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让我们来听期有趣的内容,关于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和行为学研究。在加入质兰前,我对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了解只限于象牙,之后大开眼界,像小红书这样精致都市电商平台(不要纠结这个定义),也潜藏着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信息。本期,让我们跟着嘉宾,走近非洲听听那里的案例。分享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总会把走私人员和盗猎者认为是“可恶的人”,但他们也是贸易链条上非常脆弱的一环。不论方式或手法,我们的出发点更为重要。由于技术原因,音频有几处停顿不清,请见谅
【分享人】Maggy,曾在WCS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工作5年,主要从事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项目。
速记摘要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在乌干达做的一个小项目。
(这个小测试是:观看视频,限定在20s内,观察白衣服的人的传球次数,你能不能正确回答,同时还能注意到其间有个‘黑色猩猩’走过。)
2004年“搞笑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西蒙斯的实验作品—《看不见的大猩猩》,通过实验揭示人在生活中常见的六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和潜能错觉。实验反映出人的认知水平是有局限性的,无论智商高低、见识多少,在受限的时间(不够反应的时间)内对眼前看到的事物是有局限的。这一点对行为学观察及动机探究上有提醒作用:人并不像传统经济学中解释的是理性的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来决定事物对自己的好坏。
推荐《思考快与慢》、《助推》两本书,有助于理解人类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人在行为经济学中主要的行为体现是“人类怎么做决定”。其中,心理因素、认知程度、当下情绪、文化和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做决定的能力;另外一点称为“有限”的理性,指个体做决定的理性判断受到3个维度影响:问题难易程度、个体认知局限性及时间。就像上面的视频,因为限定20s,如果给你半小时,可能因为无聊也会发现大猩猩的存在。有两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个是关于走私的著名场景:机场的陌生人让你帮忙托运一样东西并愿意支付2000元。在赶着登机的仓促情况下,你会做出什么决定?在这样的情境下,通常因为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会让人做出错误的选择。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帮助民众购买健康的水果蔬菜,少吃垃圾食品。传统经济学家通常会建议提高垃圾食品税收,下调健康食品价格;法学家则会建议对消费垃圾食品添加法律约束,禁止生产某些垃圾食品;而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就会特别简单:一般会把垃圾食品摆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把健康食品放在视线平齐的范围内,以此去帮助人们去消费健康食品,这也是助推理论的一部分。在1930年,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一个行为学范式:个人行为是个人决定和周围环境共同促成的产物。因此,当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其周围的环境来改变个人行为。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要改变一个人,是改变这个人的想法更简单还是改变行为更简单?很多人认为改变想法是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当人的想法被改变的时候,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在很多野生动物保护的项目中,我们从相关的广告可以看到更多是从“如何与物种产生共情”的角度去宣传,想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想法去改变行为。但事实上,很多行为并不会因为想法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吸烟”,每一个吸烟的人其实都知道烟草对身体的伤害,但还是戒不了。这个时候如果在改变想法和改变行为之中做一个选择,可能介入行为的改变更为高效。行为改变闭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做一个行为改变项目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确定目标行为并进行测量。这里“行为”的定义是指可以被录制下来的一幕,一种标志性的行为动作,例如关灯、给垃圾分类。第二步需要观察目标行为,并解释目标行为背后的其它微观行为,了解行为动机,寻找可介入的机会。例如,目标行为是“每天晚上10点后想吃薯片”,背后微观行为就会包括:无聊、空虚、感到体温下降、受到周边环境影响等。第三步需要确定解决方案,考虑如何介入。在方案实施一段时间之后还需要进行测评,因此,第四步需要测评介入机制是否有效。例如,针对“不想在晚上吃薯片”这个行为,可以用另外一个行为占据该行为的时间空间,如用看书替代吃薯片。在一段时间后要进行评估:看书的习惯让吃薯片的几率下降了多少。在当时,通过我们对日常贸易新闻的监测,发现务工人员从非洲回国携带象牙、穿山甲片、河马牙等动物制品的数量增加,这也给他们带来了严重后果。幕后操纵者未直接参与走私,直接参与走私的务工人员则承担了法律责任。我们总会把走私人员和盗猎者认为是“可恶的人”,但他们也是贸易链条上非常脆弱的一环,如何减少他们参与犯罪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1.人口学研究(demographic studies)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从大使馆、移民局、社区、公司搜集乌干达地区华人信息,了解性别比例、所属省份、从事职业等情况,评估出重点关注的群体。行为比例的高低决定性地影响介入策略的设置。在行为存在且比例非常低的时候最好的介入策略是“忽略”,此时宣传反而可能鼓励行为。比如在乌干达中餐馆有消费穿山甲的行为,但量化后发现消费的比例远低于预期。这时,有保护组织在中餐馆门口悬挂了保护穿山甲的海报,反而引起了一些原本不了解的人们的关注,增加了消费穿山甲的风险。3.野生动物消费的态度、法律意识及行为研究(质化)通过访谈,我们的3名研究者住在当地工棚里了解了务工人员对野生动物消费的态度、法律意识及具体行为,同时增加了媒体消费研究,了解务工人员闲暇时在做什么,以及常用的APP有哪些等。前期信任感的建立非常重要且漫长,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和务工的人搞熟,然后才进行访谈。访谈就是聊天,会聊到很多信息,包括他们回家的习惯等,素材越多越便于后期选取适合的情景对行为解读。为保护访谈对象,我们不会录音,而是将访谈内容整理成笔记,通过提取关键词的方式选出出现频率高的内容,确定为后期观察对象,例如象牙、穿山甲片等。测量非法的行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存在社会期许误差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SDB)。当你直接询问,人们通常会因担心自己的行为不被社会大众喜欢,或者可能带来法律风险而采取回避、不作出诚实回答等应对方式。所以这时可以尝试不对称计数法:将调查人群分为2组,1组问完全不敏感的问题,另1组添加1-2个敏感选项。注意,不会让对方直接选做过哪些非法行为,而是会问以下行为中你做过几项,用报数替代具体行为。具体的操作时,第一步要设计预问卷,筛选出调查对象100%会做的行为、100%不会做的行为以及中间值的行为,从而在问卷中混搭选项。借助对比组问答结果,推测非法行为是否存在于访谈人行为中。例如,在乌干达做调查时,预问卷选项包括消费频率高的食物如鸡肉、牛肉、羊肉等,消费频率低的食物如海产品等,以及消费频率中等的食物如豆奶等,然后将穿山甲肉夹杂在选项中(对照组中则没有穿山甲肉的选项)。通过问2组人员:下列你吃过几种,得出结论。问卷的结果显示通过不对称计数法,承认消费过穿山甲的人数比直接问的多了一倍。在得到行为的数量之后,就可以开始设计干预行为。最初我们计划通过这些工人所在的公司的政策推动,比如颁布针对重点目录名单的零容忍政策,用处罚让大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度。这个看上去虽然是改变观念的,但为了更好执行,我们也优化了环境,以利于行为改变:比如在工人进场工作前的培训、撤厂前取回证件时的确认事项和抽查等步骤,降低工人走私的风险。最后想要分享《影响力》一书,由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所著,讲到了怎样在人的行为改变中设置触发点(social trigger)。其中一个触发点是:“稀缺性是如何影响人们做出决策”。人的心理上有一个回路:害怕失去会逼迫我们做出一些决定,失去的痛感往往需要通过加倍获得,才能得以补偿。对于濒危物种而言,一个属性就是其稀缺性,当我们在广告或文章中反复强调某一物种的稀缺性时,会给物种带去什么?这个问题也许值得我们思考。-------------------------------------------------------------
夜校在手机端也可收听完整内容:在本公号的菜单栏,点击【成长社区】—>【登录夜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或在公号名片页点击【服务】,找到【登录夜校】进入【社区工作坊】版块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Tips:首次访问,需要先登录质兰成长社区,输入www.izhilan.cn上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查看所有内容。新朋友可以点击注册账号,完成注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