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 | 当陈旧的鹿角被地衣覆盖,驯鹿就会回来

质兰 质兰公益基金会
2024-09-05

3824字, 10分钟阅读   

在寒冷的北极圈内,因纽特人在此顽强生活,并与自然生息共存。他们以渔猎为生,但从不滥捕;他们与这里的驯鹿一样,应着四季轮回而迁徙移动;他们不仅熟悉自己部落与族群的生活与历史,也深谙与他们休戚相关的其他野生动物的习性与种群变化趋势。由此,因纽特人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本土生态知识体系与生存智慧。

--小编


图1:生活在冰雪天地中的因纽特人©Michael Ferguson


当我还是小男孩时,驯鹿总在我家附近出没。那时长辈们告诉我,到我不得不自己养孩子时,驯鹿会消失不见,而当我老了,它们会再次大量出现。我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的话竟然是真的!
——因纽特长老Abraham Etungat、Lucassie Nutaraluk 和 Etuangat Aksayuk
在加拿大北部纳努特地区的巴芬岛,不同部落的因纽特长老都道出了有关北美驯鹿的类似预言。虽然有些长老已离世,但这些预言仍在因纽特人生活的地区广为流传,平静地诉说着驯鹿与自然、驯鹿与人的奇妙关系。
上世纪10-20年代,也就是这些因纽特长老们还年幼时,他们经历了北美驯鹿的繁盛期。之后的40-50年代,巴芬岛上的驯鹿种群跌入低谷,但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当这些长老们步入耄耋之年,又迎来了相对漫长的驯鹿繁盛期。年迈的长老们预测到世纪之交驯鹿再次经历周期性的衰退。虽然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驯鹿的种群数量仍旧较低,但因纽特人预测,下一个复苏阶段已缓慢开启。

 北极圈内的生灵们 

大约4000年前,因纽特人的祖先凭借着对北极苔原和水域的极强适应能力,从亚洲东北部的边缘,向东跨越白令海峡及北美的苔原地区,来到了北极圈内的巴芬岛,并把这里命名为“奇基塔卢克”(Qikiqtaaluk)。这个加拿大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世界第五大岛,面积超50.7万平方公里(注:比四川省的面积稍大),拥有大片的北极苔原、冰盖、冰川和湖泊。2016年岛上的居民人口约1.84万,因纽特人占78%。

图2:因纽特人大多生活在岛屿沿岸及附近的10个部落中 ©Michael Ferguson

奇基塔卢克拥有非常多样的景观与生态系统。东部的巴芬湾(Baffin Bay)和戴维斯海峡(Davis Strait)拥有北极熊、驯鹿、海豹、独角鲸、白鲸、绒鸭等许多北极生物,它们是因纽特人重要的食物来源与文化基础。横亘在岛屿东部沿岸的长约1650公里的山脉,连同其上的冰盖、冰川及其形成的陡峭峡湾,挡住了来自西部海洋的冷湿空气,使越过高山后往东的风更大、更冷、更干燥。
岛屿西部的低地与东部的高原山地分属不同的生物气候带(Bioclimate zone),景观也截然不同。低地的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其中福克斯盆地(Foxe Basin)的海域拥有当地最大的海象种群,而在沿着盆地东侧分布的大平原(Great Plain of the Koukdjuak)上的广袤而平坦的湿地,除了为燕鸥、海鸥和各类涉禽提供繁殖场所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雪雁繁殖地,每年有175万只、约占全球种群33%的雪雁在此繁殖。
福克斯盆地周围的滨海湿地和大平原,夏季植被茂盛,长着莎草等驯鹿喜食的植物,是它们产仔后重要的栖息地。上世纪70-80年代,曾有数以千计的驯鹿在7月至9月初,从这里游过盆地东侧的两大湖泊,向南前往其求偶地与越冬地。因纽特人把其中一个较大湖泊以环斑海豹之名命名为Natsilik,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湖泊中的海豹是因纽特人与北极熊的重要食物来源。

图3:游过湖面的两头雄性驯鹿©Michael Ferguson


 北美驯鹿与因纽特人

在北极地区,获取野生动物作为食物与营养来源对因纽特人来说至今仍很重要。因此,在这里能获得野生动物来养活家人及部落成员的勇士得到了至高尊重。因纽特人在岛上获取驯鹿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在漫长的岁月里,因纽特人已深谙驯鹿的习性,知道如何与之相处,并把猎取视为一种收获(harvest)。他们还能识别出,生活在岛上高原山地与低海拔地区的驯鹿在身体结构和迁徙行为上的差异。

在驯鹿数量极少的上世纪40年代,因纽特人会坐着狗拉雪橇前往一些隐秘的区域获取驯鹿。根据长辈的说法,当其他大部分地区已无法找到驯鹿时,这些隐秘的角落还会有一些驯鹿出没。这些地点通常很远,有些需要向内陆进发近400公里,往返路程通常要持续一年之久。他们会带着驯鹿的干肉及皮张返回,作为沿海家人们的冬季食物与保暖衣物,因为驯鹿夏季的皮毛对于抵抗严寒至关重要。当然,在驯鹿极度稀缺的年代,因纽特人也有可能根本找不到驯鹿,当没有足够的大型哺乳动物可供猎取时,他们会在夏季捕捉一些小型的鸣禽如雪鹀活下去。

图4:正在迁徙的因纽特家庭。来源:cdn.britannica.com

在驯鹿少的时候还能打到驯鹿是一件令人极为骄傲的事,收获驯鹿也能团结整个部落。正如一位已故的因纽特老人Pauloosie Kilabuk在上世纪80年代说的:“我外出猎到一头驯鹿…会让我和打猎同伴们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让我的父母、孩子、亲戚和朋友们开心,因为他们有时没有驯鹿肉,而我们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分享猎物。驯鹿比海豹更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我的家人和部落团结在一起......部落聚餐如果没有驯鹿哪像样!” 持续收获驯鹿,还能将与驯鹿、其他动物、气候、土壤、植物等的传统本土知识(因纽特人称之为“Qaujimajatuqangit”)传给年轻一代。

 驯鹿种群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北美驯鹿的种群变化周期和因纽特人的寿命大致相当,约为70-90年。部落长老们能根据北美驯鹿的身体变化、分布、种群的迁徙和栖息地的选择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大多数因纽特人都更愿意相信猎人们日复一日的观察结果,而非昂贵的野生动物科学调查,因为他们传统知识的准确性已得到了世代的验证。如果需要的话,这些知识会由猎人们与部落长老们一起修改、验证与更新。因纽特人的传统本土知识也为外界认知驯鹿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提供了线索。

当岛上驯鹿的种群数量达到周期性的高值时,它们会改变其越冬栖息地的植物群落。冬季驯鹿主要以地衣为食,在挖掘雪地中的地衣时,驯鹿会刨掉或破坏地表的其他灌木、草本植物及土壤等,让风雪将其吹到洼地与溪流中。如果驯鹿的种群密度不够高,那么这些维管束植物可能会在广阔的苔原上蔓延,最终阻碍地衣的生长。因此,长远来看,高密度驯鹿所造成的植物多样性的周期性减少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地衣、驯鹿和因纽特人会在漫长的周期内分阶段繁荣,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

图5:游上岸正在甩干身上水的驯鹿©Michael Ferguson

然而,有些因纽特老人也说,长时间驯鹿数量过多,会造成它们的食物——地衣可能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只要时间充裕,驯鹿就会从其他地方迁徙过来,使得种群数量逐渐变多。已故的因纽特老人Geosha Uniuqsaraq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提到:“长辈告诉我,当陈旧的鹿角被地衣覆盖时,驯鹿就会回来。”
此外,岛上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时间内驯鹿的种群数量也不同。正如因纽特长老们所预测的,由于福克斯盆地的植被在上世纪90年代已处于非常糟糕的状态,驯鹿在那里越冬约20年后,集体将越冬地向东迁移了约375公里。在新的越冬地,驯鹿们变得更为膘肥体壮,能透过更坚硬、更厚的雪层啃食到下面丰富的地衣。因纽特人说:“对于驯鹿来说,雪不是问题,长时间内驯鹿数量太多才是”
植被、动物与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让科学家们很难预测气候变化对驯鹿的影响。近几年,岛上残存了约2万年的巴恩斯冰盖(Banes Ice Cap)开始加速融化,这影响到了整体的气候。秋季的积雪变得更厚,伴随的风雪也变得更为猛烈。虽然驯鹿对风雪严寒的适应能力很强,但因纽特长老们明白,当驯鹿种群繁盛且身强体壮时,它们能相对容易地找到食物充沛的地方,但当其数量变得较少或健康状况不佳时,它们对开矿、风电、道路等新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以及不断变化的天气就会变得很脆弱。

图6:北美驯鹿及其幼崽©Michael Ferguson

由于驯鹿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可能会有延迟,而且在不同的食物资源、种群密度、季节性、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和环境条件下,驯鹿的反应也会不同,因此用现代科学手段很难评估开发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而对驯鹿以及北极动物有着更为细致深入了解的因纽特人,在预测北美驯鹿的种群变化趋势及提出的管理措施上,也经常与政府、科学家或开发商们的意见不同。在世纪之交,因纽特长老们依据猎人们提供的信息,预测驯鹿种群将开始下降。当地的民间组织——奇基塔卢克野生动物委员会(以下简称“QWB”)和奇基塔卢克猎人组织(以下简称“HTO”)根据长老们预测到的变化向当地政府发出了警告,并要求政府基于本土传统知识制定针对北美驯鹿的长期管理计划。2004-2005年,当地政府、QWB及HTO共同举办了针对岛屿南部驯鹿的研讨会,并制定了未来15年的驯鹿种群管理计划。与此同时,针对该岛北部驯鹿种群的研讨会也开始筹备。然而,最终北部种群的研讨会搁浅,南部种群的管理计划也没有得到实施。

在北美驯鹿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上,我们看到了因纽特人与加拿大政府间的张力,但这些张力并非难以逾越。下一期的保护地专栏,我们将继续留在这个岛上,深入了解这里的因纽特人与民间组织如何与政府互动,并共同合作以持续推动岛上的人与驯鹿等动植物及环境和谐共处的。

翻译:王军燕
主编:郭慧 张颖溢

文章主要编译自:ICCA Consortium. 2021. Territories of Life: 2021 Report. ICCA Consortium: worldwide. Available at:report.territoriesoflife.org ISBN 978-2-9701386-3-1.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nada_2006_Census

关注本系列文章,与我们一同探索内生在地的保护力量。跟随下方视频,一同走进世界各地的社区保护地。



社区保护地专栏是质兰基金会连同美境自然、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熊猫乡土绿色发展中心、北美小象君、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雪境、北京富群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国大会(CBD COP 15)准备的系列文章,详细介绍与社区保护地相关的概念及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希望为从事生态保护的工作者、爱好者及决策者提供一个全新的社区视角,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社区保护地在自然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对国内社区保护地的政策与法律的认可。

联合发布: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质兰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