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质兰基金会第12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 质兰公益基金会
2024-08-29


质兰基金会第12期项目征集于2022年1月1日8:00正式启动,1月28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28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9个项目进入初审,6个项目进入终审,最终4个项目获得资助同时,有4个项目获得连续资助:其中2个项目完成第1期项目实施,获得了第2期资助;2个项目完成第2期项目实施,获得第3期资助。第12期总资助金额为809,978元。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


第12期

项目入选理由

01_连云港水鸟食物资源和活动区域监测研究
入选理由:

江苏连云港市的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上鸻鹬类水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国际鸟盟认定的国际重要鸟区。2008-2018年的调查显示,在这里记录到的43种鸻鹬类中,22种的种群数量均超过了其迁飞区种群总数量的1%,其中许多都是全球或国内受威胁或受保护的物种,例如半蹼鹬、大滨鹬、小青脚鹬、大杓鹬等。连云港的兴庄河口、临洪河口和青口河口是鸻鹬类主要的觅食地,而河口附近的水产养殖塘则是其重要的高潮停歇地。2003至2018年间连云港已丧失了27%的潮间带湿地,如今仍在建设中的“蓝色海湾”项目则使得鸻鹬类水鸟所依赖的滨海湿地遭受进一步的丧失、污染等威胁。


本项目团队在2021年实施的紧急项目,已在秋季迁徙季调查了临洪河口和青口河口的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种类和生物量,为评估“蓝色海湾”项目的生态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本底信息。然而,科学评估工程建设项目对鸻鹬类水鸟的影响并制定可行的缓解或补偿方案,还需要开展长期的科学监测,尤其是鸻鹬类更集中的春季迁徙季的底栖生物种类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及水鸟重点活动区域的变化情况。


本项目拟在接下来的三个执行年内,通过春季迁徙季底栖生物监测及为水鸟佩戴追踪器,就工程建设项目对当地底栖动物以及水鸟活动区域的阶段性影响进行科学评估,拿出研究成果和阶段性评估报告。本项目还将与质兰已资助的《连云港兴庄、青口和临洪河口水鸟调查、监测和栖息地评估》项目形成合力,为回答为何半蹼鹬的觅食区域集中在青口河口和临洪河口以及为何半蹼鹬在迁徙时会选择集中在连云港停歇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以萤火虫为指示物种的森林土壤健康评价与保护探索

入选理由:

地球上约四分之一的物种都栖息于土壤中。土壤不仅起着有机物分解、营养循环等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而且还调节着地上的系统多样性和功能,为人类提供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抗病原体、支持粮食生产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土壤健康或土壤质量是指维持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持续能力。由于缺乏关注和研究等原因,土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在自然保护中往往不被重视,而以往的土壤健康评价和修复措施,多聚焦在土壤的理化指标和提升生产力上,极少考虑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指标及其恢复。

萤火虫是昆虫纲鞘翅目萤科甲虫的俗称,也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著名的发光昆虫,依其生活环境可分为陆栖和水栖两大类。其中陆栖萤火虫一年才能完成一个世代,其幼虫阶段占整个生活史时间的四分之三以上(近9个月)。陆栖萤火虫的幼虫主要栖息在遮蔽度高、草木植被茂密、相对湿度高的土壤及地表腐殖质中,以捕食蜗牛、蚯蚓、蛞蝓等软体动物为主,对环境变化敏感,因此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

西双版纳州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萤火虫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半个世纪以来,版纳地区大量的热带雨林被转化为橡胶林等经济林和农业用地,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萤火虫的栖息地也因土地利用的变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人工夜间光源的增多等因素而大量丧失,其种类和数量也同样大幅减少,其中一些稀有种类如扁萤属萤火虫,其相关研究可能尚未开展就已消失了。

本项目选择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及周边典型社区中的经济林、疏林开阔地、次生林及热带雨林这四类森林及土壤,探索将萤火虫的多样性和数量作为森林土壤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土壤本身的理化指标外加入相关的生态指标,建立综合性的森林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并通过该体系进一步探索可行的土壤健康管理措施。项目拟通过与版纳植物园多年已开展的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活动相结合,在版纳植物园和试点社区内,进一步探索并推广森林保护、土壤健康恢复和萤火虫旅游相结合的综合立体保护的模式。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创新性和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图片版权:朱仁斌


03_海南岛鲸豚搁浅响应网络建设
入选理由:
鲸豚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关键类群,鲸豚搁浅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全球现象之一。尽管鲸豚搁浅的原因非常复杂、活体救助的难度很大,但快速汇报和响应、对可能存活的个体及时开展科学有效的救助、对死亡个体进行解剖以了解死亡原因、以及开展长期和系统的鲸豚搁浅及处理情况的监测,无论对于科学研究还是保护管理而言都极为重要。搁浅资料如物种出没记录、相对丰度、多样性、生存威胁等可为了解这些海洋鲸豚类的生物和生态学、生存和受威胁状况提供丰富的信息。尤其是对于其中的珍稀濒危物种而言,搁浅资料和信息经常是研究它们的重要甚至唯一的可靠来源。我国沿岸鲸豚搁浅频发,但目前仅少数地区(如香港、台湾、海南)有响应行动。海南位于南海腹地,搁浅记录到近20种鲸豚,虽然自2012年起,项目团队利用地缘和平台优势,已开展了监测鲸豚搁浅情况、开展搁浅救助、建立海南鲸类搁浅专业数据库等多项工作。然而,要想对鲸豚搁浅事件进行科学、系统和高效的响应和研究,仍需整合多方力量,共建响应网络,并逐步提升网络的响应、救助和研究能力。

本项目拟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之上,联合相关的民间团体、公益组织、企业、政府部门和志愿者,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初步建成一个目标明确、组成多元、分工合理、有一定应急响应能力的“海南鲸豚搁浅响应网络”,制定出网络建设的行动计划。之后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持续开展搁浅鲸豚的救助和记录工作,加深网络成员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提升网络成员的专业能力,开展公众和渔民的宣传,完善搁浅数据的收集、分析、研究和公开等活动,从而不断提升本网络的响应能力和成效。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4_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变化对大鸨越冬栖息地的影响评价和管护措施探索
入选理由:
大鸨是鸨形目鸨科的一种大型地栖鸟类,是世界上体型和重量最大的候鸟,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有两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的分布范围横跨欧亚大陆、种群数量较多,而dybowskii亚种分布相对狭窄,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且还处于持续下降趋势中。该亚种在蒙古、俄罗斯东南部和中国东北部繁殖,冬季则迁徙至中国的北部和中部地区越冬,主要栖息于大型河流、水库周边开阔的麦地、收获后的农田和荒地,以麦苗、花生、大豆、油菜和少量昆虫为食,是一种典型依赖农田越冬的鸟类。土地利用的变化、种植种类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可能直接导致大鸨越冬栖息地的丧失或质量的下降。

本项目拟在三个执行年内,选择越冬地北部的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部的河南新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比对过去五十年内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其对大鸨适宜栖息地的影响,并通过社区访谈,分析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项目将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通过与社区、保护区共同讨论制定和实施保护行动计划,从而探求保护区管理为主体、社区农牧民共同参与的大鸨越冬地的长效保护机制。项目还拟通过这两个项目地的探索与实践,将相关经验推广至整个大鸨dybowskii亚种的越冬地,从整体上推动农田的经营与管理能充分考虑大鸨的需求,从而为大鸨保留更多适宜的越冬栖息地。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

第2执行年项目


01_北黄海濒危大滨鹬数量动态、食物变化、能量积累研究及人-鸟和谐的绿色发展模式探索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在2021年大滨鹬春季北迁期,本项目通过6次大滨鹬种群数量监测、3次固定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密度监测和182段取食视频的食物摄入速率监测结果发现,在鸭绿江口湿地,大滨鹬的种群数量仍显著低于2011-2012年,其可利用食物与2014-2020年的数据基本持平,与食物丰富的2011-2012年相比没有显著的恢复。依据过去对大滨鹬迁飞至繁殖地所需能量和摄入食物的科学估算,本年度大滨鹬的食物可利用性仍然较低,仍面临食物匮乏的窘境。

此外,项目发现渔民为捕捉虾姑所设置的丝网,对鸻鹬类水鸟有严重的生命威胁。项目团队发现被丝网伤害甚至致死的水鸟达到了21种507只,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和环志个体。可喜的是项目通过社区教育,使62名渔民主动或参与救助了36只斑尾塍鹬、33只大滨鹬及6只黑腹滨鹬。项目通过在社区投苗养殖区对渔民燃放鞭炮驱赶水鸟的行为和投苗情况的研究发现,渔民改变在滩涂上投放四角蛤蜊的大小和投苗时间的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渔民的损失、减少鞭炮的数量和对大滨鹬的能量积累速率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渔民养殖活动与水鸟保护之间的冲突,还需要寻找其他有效的能促进人鸟共存的措施。以上这些监测、研究与保护工作扎实有成效,不仅回答了许多保护中实际面临的问题,还为下一步的研究和保护行动确定了方向。

在第二个项目执行年,项目除继续在大滨鹬春季北迁期对种群数量、底栖动物及食物摄入速率进行年度监测外,还将对整个项目地丝网的数量及其对水鸟的影响进行定量的研究,以评估这种渔业行为整体上对迁徙水鸟的危害程度,并试验在丝网上悬挂标记物的方式能否有效减缓对水鸟的伤害。项目还将继续鼓励社区渔民参与水鸟的救助与保护。此外,由于项目地大滨鹬喜食的光滑河蓝蛤现有的种群密度不到2011-2012年食物丰富期的5%,因此,项目还将通过在试点区域进行光滑河蓝蛤的增殖放流实验和监测研究,试图寻找大滨鹬食物减少的原因及可能的栖息地恢复措施。所有这些活动都将对项目地滨海湿地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大鲵现状调查与保护管理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对张家界大鲵国家级保护区内历史上有大鲵分布的32个位点进行了扎实认真的实地调查,共在野外5个地点观察记录到大鲵12尾,确认出苗点1个。通过创新性的大鲵种群存在概率估算,识别出了4个最为重要的大鲵栖息地,并对其主要受胁因素进行了分析。该结果填补了2008年以来的相关野外调查数据的空白。此外,项目还对栖息地周边社区村民进行了访谈,共收集160份有效问卷,对周边社区的保护意识进行了探究。项目团队不仅通过科学论文与专著公布了调查结果,还通过媒体向公众宣传了大鲵保护的现状和需求。

第二个执行年,项目拟在4个已识别的重要栖息地内开展更详细的种群现状和冬季出苗繁殖状况的调查,并首次尝试使用环境DNA取样和分析方法,对该辅助调查的可行性进行探索。与此同时,项目将通过多渠道收集的野生样本和人工放流样本的遗传组成和多样性分析,从遗传角度对大鲵人工放流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估。项目还将对前期保护区内开展的人工放流情况进行系统地梳理,结合评估结果,与保护区管理部门一起合作制定出合理和可行的大鲵人工放流遗传管理方案,为下一阶段制定大鲵保护行动计划打下基础。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

第3执行年项目

01_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金斑喙凤蝶的观测、研究与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找到了金斑喙凤蝶的16只成虫、15枚卵和1条幼虫,积累了共计100天的生活史观察数据,绘制了保护区内寄主植物——金叶含笑的野外分布图,并通过样方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寄主植物的野外生长和自然更新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项目撬动保护区投资完成了金斑喙凤蝶研究基地的初步建设,积累了更丰富的人工驯养繁殖经验,拍摄了野外成虫飞翔停息、野外卵状态、幼虫吃蜕皮和叶片、化蛹等生活史的影像,编制了《井冈山野外蝴蝶识别手册》,设计了蝴蝶保护宣传展板和墙面宣传牌,并确定了野外自然教育导赏路线、人员分工及内容,这些工作均为保护区下一步加强蝴蝶的保护和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项目连续两期的实施,不仅总结出树冠观测法、过筛寻虫法和盆景饲养法等研究方法,而且已撬动保护区从无到有、投入人力和物力开展金斑喙凤蝶的科学研究及以蝴蝶为特色的自然教育。2022年保护区继续投入项目资金支持研究基地及相关的科研工作,还为本项目配备了新的、年轻的研究力量。

在第三个执行年,项目除继续开展金斑喙凤蝶的野外观测和提升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外,还拟在全国招募蝴蝶爱好者和研究者,举办金斑喙凤蝶专项志愿者科考营,对该物种进行更深入的野外观察和研究,并邀请国内蝶类和生态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对本次专项科考营进行指导。项目团队还将和科考营成员、专家和保护区一起,举办金斑喙凤蝶研究和保护研讨会,总结团队十多年来金斑喙凤蝶的观测研究方法、经验与成果,并制定出未来3-5年内保护区金斑喙凤蝶的研究和保护行动计划。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陇东南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建设项目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期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在2021年4月组建了甘肃省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56位来自保护区、林场、大专院校和NGO等相关单位的成员加入了网络。为了加强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项目编印发布了3期秦岭细鳞鲑保护工作通讯,还组织了一次野外考察活动,带领成员考察了张家川、华亭、陇县、桃花沟等地的秦岭细鳞鲑栖息地和人工繁育站,并就物种的生态习性、种群监测方法、河流的连通性、产卵场等栖息地的保护管理现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与讨论,提升了网络成员对该物种及其保护需求的认识,也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意愿。此外,在项目的推动下,东岔林场桃花沟管护站开始将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的巡护纳入日常巡护工作,网络成员也探索了水下摄像、蹲守瀑布等种群监测手段。

进入第三个执行年,项目拟在“林水一体化”保护理念的指导下,继续推动甘肃省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提升成员的保护意愿与能力、并支持成员之间联合开展保护行动。除继续发布保护工作通讯、组织和维护网络的日常交流以及开展能力建设活动外,保护网络的成员将首次以流经甘陕两地的麻庵河为例,尝试对该河流的连通性进行科学评估,尤其是评估废弃水坝对连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是否以及如何设计栖息地修复或连通工程(如鱼梯)方案。此外,项目还将推动更多网络成员开展以减少非法捕捞等威胁为目的的巡护活动,支持多个成员继续探索简易有效的种群和威胁监测方法、产卵场调查方法。随着对秦岭细鳞鲑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项目还将在总结已有各类保护行动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支持网络成员对已制定的秦岭细鳞鲑保护行动计划进行更新,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保护行动。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4月1日-2021年4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
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
本篇文章头图版权@青岛市观鸟协会于涛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质兰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