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兰基金会第10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质兰基金会第10期项目征集于2021年7月1日8:00正式启动,7月31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23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8个项目进入初审,7个项目进入终审,最终4个项目获得资助。同时,另有5个项目,顺利完成了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成功获得第二年的连续资助。
同时,7月份因连云港临洪河口附近开展的“蓝色海湾”工程的施工区域与半蹼鹬的觅食区域高度重合,施工可能会对周边滩涂及底栖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威胁到半蹼鹬的食物供应和生存。南方科技大学蔡志扬博士提起紧急项目申请,并经质兰理事会审批,《连云港半蹼鹬觅食区域滩涂食物情况基底调查》项目得到资助,质兰也正式开放紧急项目的申请通道。第10期总资助金额为1,042,893.6元。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
中华白海豚为IUCN全球易危(VU)物种,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以及温带的近岸海域、咸淡水河口、红树林及岛屿周边海域。虽然该物种的分布范围较广,但面临渔业活动、港口建设、近岸养殖、陆源/海洋污染、观豚旅游、海洋交通等诸多威胁,其整体数量据IUCN推测仍在持续减少中,许多小种群因数量稀少,潜在灭绝风险很高。我国是全世界白海豚分布数量最多的国家,除珠江口和湛江雷州湾的种群数量较大外,其余分布在厦门湾海域、粤东海域以及广西三娘湾、沙田海域以及海南等海域的种群数量均较小,而且中国境内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也同样面临着栖息地丧失、栖息地质量下降以及种群衰减等严峻挑战。尽管过去十多年该物种的研究已有显著增加,但由于不同种群的研究程度差异悬殊,科研与公众认知之间还存在信息壁垒,因此,公众与管理决策者对该物种整体的生存现状及面临的威胁仍缺乏了解。
本项目拟综合各类已发表的中华白海豚研究数据,以文献资料为主,辅以野外调查数据,通过面向公众的数据平台持续跟踪并呈现国内中华白海豚整体的种群变化趋势、面临的威胁及保护现状,并通过照片识别数据云平台鼓励公众、管理者、研究者、渔民、观豚爱好者等参与种群数量和威胁的监测,在科研、物种保护和公众参与之间搭建桥梁。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阿夏自然保护区旺藏管护片区林麝保护现状评估和能力提升
入选理由:
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岷山山系北麓,白龙江上中游南岸。保护区成立于2004年,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本项目所在的旺藏管护片区总面积约200km2,除拥有大熊猫、黑熊、狼、赤狐、黄喉貂和豹猫等丰富的食肉动物外,还有林麝、马麝、毛冠鹿、狍、四川羚牛、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等丰富多样的野生有蹄类。本项目拟了解项目地内林麝种群自1998年以来的时空分布和相对多度的变化,掌握该物种的种群和威胁现状及变化趋势,评估林麝的保护现状,制定阿夏自然保护区林麝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并纳入保护区总体管理计划,提升保护区的管护能力。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入选理由:
冠头岭位于广西北海市,为三面环海的山岭,是东亚-澳大利西亚猛禽迁徙路线上的一个重要通道。每年秋季记录到的过境日行性猛禽上万只,种类多达31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2011年起,当地的公益组织就动员护鸟志愿者、观鸟和拍鸟爱好者,联合执法部门和旅游部门等,每年秋季在冠头岭开展迁徙猛禽的巡护、监测、鸟赛和公众宣传教育活动,使日间打鸟枪声和盗猎行为显著减少。
为了从根源上有效杜绝对猛禽的盗猎,本项目除开展日间常规性的监测和巡护外,还拟通过增加日间监测点,来应对盗猎点向外围转移的新情况;通过新增夜间巡护来应对过去由于人力不足而无法兼顾的夜间盗猎停歇猛禽的行为。项目还计划进入到冠头岭周边的两个社区,探索”堵“与”疏“的结合方式,与村民、商铺、旅游部门等一起寻找将迁徙猛禽发展为冠头岭的生态旅游名片、将盗猎者转化成护鸟者的有效方式,使迁徙猛禽保护成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项目由在地团队设计,建立在过去十多年扎实有效的工作基础之上,提出的新保护策略直接针对根源性问题、切实可行,有望突破现有瓶颈,进一步提升保护成效和社会价值。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4_人类干扰下金顶齿突蟾种群调查、栖息地评估及保护
入选理由:
金顶齿突蟾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仅分布于四川的高海拔山地溪流中。该物种由于现有分布区狭窄、栖息地面积急剧减少、种群数量稀少等原因,被IUCN列为濒危(EN)物种。由于金顶齿突蟾的生境较为特殊,对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十分敏感,因此,其受威胁状况亟待更新与评估。2020-2021年在质兰的资助下,团队已在瓦屋山保护区和峨眉山景区找到了该物种,并对其分布、数量、种群变化趋势、栖息地微生境和人为干扰因子等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项目还培训了当地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并开展了科普活动来提升保护区的能力与公众的保护意识。本次重新申请的项目,除在瓦屋山和峨眉山对现有种群、栖息地和威胁因子开展持续监测外,还拟重点在汶川地区找寻该物种,调查和分析其栖息地的现状和威胁,以全面掌握该物种在历史分布区内的种群、威胁与保护现状。项目还将与保护区合作,通过培训、科普、监测、威胁减缓等活动,提升相关保护地管理部门对该物种的保护管理能力。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1_连云港半蹼鹬觅食区域滩涂食物情况基底调查
入选理由:
江苏连云港市的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上候鸟最为重要的中途停歇地之一。这里共记录到43种鸻鹬类,其中有22种超过了其迁飞区种群总数量的 1%,而该迁飞区特有的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无论北迁还是南迁,都会在连云港大规模聚集。在过去两年连云港的春季水鸟调查中,分别记录到22400和27000多只半蹼鹬,占其全球已知种群数量的97.5%和118%。
半蹼鹬在迁徙过程中高度依赖连云港的临洪河口和青口河口滩涂来觅食补充能量,但近期“蓝色海湾”工程已开始在临洪河口附近施工,其施工区域与半蹼鹬的觅食区域高度重合。此工程不仅会破坏施工区内的栖息地,且极可能会对施工区周边的滩涂及底栖生物也产生极大影响,从而威胁到半蹼鹬整体的食物供应和生存。
由于连云港缺乏滨海湿地底栖生物的基础数据,尚不清楚半蹼鹬在迁徙季节为何会选择集中在连云港停歇,也不清楚为何其觅食区域会集中在青口河口和临洪河口。因此,在工程建设刚开始之际,在候鸟停歇期对半蹼鹬觅食滩涂开展其潜在食物的调查,明确滩涂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并通过与周边的滩涂情况进行比较以掌握半蹼鹬的分布特征,就显得尤为关键且迫在眉睫。
由于本项目能真实地反应鸻鹬类利用的底栖生物的情况,填补青口-临洪河口底栖数据的空白,为解答半蹼鹬迁徙停歇的分布特征带来重要启示,为日后评估工程开发对潮间带和候鸟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也为连云港的候鸟保护事业及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项目符合质兰紧急项目资助的定义,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生态价值。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大马哈鱼是冷水性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也是黑龙江流域山河湖海生命网络中的关键物种和重要的指示物种。在绥芬河的东宁段,每年都有大马哈鱼与马苏大马哈鱼洄游。2021年初,马苏大马哈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其在2021年洄游的数量已不足10尾,而普通大马哈鱼近几年的洄游数量也只在1500-2000尾左右,均已处于亟待保护的状态。绥芬河的东宁段虽已建有国家级大麻哈鱼、滩头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但两个自然保护地均没有管理团队,也未有专门针对大马哈鱼和马苏大马哈鱼的特殊保护期或禁渔期。
团队在上一期的项目实施中,通过春夏秋三季的鱼类资源调查,对绥芬河东宁段大马哈鱼的捕捞量、洄游量、面临的保护问题有了整体的把握,并通过渔民访谈、沿河关键社区的入户访谈以及与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初步确定了大马哈鱼保护的核心关键点,并提出了推动各方实现大马哈鱼洄游期有效禁渔的保护策略,为下一步的保护行动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年项目拟探索制定绥芬河下游水域大马哈鱼保护的综合监测方案,评估捕鱼对大马哈鱼种群的威胁,找到渔民行为转变的突破口,推动当地政府批示同意大马哈鱼洄游期禁渔,联合本地公众辅助执法部门加大对洄游期非法捕鱼的执法力度。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中蜂在原生生境的食性组成的调研及可持续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本项目在四川阿坝和青海贵德两个中蜂亚种的原生地,探索了花粉样品采集、食性分析、开花植物取样和无人机调查等方法,确定了混合花粉定量分析中蜂食性组成的具体方法和流程,初步掌握了两地中蜂在不同月份的食性组成和比例,构建了中蜂蜜粉源植物叶绿体DAN数据库,为下一步继续分析中蜂的传粉网络、进一步探索中蜂承载量的科学评估方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年项目拟联合质兰资助的《自然保护地中的中蜂养殖对自然传粉网络的影响和对策研究》项目,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茅坪镇朝阳村进一步研究开花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对中蜂食性和健康的影响。项目将利用混合花粉定量技术,分析当地中蜂在不同季节的食物组成与比例,结合不同季节智能蜂箱获得的蜜蜂生物学数据、开花植物的蜜粉量和丰度变化数据,初步探索当地植物的中蜂承载量的估算方法。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本项目组建了在地的志愿者团队对闽南-台湾浅滩-粤东渔场拖网渔船的海马捕捞、贸易和管理情况开展了前期的调查,初步掌握了当地野生海马的捕捞区域和年上岸量、福建东山和广东南澳的海马贸易现状、海马捕捞及贸易的执法管理现状等基础和关键信息,为接下来拟开展的关键栖息地的识别奠定了良好基础。团队也明确了未来的保护策略,即推动政府决策部门将海马关键栖息划定为“底拖网禁止作业区“,甚至进一步建立海马保护区。
第二年项目拟继续开展海马捕捞、贸易和管理情况的调查,以进一步明确海马的关键栖息地,同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来评估该海域整体的生物多样性价值。项目还将通过与在地志愿者和环保机构合作,培养在地核心志愿者团队,赋能本地公益力量,扩大在地海马保护力量;与中央和地方渔业管理部门建立并保持良好互动关系,通过直接沟通、递交报告等方式,引起有关部门的持续关注,获得相关反馈,摸清管理空缺与有关部门的意愿和需求。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项目在第一年里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小乌尔旗汉林场内新旧围栏的详细分布情况,并通过红外相机与痕迹调查,就废弃围栏对狍子、野猪等大中型野生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还提出了科学管理废弃围栏的初步措施。项目在调查过程中拍摄到了水獭和驼鹿等濒危物种的影像资料,对当地的野生动物资源有了初步了解。项目团队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猎套后,还开展了清除猎套的行动,在当地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力。项目团队为纯志愿者团队,在一年多的实施过程中,行动扎实、勤奋好学、不断思考,调查和项目管理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
第二年项目拟选择附近野生动物活动痕迹较多的废弃围栏,通过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开展红外相机和动物痕迹监测,进一步验证围栏的影响;选择最需要拆除围栏的地点,剪除部分围栏,估算投入的时间和成本,提出管理废弃围栏的有效措施;吸纳新的志愿者,以兴安里湿地保护区为调查地点,开展有计划的调查监测培训,进一步提升团队的红外相机使用、野生动物调查和日常数据整理分析汇报能力。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项目在第一年里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了190个贸易海龟组织样品,揭示出海南地区非法贸易的海龟其出生地主要来自南海地区及东南亚海域,与线下调查发现的贸易链条一致。其中非法贸易绿海龟的分析揭示出,南海地区绿海龟的主要出生地来源是西沙群岛和苏禄海,因此急需在中国南海建立一个大型的海龟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一个专门的执法小组来监测和遏制非法捕捞;同时西沙群岛产卵场的海龟种群较独特,建议作为独立保护单元加强保护(以上研究结果和保护建议已公开发表在Wildlife Research期刊上);玳瑁的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地区非法贸易的玳瑁出生地以马来西亚半岛和东马来西亚繁殖地为主,这两个出生地的玳瑁种群受非法贸易的威胁较大,未来应加强海龟保护的国际合作。
此外,项目还完成了海南9个市县的海龟制品非法贸易实地调查及闲鱼、抖音、百度贴吧、淘宝、微信、QQ等13个网络平台的线上海龟贸易制品监测。项目基于调查监测结果在i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项目还通过质兰联合字节跳动采取了有效的行动,在抖音上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违规内容,针对项目反馈的玳瑁、海马、红珊瑚等违规视频问题,快速响应高效处理了1321条视频,处罚违规作者143个,并进行了搜索过滤。海南是海龟制品贸易非常活跃的地区,海龟制品贸易数量和种类最多,具有代表性。
第二年项目拟定期对海南4个重要城市的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古玩城、饰品街等进行线下走访调查,对国内重要的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线上调查,以掌握年度海南海龟非法贸易的规模、种类、数量、价格等基本信息,与上一年度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海龟贸易的变化趋势及原因。项目还将继续与NGO、企业和执法部门合作,及时将非法贸易的相关信息提交给有关管理部门和网络平台以加强执法和公众监督。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10月1日-2021年10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