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回顾 | 问卷调查与社区访谈方法探讨
速记摘要
问卷调查和访谈如何作为调研工具来应用
问卷调查它的本质其实是抽样调查,也就是要通过一定样本量的抽样和统计来获取相关的社会情况,并对这些社会情况进行分析。
访谈是社会调研中获取一手资料的方法,所谓的一手资料,是到社区进行访谈直接获取的资料,而不是网络搜索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访谈,一般有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访谈等分类。
在动物及生态环境等调研中,社会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应用边界: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野之一: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和社会现象的不可重复。自然现象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可改变性,如太阳何时升起。但社会现象是在自然属性之上有建构属性的,例如在社会中的威望。
在应用调查问卷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到底是人、动物还是自然环境,调查问卷更多应用于社会问题的定量分析,但无法完全解决客观自然定性的问题(以白鲟为例,访谈中收集到的目击记录不代表真的存在野外生存个体)。
社会调查问卷以及访谈和自然调查有一些不同,它往往面向的是人的工作,而不是面向自然的工作。因为对象是社会和“人”,如果再加上由人导致的环境问题,往往情况会更为复杂,明白自然属性和社会认知间的偏差,在使用社会调查问卷的时候往往更能有的放矢。在理解不同社会/社区环境中的常识体系和地方性知识基础上,开展和人(当地社区)的工作。
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
参与观察
当进入一个社区,越是和自己生活环境不同的社区,调查人员往往越能够发现差异,这种通过差异认识社区的参与式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迅速了解一些社区的基本情况。举个例子,村庄两边都有农田,它是水田还是旱田?有些人在耕作,是机械化的,还是靠人力,这些观察就大概能判断这个地方农业或经济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协助社区居民自己说
进入社区可能都会遇上一个问题:开不了口或很难跟对方很快熟悉起来。可以想办法让社区居民介绍一些关于自己家乡的趣事,从当地人熟悉的事情开始。
灵活和创新
在田野调查时,访谈对象在聊天中慢慢地就会说到一些你想了解的相关信息,在聆听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信息,就这些问题补充提问。
有责任心并懂得做自我批评
每次调研后,都尽量做下总结:哪个部分聊不下去了,为什么对方不愿意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聊,是涉及不适合的背景信息?还是我们发问的方式不对?通过总结得到提升。而“责任心”是指,社区的一些生活方式可能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也不认可,这时要依靠我们在调研当中的首要职责和目标,彼此尊重,不要急于对社区做“点评”。
诚实及开放
当然,也不需要为了迎合对方,或者迁就对方而改变自己的一些观点,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尽可能礼貌地、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在访谈中如何设计问题
多问开放性问题,比如你需要了解一种动物的分布时,可以问在哪里?什么时候能够看到它们?怎么样去找到它们?这些都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只问:这里有没有这种动物?能获得更多信息。
敏感话题需要引导。访谈往往是非正式的,当你跟一个人还不熟时,你拿出问卷或笔记本边问边记,会给对方心理压力,受访者会觉得要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可能会担心说错话为自己带来麻烦。
避免重复提问,这往往是团队合作时容易出现。例如一个伙伴对一个受访者访谈时,另外几个伙伴不在现场,之后他们遇到这位受访者可能再去问他相同的问题,受访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事先要有分工。
访问需要尊重当地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规律,选择对方有空的时间去做访谈,这样受访者更愿意接受访谈,能够聊得更深入。
访谈资料的记录和整理要跟进。每天的访谈接触到的信息是海量的,如果不注意整理和反思,并收集其他成员的问题,往往会丢失或遗忘一些重要的问题和信息。
快速进入社区和开展访谈的技巧
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快速进入社区、开展访谈?对于相对封闭的社区,我们很难变成当地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不扎眼,不让当地人觉得这个人跟我有距离。访谈时,尽量步行,走村串户,不用高级车辆。很多时候,大企业或社会权威人士去村庄,村民们一看到,就会产生心理距离,会觉得来访者是来视察的,有些话题就和村民谈不深入。我们怎样进入社区往往就决定了我们能多快地融入当地。
如何降低被访谈者的心理压力?做访谈时,有时是一次访谈一个人,有时是一次访谈多个人,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能村民都聚在村中休闲广场,农闲的时候都在那里聊天,作为一个独立去调查的人,在那里就属于一对多的情况;有时候可能一个团队在路上只遇上一个村民也需要聊一聊,这就是多对一的情况。我们要尽量先降低人数上造成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初次入户访谈时,不要几个人同时围住一个访谈对象。
该如何向合适的人问对的问题?有的信息,如在外打工是什么样的情况?就不适合去问留守村里的老人;做渔业渔村的调研,需要了解渔民出一趟海能够捞到多少鱼?大概什么季节有什么鱼?问村子里面的老人和小孩,他们可能也不清楚,要去问船上的作业者或者记账的船只合伙人。但如果要了解在哪里能捞到这个鱼,往往就得去问船长了。所以社区角色的分工决定了他们掌握了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得根据自己的目标信息找到这个关键人。可以在那些愿意主动和我们聊天的人的帮助下,了解社区内的角色分工,进一步找到掌握这些信息的人。
不参与评价社区内的纠纷。在做调研时,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社区里对一个事情分成两派。我们曾经做的一项森林调查,当地人对要不要在村子里面修路,一派就认为不应该修,现在挺好;另一派就觉得修路毫无疑问会让生活更方便。在这样的社区纠纷中,作为外来者,尽量不去参与、评价,但我们可以倾听,往往可以听见更多大家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理解和想法,对我们后期开展保护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非常有帮助。
在人类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落后的文化,只有不发达的经济”。为什么会这样说?每一个现存的社区文化,它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为了跟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匹配、相适应,才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当然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受到像全球化或是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但是文化本身的出发和演变,是立足于社区文化环境的,这里面包括人文的环境和自然的环境。所以我们和大部分社区居民,只是生活环境和生计方式上有区别,要彼此尊重。
信息记录工具
该如何去找合适的时间做访谈和相关的社区工作?这里介绍两个工具,第一是观察社区年度活动的时间轴,通过画一条线,按月份标注每个月村民的活动,这样可以知道一个社区的生计方式大概是怎样的,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村民们哪个季节空闲的时间比较多。
另外一个工具是社区居民一天的时间记录表。下图引用了中山大学的一个调研工具,上面分了冬季和夏季,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每天的作息时间是不一样的,它最直观的用途是帮助我们做田野调查时,知道一天中什么时间找村民比较合适,他们出去耕作,我们就可以找到机会跟他们一起上山;他们吃饭、休息时,我们可以找时机访谈。
4个问卷设计的常见问题
在问卷的设计过程当中,有一个通病,就是主观价值导向太明确,引导调研对象选择“正确选项”,影响客观事实的信息搜集。有一个事例,在调查动物的分布范围的问卷当中,往往会出现“您对大自然是否有尊重或崇敬的信念?您是否觉得有必要保护某某动物?”。我们首先要知道动物的分布范围,它其实是属于一个自然属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信息,但是我们通过人为去问,又放入了“对大自然是否有尊敬崇敬”的概念,这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就是,设问者认为大自然是应该尊重和崇敬的,受访者接收到这样一个信息的时候,多半都会填“有”,而“崇敬”这样的词,我们其实在口语中是不太用的,如果你所预设的就是尊重和崇敬的,就直接影响了客观信息的收集。
建议:不同社区是有自己的本土常识体系和价值观,很多动物在历史上曾经是当地重要的食物来源,因此这些动物的保护要成为社区共识往往需要更久的观念转变的过程,如果调研目标是搜集基本的自然环境的客观知识信息(例如了解动物在当地活动的概况,用于推进本底调研工作),而不是剖析社区对物种或环境的态度,就可以优先针对自然科学的客观事实类问题提问,对于社会人文等涉及人的问题可以另外安排,不要把对自然的调查和对当地社会的调查混在一起。
问题目标导向不清。其实跟第一个问题有关联,就是往往既想收集客观的信息,又想顺便把宣传教育做了,这样一来有时这两个目标相互冲突,最终就会影响调研的结果。
比如“你觉得吃某某动物是否对身体有好处?你觉得对某某动物最好的保护方法是什么?”当这两个问题放在一块,其实是有意识上的冲突的,总有一个问题大概率会收到虚假的回答,或者两个问题都不被回答。
建议:在与社区建立信任和长期友好的关系之前,单方面的宣传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问题三:不同问题混淆在一起发问会造成逻辑不够简洁,示例是分两种,一种不同主题的内容交叉发问,例如,野生动物分布调查问卷中,野生动物分布的问题和保护区的问题交叉发问,容易使回答者混淆。比如问“某某动物在哪?”,但把这个问题和“你知道这里有保护区吗?”“保护区离你村庄有多远?”等问题放在一起,回答的人顺着这样一个设问逻辑填表时,他很自然会想到问的是“保护区当中的野生动物在哪里”,但可能保护区之外也是有野生动物的,这就是问卷设计的逻辑不清导致。
在问卷设计之初,我们需要有一个主逻辑,先把主题定下来,再设计问卷主体以及跟主体相关的一些旁支性问题,最后再看这些问题的合理性。
另一种是:同一个问题中包含了需要回答的两个内容,比如“你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见过什么动物?”。这个问题很长,受访者可能只能抓住你的第一个问题。在每次发问时建议就问一个主题,而问地点时,不妨放一个地图,或者请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画的一个社区图帮助你直接标注出来。这样信息更加直接明了,对方也更容易理解。
问题四,用词学术化,比如提到的幼体、成体、巨大个体,社区中的人可能不会这么分。这个还不如直接问:看见某某动物的大小?高度大概有多高?还有“如何开展某某动物的种群保护”种群这个词,一般来说社区也不太会用,所以不如直接问“如何保护某某动物?”,可能保护这个词都有些学术了。或者“请标注你看见的某某动物所在的经纬度”,部分人日常的生活当中对卫星定位这些工具是不太会使用的。让社区居民去标注所在的经纬度,他们可能既没工具,也不知道经纬度是什么。所以在提问时,要尽量简单、直接、口语化。
从保护工作的角度,访谈其实是研究者和潜在的社区保护者的一个互动,当地社区与动植物、自然环境相处的知识,能丰富我们对这个地区人与自然的整体理解,吸收这些知识做出的保护方案,比我们去山上,观察完动物后就立刻写关于动物的保护方案更接地气,更有操作性。谈到保护的时候,跟这些动物距离最近的还是当地社区,而我们在对社区不了解的情况下,访谈其实也是帮助我们进入社区的一个很好的路径。在建立了解和沟通的过程中,社区不仅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还能让社区知道我们的工作目的,便于我们与社区建立长久合作。在野生动物保护观念逐步被公众接受的当下,我们只要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让社区觉得对他们没有冲突威胁,很多社区居民是愿意帮助开展保护工作的。访谈是理念的沟通和达成相互理解的过程,先看见“人”,再开始人的调研。
-------------------------------------------------------------
夜校在手机端也可收听完整内容:在本公号的菜单栏,点击【成长社区】—>【登录夜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或在公号名片页点击【服务】,找到【登录夜校】进入【社区工作坊】版块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Tips:首次访问,需要先登录质兰成长社区,输入www.izhilan.cn上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查看所有内容。新朋友可以点击注册账号,完成注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