了一些与豺相关的野外调查工作,记录到了较为集中频繁的豺群活动。位于祁连山西段的旱峡-石油河区域,近两年来当地牧民也多次目击到豺群活动。考虑到该区域的豺群位于盐池湾片区的东北部,不在国家公园的管辖范围内,但却可能与国家公园内的豺群同属一个种群。因此,本项目拟在未来三年内通过开展社区访谈和红外相机调查,掌握该区域内豺的分布、种群规模及生存状况,分析该区域豺群与国家公园豺群之间的关系,了解当地社区对豺的态度,评估放牧、开矿等人类活动对豺群生存的影响,推动国家公园与社区、开矿企业、当地林草主管部门之间紧密合作并制定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与行动。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不仅对豺的研究与保护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自然保护地外如何有效推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4_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入选理由:鸟类与飞行器、玻璃窗、玻璃幕墙、灯塔等人造物体相撞而死亡,是鸟类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鸟撞的建筑物主要与城市化导致的建筑物玻璃和夜间灯光相关。白天鸟类与玻璃相撞是因为鸟类以为反光玻璃上映照出的植被等环境是真实的,或认为可以穿过玻璃到达另一侧。而在夜间,人造光线会对鸟类产生吸引作用并使其失去方向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报道的鸟撞事件逐渐增多,但鸟撞建筑的研究却相对缺乏,而且在房地产开发和建筑设计等相关行业中也未有相应的防鸟撞措施、标准及实施细则。由于鸟撞建筑物通常难以被发现,各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建筑物的分布与类型、鸟类的分布情况等差异也很大,因此,要想了解国内鸟撞的整体状况并减少鸟撞事件,不仅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更需要各地的关键利益相关方和公众提升对鸟撞现象的认知并积极参与防鸟撞的行动。本项目团队从2019年起就采用公民科学的手段,联合多家NGO、博物馆和研究团队,发动各地志愿者开展全国鸟撞调查工作,并在2022年建立起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现有网络不仅有相对固定的6家核心机构成员、明确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统一的数据收集流程与标准,而且目前已积累了覆盖全国77个城市4个鸟类迁徙季的鸟撞数据,在2022年更是动员了全国超8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鸟撞调查与建筑物改造行动,积累巡护和调查数据近20000天*栋。本项目将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之上,在接下来的三年内继续完善该行动网络的组织架构与功能,以包容、公平和科学的合作精神,发展更多在地合作伙伴加入网络,优先在3个大城市提升鸟撞数据的覆盖面、代表性和持续性,争取在三年后完成至少1个重点城市的鸟撞现状评估。项目还拟在三年内通过吸纳至少2家相关行业的企业和至少1家媒体伙伴加入行动网络,提出科学、可行和具体的防鸟撞行业行动指南与政策建议,并通过建筑物改造等示范活动,推动相关行业的改变。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社会和生态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5_秦岭细鳞鲑种群动态监测、繁殖生态及保护对策研究入选理由:秦岭细鳞鲑是典型的陆封型冷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秦岭山系海拔1000m以上的山涧溪流及深潭中。长期以来,国内都缺乏该物种野生种群的分布、数量、威胁及保护现状的调查、监测与评估。项目团队通过前期文献资料整理及已开展的社区访谈和野外调查工作,发现秦岭细鳞鲑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且不同种群间受威胁状况差异较大,亟需对该物种的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开展科学系统的调查与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施相应的保护行动。本项目团队拟在该物种的分布区内,分别选取能代表秦岭南坡和北坡种群总体状况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出适合基层保护工作者使用的秦岭细鳞鲑种群野外调查和监测方法,在两个保护区建立起自然种群的动态监测体系,从而初步掌握两个区域种群的分布、数量、年龄结构与动态变化。项目还将通过产卵场的调查和繁殖特性的研究,掌握秦岭细鳞鲑的繁殖需求及产卵场的环境特征,评估水利筑坝、栖息地破碎化等因素对该物种生殖洄游的影响,从而推动两个保护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卵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此外,项目还将与保护区及甘陕秦岭细鳞鲑野生种群保护网络合作,通过培训、交流、科普宣传等方式将技术与成果在其他分布区内进行运用与推广。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6_南岭地区油茶地蜂自然种群调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入选理由:油茶地蜂是我国特有的土壤筑巢型野生蜜蜂,其野生种群主要栖息在老的油茶种植区及周边林区。已有研究发现油茶地蜂的种群数量目前呈骤降趋势,威胁可能主要来自于单一林分油茶的大面积种植(尤其是全垦方式整地)、过度垦抚、杀虫剂和除草剂的过度使用等造成的适宜栖息地的破坏。由于油茶地蜂是重要粮油作物油茶的专食性优势传粉昆虫,因此,其种群数量的减少可能会打击中国的油茶产业。本项目拟在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同时还是油茶主产区的南岭地区,选择8-10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在油茶的盛花期系统、科学地调查油茶地蜂的种群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并通过在油茶地蜂巢穴密集区统计巢穴数量及开展栖息地的调查,系统掌握该物种在南岭地区的栖息地特征,分析油茶地蜂种群数量是否能满足油茶传粉的需要,评估不同地点油茶地蜂所面临的具体威胁,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编制出一套系统完整的《南岭地区油茶地蜂保护技术规程》。项目还将在未来的三年内,联合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的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等合作伙伴,通过建立5-6个油茶地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基地,探索与示范传统割草模式取代除草剂的使用、油茶地蜂适宜栖息地的人工营造、新造油茶基地整地之前油茶地蜂适宜栖息地的保护等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使有利于油茶地蜂保护和恢复的油茶种植和经营模式在南岭地区的种植户及企业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从而减缓该物种的种群下降趋势,保护和恢复其栖息地,推动油茶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对类似在农林业生产中有重要地位的野生传粉昆虫的保护有借鉴意义,因此同意予以资助。*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7_云南省巨䴓的种群分布及栖息地调查与保护入选理由:巨䴓是一种生活在海拔1000-2500米的成熟针叶林和开阔的针阔混交林中的鸟类,主要分布于缅甸东部、泰国西北部及我国的西南地区。国际鸟盟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巨䴓的全球种群仅约1500-3800只。IUCN红色名录将之评估为全球濒危(EN)物种,我国也将之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云南是巨䴓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但其整体的分布情况、栖息地的选择、保护现状等基础信息却极度缺乏。本项目拟在三年内对云南已知的巨䴓分布点开展种群数量和栖息地调查,分析栖息地利用的特征并通过模型预测该物种在云南的适宜栖息地,再通过开展潜在分布点的实地调查来系统掌握该物种在云南的整体分布情况、种群密度、面临的威胁及保护现状。项目还将通过了解云南巨䴓种群与分布的历史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其生存的关键因子,并与该物种各分布地的管理主体(如风景名胜区、保护区、林场等的管理部门、社区等)和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讨论和探索合适可行的栖息地管理措施,将该物种及栖息地的保护纳入当地的人工林改造、林业经营管理、森林保护及公园管理中。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连续资助第2执行年项目01_基于个体识别的公共数据平台和公民科学推动中华白海豚的保护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成果:项目团队通过历史数据整理、数据共享、在钦州和汕头开展野外调查等方式,重点收集整理了2010至今国内中华白海豚的个体识别及位置、种群数量及分布、威胁因子及保护现状等信息,并基于此开发上线了iDOLPHIN网站(https://www.idolphin.org.cn/)及配套的iDOLPHIN微信小程序,初步实现了该物种三娘湾、粤东、厦金海域三个小种群和珠江口、雷州湾海域两个大种群数据的可视化。公众不仅可通过这两个数据平台,学习中华白海豚及其保护的相关科普知识,了解该物种已识别个体的背鳍特征及时空位置、不同种群的数量、分布、变化趋势及面临的威胁,下载实用性的个体识别、科学观鲸和搁浅鲸豚救助等技术手册,还可通过众包的方式上传自己所观察、拍摄和记录到的个体信息。项目团队由此在中华白海豚公共信息数据平台的搭建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这使得与该物种相关的历史各阶段和各研究保护团体的数据通过此平台上实现了初步的整合,从而为这些数据在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的研究、保护、管理、科普、教育等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项目将把重点放在厦金海域、粤东海域、北部湾海域这三个数量较小、依旧处于衰退之中的种群上。除继续通过开展种群监测、数据共享等方式来增加和更新平台数据外,项目还将通过重点分析研究机构及政府管理机构的数据应用需求,增加和优化平台的功能,提升平台的实用性、用户数量、种类和满意度。*图片版权:申请团队连续资助第3执行年项目01_乌尔旗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成果:项目团队在对乌尔旗汗林业局十五个林场的围栏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后发现,近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现有围栏共22.6万米(其中近年新建在用的16.5万米,陈旧在用的2万米,陈旧废弃的4.1万米)。项目通过红外相机及动物足迹链调查来了解林区围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地的中型有蹄类动物(如西伯利亚狍和野猪)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项目团队还尝试了为陈旧围栏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的试验(500米间隔开口,口宽5-10米)并监测成效。此外,项目还对废弃围栏的拆除成本进行了测算。在大兴安岭林区,为放牧和保护所抚育的幼苗而设置林间围栏的现象非常普遍,以上的调查和探索为减少林区围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和实践经验。在本执行年中,项目团队还编写了《乌尔旗汗野生动物保护团队准则和管理细则》和《乌尔旗汗野生动物保护行动-志愿者培训手册》,为规范地发展志愿者团队、提高志愿者的调查能力有很大帮助。团队的核心志愿者现已能熟练掌握红外相机的安装和使用、野生动物野外痕迹的识别等专业技能,并通过开展林间围栏调查、拆除废弃围栏、清除陈旧猎套、与兴安里保护区合作开展野生动物调查、在当地社区和中小学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以及通过当地媒体宣传保护成果而成为了当地一支重要的自然保护力量,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在第三个执行年,项目团队将进一步了解林区内有蹄类动物(尤其是驼鹿等珍稀动物)的分布及其与林间围栏的空间关系,记录围栏区域的海拔、坡向、内外植被类型等数据,评估围栏的影响,从而制定出《乌尔旗汉林间围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图》。项目还将选取重点区域的废弃围栏进行拆除以消除其对有蹄类动物的影响,并通过痕迹调查及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其效果。此外,项目还将探索保护造林地幼苗幼树的非围栏方法,并在以上所有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进一步科学建设或管理围栏的措施。在志愿者团队的能力建设上,项目还将继续招募新的志愿者,并通过组织各种野生动物保护和宣传活动来提升志愿者的野外调查能力与团队凝聚力。*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2_云南盈江天行长臂猿社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成果:项目团队在梨树和拉马河,以社区自然资源图、生产生活路线调查为手段,通过与社区成员平等、细致和充分地沟通,从社区的视角观察并记录了两个社区在自然资源使用和管理上的日常与历史,深入了解了村民对天行长臂猿保护的看法。在动员社区开展长臂猿保护行动上,项目团队在梨树社区获得了突破。梨树社区成员在项目团队的协助下,集体讨论商定未来将通过种植本土树种来恢复集体光山上的植被并开展绳桥的试点来增加长臂猿栖息地的面积和连通性。先期开展的野葡萄与八月瓜等长臂猿食源树种(藤本)的培育也获得了成功。梨树的妇女组还建立了“生态公共事务发展资金”来支持妇女进行可持续生计的探索。在第三个执行年里,项目团队将基于自身在长臂猿保护方面的优势,引入生态学家与梨树村民一起合作,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绳桥搭建上的经验,结合卫星影像和实地调查,将傈僳族传统生态知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共同商定和实施栖息地内绳桥布设的具体方案,并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其成效。项目将通过此活动以及组织外出参访、举办长臂猿日庆祝活动等,进一步辨识和激发社区集体的保护意愿和内生动力、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协助社区讨论和制定出《天行长臂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26)》,为下一步推动其建立社区保护地奠定基础。*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3_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研究与保护实践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成果:项目团队根据之前兰科植物调查结果,建立了4个50m*100m的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内24个监测样方中的15种兰科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全年的监测,掌握了2021-2022年兰科植物花果期的生长情况。同时,项目通过布设禁牧对照样方及16台红外相机,就放牧等人为活动对兰科植物的影响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兰科植物受损情况也随之增加。项目还在竹林沟来家庄社首次开展了社区共管试点,探索羊肚菌的人工种植,以减少保护区的放牧和林下采集活动。保护区与该社区在本执行年里形成了初步的社区共管协议框架,编制了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手册,建成了64平米的羊肚菌人工种植大棚,并初步积累了羊肚菌的种植和管理经验。项目还开展了山西杓兰种子萌发的野外及室内实验,野外埋设种子袋110个,室内光照培养箱制作种子盒70盒,最后共培养出2个共生原球茎,还与本地的大学合作申请到了省里的自然基金,未来将继续开展山西杓兰濒危机制和保护对策的研究。在第二个执行年中,保护区两个基层管护站的工作人员在兰科植物监测、社区共管等方面的意识和专业能力提升显著,这为下一步推动保护区加强兰科植物的研究监测、科学管理放牧活动和促进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掌握放牧与保护区林下植被之间的复杂关系,项目团队将在第三个执行年中建立和完善以兰科植物为指示物种的林下生境及放牧对林下植被影响的监测体系,以期为保护区在不同分区内科学管理放牧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此外,项目还将在社区共管试点村,进一步推动社区开展羊肚菌的人工种植,提高基层保护工作人员开展社区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发展部门的外部资源来支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社区理解并支持保护区的管护工作,使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图片版权:申请团队-----------------------------------------------※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月1日-2023年1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本篇文章头图版权@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夜校回顾 |后山的豹和我家的牛——人兽冲突的风险与管理

分享人:重庆江北飞地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速记摘要华北豹是全球范围内豹的九个亚种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豹亚种,在历史上的分布非常广泛,如今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境内只有几个小而孤立的种群分布。作为大型食肉动物,华北豹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较大的体型和肉食性的特征,当人兽冲突发生时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这对于保护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和顺县家牛放牧华北豹的其中一个分布点位于山西省和顺县,是我们的重点保护区域。和顺县的家牛放牧历史并不算很长,在20世纪末国家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之际才推动了当地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此前,家牛主要作为耕牛存在,每户一般只有2-3头的数量,当养殖业发展起来后,随着大量家牛的引进,当地家牛存栏量在2020年时高达了2.6万头。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假如我们将和顺县划分为山里和村里两个部分,在每年清明之前及霜降之后的这段时间里,牛都是一直被圈在村里,只有在每年四月至十月的生长季期间,当地老乡们才会把牛放牧到山上,这时牛活动的区域和华北豹种群活动的区域就有重叠了,所以和顺县一直都会有豹吃牛事件的发生。在散放期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家庭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农户每天晚上都会把牛赶回圈里,另一些农户则会把牛一直放养在山中,间隔一周或一个月再到山上查看,在这种情况下,家牛被豹捕食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家牛和华北豹保护牛在山林里大量出现给生态系统带来了非常多的变化,让整个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复杂。豹由于捕食家牛而导致了人兽冲突的产生,进而导致部分牧民对豹开展暴性猎杀。另外,牛作为有蹄类食草动物,会和野猪、蒙古兔等动物产生资源的竞争,这些猎物种群数量的下降会间接影响豹的生存。同时,植被被过度啃食或踩踏也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中所有野生动物都会受到影响,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但当我们再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时会发现,在豹的天然猎物较少的时候,牛的存在可以作为一种猎物的替代。狍子、野猪和牛虽然都是有蹄类动物,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态位,例如牛更喜欢吃草的,狍子则偏好吃乔木的叶子。家养有蹄类和野生有蹄类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互补?家畜是否能给当地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只有针对每一种关系去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机制,开展经济化的管理,才有助于实现放牧和华北豹保护的共赢。图片来源:分享团队为探究其中的关系,我们做了一些生态方面的初步分析,发现:(1)在家牛活动较多的地方,林下开阔程度更高,也为其他动物提供了活动的空间;(2)家牛的数量会对狍子造成影响,在家牛较多的地方,狍子的活动频率会下降。人兽冲突问题针对如何管理和缓解放牧带来的人兽冲突问题,猫盟从2015年起联合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顺县生态保护协会和马坊乡人民政府发起了一项针对“豹吃牛”的生态补偿,根据受伤家牛的年龄和伤势给予事主相应的赔款,金额在500至2000元不等(约1头牛市场价10%)。七年来,我们在补偿范围内共记录到了261起肇事事件,有267头家牛受损,补偿总额已经高达35万元。在这些数字背后,我们也对华北豹的生存情况表示担忧,大量捕食家畜是否意味着天然猎物的不足?这么多的冲突事件会不会导致更激烈的暴性猎杀?为此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呢?图片来源:分享团队生态补偿的措施属于事后缓解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做好风险的防范。为了更好的防止豹吃牛的发生,我们需要知道这事件的时空规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风险因素会增加豹吃牛发生的概率?另外,对于事后的缓解,仅仅有补偿的实施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计算豹吃牛的经济损失,去评估补偿是不是一种可持续的缓解手段,需要通过长期或是有规律的访谈去了解农户的态度,评估补偿的有效性。我们采用2015至2019年豹吃牛的数据,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季节波动在时间方面,我们发现豹吃牛事件发生的频率波动具有季节性。所有事件均发生在4-11月,即只要有牛在山上,就会有豹来捕食。其中,6月和7月是事件发生的高峰期,有超过一半的事件都集中在这两个月发生。图片来源:分享团队空间分布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在空间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和顺县的西边为事件高发区域,图中灰色斜杠阴影部分代表的是铁桥山保护区的范围,也意味着豹吃牛的热点地区处于保护区的外面,造成这样空间分布的原因是什么?风险分析空间风险因子我们利用逻辑回归构建模型,纳入包含生境因素、人为因素和动物因素的9个变量,并通过AICc确定最优模型。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根据回归结果发现:(1)距村庄的距离越远豹吃牛发生的概率就越高,我们猜测距离村庄越远的地区,离华北豹的栖息地越近,有更多的隐蔽处利于发动对家牛的攻击;(2)狍子相对多度越少的地方,豹就会更依赖于家牛,豹吃牛发生的概率越高;(3)牛越多的地方,豹和牛相遇的概率越高,豹吃牛发生的概率越高;(4)华北豹的相对多度和是否位于保护区内对风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保护区的边界其实对豹吃牛发生的概率并无太大的影响。风险因子为分析放牧管理对家牛损失量的影响,我们将放牧管理分为两组,一组是在散放期间农户不会将家牛赶回,另一组是农户会将家牛赶回。由于样本量较少,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并无显著差异,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夜校回顾 |绿孔雀栖息地的放牧——干扰还是共赢?

分享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顾伯健速记摘要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展示了一幅利用遥感绘制世界完整森林景观,从图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地球上已经很难存在完全没有人类涉足过的区域。真正的荒野里的森林生态系统已经变得十分稀少,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人类和野生动物该如何共存是我们未来的保护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在中国的完整森林与森林分布图中,可以看到我国相对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只局限在如藏南、西北和西南山地等地区,大部分森林的分布区域其实已经不能够满足所谓的“完整森林”的标准,因为关于完整森林的定义是:面积必须大于500平方公里,即除了红色的区域外,剩下的区域即便有森林,面积也达不到完整森林的定义标准。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森林放牧——复杂群落中的复杂影响放牧一直被视为对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普遍存在的干扰方式,森林放牧与草原放牧相比往往有着更加丰富的群落结构,表现形式也更加复杂。研究源起绿孔雀在近年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云南玉溪的玉白顶保护区是绿孔雀的重要栖息地,这里曾经是一个国有林场,在60年代成立后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经营活动,包括放牧和森林采伐等。刚发现这片地区时,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在距离昆明和玉溪这么近的地方,竟然有绿孔雀、长尾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有非常多的散放家畜,如土黄牛和云南黑山羊等。滇中一带有着悠久的放牧历史,玉白顶保护区的附近主要是中山和低山丘陵,没有像横断山脉那样高大的山体组合,因此人类活动历史也就非常悠久。从图中可以看到距离保护区不远处有两个遗址:石寨山遗址和李家山遗址,这两处遗址出土过许多战国至秦汉时期展现古天国文化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并不一样,其中一个特点是有着许多牛的形象,所以学者依据这些青铜器就推断出畜牧文化在云南中部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图片来源:分享团队玉白顶保护区在很长时期内都有放牧存在,在做绿孔雀调查时,经常听到当地居民说绿孔雀喜欢和牛待在一起,牛活动越多的地方绿孔雀就越喜欢去。不仅在玉溪,几乎在所有云南有绿孔雀分布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都会告诉我“绿孔雀喜欢跟牛在一起”,然而随着野外调查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事实不一定和想象的一样,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来得出结论。研究行动对于云南热带、亚热带半湿润地区的绿孔雀栖息地,放牧是否是一种干扰,对绿孔雀的生存有何影响?设计试验回到玉白顶保护区,我们放置了30多台红外相机,经过了几轮的回收得到了100多个相机位点,详细记录海拔、坡度、乔木的郁闭度、灌木和草本层的盖度、胸径等生境信息。通过占域模型(Occupancy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概念|你真的理解OECM么?

Consortium)中的原住民社区、当地社区及支持者在对GBF草案进行了深入而有意义的反思、学习、对话和交流后,大家共同找出的维护社区保护地及实现远不止30X30目标的六个重要基础:1.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多面牛马—野生动物视角下的散放家畜

分享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速记摘要散放家畜在陆地生态系统里随处可见,包括牛、马、羊和牦牛等等,在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热门的话题。接下来我将结合我们团队开展过的一些野外研究和自己的观察,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散放家畜和野生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散放家畜特殊在哪里?图片来源:分享团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散放家畜作为大型的有蹄类食草动物,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马鹿、扭角羚、盘羊和岩羊等野生食草动物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数量多、密度大、活动范围有限;(2)从行为的角度来看,它们对人类与环境的恐惧反应和警惕性较弱,因此相较于野生食草动物,散放家畜在活动期间,尤其是在栖息地活动时会对植被和环境带来更高强度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取食和踩踏两个方面;(3)有家畜的地方必然有人类伴随活动,虽然是散放,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人管理,这些家畜一般都是来自于当地的居民,所以会关系到居民的生计和切身的利益,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复杂的交互作用,不仅存在于家畜、野生动物和栖息地之间,也涉及到了人类社会。数量多、密度大相信大家不管是在林地、草原还是其他的陆地生态系统里见到家畜,都能感觉到其较大的密度和数量。此外,一篇2018年在PNAS上发表的文章估算了全球的生物量,根据估算结果可以看到动物在全球的生物量中占比不是很高,在动物里以哺乳类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的生物量比例是非常小的,而家畜的生物量比野生哺乳类动物的生物量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所以除了直观的感觉,从数字的定量角度看,家畜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活动范围有限相对于野生的有蹄类动物,家畜的活动范围通常是有限的。我们曾在四川的唐家河保护区做过一项关于扭角羚的研究,通过GPS颈圈来研究其活动范围,研究结果发现,在3头扭角羚的活动范围中,1个个体的活动范围可能就有十几或者几十平方公里。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扭角羚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在不同季节及不同海拔段垂直迁徙的行为,它们的取食和踩踏在整个家域范围里是较为分散的。从预测图来看,家畜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牛和马等家畜主要集中在小范围的接近河谷的一些地势平缓地区,它会给这些地区带来由于高强度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家畜的恐惧反应是比较弱的。几年前我们在四川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建了一块面积约为25公顷的森林样地做森林结构的研究,并在其中放置了红外相机。图中显示的是样地里已做过环境调查的监测区域,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这里有非常多的野生有蹄类动物。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有8种野生有蹄类和牛、马等家养有蹄类动物在样地范围里活动,并通过一项指标:在一个位点的停留时长来测算动物的恐惧反应。野生有蹄类的警惕性很高,恐惧反应较强,往往不会在一个地方有长时间的停留,因此对同一个地方采食和踩踏的影响就相对较小;家畜的数量较多,在一个地方的停留时长显著高于野生有蹄类,因此对植被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会较大。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家畜的活动往往伴随着人的活动,例如跟随和管理等。在邛崃山这样的高山地区,放牧牦牛的当地人为了便于管理牦牛通常会修建一些面积很大的牛场,有的时候家狗也会随人们进入到林场中,有的人还会在进入林场后进行采集和偷猎,这些活动往往会对我们所关注的野生动物造成严重的影响。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家畜对于当地居民的生计是很重要的,家畜的饲养、售卖和利用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做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虽然面对较多的是一些生态问题,但是背后往往离不开社区和社会经济方面的考量。散放家畜的负面作用散放家畜对于我们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来说到底都有哪些负面作用?这方面的相关的研究有很多,这里主要从以下的6个方面和大家分享。破坏植被和环境大量家畜的活动会破坏植被和环境。图为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同一个地方十年前后的拍摄对比,在这十年里,王朗保护区里散放的牛、马的数量增加了十倍以上,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原本非常茂密的竹丛已被牛马啃食干净,地面也被破坏得很严重。从数据上来看,有家畜活动区域的竹子高度均显著低于没有家畜活动的区域。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我们在王朗自然保护区25公顷的森林样地里,通过生态学的控制实验方法来量化评估家畜活动的影响。我们在样地里系统地建立起网围栏,把家畜隔离在外,在经过1至3年的控制之后,通过对比有家畜活动区域和被围起来的区域的竹丛生长情况发现竹笋数量显著减少,竹丛的更新受阻,此外地面苔藓层的厚度显著减少,说明苔藓层也遭到了破坏。在华北和东北的国家公园里,包括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中也都有类似的研究。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退化、丧失家畜的活动会导致一些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关注度较高的标志性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我们曾在大熊猫分布区的三个山系通过953个红外相机调查点开展过调查,分析了大熊猫和在同一分布区内的家畜,以及其他的野生有蹄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发现在有家畜活动的地方,大熊猫栖息地的占用率会明显降低,而例如羚牛和野猪等野生有蹄类动物的存在其实对熊猫是没有影响的。这就直接凸显了家畜的一个负面作用,而该作用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是非常严重的。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此次调查的一项后续研究还发现,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随着王朗保护区中牛和马的增长,由于它们的活动范围会集中在接近河谷的地势平缓区,这些区域也曾是一些大熊猫最喜欢的,也最适宜的栖息地,因此十多年来家畜的高强度活动,使得这片区域里大熊猫的适宜栖息地丧失了1/3以上。除了大熊猫以外,在其他一些研究中还发现如东北虎等物种的栖息地也受到了影响。影响小型动物繁殖牛、马作为一种大型的食草动物,在林区或草原活动时通常会影响到许多小型的动物。中国的雉类多样性是很高的,其中也包括许多珍稀濒危的物种,作为一种地面活动的大型鸟类,雉类受牛、马活动的影响通常是比较大的。我们利用人工鸟巢的方式模拟地面筑巢,通过对比有高强度放牧牛、马情况的王朗自然保护区研究区与没有放牧牛、马的九寨沟研究区中雉类的地面巢被破坏的风险,探究踩踏对巢造成破坏的直接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牛、马强烈活动时,地面巢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被破坏的风险显著升高了近2倍。同时,由牛、马踩踏所造成的直接破坏占比可达1/4以上。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加大人兽冲突风险雪豹作为大型的食肉动物,我们可以想象当它们和家畜在相同时空相遇时会发生什么。我们评估了邛崃山地区雪豹和散放牦牛之间的捕食风险,通过对地区内雪豹的食性组成进行分析,牦牛占了27.4%。根据在三江源地区做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雪豹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对家畜的捕食并不具有偏好性的,所捕食的家畜取决于所在地家畜的数量,当家畜的比例高于野生有蹄类时,家畜被捕食的数量就会高于野生有蹄类,反之情况下野生有蹄类的比例会更高。当然,每个地区不同物种所带来的不同时空特征和人兽冲突发生背后的机制,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当家畜进入到生态系统里和大型食肉动物之间发生冲突之后,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当地居民利益的损失,然而当冲突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管理或是没有一个缓冲机制的话,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一些针对食肉动物的报复性猎杀。以豺为例,历史上豺曾经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省区,然而在我们最新的评估里,目前只是在西部很少的地区里有分布。存在区域性的大范围的灭绝,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人兽冲突案例,冲突后造成的大型食肉动物种群数量减少和分布区距离缩减在很多地区都是比较普遍的。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我们在对大熊猫分布区里所有大型食肉动物的种群和分布变迁的研究中发现,豺和狼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而人兽冲突所带来的暴性猎杀可能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放眼全球尺度,许多大型食肉动物的种群和分布区都经历了剧烈的缩减。图片来源:分享团队促进寄生虫、疫病传播散放家畜在进入到陆地的生态系统之后完全是和野生有蹄类共处的,在同一个相机点位可以看到除了家牛之外还有毛冠鹿和中华鬣羚等动物,所以家畜和这些野生的有蹄类之间存在很多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机会,这就带来了一些寄生虫和疫病传播的风险。在牛、马多的地方往往蚂蝗也非常多,疥螨病、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都可以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之间互相传播,以及一些例如猫、狗等散放家养动物本身携带的病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也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伴随人类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现有研究已表明人存在本身就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一些很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人类的活动通常在白天进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越来越多的陆地哺乳动物为了避开人类活动,其夜行性也随之加强。人类进入林区后的活动除了放牧之外,还会存在偷猎、采集和放置野外设施等行为,这些行为同样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伤害。另外,家狗时常会随放牧的人进入到自然生境里,狗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也是一个很大威胁,一方面是捕猎,另外一方面则是疫病传播的风险。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散放家畜的正面作用然而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从生态研究的角度来看,散放家畜在野外的存在也并不完全都是负面的,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控制植被过度生长散放家畜在林区活动可以控制植被过度生长。当我们在西南林区竹子特别茂密的时候行走,或是穿过华北地区带刺的灌木时都是很难受的。在很多地区原生的生态系统里都有大型的野生食草动物,这些动物通常被称为生态系统里的工程师,能够通过啃食和采食来控制林下的植被,维持一定程度的林下开阔度,对于其他动物迁移是非常有利的。华北地区原生的大型食草动物几乎已经被人捕杀光了,因此一些牛、马的活动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或者是替代之前的大型野生动物的生态功能。与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需求一致牛、马本身作为生物在自然环境里对于栖息地的选择与需求可能和一些野生动物之间是存在着一致性的,所创造出来的生境,例如空旷的林下,对野生动物来说也是有利的。我们在王朗保护区调查发现数量最多的雉类是血雉,血雉在繁殖期时数量的分布和牛、马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并不代表着血雉喜欢跟随牛、马活动,我们推测是因为在同样的季节里,它们对于生境有着相似的需求,所以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图片来源:分享团队为食肉动物提供食物资源散放家畜还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很多的食物资源。除食肉动物之外,一些食腐动物能从中获利,包括家畜的尸体和排泄物,例如粪便中滋生出来的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也能给一些鸟类提供食物资源。中国的西南山地,包括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一直到喜马拉雅山,在全球尺度上来看都是食肉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一片区域,该区域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多的食肉动物共存?从生态学上来看其实是非常有意思且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几年前,我们通过野外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跨领域合作,使用高通量测序与DNA宏条形码技术量化构建食肉动物-猎物复杂食物网结构,并对野外采集的食肉动物的粪便进行了分析,一方面通过粪便鉴定了物种,另外一方面也鉴定出该物种的食物组成成分,由此构建出一个食肉动物与猎物之间的量化食物网。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在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几个不同的山系,发现食肉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是沙鲁里山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专栏 | 加拿大因纽特人靠什么来保护驯鹿的栖息地

Organization,简称HTO)。13个HTO还共同建立了奇基塔卢克野生动物管理委员会(Qikiqtaaluk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专栏 | 社区保护地和公益组织对30X30目标的贡献潜力

doi.org/10.1016/j.ese.2020.100025-王伟,李俊生(2021).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与展望.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平潭海域的生物与传统文化

对于台湾海峡这片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平均深度不超过60米的海洋,你了解多少?对这里的渔业和传统文化你又了解多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该如何看待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在第31期质兰夜校中,质兰顾问和伙伴们带来了自己的研究和保护案例。分享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曾千慧速记摘要研究源起台湾海峡西侧紧邻福建沿海,与台湾岛隔海峡相望,其地理位置独特,尤其是北部深水区,常年有鲸豚类的活体或尸体被冲上海岸,其中包括福建第一大岛——平潭岛。平潭距离台湾省主岛的距离仅有68海里,也被称为海坛岛,岛的周围还分布着许多群岛。平潭地区的风很大,石头很多,外海的水较深,有很多海洋巨兽纷纷“造访”(搁浅)于此,例如生活在深海海域的罕见的喙鲸。我们要如何帮助这些动物?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如何在发现动物搁浅时去进行正确的救护?如何在此过程中收集数据?针对这些想法,我们制定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包括开展搁浅现场调查、海上调查、社区调查、历史资料收集和搁浅动物信息与尸体收集等。图片来源:分享团队保护行动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当地渔政部门、科研合作单位、目标社区的管理机构和目标社区的居民。在项目开始的第一年,一位男士在钓鱼时发现了一头江豚,平潭当地的渔民把它捞上来当场进行了宰杀,准备食用。得知这件事后,平潭渔政部门请我们帮忙鉴定,也因此达成了初步合作。此后,每次遇到江豚、海龟等,渔政工作人员都非常负责,会及时通知我。我也会相应地对平潭海域内的鲸豚,无论是活体搁浅、死体搁浅还是误捕事件的数据进行收集。而科研合作单位则为本项目团队提供了平潭海域死亡鲸鲨和鲸豚的历史资料和新鲜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死亡动物的基本形态学信息、可能死因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平潭海域这些动物的主要死亡原因,识别其威胁因子。目标社区的管理机构主要帮项目团队搭建和社区的桥梁,而目标社区的居民则是本项目团队的调查对象和最终目标,他们能够为团队成员提供问卷调查最终需要的信息。亲近社区的尝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尝试了多种与社区建立联系的方式,主要包括:(1)自行进入社区进行社区访谈;(2)经由社区代表引荐联系社区居民;(3)开展入校科普讲座和定点科普展等活动。在开展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文创产出,如贴纸、钥匙扣和救护手册以开启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交流,还根据历史资料制作了平潭出现过的鲸豚海报发给渔政部门。图片来源:分享团队社区访谈属于较为常见的调查方式,关于当地生态知识的调查只要做好数据的筛选,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可靠的。访谈调查通常明显优于问卷调查,必要的时候我们也会去找当地的渔民买些鱼,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打开话匣子,和他们更顺畅地交流。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个村的渔民都闭口不谈或有所隐瞒的情况,我们就通过当地的社区代表或村委会尝试了解原因。社区访谈效果虽然好,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但由于团队成员人数有限,执行起来效率偏低,因此我想到了一个效率更高也更有意思的方法,并及时调整了策略:我们和当地的自然教育基地以及小学开展合作,在基地和校园开展科普讲座,既向小朋友们科普了鲸豚知识,还把调查问卷作为作业交给小朋友们完成,让他们去采访身边亲友中适合被调查的对象(渔民)。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得到了锻炼,我们也得到了更准确的调查结果,因为调查对象面对小朋友的时候,往往会放下戒心,如实回答。图片来源:分享团队调查结果动物死因分析项目原本计划从渔政部门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然而项目成员在收集的过程中发现,渔政部门对这方面的信息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的归档,而相关负责人在近十年来更换数次,难以追回原本的资料,反而是团队成员从网络和科研合作单位搜集的资料结果相对全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团队成员在渔政部门的协助下,总共记录了平潭海域24头鲸豚、0头鲸鲨的活体搁浅或死体搁浅及误捕事件,其中唯一的瓜头鲸为活体救助后放归,其余动物被发现时均已死亡。在科研合作单位的协助下,在已解剖的动物中,有1/3个体为年老病死,1/3个体为人为活动伤害致死(包括被船只冲撞、网具缠绕),还有1/3个体未能确定死因。通过社区访谈与调查发现:(1)江豚比海豚常见,搁浅在岸边的鲸鲨和鲸豚,仅有19.2%的受访者见过,其中最常见的搁浅动物为江豚(46.0%),其次为海豚(38.2%);(2)有44.4%的受访者表示目击活体鲸鲨或鲸豚的区域位于牛山岛附近;(3)定置网和拖网是误捕动物的主要工具,有54.2%的受访者表示受困的动物是被定置网误捕的,还有42.4%表示是被拖网误捕的;(4)11.9%的受访者表示若遇见死亡的鲸鲨和鲸豚,若新鲜会带回家吃或者拿去售卖;(5)有51.9%的受访者知晓贩卖这些动物会遭受渔政的处罚。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根据部分受访者的反馈可以看出,当前平潭岛上一些社区居民对于食用、贩卖和擅自处理海洋濒危动物存在侥幸心理。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过去食用海洋濒危动物的习惯尚未改变,另一方面则是渔政的执法工作仍未覆盖到全岛。相关反馈也给团队成员和渔政部门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有趣的文化在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当地的民间智慧的体现,包括对江豚的别称、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等,从中了解到当地有趣的生态历史文化。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工作总结目前,我们已经基本构建出一个搁浅救护网络,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社区居民在海边走动或巡逻时,一旦发现有搁浅死亡的动物就会上报地方的渔政部门,地方渔政部门接到消息后就会继续上报给主管渔政部门和我们的项目团队。如果是活体的动物就及时开展搁浅救护,如果是尸体则进行样品的交接,把这些样品储存起来以备进一步科学研究。在分析出死因后,项目团队也会出具死因分析报告给主管渔政部门,并提出一些关于以什么方法和从什么角度保护这些搁浅物种的建议与反馈。图片来源:分享团队未来计划一开始我们的计划是了解平潭海域鲸鲨和常见鲸类动物的保护现状,但是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地渔民没有捕捞到鲸鲨的记录,或是有捕捞的情况但在船上就已经将其分割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调查鲸鲨。因此,未来我们将重点提升整个社区对珍稀海洋动物的保护和救助意识,正式出版救护手册,完善搁浅救护网络并扩大影响区域。图片来源:分享团队
2022年11月5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台湾浅滩海域的渔业资源和海马种群保护面临的挑战

对于台湾海峡这片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平均深度不超过60米的海洋,你了解多少?对这里的渔业和传统文化你又了解多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该如何看待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在第31期质兰夜校中,质兰顾问和伙伴们带来了自己的研究和保护案例。分享团队: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速记摘要台湾浅滩渔业资源台湾浅滩渔场地处亚热带,地理条件特殊,平均水深比台湾海峡的更浅,区域范围内的水深在8米至40米不等,有着优越的海洋环境。来自于南海的黑潮携带着高温、高盐的海水,浙闽沿岸流携带着低温、低盐的海水,同时还有粤东沿岸流和两岸江河不断地输送营养物质,使得这片区域的物种丰富,是我国主要海洋捕捞作业渔场之一。每年福建省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作业的渔船有近万艘,仅拖网年产量就超过50万吨。东山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水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大县,拥有大沃、冬古、澳角和宫前四个主要渔获物上岸码头。图片来源:分享团队在台湾浅滩海域,主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包括蓝圆鲹、鲐鱼、颌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竹荚鱼、鲣鱼等,主要捕捞形式为灯光围网作业;中层经济头足类资源主要以中国枪乌贼、杜氏枪乌贼为主,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夜校回顾 |台湾海峡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和保护

对于台湾海峡这片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平均深度不超过60米的海洋,你了解多少?对这里的渔业和传统文化你又了解多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该如何看待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在第31期质兰夜校中,质兰顾问和伙伴们带来了自己的研究和保护案例。分享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王先艳速记摘要台湾海峡海洋生物多样性台湾海峡(Taiwan
2022年11月1日
其他

专栏 | 当陈旧的鹿角被地衣覆盖,驯鹿就会回来

持续收获驯鹿,还能将与驯鹿、其他动物、气候、土壤、植物等的传统本土知识(因纽特人称之为“Qaujimajatuqangit”)传给年轻一代。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专栏 | 在青岛琅琊镇,建立海洋类型的社区保护地

在地球上,除了现代国家依据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如国家公园)外,还有很多事实上已被人们有效保护起来的区域。生物多样性公约(CBD)把这类在自然保护地外,有着明确的地理范围,其治理和管理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以及可能产生的文化、精神、社会经济等在地价值已产生了积极、长期和持续成效的区域叫做OECM(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自上而下建立的自然保护地必须以保护为主要目的,但OECMs却并非如此,它们的管理目标千差万别,保护可能只是目标之一,甚至可能只是附带的结果。识别、认可和维护OECM这类已被有效保护下来的区域是国际社会十多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一种努力,因为OECMs的数量和总面积可能比已有自然保护地的还要多还要大,且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区保护地(ICCAs)也是已被有效保护下来的区域,而且其历史甚至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IUCN将其定义为:包含重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由定居或迁徙的原住民或当地社区通过习惯法或其他有效手段自愿保护的自然和/或改造的生态系统。虽然OECM和社区保护地都有着被外部认可的就地保护成效,但前者强调“在自然保护地外”,而后者强调“原住民和当地社区在保护治理与管理中所起的主体作用”及其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本文中所介绍的青岛琅琊镇渔民自愿组织起来保护的海马栖息地就是一个难得的海洋类型的社区保护地的案例。社区保护地并不一定在自然保护地外,与OECM也并非同一套分类体系下的不同类别,也没有从属关系,但许多社区保护地却有望通过OECMs而得到全球政府和社会的认知、识别和恰当的认可,让原住民与当地社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价值能得到公众和决策者足够地重视、尊重、认可和维护,从而让这种当地人与自然之间互相守护的文化与精神能得到发扬和传承。青岛渔民组成的公益组织自发地保护当地一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海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发展成OECM的潜力,不过目前中国对OECM这种保护形式的重视还不足。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见微知著—小微湿地生态系统探索

小微湿地是流域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重要节点,什么是小微湿地?乡村小微湿地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塘”是村庄的眼睛、乡村的灵魂?小微湿地有哪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它的保护价值,现状与挑战又如何?质兰第30期夜校,我们邀请到重庆大学的袁兴中老师来介绍小微湿地的保护现状,还有2位质兰的伙伴分享他们关于湿地保护和濒危物种保护的故事。见微知著—小微湿地生态系统探索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14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基金会第14期项目征集于2022年7月1日8:00正式启动,7月31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13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7个项目进入初审,5个项目进入终审,最终4个项目获得资助。同时,有6个项目获得第二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5个项目获得第三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第14期总资助金额为1,733,887元。质兰所有资助项目的进展可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质兰基金会官网-项目信息页查看。*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第14期项目入选理由01_北京东部原生农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入选理由:位于北京亦庄经开区内的通明湖-水南村区域,面积约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

分享人: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高瑞睿速记摘要源起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正在做的“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我们机构一直致力于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和公众倡导,并从2015年发起了“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的项目。大马哈鱼在东北既是旗舰物种也是基石物种,以大马哈鱼为切入点去做河流保护,能够把可持续渔业、水生物多样性以及河流健康联系起来。此外,大马哈鱼是从俄罗斯洄游过来的,所以与国际河流、出海权、鱼源国的权利等都相关。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上旬,大马哈鱼会洄游到东北水域,主要集中在黑吉两省,每次回来都会成为“闪光的C位”,因为这时不管是一些陆地上的动物还是河流中的部分大型鱼类都以大马哈鱼为生,而附近的少数民族,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等,都有和大马哈鱼相关的渔猎文化。大马哈鱼在加拿大就是三文鱼,它被誉为“养育了一切”,因为其所在河流周边的植被长得尤为茂盛,提升了河流的生产力。在中国,翻阅历史文献,有这样的说法:“秋八月,自海逆水入江,驱之不去,充积甚厚,土人有履背渡江者……”。即马哈鱼洄游时会堵塞河道,人们只能踩着鱼背过江,而中国每年洄游的大马哈鱼的数量仅有几万尾。图片来源: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保护行动资源调查从项目开展至今的七年里,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方向:增殖放流、政策倡导和产卵场保护地的建设。2017年,想做在地保护时,东宁绥芬河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通过和东宁政府协商后,2019年签订了绥芬河的大马哈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托管合同,在签订合同的一年多里,我们对绥芬河水域大马哈鱼构成威胁的因子做了调研,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大坝、挖沙、中俄过渡捕捞、种群基数小等。面临众多威胁因子,作为民间组织应该从哪入手开展保护?我们最初想的是跟政府的相关部门,科研机构一起推动制定综合管理计划。基于此,我们开展了鱼类资源调查,并对有关威胁因子进行了更细致的威胁等级评估,还和当地的村民和渔民成立了巡护小队,开始在地保护。图片来源: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在资源调查中发现,河里50%甚至80%以上洄游的大马哈鱼都是放流站的放流大马哈鱼种群,自然繁育种群很少。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以修复或者是营造的产卵场。大马哈鱼在中国有约两个月的洄游时间,最集中的时段在十月份,而十月份的绥芬河水域没有禁渔期,我们基于调研形成了保护建议,提交给黑龙江省政府的农业农村厅和自然资源厅以及东宁市政府,希望能够推动当地保护政策的改变。社区工作图片来源: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在做社区工作时我们慢慢发现,两岸的村屯虽然有几千户居民,但不是每户居民都与河流产生交集,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与河流紧密联系的50户居民里。通过访谈,发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非法捕捞。一开始,渔民巡护队只做一些驱赶外来非法渔民的工作,随着工作的展开,当巡护队发现有破坏河流环境的行为发生时,就会通知我们,在巡护期外也会关注河流的变化,很多渔民也愿意到我们的基地里做饭聊天,建立起越来越深的信任关系。政府合作做渔业工作后发现要和多个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借助不同活动,触及不同的相关方。图片来源: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我们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时,邀请了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前来;在世界鱼类洄游日节日组织较大型的市民宣传活动,邀请了当地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发言,并在项目地召开座谈会,确认各自的需求及合作可能。与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一起做全省增殖放流及鱼类保护的研讨会,让领导们了解到更多地市的情况,和各在地职能部门一起探讨解决繁育及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民间组织的影响力。图片来源: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成效与经验马苏大马哈鱼在2021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里,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2021年秋季,马苏大马哈鱼(国家二级)洄游,陆封型马苏大马哈鱼(图中红框)种群开始在绥芬河扩增,但执法及市场监督等还是需要持续加强:我们发现陆封型马苏大马哈鱼,被和江杂鱼一起放在市场上售卖,这说明很多渔民可能并不认识这种鱼,为此,我们紧急印制新的图谱介绍并开展了普法宣传。图片来源: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虽然有些好消息,但大马哈鱼却面临着近十年来,西太平洋地区洄游种群最少的一年,在绥芬河,洄游数量一天可能都见不到一尾。而当地的执法部门没办法长期住在村里,民间组织又没有执法权,如果再不保护可能四年后就没有洄游种群了。在此情境下我们想到了驻军部队,与当地部队的领导进行了沟通,推动了关于加强边境管理的政策,当地的边防战士在十月份把整个边境管理区两公里水域范围内的所有渔具清理出来,同时禁止非法渔民入内。疫情下,一旦渔民非法越境进行捕捞,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部队领导高度重视。借此契机,我们进入部队,开展了科普工作。图片来源: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今年黑龙江农业农村厅发布禁渔通告,增设绥芬河十月禁渔期,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机构有机会借新政展开更多工作,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以开放的心态和各个部门、机构交流沟通的意义和价值。未来行动展望十月禁渔期这个盼了很多年的政策终于下来后,我们会趁热打铁把十月禁渔期后的保护成效报告做出来,递交给政府及媒体;除了东宁市,我们也在黑龙江省的抚远市和吉林的珲春市做大马哈鱼的项目。每个项目点所面临的威胁和工作手法都略有不同,未来我们会进一步促进社区间或政府部门间的交流走访,期待做出河流和水生物保护的模式。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新的问题,但如加拿大专家Matt说过的一句话:“生生不息的自然需要的仅仅是一丁点非常渺小的希望,她自己便会通过时间治愈自己。”我们一起来做那个希望吧,愿我们的家乡青山绿水永在。图片来源: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想了解或支持让大马哈鱼回家项目,请关注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微信公众号。--------------------------------------------本期夜校可在手机端收听完整内容:在本公号的菜单栏,点击【成长社区】—>【登录夜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或在公号名片页点击【服务】,找到【登录夜校】进入【伙伴保护行动坊】版块。Tips:首次访问,需要先登录质兰成长社区,输入www.izhilan.cn上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查看所有内容。新朋友可以点击注册账号,完成注册认证!-----------------------------------------------------------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生活在树上的鱼

速记摘要源起秦岭细鳞鲑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是甘肃省渭河流域山地溪流生态系统的代表性濒危物种,渭河流经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所在地——天水市。近20年以来,秦岭细鳞鲑的数量减少地极快,分布区也在不断收缩。秦岭细鳞鲑在甘肃的种群数量、分布、威胁及其根源都缺乏完整的信息、数据与结论。因此团队深入实地,以期调查清秦岭细鳞鲑的种群数量、致危因素及栖息地状况。图片版权©甘肃漳县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保护行动在依据甘肃境内有关文献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实地调查。遗憾的是,2019年在野外调查中,没有发现野生个体。但在2020-2022年的野外调查中,秦岭细鳞鲑肉眼可见,并拍摄到了野生秦岭细鳞鲑的珍贵影像。视频版权©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团队发现该物种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林场内。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仍在开展着一些秦岭细鳞鲑的保护工作,但存在区划不合理、未将集水区植被划入保护范围、栖息地质量较差、产卵场等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及增殖放流较多但缺乏科学评估等问题。图片版权©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林水一体化”与保护网络的建立在初步摸清了秦岭细鳞鲑在甘肃的分布情况和管理现状后,我们提出“林水一体化”概念,并在该地区首次召开了甘肃秦岭细鳞鲑保护研讨会,推动了该区域的各相关保护地和管理部门就该物种和栖息地保护已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探讨,最后共同编制了初步的《陇东南秦岭细鳞鲑保护行动计划》。图片版权©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秦岭细鳞鲑背后是整个山地溪流生态系统,而山地溪流生态系统背后是森林生态系统。为此我们提出建立一个保护网络:以甘肃和陕西的保护机构为主,同时邀请保护区、林场、高校研究人员参与。图片版权©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为了加强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发布了3期秦岭细鳞鲑保护工作通讯,还组织了一次野外考察活动,带领成员考察了张家川、华亭、陇县、桃花沟等地的秦岭细鳞鲑栖息地和人工繁育站,对物种的生态习性、种群监测方法、河流的连通性、产卵场等栖息地的保护管理现状等议题进行了学习和讨论。通过网络,找到了秦岭细鳞鲑的野生种群、重要的栖息地如产卵场等,推动了东岔林场桃花沟管护站开始将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的巡护纳入日常巡护工作,也让网络成员探索了水下摄像、蹲守瀑布等种群监测手段。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区域因人工原因出现了洄游阻隔,如人工水泵导致鱼在洄游的时候上不去。秦岭细鳞鲑有一定的洄游性,通常集中在夏季,因此这类阻隔也成为了它们洄游期的一个障碍。因此,保护网络的成员将以流经甘陕两地的麻庵河为例,尝试对该河流的连通性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是否以及如何设计栖息地修复或连通工程(如鱼梯)方案。同时,我们也与两个林场的四个管护站合作,推动以减少非法捕捞等威胁为目的的巡护活动,共同探索简易有效的种群和威胁监测方法、产卵场调查方法。希望在未来,能进一步发挥网络的优势,推动“林水一体化”的保护。--------------------------------------------本期夜校可在手机端收听完整内容:在本公号的菜单栏,点击【成长社区】—>【登录夜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或在公号名片页点击【服务】,找到【登录夜校】进入【伙伴保护行动坊】版块。Tips:首次访问,需要先登录质兰成长社区,输入www.izhilan.cn上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查看所有内容。新朋友可以点击注册账号,完成注册认证!-----------------------------------------------------------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夜校 | 大鲵保护的困境与挑战

本期夜校可在手机端收听完整内容:在本公号的菜单栏,点击【成长社区】—>【登录夜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或在公号名片页点击【服务】,找到【登录夜校】进入【伙伴保护行动坊】版块。Tips:首次访问,需要先登录质兰成长社区,输入www.izhilan.cn上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查看所有内容。新朋友可以点击注册账号,完成注册认证!---------------------------------------------------------------------n大鲵保护的挑战与实践分享人:蒋万胜,博士,副教授吉首大学大鲵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源起研究背景大鲵,是现生地球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其最大个体接近2m,体质量超过50kg。传说中大鲵能够发出像婴儿般哭泣的声音,故得名娃娃鱼。但这可能是对它最大的误解之一,因为从解剖学上而言,娃娃鱼并没有用于发声的器官。大鲵又常被称为水中“活化石”,这源自它的骨骼形态自1.6亿年以来基本无变化。大鲵具有肉食性、夜行性和穴居性特征,具雄性护幼行为(爸爸带孩子)。中国的大鲵曾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水系,但如今在野外很多地区均难觅踪影。野生大鲵对栖息地具有选择性,一般比较偏好两类栖息地:一类是天然的暗河或者溶洞,另一类是由河道中巨石与河底形成的间隙。它们对生境的要求较为苛刻,因此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成为了大鲵的主要致危因素之一。在我国,大鲵人工养殖也已有60多年历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工繁殖技术,在全国多地都有一定的养殖规模,所以野生大鲵的保护通常又跟人工养殖大鲵的问题交织在一起。过去,大鲵在中国被认为是单一物种,不论是在长江、黄河还是在珠江流域都统称之为中国大鲵(Andrias
2022年8月23日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13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基金会第13期项目征集于2022年4月1日8:00正式启动,4月30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26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8个项目进入初审,7个项目进入终审,最终5个项目获得资助。同时,有3个项目获得第二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1个项目获得第三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第13期总资助金额为899,769.2元。质兰所有资助项目的进展可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质兰基金会官网-项目信息页查看。*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第13期项目入选理由01_青岛市近海小型生计渔业可持续发展入选理由: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市有超过800公里的海岸线,其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暖温带浅海生态系统,生活着多种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这里的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渔业发达,仍有许多渔村以小型生计渔业为生。然而,青岛近海的小型生计渔业常用的渔具和捕捞方法,对许多海洋动物的生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如底拖网作业对莫氏海马和松江鲈的兼捕、流刺网和定置网对东亚江豚的兼捕。此外,多种网具对幼杂鱼的低选择性捕捞等行为也威胁到了近海区域整体的生物多样性,过度攫取也使渔业资源已处于衰退状态。目前就青岛的近海渔业,尤其是小型生计渔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而言,仍缺乏整体和科学地了解与评估,更无推动其可持续转型的有效方案。本项目拟在三年内在青岛崂山区、黄岛区和城阳区,基于自身及当地合作伙伴已有的工作基础、通过开展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活动,动员2-3个存在濒危物种、保护物种或幼杂鱼兼捕问题且有意愿改变现有渔业生产方式的代表性社区,制定可行的行动方案,合作开展现有小型生计渔业现状的调查,评估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并共同探索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小型生计渔业的发展路径。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专栏 | 面对现代化和资本的挑战,菲律宾马诺波人选择这样做

Domogoy和他的妻子Victoria也都认为,拥有邦阿西楠是多么幸运,尽管疫情对生计有影响,但他们仍能靠农场里的农作物、森林里的食物和清洁的溪水而生存下去。另一位头领
2022年5月7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走出中国自己的国家公园治理之路

第27期质兰夜校,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联合创始人、系主任、教授,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老师,分享了他对中国国家公园的研究与思考。2021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宣布成立。本次分享介绍了国家公园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中国国家公园的特征和建设难点,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治理的原则、目标和路径。完整音/视频,请点击【阅读原文】速记摘要国家公园发展历程大部分人认为国家公园是1832年美国画家乔治•卡特林(Gorge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专栏 | 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3030目标就靠它?

Devbani的奥兰和周边社区开展的调查和访谈而写成。在这次走访前,他们已经在印度本土机构KRAPAVIS的支持下,开展了奥兰的系统调查,推动了140多个奥兰的恢复,并即将出版《印度奥兰地图集》。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12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基金会第12期项目征集于2022年1月1日8:00正式启动,1月28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28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9个项目进入初审,6个项目进入终审,最终4个项目获得资助。同时,有4个项目获得连续资助:其中2个项目完成第1期项目实施,获得了第2期资助;2个项目完成第2期项目实施,获得第3期资助。第12期总资助金额为809,978元。*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第12期项目入选理由01_连云港水鸟食物资源和活动区域监测研究入选理由:江苏连云港市的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上鸻鹬类水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国际鸟盟认定的国际重要鸟区。2008-2018年的调查显示,在这里记录到的43种鸻鹬类中,22种的种群数量均超过了其迁飞区种群总数量的1%,其中许多都是全球或国内受威胁或受保护的物种,例如半蹼鹬、大滨鹬、小青脚鹬、大杓鹬等。连云港的兴庄河口、临洪河口和青口河口是鸻鹬类主要的觅食地,而河口附近的水产养殖塘则是其重要的高潮停歇地。2003至2018年间连云港已丧失了27%的潮间带湿地,如今仍在建设中的“蓝色海湾”项目则使得鸻鹬类水鸟所依赖的滨海湿地遭受进一步的丧失、污染等威胁。本项目团队在2021年实施的紧急项目,已在秋季迁徙季调查了临洪河口和青口河口的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种类和生物量,为评估“蓝色海湾”项目的生态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本底信息。然而,科学评估工程建设项目对鸻鹬类水鸟的影响并制定可行的缓解或补偿方案,还需要开展长期的科学监测,尤其是鸻鹬类更集中的春季迁徙季的底栖生物种类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及水鸟重点活动区域的变化情况。本项目拟在接下来的三个执行年内,通过春季迁徙季底栖生物监测及为水鸟佩戴追踪器,就工程建设项目对当地底栖动物以及水鸟活动区域的阶段性影响进行科学评估,拿出研究成果和阶段性评估报告。本项目还将与质兰已资助的《连云港兴庄、青口和临洪河口水鸟调查、监测和栖息地评估》项目形成合力,为回答为何半蹼鹬的觅食区域集中在青口河口和临洪河口以及为何半蹼鹬在迁徙时会选择集中在连云港停歇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2_以萤火虫为指示物种的森林土壤健康评价与保护探索入选理由:地球上约四分之一的物种都栖息于土壤中。土壤不仅起着有机物分解、营养循环等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而且还调节着地上的系统多样性和功能,为人类提供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抗病原体、支持粮食生产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土壤健康或土壤质量是指维持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持续能力。由于缺乏关注和研究等原因,土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在自然保护中往往不被重视,而以往的土壤健康评价和修复措施,多聚焦在土壤的理化指标和提升生产力上,极少考虑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指标及其恢复。萤火虫是昆虫纲鞘翅目萤科甲虫的俗称,也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著名的发光昆虫,依其生活环境可分为陆栖和水栖两大类。其中陆栖萤火虫一年才能完成一个世代,其幼虫阶段占整个生活史时间的四分之三以上(近9个月)。陆栖萤火虫的幼虫主要栖息在遮蔽度高、草木植被茂密、相对湿度高的土壤及地表腐殖质中,以捕食蜗牛、蚯蚓、蛞蝓等软体动物为主,对环境变化敏感,因此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西双版纳州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萤火虫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半个世纪以来,版纳地区大量的热带雨林被转化为橡胶林等经济林和农业用地,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萤火虫的栖息地也因土地利用的变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人工夜间光源的增多等因素而大量丧失,其种类和数量也同样大幅减少,其中一些稀有种类如扁萤属萤火虫,其相关研究可能尚未开展就已消失了。本项目选择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及周边典型社区中的经济林、疏林开阔地、次生林及热带雨林这四类森林及土壤,探索将萤火虫的多样性和数量作为森林土壤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土壤本身的理化指标外加入相关的生态指标,建立综合性的森林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并通过该体系进一步探索可行的土壤健康管理措施。项目拟通过与版纳植物园多年已开展的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活动相结合,在版纳植物园和试点社区内,进一步探索并推广森林保护、土壤健康恢复和萤火虫旅游相结合的综合立体保护的模式。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创新性和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朱仁斌03_海南岛鲸豚搁浅响应网络建设入选理由:鲸豚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关键类群,鲸豚搁浅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全球现象之一。尽管鲸豚搁浅的原因非常复杂、活体救助的难度很大,但快速汇报和响应、对可能存活的个体及时开展科学有效的救助、对死亡个体进行解剖以了解死亡原因、以及开展长期和系统的鲸豚搁浅及处理情况的监测,无论对于科学研究还是保护管理而言都极为重要。搁浅资料如物种出没记录、相对丰度、多样性、生存威胁等可为了解这些海洋鲸豚类的生物和生态学、生存和受威胁状况提供丰富的信息。尤其是对于其中的珍稀濒危物种而言,搁浅资料和信息经常是研究它们的重要甚至唯一的可靠来源。我国沿岸鲸豚搁浅频发,但目前仅少数地区(如香港、台湾、海南)有响应行动。海南位于南海腹地,搁浅记录到近20种鲸豚,虽然自2012年起,项目团队利用地缘和平台优势,已开展了监测鲸豚搁浅情况、开展搁浅救助、建立海南鲸类搁浅专业数据库等多项工作。然而,要想对鲸豚搁浅事件进行科学、系统和高效的响应和研究,仍需整合多方力量,共建响应网络,并逐步提升网络的响应、救助和研究能力。本项目拟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之上,联合相关的民间团体、公益组织、企业、政府部门和志愿者,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初步建成一个目标明确、组成多元、分工合理、有一定应急响应能力的“海南鲸豚搁浅响应网络”,制定出网络建设的行动计划。之后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持续开展搁浅鲸豚的救助和记录工作,加深网络成员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提升网络成员的专业能力,开展公众和渔民的宣传,完善搁浅数据的收集、分析、研究和公开等活动,从而不断提升本网络的响应能力和成效。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4_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变化对大鸨越冬栖息地的影响评价和管护措施探索入选理由:大鸨是鸨形目鸨科的一种大型地栖鸟类,是世界上体型和重量最大的候鸟,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有两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的分布范围横跨欧亚大陆、种群数量较多,而dybowskii亚种分布相对狭窄,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且还处于持续下降趋势中。该亚种在蒙古、俄罗斯东南部和中国东北部繁殖,冬季则迁徙至中国的北部和中部地区越冬,主要栖息于大型河流、水库周边开阔的麦地、收获后的农田和荒地,以麦苗、花生、大豆、油菜和少量昆虫为食,是一种典型依赖农田越冬的鸟类。土地利用的变化、种植种类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可能直接导致大鸨越冬栖息地的丧失或质量的下降。本项目拟在三个执行年内,选择越冬地北部的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部的河南新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比对过去五十年内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其对大鸨适宜栖息地的影响,并通过社区访谈,分析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项目将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通过与社区、保护区共同讨论制定和实施保护行动计划,从而探求保护区管理为主体、社区农牧民共同参与的大鸨越冬地的长效保护机制。项目还拟通过这两个项目地的探索与实践,将相关经验推广至整个大鸨dybowskii亚种的越冬地,从整体上推动农田的经营与管理能充分考虑大鸨的需求,从而为大鸨保留更多适宜的越冬栖息地。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连续资助第2执行年项目01_北黄海濒危大滨鹬数量动态、食物变化、能量积累研究及人-鸟和谐的绿色发展模式探索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在2021年大滨鹬春季北迁期,本项目通过6次大滨鹬种群数量监测、3次固定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密度监测和182段取食视频的食物摄入速率监测结果发现,在鸭绿江口湿地,大滨鹬的种群数量仍显著低于2011-2012年,其可利用食物与2014-2020年的数据基本持平,与食物丰富的2011-2012年相比没有显著的恢复。依据过去对大滨鹬迁飞至繁殖地所需能量和摄入食物的科学估算,本年度大滨鹬的食物可利用性仍然较低,仍面临食物匮乏的窘境。此外,项目发现渔民为捕捉虾姑所设置的丝网,对鸻鹬类水鸟有严重的生命威胁。项目团队发现被丝网伤害甚至致死的水鸟达到了21种507只,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和环志个体。可喜的是项目通过社区教育,使62名渔民主动或参与救助了36只斑尾塍鹬、33只大滨鹬及6只黑腹滨鹬。项目通过在社区投苗养殖区对渔民燃放鞭炮驱赶水鸟的行为和投苗情况的研究发现,渔民改变在滩涂上投放四角蛤蜊的大小和投苗时间的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渔民的损失、减少鞭炮的数量和对大滨鹬的能量积累速率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渔民养殖活动与水鸟保护之间的冲突,还需要寻找其他有效的能促进人鸟共存的措施。以上这些监测、研究与保护工作扎实有成效,不仅回答了许多保护中实际面临的问题,还为下一步的研究和保护行动确定了方向。在第二个项目执行年,项目除继续在大滨鹬春季北迁期对种群数量、底栖动物及食物摄入速率进行年度监测外,还将对整个项目地丝网的数量及其对水鸟的影响进行定量的研究,以评估这种渔业行为整体上对迁徙水鸟的危害程度,并试验在丝网上悬挂标记物的方式能否有效减缓对水鸟的伤害。项目还将继续鼓励社区渔民参与水鸟的救助与保护。此外,由于项目地大滨鹬喜食的光滑河蓝蛤现有的种群密度不到2011-2012年食物丰富期的5%,因此,项目还将通过在试点区域进行光滑河蓝蛤的增殖放流实验和监测研究,试图寻找大滨鹬食物减少的原因及可能的栖息地恢复措施。所有这些活动都将对项目地滨海湿地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2_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大鲵现状调查与保护管理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项目对张家界大鲵国家级保护区内历史上有大鲵分布的32个位点进行了扎实认真的实地调查,共在野外5个地点观察记录到大鲵12尾,确认出苗点1个。通过创新性的大鲵种群存在概率估算,识别出了4个最为重要的大鲵栖息地,并对其主要受胁因素进行了分析。该结果填补了2008年以来的相关野外调查数据的空白。此外,项目还对栖息地周边社区村民进行了访谈,共收集160份有效问卷,对周边社区的保护意识进行了探究。项目团队不仅通过科学论文与专著公布了调查结果,还通过媒体向公众宣传了大鲵保护的现状和需求。第二个执行年,项目拟在4个已识别的重要栖息地内开展更详细的种群现状和冬季出苗繁殖状况的调查,并首次尝试使用环境DNA取样和分析方法,对该辅助调查的可行性进行探索。与此同时,项目将通过多渠道收集的野生样本和人工放流样本的遗传组成和多样性分析,从遗传角度对大鲵人工放流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估。项目还将对前期保护区内开展的人工放流情况进行系统地梳理,结合评估结果,与保护区管理部门一起合作制定出合理和可行的大鲵人工放流遗传管理方案,为下一阶段制定大鲵保护行动计划打下基础。*图片版权:申请团队连续资助第3执行年项目01_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金斑喙凤蝶的观测、研究与保护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项目找到了金斑喙凤蝶的16只成虫、15枚卵和1条幼虫,积累了共计100天的生活史观察数据,绘制了保护区内寄主植物——金叶含笑的野外分布图,并通过样方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寄主植物的野外生长和自然更新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项目撬动保护区投资完成了金斑喙凤蝶研究基地的初步建设,积累了更丰富的人工驯养繁殖经验,拍摄了野外成虫飞翔停息、野外卵状态、幼虫吃蜕皮和叶片、化蛹等生活史的影像,编制了《井冈山野外蝴蝶识别手册》,设计了蝴蝶保护宣传展板和墙面宣传牌,并确定了野外自然教育导赏路线、人员分工及内容,这些工作均为保护区下一步加强蝴蝶的保护和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项目连续两期的实施,不仅总结出树冠观测法、过筛寻虫法和盆景饲养法等研究方法,而且已撬动保护区从无到有、投入人力和物力开展金斑喙凤蝶的科学研究及以蝴蝶为特色的自然教育。2022年保护区继续投入项目资金支持研究基地及相关的科研工作,还为本项目配备了新的、年轻的研究力量。在第三个执行年,项目除继续开展金斑喙凤蝶的野外观测和提升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外,还拟在全国招募蝴蝶爱好者和研究者,举办金斑喙凤蝶专项志愿者科考营,对该物种进行更深入的野外观察和研究,并邀请国内蝶类和生态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对本次专项科考营进行指导。项目团队还将和科考营成员、专家和保护区一起,举办金斑喙凤蝶研究和保护研讨会,总结团队十多年来金斑喙凤蝶的观测研究方法、经验与成果,并制定出未来3-5年内保护区金斑喙凤蝶的研究和保护行动计划。*图片版权:申请团队02_陇东南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建设项目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期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项目在2021年4月组建了甘肃省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56位来自保护区、林场、大专院校和NGO等相关单位的成员加入了网络。为了加强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项目编印发布了3期秦岭细鳞鲑保护工作通讯,还组织了一次野外考察活动,带领成员考察了张家川、华亭、陇县、桃花沟等地的秦岭细鳞鲑栖息地和人工繁育站,并就物种的生态习性、种群监测方法、河流的连通性、产卵场等栖息地的保护管理现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与讨论,提升了网络成员对该物种及其保护需求的认识,也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意愿。此外,在项目的推动下,东岔林场桃花沟管护站开始将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的巡护纳入日常巡护工作,网络成员也探索了水下摄像、蹲守瀑布等种群监测手段。进入第三个执行年,项目拟在“林水一体化”保护理念的指导下,继续推动甘肃省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提升成员的保护意愿与能力、并支持成员之间联合开展保护行动。除继续发布保护工作通讯、组织和维护网络的日常交流以及开展能力建设活动外,保护网络的成员将首次以流经甘陕两地的麻庵河为例,尝试对该河流的连通性进行科学评估,尤其是评估废弃水坝对连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是否以及如何设计栖息地修复或连通工程(如鱼梯)方案。此外,项目还将推动更多网络成员开展以减少非法捕捞等威胁为目的的巡护活动,支持多个成员继续探索简易有效的种群和威胁监测方法、产卵场调查方法。随着对秦岭细鳞鲑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项目还将在总结已有各类保护行动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支持网络成员对已制定的秦岭细鳞鲑保护行动计划进行更新,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保护行动。*图片版权:申请团队------------------------------------------------------------※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4月1日-2021年4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本篇文章头图版权@青岛市观鸟协会于涛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夜校回顾 | 新疆的鸟类保护

第26期质兰夜校,听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老师和2位质兰资助的伙伴聊聊新疆的鸟类保护。新疆的鸟类与保护现状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2022年3月7日
其他

夜校合集 | “新一年也有好事发生"

年前,一直慢慢更新的质兰公号,突然高频的‘骚扰’大家,就是为了能整整齐齐把这期夜校合集,在新春发送给大家。新一年,祝大家吃得香,睡得饱,保护行动困惑少。偶尔有问题,尝试来夜校,撞撞新灵感。点击每篇文章标题,即可跳转全文夜校回顾
2022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