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款药物中美获批临床试验,博际生物要成为一家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

车维维 动脉新医药 2022-06-21

“肿瘤治疗市场是巨大的,但这个领域也是拥挤的。抗肿瘤药物的项目很多,单抗项目更多,根据科睿唯安的数据库,大约有1400多个,双抗也有600多个。” 博际生物联合创始人、CEO张海洲博士这样说到。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106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435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992亿美元。2020年我国抗肿瘤药市场规模也达到了1458.74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双抗”,也就是针对两个靶点的抗体,相比单抗在某些疾病和治疗领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被视为第二代抗体疗法。由于基因工程技术近年发展迅速,双抗成为了癌症、炎症、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病等许多疾病治疗的开发热点。

 

张海洲博士表示:“2017年我们开始创业,中国的PD-1还没有产品上市,我们也有PD-1/PD-L1、LAG3和TIGIT等抗体,但考虑到产品的差异化及未来市场和商业化前景,我们放弃了单抗的开发,转而做差异化的双抗,包括双功能性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

 

01

20年中美药物研发经验,布局全球市场


博际生物医药是一家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秉承开发全球性自主创新药的理念,立足公司独特的大分子药物快速筛选平台,致力于研发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创新生物药,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领域的病人提供最新的、高效的治疗手段。

 

博际生物的核心团队成员在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具有高度互补性,且有产业化经验。主要科研和管理团队具有多年在国内外研发公司和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尤其是欧美跨国公司从事抗体类药物研发和管理经验。


联合创始人、CEO张海洲博士是药物研发领域的资深专家,在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研发都有丰富的经验。张海洲是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医学硕士,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毒理学专业哲学博士。曾任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核心管理成员,也是其产品管线管理委员会成员,同时还兼任罗氏全球药物非临床安全委员会委员。

 

在20多年的药物研发工作中,张海洲主导和参与了多个临床或上市项目的申报,具有与包括美国FDA和中国CFDA等在内多个国家监管机构进行药物申报的经验,特别是在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面。

 

张海洲也是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专家库专家,参加过多次新药重大专项审评工作,也是CDE指导原则专家,参加过国内多个指导原则的撰写,对国内的药物研发水平和整体发展趋势非常了解。

 

2017年,博际生物注册于杭州市余杭区。着眼于研发的全球观和立足于雄厚的资本支持,博际生物医药在创始伊始就从全球化视角对研发进行全球布局,同时拥有美国旧金山和中国杭州两个研发实验室,使公司在创业初期就能实现人才、技术、管理与资本市场的全方位集合,为公司的全球定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世界首个肿瘤靶向性IL-15融合蛋白


张海洲表示,在肿瘤的免疫治疗研发领域,全球有大量的产品在临床研发阶段,这一领域联合治疗是发展趋势。该公司目前进入临床开发的BJ-001和BJ-005两款产品在抗肿瘤方面也具有非常好的协同作用。

 

BJ-001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肿瘤靶向性IL-15融合蛋白,其结构域中含有靶向αvβ3、αvβ5和/或 αvβ6等整合素的靶向分子,可以靶向上述整合素高表达的肿瘤。其IL-15/IL-15Rα shusi结构则可以与免疫细胞(特别是NK细胞)上表达的IL-2/15Rβγc受体复合物结合起到激活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的作用。

 

BJ-001的这种设计,赋予其在肿瘤微环境种聚集的能力,从而使其具有降低系统毒性,增强抗肿瘤疗效的潜质

 

此外,IL-15在肿瘤局部对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还具有将对目前常用免疫抑制剂如抗PD-1抗体无反应的“冷肿瘤(cold tumor)”变成有反应的“热肿瘤(hot tumor)”的潜力,这将会大大提高现有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有效率,使更多的病人获益。因此博际生物医药的肿瘤靶向IL-15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又一个新秀。

 

张海洲介绍:“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产品,2019年12月进入临床,目前已经完成当时设计的最高临床剂量,药理作用符合预期,观察到初步临床有效性。安全和耐受性比预期的还好,所以修改了方案,增加了3个更高的剂量,为后续临床开发提供更多的剂量空间。这是目前的项目状况。”

 

公司的第2款自主研发产品BJ-005于2021年6月获美国FDA临床批准,同年9月在中国获临床批准。

 

BJ-005是一个由人源化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IgG1单克隆抗体与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II胞外域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重组双功能融合蛋白,可同时靶向PD-L1和TGF-β,通过靶向免疫检查点和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途径来抑制肿瘤生长,用于治疗癌症患者。

 

张海洲表示:“我们开发的第二个产品,主要考虑能够与第一个产品联用,以达到更好的药效。PD-L1主要在肿瘤细胞上表达,所以BJ-005也具有肿瘤靶向性,这款产品主要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起作用,而BJ-001则主要针对NK细胞,当这两个分子都在肿瘤微环境里面时,将由于相互协同而产生更好的抗肿瘤作用,我们的动物实验也表明了这一点。”


03

双特异性抗体平台增加药效,降低毒性


博际生物针对多种不同开发阶段项目,选用不同靶点,采取不同形式和机制以降低研发风险,提高成功率。通过自研的双特异性抗体平台,增加药效和降低毒性。该平台目前已递交PCT专利申请。

 

国内的双抗药物研发现状如火如荼,技术更迭很快。在张海洲看来,双抗药物研发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在技术方面,而在生物学方面。“并不是只要两个抗体结合在一起都是好的,如何选择靶点,以及靶点和作用机制的互补性是否比两个抗体联用要强都是重要的问题,能解决作用机制和靶点问题才是好的双抗。”


张海洲介绍,目前市面上的双抗设计至少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在两个抗体确定之后,其生物学活性很难再做调整。第二是由于双抗是人工构建的功能性抗体,虽然相比单抗有更多优势,但其设计和生产相比天然抗体存在更多难点,在CMC环节容易出现‘链错配问题’,导致产率较低。

 

该公司独特的双特异性抗体平台可以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通过特定机制解决抗体确定之后的活性调节问题,提高双抗在肿瘤、正常组织的结合比例来增加药效和降低毒性。其次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没有错配问题,使产率更高,生产费用更低。


04

“奇葩”定位:成为一家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


在访谈过程中,张海洲将博际生物称作一家“奇葩”公司。

 

“首先,‘奇葩’在于我们对自己的首要目标是成为一家能够盈利的公司。生物医药研发是一个烧钱的过程,我们不仅注重成本的把控,更追求快速推进产品从研发到上市,以达到成为一家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目标。第二个‘奇葩点’在于公司除了天使轮融资以外,再也没有进行过融资。从2018年正式运营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一直以天使投资人借款方式进行公司运营,证明了天使投资人对我们的看好,也更证明了我们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我们有信心将项目部分产权转给大公司,这类收入也是我们达成成盈利公司目标的渠道之一。”

 

张海洲也透露了后期的计划。“我们准备在国内科创板IPO。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与我们理念相似,核心竞争力、创新力、盈利能力是我们的初心。我们现在也准备开始融资,为后面的科创板IPO做准备。”

 

“作为一家把盈利作为终极目标的公司,我们融资过程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回馈投资人和资本市场,所以在公司运营方面还会仍然坚持量入为出,控制成本的理念。这也算是我们‘奇葩’的另一个方面吧。”


2022年,博际生物计划将把研发总部搬到上海临港蓝湾产业园,建设自己的中试和研发基地,未来还会建立自己的国际研发总部和生产基地。同时,借助自主双创技术平台,在2023年实现至少有1~2个双抗进入临床,于2024年冲刺科创板IPO,递交一个BLA完成产品上市销售。2026年,完成第二个产品上市,争取达到每两年有一个产品授权或者上市的计划,推动达成成为一家在中国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持续盈利的一家企业的最终目标。



*封面来源:123rf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推荐


IPO进行时  |  IPSC |  核药 | VB思享会 | 小分子降解剂










想要联系动脉新医药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