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回顾 |绿孔雀栖息地的放牧——干扰还是共赢?
分享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顾伯健
速记摘要
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展示了一幅利用遥感绘制世界完整森林景观,从图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地球上已经很难存在完全没有人类涉足过的区域。真正的荒野里的森林生态系统已经变得十分稀少,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人类和野生动物该如何共存是我们未来的保护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
图片来源:分享团队
图片来源:分享团队
森林放牧——复杂群落中的复杂影响
放牧一直被视为对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普遍存在的干扰方式,森林放牧与草原放牧相比往往有着更加丰富的群落结构,表现形式也更加复杂。
研究源起
绿孔雀在近年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云南玉溪的玉白顶保护区是绿孔雀的重要栖息地,这里曾经是一个国有林场,在60年代成立后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经营活动,包括放牧和森林采伐等。刚发现这片地区时,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在距离昆明和玉溪这么近的地方,竟然有绿孔雀、长尾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有非常多的散放家畜,如土黄牛和云南黑山羊等。
滇中一带有着悠久的放牧历史,玉白顶保护区的附近主要是中山和低山丘陵,没有像横断山脉那样高大的山体组合,因此人类活动历史也就非常悠久。从图中可以看到距离保护区不远处有两个遗址:石寨山遗址和李家山遗址,这两处遗址出土过许多战国至秦汉时期展现古天国文化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并不一样,其中一个特点是有着许多牛的形象,所以学者依据这些青铜器就推断出畜牧文化在云南中部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
图片来源:分享团队
玉白顶保护区在很长时期内都有放牧存在,在做绿孔雀调查时,经常听到当地居民说绿孔雀喜欢和牛待在一起,牛活动越多的地方绿孔雀就越喜欢去。不仅在玉溪,几乎在所有云南有绿孔雀分布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都会告诉我“绿孔雀喜欢跟牛在一起”,然而随着野外调查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事实不一定和想象的一样,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来得出结论。
研究行动
对于云南热带、亚热带半湿润地区的绿孔雀栖息地,放牧是否是一种干扰,对绿孔雀的生存有何影响?
设计试验
回到玉白顶保护区,我们放置了30多台红外相机,经过了几轮的回收得到了100多个相机位点,详细记录海拔、坡度、乔木的郁闭度、灌木和草本层的盖度、胸径等生境信息。通过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解释了绿孔雀与家畜在空间上存在的关系、绿孔雀对于环境的偏好以及绿孔雀对于人类设施的响应,探索空间里的环境变量如何影响绿孔雀的生存。同时,我们还利用逃避-追逐模型(AAR)与节律分析,研究绿孔雀是否在时间上回避家畜和绿孔雀在家畜影响下的时间节律,因为许多野生动物为了适应人类的干扰会改变其本身的时间节律。
研究结果
根据物种对于环境变量的响应曲线可以看到,绿孔雀和牛、羊的曲线呈现出正相关,即在牛、羊出现较多的地方,绿孔雀的出现率较高,说明野外调查的结果和我们之前想象的情况基本一致,而在距离道路和居民点越远的地方,绿孔雀的出现率越高;从时间上的分析结果来看,绿孔雀对于牛、羊和人在时间上没有显著的回避。
图片来源:分享团队
根据绿孔雀在牛羊出现情况下的时间节律可以看到,和许多雉类一样,绿孔雀具有明显的晨昏活动,在清晨和傍晚会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活动高峰,红外相机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个结论。基于调查我们能从现象上得出一个结论:玉白顶保护区目前的放牧行为没有影响到绿孔雀的生存,甚至有着积极作用,这背后的具体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关于结论的思考
对于目前发现的放牧行为没有影响到绿孔雀生存的这个结论,我们也尝试分析了以下2个可能的原因:(1)家畜(主要是牛),可能改变(维持)了绿孔雀栖息地的森林结构。通过对当地居民访谈发现,玉白顶保护区的林下是非常空旷的,孔雀作为大型的雉类特别喜欢空旷的区域,家畜的频繁活动可以维持该空旷的状态,以龙陵的小黑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那里曾有很多绿孔雀,有着绿孔雀最喜欢的植被——热带雨林,如今绿孔雀的数量情况却不是很乐观,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作为省级的保护区,当地相关部门很早就实行了严格的保护,建立了围栏,家畜无法进入,导致林下飞机草疯狂生长,影响了绿孔雀的生境。(2)牛屎中丰富的昆虫及其幼虫为绿孔雀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不管是在玉溪还是楚雄,当地的老乡都提到了“绿孔雀喜欢和牛在一起的原因是喜欢吃牛屎里的虫子”。我们听到很多这样的说法,也在红外相机中拍到绿孔雀啄食牛粪的现象,还发现了牛粪中生活着白蚁及其他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多的昆虫幼虫,孔雀在繁殖期过后的换羽期间通常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牛粪中的昆虫幼虫也就成为它们比较重要的食物来源。
图片来源:分享团队
我们从生态学机制背后去思考“为什么孔雀会喜欢跟牛在一起?”时,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家畜填补了历史上消失的野生大型食草类的某些生态功能。通过查阅东南亚关于绿孔雀研究的文献资料发现,许多资料都提到了在东南亚的原生绿孔雀非常喜欢和野牛群混在一起,还有好几种大型有蹄类和绿孔雀有着同一分布,例如印度野牛、爪哇野牛和亚洲水牛等等。
启示
生物多样性恢复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式”,要基于对当地原生的动植物群落与区系的了解和研究。玉白顶保护区之前一直是林场,逐渐才转为自然保护区,因此一直有放牧行为存在。如今很多自然保护区对于放牧是绝对禁止的,但是对于云南中部一些有绿孔雀的区域,我们目前的观点是:放牧会有利于绿孔雀的生境,可以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式”,基于对当地原生的动物群落的了解和研究开展保护工作。
保护措施的制定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系统和保护对象“一地一策”,精准实施。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系统,从热带到寒带,从陆地到海洋,没有任何一项管理措施能够保证适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同样,放牧对于生态系统的作用依然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将一个地方的研究结果和经验复制到另一个地方。
图片来源:分享团队
重视原住民传统生态学知识(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LEK)的作用是很关键的。我最初想要去探索牛和绿孔雀之间的关系就是源于在做绿孔雀栖息地考察时和当地的护林员与老乡的聊天、讨论。他们每天都会去到绿孔雀的栖息地,对栖息地里的一草一木,整个生态系统,甚至是绿孔雀的习性都是非常了解的,他们有着丰富的传统生态学知识。在我们考察和做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对传统生态学知识予以重视,很多时候人们关于保护管理上的一些想法往往都源于这些知识。
相关阅读:你的好朋友是谁?绿孔雀:牛!
--------------------------------------------
本期夜校可在手机端收听完整内容:在本公号的菜单栏,点击【成长社区】—>【登录夜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或在公号名片页点击【服务】,找到【登录夜校】进入【伙伴保护行动坊】版块。
Tips:首次访问,需要先登录质兰成长社区,输入www.izhilan.cn上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查看所有内容。新朋友可以点击注册账号,完成注册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