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13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 质兰公益基金会
2024-08-29


质兰基金会第13期项目征集于2022年4月1日8:00正式启动,4月30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26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8个项目进入初审,7个项目进入终审,最终5个项目获得资助同时,有3个项目获得第二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1个项目获得第三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第13期总资助金额为899,769.2元。质兰所有资助项目的进展可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质兰基金会官网-项目信息页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


第13期

项目入选理由

01_青岛市近海小型生计渔业可持续发展
入选理由:

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市有超过800公里的海岸线,其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暖温带浅海生态系统,生活着多种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这里的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渔业发达,仍有许多渔村以小型生计渔业为生。然而,青岛近海的小型生计渔业常用的渔具和捕捞方法,对许多海洋动物的生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如底拖网作业对莫氏海马和松江鲈的兼捕、流刺网和定置网对东亚江豚的兼捕。


此外,多种网具对幼杂鱼的低选择性捕捞等行为也威胁到了近海区域整体的生物多样性,过度攫取也使渔业资源已处于衰退状态。目前就青岛的近海渔业,尤其是小型生计渔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而言,仍缺乏整体和科学地了解与评估,更无推动其可持续转型的有效方案。


本项目拟在三年内在青岛崂山区、黄岛区和城阳区,基于自身及当地合作伙伴已有的工作基础、通过开展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活动,动员2-3个存在濒危物种、保护物种或幼杂鱼兼捕问题且有意愿改变现有渔业生产方式的代表性社区,制定可行的行动方案,合作开展现有小型生计渔业现状的调查,评估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并共同探索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小型生计渔业的发展路径。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西藏墨脱地区野生无刺蜂的资源调查和可持续利用

入选理由:

目前世界上已有记录的膜翅目蜜蜂科麦蜂族无刺蜂属的500多种无刺蜂,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授粉昆虫,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为人类提供着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无刺蜂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台湾、云南、广西等地,许多树栖的无刺蜂种类依赖天然林生存,因此容易受到生境丧失、人为干扰(如破坏式毁巢取蜜)、外来种入侵、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同时也是西藏海拔最低,气候最温和,雨量最充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这里有独特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并存的典型立体气候带,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在这里发现的喜马鳞无刺蜂,为我国新记录种,也是我国首次在西藏地区发现的无刺蜂。

由于当地的无刺蜂种类、分布和资源量还未有过系统的调查,当地社区也有使用蜂资源的历史和养蜂的意愿,本项目计划在三年内通过实地调查掌握该地区无刺蜂的种类、分布、生存和利用现状,了解其传粉网络,并在达木乡和背崩乡开展试点工作,收集整理当地相关的传统知识,推动当地社区有效保护当地的传粉网络并可持续地利用野生蜂资源。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3_以黄花绿绒蒿为代表的碧罗雪山高海拔濒危植物的调查与保护
入选理由:
中国的横断山脉由于其复杂的南北纵向高山峡谷地貌、丰富的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了多样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与自然景观,从而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位于横断山脉碧罗雪山东坡的南姐洛地区,从澜沧江河谷到高山之巅有着独特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从低山的灌丛到中山区的针阔混交林,再到山地针叶林和杜鹃灌丛,直至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流石滩,植被多样、景色绚丽。南姐洛的高山草甸及流石滩上生长着包括黄花绿绒蒿、滇西绿绒蒿、棉头雪兔子等在内的众多濒危植物,其中黄花绿绒蒿为我国特有种,该物种在1934年被科学家发现命名后一直难觅其踪,直到2018年才被重现发现。
2016年南姐洛开始发展高山旅游,这使得原来人迹罕至、极为脆弱的高山草甸和流石滩生态系统也面临踩踏、采摘和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的干扰。本项目拟通过野外调查和年度监测,进一步掌握项目地的高海拔区域内濒危植物的分布、数量、生长状况和受威胁状况,并联合多方共同推动该地区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对濒危植物及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4_基于自然的科尔沁东北部疏林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行动
入选理由: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东北平原的西部、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东延交叉的三角地带,与内蒙古高原东部紧密衔接,其主体为西辽河下游干支流沿岸的冲积平原。这里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植被茂盛的草场。从汉以后到契丹建立辽之间的数百年间,科尔沁相继生活着匈奴、乌恒、鲜卑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辽宋时期,科尔沁出现了沙化的现象。尤其是辽代初期,大批汉民北迁,利用科尔沁肥沃的土地进行开荒垦殖。辽代晚期到金,随着开垦面积的增大,科尔沁沙化面积日益扩大。元代科尔沁基本变成蒙古人的牧场,草地因人烟稀少而逐渐恢复。清朝初期成为皇家围场后出现“长林风草”的优质牧场。清末民初,大批河北、山东、辽宁移民在此开垦落户,农牧交错带和沙化再次出现。建国以后科尔沁曾大力发展农业,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沙地治理工程,如今每年的治理面积也大于沙化面积,但这里仍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地。
本项目地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北缘的吉林通榆县,其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的榆树疏林草原。项目团队从2000年起就在当地探索以自然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恢复行动,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本项目计划在三年里,总结过去22年里在同发牧场将100公顷流动沙丘自然恢复成生长有6处野生榆树群落且有甘草、草苁蓉在内的184种野生植物的草原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评估其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效益,编制植被恢复操作手册,并在此基础上,将恢复行动与经验拓展到新的项目地——包拉温都,并与周边社区、当地政府部门等各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制定和实施可行的、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恢复计划。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创新性和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5_阿尔泰山南麓黄胸鹀繁殖栖息地的监测和保护项目
入选理由:
黄胸鹀俗称禾花雀,是一个典型的因人类过度利用而濒危的物种,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也是IUCN极度濒危(CR)物种。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南麓的青河县境内,每年5-6月黄胸鹀指名亚种会迁飞到小青河流域、大青河流域及查干郭勒河流域内,在以传统漫灌方式种植的大面积的麦田内繁育生息。这里的黄胸鹀虽不面临捕猎的威胁,但近年来由于推行节水灌溉和集约化种植高价值的向日葵等经济作物,黄胸鹀高度适应与依赖的麦田生境快速且大面积地减少。项目团队在过去几年的监测中发现,由于改用滴灌方式种植小麦或向日葵,大青河流域内已难觅黄胸鹀的踪迹;查干郭勒河流域在2020年繁殖季共监测到189对黄胸鹀,2021年却由于改种向日葵,农田内已无黄胸鹀繁殖,只在水库边的高草灌丛中观察到4对,2022年该流域虽又种植回小麦,但已全部改为滴灌种植;小青河流域内今年虽在河谷地带仍保留有小部分传统种植的麦田,但整体趋势是更多的麦田将要改为滴灌种植。

本项目拟在三年内持续监测青河县境内黄胸鹀的繁殖和栖息地状况,以了解繁殖地内农业种植种类和方式的改变对该物种的影响。此外,项目团队还将在小青河流域内与当地林草局、地方政府、社区、农户、NGO与企业共同合作,探索有机小麦农产品和观鸟旅游的开发,以市场手段来鼓励农户保持传统的小麦种植方式,为黄胸鹀保留部分繁殖地,并探索可能的既节水又能为黄胸鹀提供繁殖地的农业种植和管理模式。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

第2执行年项目


01_山东省南四湖以青头潜鸭为代表的水鸟群落监测与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团队联合保护区、当地的观鸟协会、摄影协会和志愿者团体,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共开展了21次青头潜鸭繁殖期的调查、8次越冬期的调查和11次水鸟迁徙季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南四湖是青头潜鸭重要的越冬栖息地,越冬种群在500只左右,主要分布于南阳湖、独山湖和昭阳湖,少量分布于微山湖和太白湖;青头潜鸭在南阳湖有繁殖种群,项目团队首次观察记录到由青头潜鸭与白眼潜鸭组建的一个繁殖家庭群;青头潜鸭在生境选择上偏好抛荒鱼塘,保护区内有大量的抛荒鱼塘正处在自然恢复中,有可能成为青头潜鸭重要的繁殖地;在南四湖越冬的水鸟群落中,白骨顶等秧鸡类占绝对优势,数量超5万只,红嘴鸥和鸊鷉类常见,天鹅和雁类偶见,河鸭类以绿头鸭等常见种为主,总量近2万只,主要分布在太白湖、南阳湖、独山湖和昭阳湖,潜鸭类主要分布在独山湖和昭阳湖,总量近4000只,普通鸬鹚分布于上级湖,近2000只。
项目团队还初步掌握了青头潜鸭的繁殖栖息地特征及越冬水鸟面临的主要威胁,编制了用于志愿者培训的《青头潜鸭越冬期识别手册》和《青头潜鸭辨识指南》,协助保护区开展了清理渔网、设置隔离网和公众宣传等保护行动,并协助保护区申请到了开展青头潜鸭栖息地恢复的专项保护资金,在当地提升了公众对南四湖作为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的认知及认可度。
项目拟在第二个执行年中,优化调查方法和数据质量,联合各方继续开展南四湖抛荒鱼塘越冬水鸟和南阳湖青头潜鸭繁殖种群的分布、数量和威胁的监测,掌握其动态变化情况;与保护区管理部门深入合作,为保护区开展青头潜鸭栖息地恢复示范项目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加深与保护区、NGO和志愿者团体的合作,通过开展联合巡护、科普宣传、展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完善当地的保护网络,提升青头潜鸭作为南四湖旗舰物种的社会影响力。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海南岛海草床监测、自然教育及联合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在第一个执行年里,由一家科研机构与两家NGO共同组成的项目团队,通过招募和培训公民科学家对海南会文湿地海草的种类、分布、生长现状、旱雨两季的变化及威胁开展了监测,并参与了在东寨港开展的贝克喜盐草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会文公民科学海草监测调查》和《东寨港贝克喜盐草分布现状与面临的主要威胁》两份科学报告。
此外,团队成员共同走入当地中小学、以讲课、线下公众讲座、线上直播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科普、自然教育和保护宣传工作,并探索设计开发了第一版针对低幼儿童、小学和中学生的自然教育课件、教案和配套教学具。
项目团队还从科学维度、公众参与维度、社会、生态和经济维度对第一年所开展的公民科学监测活动进行了分析与评估,讨论了在海南岛用公民科学的手段来监测和保护海草床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多元化志愿者队伍、制定志愿者长期维护与激励机制、促进数据在科学研究与保护决策中的应用、优化科研机构与民间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等下一步具体的行动建议。团队还把相关的经验总结纳入了即将出版的《海草床公民监测指南》中。这些探索性的工作有助于团队识别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聚焦下一步的目标和工作重点,为未来几年进一步有效推动以公民科学的手段来监测与保护海南岛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项目拟在第二个执行年,聚焦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的复合型热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会文湿地,组织和培训志愿者设计和实施适合公众参与的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护项目;在第一年已识别的主要威胁——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及耙螺耙贝的基础上,与在地社区合作,以公民科学的方式进一步调查、量化和分析威胁及其根源;通过优化自然教育课程并开展社区自然教育活动,提升当地社区和公众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价值和面临威胁的认知;根据会文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变化而探索建立公众可参与的威胁预警机制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3_四川岷山林沙锥种群现状及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与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里,通过7轮样线调查、26台自动录音机91天的鸣声计数,掌握了项目地内林沙锥分布的三个主要区域,初步估计数量为15对左右;通过在繁殖地布设34个利用样方、25个对照样方、19个觅食样方,收集了栖息地的20种环境变量及土壤动物信息,初步掌握了繁殖期内林沙锥的生境偏好、巢址选择、天敌、窝卵数和行为节律等信息;通过为7只林沙锥开展环志和卫星跟踪,首次获得了该神秘物种的秋季迁徙规律,并结合卫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初步掌握了该物种在部分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的栖息地特征等信息。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该物种长期以来在生态学、生物学上的关键信息空白,而且项目团队已完成相关科研论文初稿及相关学术报告,这为进一步对该物种开展深入的研究及保护奠定了扎实且重要的基础。


此外,本项目还与国内外的高校、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当地社区、国内和地方的非政府组织与基金会建立了广泛且有创新性的合作关系,并与合作网络成员一起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媒体宣传和科普知识传播,显著提升了当地社区及公众对该物种的认知,还撬动了当地林业部门投入资金开展对林沙锥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第二个执行年,团队拟在雪宝顶项目地优化调查方法,对2022年度林沙锥繁殖种群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持续监测,并通过新布设的红外相机进一步研究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团队还将继续通过环志、卫星跟踪、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积累更多的林沙锥年度迁徙样本,以期掌握更多该物种在非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迁徙规律。此外,为了解林沙锥在岷山-横断山脉的分布和种群数量,团队将联合网络成员,发动更多志愿者参与关键人物访谈和野外调查,寻找项目地外的林沙锥繁殖种群。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

第3执行年项目

01_连云港兴庄、青口和临洪河口水鸟调查、监测和栖息地评估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2021年项目团队克服了疫情对野外工作造成的巨大挑战,完成了连云港河口湿地迁徙水鸟种类、数量、栖息地和威胁的全年监测工作,加深了对其物种组成、迁飞种群的变化趋势以及半蹼鹬、黑尾塍鹬、斑尾塍鹬、小青脚鹬等重要鸟种的栖息地利用规律和威胁的了解。在监测结果中,最大的亮点是在兴庄、青口和临洪河口记录到了2.7万多只春季北迁的半蹼鹬,其种群数量首次超出了过去全球记录和估计的2.3万只。这不仅再一次证实了连云港的滨海湿地是该物种最为重要的北迁停歇地和能量补充站,也表明其栖息地若进一步丧失,可能也是这种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特有种的“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此外,项目还与其他科研团队与NGO共同合作,积极为法院审理自然之友对当地蓝色海湾工程建设项目的公益诉讼案件,提供所需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的相关科学数据。项目还在连云港新增了一处可用于社区自然教育和保护宣传的半蹼鹬教室,首次开展了半蹼鹬绘画比赛,并利用360度监控摄像开展水鸟高潮停歇地日常威胁的观测和线上传播工作,结合线上各类自媒体的宣传工作,极大提升了公众对连云港河口湿地的社会和生态价值的认知程度和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在第三个执行年中,项目将继续开展迁徙水鸟的月度监测工作,记录项目地内重点关注种类(半蹼鹬、黑尾塍鹬、斑尾塍鹬、小青脚鹬和尖尾滨鹬)在高潮期的数量及其高潮停歇地的情况。团队还将重点尝试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定点拍摄、旗标记录和卫星跟踪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这些重点水鸟及栖息地所面临的各类威胁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估,并提出可落地的保护建议。最后项目将综合三个执行年里所掌握的水鸟种群、栖息地和威胁数据,发布新一期的连云港水鸟调查报告,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媒体宣传、展览、教案教具的开发和举办研讨会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关键利益群体加深对项目地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可与支持。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7月1日-2022年7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
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
本篇文章头图版权@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质兰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