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新医药

其他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白皮书:全球49家企业,未来是CRO还是Biotech?

伴随着FDA的几项大动作,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在近两年吸引了大量的行业关注。由于该类技术与传统生物模型存在的巨大关联性,一时之间,各种讨论甚嚣尘上。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大多数行外人对该行业还不甚了解,“该类新技术即将改变当下行业发展秩序,不久就能展现一幅更为人道的世间图景——‘不再倚靠动物,就能进行各项临床前的必要试验以测试各类物质的安全与有效性’”的热烈憧憬已经在大多数行外人的脑中映射。广泛的应用前景、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时之间让赛道变得滚烫。无尽的想象背后,伴随着体内肾上腺素的飙升。资金的快速流动表达着市场的热切情绪与期望,甚至是在多数人尚未厘清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两者概念之间区别的时候。但理想国的世界从来都不容易到达,前进路径往往呈螺旋式,伴随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为展现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当下最真实的发展样貌,也为探寻许多相异言论背后的真相,我们对全球近50家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的代表企业进行了深入研究,细致梳理了全球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的背景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与国内近30家企业的核心高管以及多位行业投资人进行了深度对话,同时还将话筒递给了有相关行业背景但目前不存在相关利益关系的专家,力求展现一幅客观中立的行业发展现状图。核心观点1、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分属不同细分领域,但应用场景、应用目的有相似,因此常并行提及甚至混为一谈。器官芯片是指将类器官作为器官芯片的细胞来源以结合两者优势。2、中国患癌人群基数大,且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中国患者早筛意识薄弱,一经诊断往往是中晚期,肿瘤类器官在药敏检测领域有很大应用前景。新药研发模型要求和治疗方案的复杂化推动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快速发展,国际去动物化趋势进一步助力。3、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中下游需求尚未放量。随着未来行业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政策和标准落地,行业对于上游的需求放量,率先深度布局上游的企业具有先发优势。4、国外政策、资金支持更到位,研究开展更早,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整体产业发展进度快于国内。具体表现在国外部分类器官企业已解决类器官培养和使用的合规和伦理问题;国内类器官行业发展快速,但在类器官培养质控及样本合规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外器官芯片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并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器官芯片的研究起步时间与美国相当,但技术积累较慢、产业化进程相较落后。5、国内产业发展,类器官的风头更盛,国外产业器官芯片企业数量占比更大,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技术积累基础以及因为国情不同导致的市场需求发展差异。6、全球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主要的两种商业模式:产品直销和提供服务。行业未来的三条发展路径:精密仪器设备企业、CRO以及Biotech。7、将类器官用于药敏测试的市场十分火热,但也有一些发展上的局限性需要客观看待。比如肿瘤高度异质性导致产品规模化应用困难,真正有需求的也有机会通过类器官精准医疗来获益的肿瘤患者在存量和增量人群中的比重相对有限等。8、自动化、高通量、体外实时检测、精细化、系统化以及与AI、基因编辑等技术的结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突然”火热的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伴随着FDA的几项大动作,近两年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的产业热情达到历史顶峰。2021年、2022年,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投融资增长趋势迅猛,不论是融资事件还是融资总金额都连连创新高——2021年中国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共计发生融资事件6起,融资总金额2.5亿元;2022年中国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共计发生融资事件9起,融资总金额近4亿元。拉长时间线来看,近5年,我国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行业投融资一直在升温。近5年我国类器官与器官芯片领域融资情况▲
2023年5月7日
其他

核药行业白皮书:梳理全球近7000条管线,在靶点、配体、核素创新中竞赛

核药市场没有感受到资本寒冬!这一原本受到多重桎梏,发展并不均衡的小众赛道,正在随着Lutathera和Pluvicto的获批,焕发勃勃生机。2022年是核药市场融资、产品进展、商业合作空前活跃的一年,新入局者、新靶点、新核素的出现,让核药成为创新药低迷市场中的一股暖流。2023年伊始,核药仍是创新药市场的弄潮儿,发展势头不减。远大医药、恒瑞医药、先通医药、核欣医药等企业进一步拉动了核药研发、融资“进度条”。在核药行业需求进入新一轮快速放量周期的当下,我们调研了15家企业、访谈了18位行业专家,共同探寻核药领域持续爆发的动力。核心观点2022年累计融资近9亿,在创新药低迷市场环境下,核药行业融资表现一枝独秀。《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放射性体内治疗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等重磅政策的出台,释放了大量利好信号。这些利好政策的影响率先体现在了融资端,核药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不负众望。2022年,核药是创新药领域过亿级融资事件占比最高的细分赛道。国内75条管线在研,海外近7000条管线进入临床,创新核药研发进入高产期。根据蛋壳研究院的统计,中国企业共有75条管线在研,海外已有6468条管线进入临床。其中,镥[177Lu]标记药物风头正盛,以锕[225Ac]标记药物为代表的靶向α疗法关注度上升迅速,镓[68Ga]标记药物等新型肿瘤显像剂热度高涨。海内外实际研发差距不大,全球核药研发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核药行业的扩容倚赖新靶点、新分子、新适应症、新核素的突破。核药产业爆发的同时,不可避免出现了一定的管线同质化现象,比如大量管线聚焦SSTR和PSMA靶点,瞄准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前列腺癌,布局FAP的企业也在增多。业内成功的创新核药案例较少,需要企业探索Her2、CD38、NTSR-1等更多靶点,纳米抗体,多肽等更多分子,锕[225Ac]、砹[211At]等更多核素,肾癌、胰腺癌、肺癌等更多适应症,同时关注上游核素供应、下游核医学科建设等关键问题的解决。投资人热捧、市场前景大,核药正成为创新药香饽饽按照临床核医学的用途,核药可分为体内核药与体外核药两类。体外核药主要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免疫诊断试剂,体内核药可按具体用途分为诊断用核药与治疗用核药。根据《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体内诊断药物是用于获得体内靶器官或病变组织的影像或功能参数,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类体内放射性药物,可用于体检筛查、疾病诊断、器官结构/功能评估和患者管理;根据《放射性体内治疗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体内治疗药物是将具有细胞毒性水平的放射性核素选择性地输送到病变部位,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特征释放射线或粒子对病变细胞产生杀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类药物。核药分类(图片来源:中伦视界)与其余药物相比,核药有多个优势。一是可视化,可以准确看到肿瘤的位置,直观显示AD患者大脑中是否有斑块、斑块的位置、密度有多大,以及在心脏疾病诊断中显示心肌缺血的部位有多大等等;二是可定量化,能够计算出给药后的吸收剂量,帮助医生调整给药剂量,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三是耐药性表现更佳,核药依靠直接的核素内照射,可降低肿瘤细胞的放射抵抗的耐药机会。即便存在“核辐射”顾虑,这些特殊优势也决定了核药是精准医疗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2023年5月6日
其他

专访复旦大学吴健教授:我希望成为NASH领域的一条纽带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吴健教授关注NASH时,国内的相关领域刚开始临床观察。1983年大学毕业后,吴健在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做了7年半的临床医生,他白天干临床,晚上做科研。1990年,吴健选择出国深造,在瑞典乌默尔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随后,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医学中心的内科学胃肠病学及肝脏病学专科,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长达15年。国外的深造经历,让吴健在肝病领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研究经验,他见证了新药研发热度从病毒性肝炎转到NASH的过程,看到了NASH领域学术研究与药物研发热情不断高涨,当然,也清晰感知到了这一领域的失败、困难与挑战。回国后,吴健深深意识到了国内对于NASH领域从基础研究到新药开发的空缺。在他看来,相较于病毒性肝炎等其它肝病,NASH相对比较年轻,国人的发病要比国外来得迟,直到人口的富裕程度开始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在
2023年5月5日
其他

4位资深产业人士热议:创新药红利、当下策略和未来方向

近几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尽,产业里的人士开始不断反思产业发展的路径问题。对未来的设想,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各种不同版本,这导致,短时间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看不清前路和方向。我们不断讨论未来,其实在谈未来的时候,我们不妨从过去寻找答案,再提出新的问题:■
2023年5月4日
其他

默沙东大举押注,环状RNA明星公司Orna要做什么?

CAR-T治疗又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传统的体外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将人的T细胞经过基因工程手段体外修饰改造后,回输患者体内。这种疗法虽然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显现出一定优势,但也存在有感染风险、易发生不良反应、个性化定制复杂昂贵、制造工艺难以规模化、治疗有效性递减等局限。相较于体外疗法,直接在患者体内生成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当我们谈论Biotech企业家精神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国内投资人越来越多的谈论“企业家精神”。在最近召开的杏泽资本的年会上,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强静直言:“现在做投资,我更看重创始人有没有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下环境尤为重要。”他补充说,“在我们所谓的高科技行业,创始人能像中国其他行业的企业家一样,说最朴实的话语,做最扎实的事情,这更为重要。他们不应该被资本市场、产业政策的套利空间牵着鼻子走,或者只在云端指挥一下事情该怎么做。”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已经经历了完整的上下行周期,有判断力,有定力,能扛得住外界纷纷扰扰的诱惑,有长远的眼光,创业者(或者说企业家)的这些特质和精神在过去15年,在从过冷到过热,再到过冬的创新药领域,显得尤其珍贵。但是,当我们在讨论生物技术领域的“企业家精神”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我们在讨论一种独特的创业精神吗?企业家的定力、判断力和长远眼光又来自哪里?Moleculera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渤健渐冻症新药刚刚获批,FDA又在释放什么信号?

mRNA结合,使其被核糖核酸酶降解,从而减少SOD1蛋白的产生。本次获批上市主要是基于健康志愿者中的I期临床试验、I/II期多剂量爬坡(MAD)临床试验、III期临床试验VALOR以及开放标签扩展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Biotech人才市场,今年没有“金三银四”

今年春天,Biotech行业,传统的“金三银四”似乎没来:公司和候选人互相打量,但很少能达成双向奔赴。一边是求职者感到工作越来越难找,“花了好几个月终于找到工作了。今年Biotech对于给应届生开放的职位确实很少。”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2023 Q1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报告:资本市场的春天还没来

Q1全球共发生259起融资事件,平均每天近3起,较去年同期减少17起,基本持平;国内方面,2023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3家TCR疗法上市企业,为什么市场表现冰火两重天?

目前,美股市场共有6家TCR疗法上市企业,在生物医药指数两年腰斩的背景之下,TCR疗法企业的市场表现却极为悬殊,Immunocore的股价创下了新高,Alaunos跌成了毛票,TCR2则选择卖掉公司,是什么原因导致TCR疗法企业冰火两重天的表现?我们认为在加息环境下,市场更加青睐销售业绩较好的Biotech公司,而Immunocore则是此类企业的代表之一,而其他表现不好的TCR疗法企业则各有千秋:●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专访楷拓生物靳琳:如何做一家具有反向输出能力的技术驱动型CRDMO?

今年对于CDMO领域来说,产能扩建已不是主旋律,如何在产能充足、百花齐放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才是每家企业的必修课。市场需要大而全的一站式“应有尽有”CXO,来铺好新基建,也需要聚焦细分赛道的“小而精”,来为客户提供“长板”优势,促进创新领域的药企们成为全球顶级玩家,开发出最优产品。“小而精”也因其特有的稀缺性,在行业内占据一席之地。楷拓生物就是这样一家“小而精”的CRDMO企业,公司以高质量规模化质粒工艺开发与生产、mRNA合成及递送全流程工艺开发与生产、核酸分析方法与质量研究几大核心技术服务平台为起点,为基因细胞治疗药物和核酸药物从产品研发、质量研究、临床应用至产业化阶段提供全产业链的一站式CRDMO服务。目前,楷拓生物已经在苏州和武汉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GMP厂房布局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研发中心实验室超过2000平方米。从技术平台搭建到产能布局到体系建设,楷拓创始团队展现了超强的执行力与决策力。近日,动脉新医药专访了楷拓生物联合创始人、RNA事业部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靳琳博士,与她聊了聊楷拓生物成立背后的故事、公司布局路径的差异化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直击核酸药物生产痛点,成立楷拓生物不论是学术界扎实的基础学术研究,还是产业界尖端的技术经验积累,靳琳博士对她每段经历都感到幸运和感恩,但实际上,每次成功的选择背后都藏不住她的实力与积累,认知与判断。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读本科时,靳琳的专业是化工与工业生物工程,这门交叉学科让她对生物工程和医学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希望自己在这个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从清华毕业后,靳琳选择赴美深造,并在哈佛医学院与波士顿大学跟随诺贝尔奖得主Jack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2023 AACR大会:下一代细胞治疗的苗头在哪?

4月14日到19日,一年一度的AACR大会再次重启线下,这场肿瘤领域备受关注的盛会,在今年汇集了大概2万名参会者,已基本恢复了疫情前的规模水平。国内众多药企积极参会,数量相较最近几年在不断增长,不仅有Biotech企业前往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也有不少提供CRO服务、生命科学上游工具的企业前去拓展海外客户,寻求合作。一位在会议现场的业内人士告诉动脉新医药,“现场气氛还是比较exciting和postive的,看到了几十家国内企业的展台。”动脉新医药观察到,继去年ADC引爆ASCO大会会场后,其热度也延续到了今年的AACR大会,但人们对细胞治疗赛道的关注度却有所降低,态度已经趋于冷静。一些专注细胞治疗领域的投资人已经不再专门盯着AACR大会,在他们看来,细胞治疗目前的技术创新,更像是从细分领域出发进行疗法的优化与改善,众多企业都在通过技术路径的差异化,走出自身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差异化。这些技术创新,不会再像2017年首款CAR-T产品Kymriah那样具有开创性,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轰动效应。华方资本合伙人罗王倩博士早在2017年之前就开始关注细胞治疗赛道,经历了行业由衰而盛的全过程。但是这两年,他发现越来越多人对细胞治疗在实体瘤领域突破的期待已经开始回归理性:“2017年诺华的CAR-T产品上市后,只要与CAR-T沾边的会议,连过道都站满了人。但现在,行业正在经历一个瓶颈期,这次会议上,大家可能最多就是看一看相关企业在哪些领域里面又往前走了一小步。”不过罗王倩也认为,技术的创新是必要的,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现在其实是进入了量变积累阶段。“其实细胞治疗的每一个细分赛道都有机会,比如在治疗实体瘤上,我认为可能不能仅仅依靠单一技术,就跟现代战争一样,不是靠一两件新式武器就可以获胜,需要的是一个体系对抗能力,需要在对免疫系统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合理调动多种手段有机协同的组合拳。这次AACR会议上,我看到有一个研究在做混合TCR和CAR的设计,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的确,在今年AACR大会上,更多新的细胞治疗技术开始从概念走向验证阶段,很多专注于新型细胞疗法的biotech,聚焦更加细分的领域,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走出差异化。“目前这些技术创新聚焦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如何降低成本,将细胞治疗普及给更多患者;二是怎样解决细胞治疗在实体瘤中的有效性问题;三是如何增强安全性,解决靶向TAA靶点带来的潜在毒性问题。”易慕峰研发高级总监郝瑞栋博士对动脉新医药解释。解决这三个问题,成为了本次AACR大会细胞治疗赛道的主旋律。我们看到,不论是CAR-T、CAR-NK疗法,还是处于早期阶段的iNKT、T细胞接合器疗法,都在想方设法突破这些瓶颈。向来备受关注的通用型CAR-T,最具代表性的企业Allogene在大会上发布了其候选产品ALLO-316治疗肾癌的相关数据,“Allogene此次的数据有两方面意义,第一它做的是肾癌,聚焦实体瘤,ORR为30%,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结果,说明公司的UCAR技术是过关的;第二,这个项目的靶点是CD70,数据也证明了这个靶点的可行性。所以,我觉得通用型CAR-T在这次大会还是有一些成果出来的。”郝瑞栋分析。同样,CAR-NK疗法依然是行业焦点之一。除了老牌企业Century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YC校友的“传帮带”,已经来到合成生物学领域

随着新冠疫情收尾,以Moderna为代表的mRNA企业在努力转型和开拓新领域。2023年初,Moderna创始人在公开信上提出公司发展的新目标——“最大限度发挥mRNA疗法的潜力”。截至目前,全球mRNA疫苗和药物在研管线已超200条。其中,传染病、罕见病和肿瘤相关管线多达158条,印证了mRNA技术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宽。但mRNA自身存在精准合成难度高、易降解、难保存等特性,使得mRNA药物在研发生产过程控制、工程保证、大规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质量体系等多方面存在复杂挑战。Moderna在今年一系列“买买买”的动作中,首先收购的就是无细胞DNA合成和扩增技术的先驱OriCiro
2023年4月1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营收将破2亿天花板,深耕临床前CRO15年的澎立生物冲刺IPO

近日,澎立生物科创板IPO申报获得受理。澎立生物是一家综合性的临床前CRO,专注于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理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非GLP毒理学、体外免疫学和三类医疗器械评价服务。CRO领域向来是强者恒强的模式。随着生物制药领域的蓬勃发展,国内CRO头部企业的龙头效应越来越强,想要在CRO行业站稳脚跟有两种途径,一是凭借技术实力和资本积累不断进行全产业链和地域性的扩张,奔着大而全;二是走在细分领域的前沿,通过不断创新构建技术壁垒,去做美而精且无法替代。澎立生物的发展路径属于后者。澎立生物成立于2008年,经过15年发展,澎立生物始终聚焦的业务核心是临床前药效评价,即使后续进行业务拓展,也主要围绕这一板块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目前,其业务已涵盖免疫疾病/炎症、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首发】N1 Life完成千万美元融资,斯坦福突破性多肽和纳米技术引领新药开发进入高速高通量时代

Life的技术创新实现了载体技术的突破,通过基于数据和经验的结构设计,团队可以敲定对于特定药物和适应症而言最合适的递送方案,通过提高递送效率来提升药效和安全性。基于Absotride工具平台,N1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2023未来医疗100强大会|最全景健康创投会,500+大咖,9+医药论坛强势来袭!

过去十年的全球医疗健康行业重构如地壳的板块运动,创新科技成果被如火山般拱起,已经展露头角。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力量经过沉淀与提炼,蓄势待发。远方可以更远,行速可以更快。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忒修斯之船”的谜语,警醒着初心的力量。前路漫漫,不行不至,只问敢勇,无问西东。第七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以“无问西东”为主题,将于2023年5月5-7日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盛大举行。作为中国医健创新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产业与资本融合的生态大会,设有3个主论坛,30+个分论坛,覆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等全大健康领域的创投要点。扫码报名,即刻参会大会亮点:政产学研大咖云集,多方共探未来之道政产学研投金大咖汇聚院士、IEEE科学家领衔近500位大咖,带来最前沿医疗科技、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生物医药CEO薪酬盘点,薪酬差异有多大?

在所有行业的初创公司中,生物医药行业的CEO薪酬似乎一直是最高的。Kruze咨询公司发布的关于美国初创企业CEO薪酬的行业报告中,从2018年开始,处于种子轮的Biotech企业的CEO平均薪资就已经达到15.8万美元,到2022年,虽然其他领域初创企业CEO的平均薪资有所下降,但是Biotech企业的CEO薪酬仍然在上涨,种子轮企业的CEO平均薪资达到了16.1万美元。比电子商务、硬件制造、金融科技、SaaS服务等其他领域的CEO薪资水平都要高,高出2万到5万美元不等。▲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美国Biotech出现A轮融资悬崖,国内情况如何?

Colluru表示,公司的所有项目都还没有进入I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吸引投资者的是,该公司达到了2021年51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中给自己设定的里程碑。其他公司则转向了中间融资轮。Strand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VC年会观察:为什么大家都开始谈「企业家精神」了?

经历了一轮资本寒冬后,今年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再次活跃起来。不过这次,生物医药资本市场不再像之前那样无序和疯狂,多了冷静与理智。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新变化在行业内出现,新的modality与成熟技术的交叉融合层出不穷,国内药企与国外MNC、Biotech企业的BD合作不断增加,出海走国际化道路的产品持续涌现。人们坚信,泡沫过后,生物医药行业依然前景光明。在杏泽资本主办的BioChina2023中国生物医药创新高峰论坛上,众多大咖齐聚一堂,围绕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未来的创新、突围与成长,各抒己见。洞见趋势只是一方面,企业家精神贯穿了这场大会的始终。张维迎在《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从容应对变化的最好方式是掌握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不变的东西。我相信,企业家精神就是那种创造变化但其本身不变的东西。何为企业家精神,尚无明确的定义,但可以确定的是,不以利润为第一目标,在乎社会价值,做出专注、真诚、超乎企业业务的决策,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企业家们的视角超乎逻辑,甚至是直觉、想象力和判断。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强静提到:“现在做投资,我更看重创始人有没有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下环境尤为重要。在我们所谓的高科技行业,创始人能像中国其他行业的企业家一样,说最朴实的话语,做最扎实的事情,这更为重要。他们不应该被资本市场、产业政策的套利空间牵着鼻子走,或者只在云端指挥一下事情该怎么做。”一如武田制药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CEO单国洪先生在论坛所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要回归匠人精神,真正扎扎实实做技术研发的加强与创新。无论行业如何变幻,企业家精神永恒不变,它能够激发一家企业变革创新的能力和长远的战略思维。会上我们见识了很多企业创始人的性格与定力,他们的特质和精神,为企业的快速成长带来了动力。与众不同的整合策略,早点实现从1到10▲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余国良又一公司冲刺IPO:自免领域先锋荃信生物递表港交所

近日,荃信生物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荃信生物是国内少有的、完全专注于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生物疗法的临床后期阶段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裘霁宛及联合创始人余国良博士皆为兔单克隆抗体技术领域的重要人物。自免领域出药王,目前全球自免药物的头把交椅由阿达木单抗(修美乐)占据,2022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12.4亿美元,由Abbvie开发自2002上市至今全球累计销售额已经超过2000亿美金,且在过去十年中有八年(2013年至2022年)为全球最热销药物。Abbvie也依靠修美乐常年保持MNC业绩榜高位。国内自免领域发展较为滞后,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自免及过敏领域生物药市场已达70亿元人民币,但覆盖患者人群尚不足20万。随着MNC的药物在国内获批并纳入医保,以及越来越多国内药企的加入,市场正逐步打开。以中国广阔的人口基数,自免药物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荃信生物特色清晰,以从Epitomics引入的兔抗体技术为核心,创始人裘霁宛作为连续创业者,在管线布局和产品推进上有丰富的经验:七年推进6条管线进入临床,最早可在2024年看到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QX001S的商业化;QX002N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将开始III期临床试验、QX005N用于特应性皮炎适应症已开始II期试验。在自免领域爆发前夜,荃信生物的递表为市场再次添了一把火。兔单抗专家连续创业,投资人提前锁定成立于2015年的荃信生物大有来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裘霁宛在生物技术行业拥有近30年的经验,1993年从复旦大学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毕业后,他加入了杭州九源基因有限公司,并且参与了国内第一个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L-11等重组蛋白药物的开发研究。裘霁宛是一名典型的连续创业者,且与复旦校友、兔单克隆抗体技术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余国良博士渊源颇深。余国良博士是著名的华裔科学家与企业家,参与投资20余家生物技术和健康产业公司,联合创立过10余家生物技术公司。推动兔单抗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是余国良博士的重要成就之一:2001年,余国良与朱伟民创立了Epitomics公司,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开创性全球专利,解决了兔杂交瘤细胞稳定性等问题。兔单抗的特点是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多样性好,可以产生小鼠难以产生的抗体。裘霁宛近20年的创业生涯中一直和余国良博士紧密合作,裘霁宛从2004年起担任Epitomics设在国内的子公司、宜康生物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设立生产及技术平台,业务以原料诊断试剂为主。之后他先后创办泰康生物和荃信生物,希望将兔单抗技术进行系列化的药物产品开发,余国良博士都是共同创始人,Epitomics也是这两家公司的技术来源。泰康生物于2005年12月成立,掌管泰康生物时,裘霁宛建立了大规模生产高亲和力兔单克隆抗体生产技术平台,以及长效蛋白药物技术平台。2015年,裘霁宛出售了泰康生物,并创建荃信生物,开始将兔单抗技术推进到专科化的药物研发中:专注于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抗体药物。裘霁宛对自免领域的未被满足需求是敏锐的。裘霁宛认为,自免虽然不致命,但非常严重地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社会问题。2015年修美乐已经超越立普妥成为了新的百亿美金单药,国内当时还停留在非常早期和传统的激素类治疗手段,缺乏非常有效的精准化、靶点化的治疗药物。经过多年发展,荃信生物、Apexigen公司(分拆自Epitomics),以及已被灵北制药收购的Alder公司,被视作全球兔单抗技术领域的领先公司。基于此,荃信生物堪称是理想标的,公司在递交招股书前完成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倚锋资本、洪泰基金、经纬中国、勤智资本、同创伟业及朗玛峰创业投资,其中倚锋资本从天使轮就开始参加投资并追加多轮。公开信息显示最新一笔为2022年3月完成的人民币2.275亿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5亿元。七年推进6条管线进入临床,商业化与产能并进荃信生物管线涵盖皮肤、风湿、呼吸及消化四大细分领域的相关适应症,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哮喘等。9个在研项目中已有6个进入临床阶段,并有8个采用兔单抗平台开发,其中2款是公司的核心产品:QX002N与QX005N。QX002N是一种靶向IL-17A的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荃信生物已取得针对强直性脊柱炎及狼疮性肾炎的QX002N的IND批准,计划优先开发QX002N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2023年3月,II期临床试验经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IDMC)评估后达到其主要终点,预计于2023年启动III期临床试验相关工作。QX005N旨在抑制IL-4Rα,荃信生物已获得QX005N用于治疗五种适应症(AD、PN、
2023年4月7日
其他

拿下4500万美元融资,这款脑肿瘤放射性疗法凭什么成为近10年唯一?

Technologies有着共同的宗旨,即改善脑肿瘤患者的生活。由放射脑肿瘤专家组成的初创团队,目标是全球市场GT的初创团队由五位在放射脑肿瘤领域有多年的研究经验的专家组成。David
2023年4月6日
其他

专访锐正基因陶佳林:Pharma的能力和经验,如何让前沿疗法不只是Fancy的概念?

陶佳林博士陶佳林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Case
2023年4月4日
其他

肿瘤精准治疗终于攻克S6K,Merck投资的这家Biotech正在寻找中国合作伙伴

“精准”一直是攻克肿瘤离不开的话题。一部分企业驶入“精准诊断”的赛道,一部分企业进入“精准治疗”的领域。据《中国I类新药靶点白皮书》统计,2017年-2022年期间,我国累计受理I类新药1955个,涉及靶点总计614个,其中51%为肿瘤靶点。PD-L1、EGFR、PD-1、VEGFR和HER2是排名前五的热门靶点,共涉及约300项在研管线。不难发现,“榜上有名”的热门靶点由于通常会被应用到多项不同肿瘤的药物开发中,而同样被充分验证参与多种致瘤关键代谢节点的S6K(p70-S6
2023年4月3日
其他

独家专访和铂王劲松:舆论风口浪尖的2022年,其实是高光时刻

11月,和铂医药进行了一轮密集的消息发布,与Moderna签订授权及合作协议,宣布成立诺纳生物,与药明生物就苏州产业化基地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诺纳生物相继与Dragonfly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如果今年要看体内基因编辑,请紧盯这些

年终止了研究。首个进入临床的体内碱基编辑疗法、来自Verve的VERVE-101,则在去年12月被FDA暂停,该疗法用于治疗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按照公司说法,该药可以“一针预防心脏病”。FDA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A轮融资2亿美元,斯坦福医学院背景,新一代CAR-T疗法公司有何独到之处?

Ventures官网数据显示,在其投资的60家企业中,有21家现已上市,14家被收购。CARGO的本轮所融资金将用于下一代CAR-T细胞疗法的开发,以及支持其自体CD22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专访雅创医药:NASH药物转折已来,“后浪”如何突围?

IAP拮抗剂项目在今年一月份获得美国FDA临床许可。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GalNAc递送平台将进一步加强公司在肝脏疾病领域First-in-class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海外医疗产业的40年并购逻辑,很可能会在中国同时发生

产业整合基本完成。此时市场格局进入稳态,并购市场不再增长甚至略有萎缩。2010年起连续五年,每年的医疗并购交易维持在2000笔初头,交易规模在1500-2000亿美元之间波动。■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薪资大调查:裁员寒潮下,美国生命科学行业过得怎么样?

2022年,美国生命科学行业的警报拉响,Novartis、GSK、AbbVie等行业领军企业陆续削减项目、裁员重组。BioSpace最新出炉的《2023年美国生命科学行业薪资报告》(以下简称《2023薪资报告》),对生命科学从业人员进行了专属的薪资调查。基于2023年1月1日至2月6日收到的1500份回复,BioSpace调查分析了受访者的职位、年薪和奖金等数据。这项报告包含了工资增减趋势和地区平均薪资等详实的数据和信息,可以让我们一窥行业的现状。然而仅仅阅读数据很有可能使我们陷入盲目的乐观或悲观中,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追问,找出寒潮下的小趋势和真相所在。动脉新医药编译了BioSpace的报告,希望同读者一起寻找答案。薪资增长3%,意味着什么?为了了解生命科学专业人员的薪资和薪资趋势,BioSpace的薪酬调查数据通过网络调查收集,大多数受访者居住在美国。BioSpace剔除了工资低于1万美元和高于100万美元的工资数据,以消除误导性或不相关的回答。01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2023“NASH年”:MNC“退出”,Biotech突进,国内何时跟上?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NASH领域的Biotech取得突破的好消息就不断涌现,以Madrigal的临床III期试验结果最为瞩目,Resmetirom可能成为首药;Intercept重新递交了奥贝胆酸治疗NASH肝纤维化的NDA;Akero和Poxel也有积极的临床II期进展。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历经四十年研发黑洞,属于NASH的一年要来了。不过这不是行业第一次期待“NASH年”了。过去几年,NASH领域多次迎来“虚假繁荣”。2018年高盛预测,2019年将成为“NASH年”。但很快,重注NASH的吉利德就宣布其ASK1抑制剂selonsertib(GS499)第一个Ⅲ期临床错过一级终点,之后NASH领域临床试验不理想的消息频传,被点燃的光又黯淡下去。但巨大的市场仍在驱动NASH药物研发进程,预计到2026年,NASH市场价值将达到183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200个NASH新药项目在研,其中有超过100个项目处于临床开发阶段。临床阶段药物的靶点中,GLP-1R、FXR和PPAR为临床试验申报数最多的药物靶点,这些靶点已在二型糖尿病等其他适应症中已成功获批上市。以Madrigal为代表的THR-beta、Akero为代表的FGF21等“第二代靶点”,在近年来的临床试验中开始展现出色结果。首先瞄准NASH领域的自然是MNC,但对比Biotech近期捷报频传,MNC却传来“退赛”或半搁置NASH赛道的消息。强生和Arrowhead分手,将在研的RNA干扰(RNAi)疗法ARO-PNPLA3全部权利交还给后者;诺华正全面退出NASH领域,称将专注于有限的治疗领域;默沙东决定终止MK-3655(NGM313)治疗NASH的IIb期研究。NASH首药已在路上,可MNC的动作又让人感到犹豫。特别是在国内,一些讨论还在围绕疾病认知展开,包括NASH应如何确诊,以及到底需不需要用药或如何进行药物干预等。事实上,类似的讨论和疑惑几年前在国外领先市场也发生过,这正是NASH领域的时间差,而这种“gap”的背后是等待被挖掘的需求和机会。因此,动脉新医药近期分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NASH领域海外Biotech公司——它们有的进行了这个领域最前沿的尝试、有的则能在管线运作上给我们启发(详见动脉新医药NASH专题),我们将这些公司的动态与特点进行了整理,并与国内NASH领域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交流了当下的市场情况:●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这家紧盯新疗法的生科自动化新锐,为何能被近百家科研院所和药企选择?

自动化工具的开发在科学应用发展的过程中是大势所趋,生命科学也不例外。生命科学行业研究需要的数据日益增长,而实验工具却相对落后。客户端对通量、重复性、精确性和标准性等方面的要求驱动着自动化升级,尤其是以实验室为生产中心的业务。生命科学自动化领域市场空间巨大,国内可持续市场高达千亿,且规模还在不断提升,但长期以来市场被国外巨头所把持。近年来随着行业和资本对生命科学上游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生科自动化本土创业公司受到关注,汉赞迪便是其中备受瞩目的新秀。得益于对产品底层技术的打磨和对国内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天然优势,成立于2020年的汉赞迪受到了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以及资本市场的青睐。自其成立的“Day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融资小年→BD转折年:BD出海浪潮才刚刚开始,Biotech如何抓住机会?

2022年之前,BD更多是大药企、“有钱人”的资产配置手段。然而在过去的这一年,BD出海能力成为评估创新企业实力的重要维度,甚至是创新度、融资能力的背书,被投资人和行业反复提及并实践。企业的“高光”不再是被头部资本加持、大融资额所定义,达成“显眼的deal”往往才能扭转一二级市场的焦点。2022是中国BD行业的转折之年。转折是多种意义上的。数据层面,2022年中国跨境总交易量在经历了五年的强劲增长后首次大幅下降,总交易量同比下降了52%,其中License-in从2021年的126笔跌至60笔,是下降主因。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知之甚少:调研885名投资人后,原来美国VC们这样做决策

风险投资(VC)是我们这个行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多年来,风险投资家通过为高速增长的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在产业和经济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人们对风投实际上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创造价值,知之甚少。当然,这和风险投资家自己往往宁愿待在幕后,笼罩在神秘之中有关。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泛泛的感觉,即他们通过将有好点子但缺资金的企业家与有钱但缺idea的投资者联系起来,从而填补了一个关键的市场需求。美国的一项研究,调研了681家风险投资机构的885名风险投资人,其中包括了绝大多数领先的风险投资公司,并接着进行了几十次采访。这项研究可能是对风险投资家这个群体迄今为止最为全面详尽的一次调查。调查询问了他们如何寻找交易,如何选择和达成投资交易,如何在投资后管理portfolio公司,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以及如何管理与LP的关系等。调研结果用详尽的数据印证了我们之前的一些泛泛的认知,例如,投资人在投资时最看重创始人;风投公司在交易来源、交易选择和投后增值三个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资源。还有一些发现则更新了局外人对风投这个行业的一些惯有认知,例如,调查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风险投资公司使用商学院教导的那些标准的财务分析技术来评估一项交易,少数风险投资人甚至完全不去预测公司的现金流情况。总而言之,这个调研结果充满了详尽的数据和信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投资人的工作模式,和他们的价值观。当然这是基于美国VC们的研究洞见,中国VC们有另番工作特色和风格,相信大家在找到有价值的创新项目,并助其成长、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行进路上有很多同感。动脉新医药编译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发现,希望对投资人和创业者群体都有启发数说风险投资人的日常手握大量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平均只有14名员工,其中5名是决策职位的高级合伙人。风投公司的初级交易人员(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硅谷银行破产一周:Biotech创投生态撕开一个裂口,还能愈合么?

当地时间3月10日宣布破产的硅谷银行(SVB),其官网上的内容还停留在:准备好开始你的SVB之旅了吗?共同支持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行业进步。这家和Biotech紧密联系的银行已经破产一周,这一周里,与SVB有业务往来的创业者先是经历了噩梦般的周末,错愕、恐慌的情绪在整个社群里传播。随着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宣布采取联合行动为储户存款托底,大家从噩梦中醒来,但要开始面对一个“失去了SVB的世界”。“这些天忙着在别的银行开户,体验和SVB没法比。”在创业者聚集的群聊里,一些人在表达他们对SVB的“思念之情”。SVB过去以优质的服务闻名,员工经验丰富且工作稳定,创业公司和对接人的相处“如老朋友一般”,对创业者堪称“有求必应”。这些和SVB并肩合作过的创业者,无法预测SVB最终的命运,但是他们都深知,很难有另一家银行可以用SVB的水平和理念来支持创投了。“不会再有第二个SVB了。”他们写道。可以想见,SVB的倒下带来的不只是几天的过山车心情,还有更长远的信心影响。“肯定会影响投资人和初创公司的士气。”一位在波士顿的Biotech华人创业者对我们表示。在美国,VC往往对Biotech前沿创新有更高的包容度,也鼓励初创Biotech多试错,这与较为充足的风投资金支持和对创业友好的金融体系建设有关。“再见了,SVB。”创业者们写出了这样的话,很难说,他们是在悼念一家银行的倒下,还是感慨一个最领先的Biotech创投生态,如今被撕开了一个裂口。谁是连接生态的“下一座桥”?如果以1976年Genentech公司的成立看作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波创新的起始,成立于1982年的SVB几乎是陪伴Biotech产业一路走来。SVB的成长和产业的发展盘根错节,相互滋养。SVB在Biotech赛道倾注心血,Biotech对SVB充满信任:■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每逢AI火,AI新药必被追问:哪些已成现实,哪些仍是幻觉?

过去一年,动脉新医药密切关注AI+新药领域动态。我们曾访谈过多位对AI+新药心怀热忱的创业者、科学家,他们大多认为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再建立一个良好和共享生态,制药界ChatGPT就在不远的将来。当然,在各个行业大会和小型交流讨论中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创业者指明,当前许多信息化的工作被误认为是数字化。也有CADD专家质疑,当下AI的作用被高估了,投入太多,产出太少。尽管AI在文字生产和图像识别等领域的实践已受到广泛认可,但在药物发现方面的进展却很难量化验证。AIDD能做什么CADD做不到的事?应用AI技术设计的分子活性如何,成药率更高吗?针对这些问题,业内一直争议不断。一个共识是,AI+新药前景可期,但当下仍行走在迷雾中。这时,无论是局内人还是旁观者,都更需要真诚而鲜明的观点,来辨别现实与幻觉。剑桥大学、阿斯利康和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的几位研究人员2021年在《Drug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专访创芯国际:打造类器官全生命周期技术平台,构建生态链

2022年,创芯国际宣布完成一亿元人民币的Pre-B轮融资。“本轮融资体现了投资者对行业与创芯发展的坚定信心。创芯将继续加大对核心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人才的投入,构建类器官全生命周期技术平台,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升级,专注类器官生物材料、类器官芯片、人工智能系统等形成产品矩阵及产业链的布局。”创芯国际创始人、CEO黄敏博士告诉动脉新医药。作为近年发展迅猛的创新型生命科技前沿技术,类器官技术在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领域都有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和商业潜力。创芯国际被认定为“广东省类器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了类器官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全球首个类器官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发布,是该领域的先行者。那么,创芯国际如何领跑类器官赛道,推动类器官的技术发展与商业转化?动脉新医药近日专访了创芯国际创始人兼CEO黄敏博士、以及研发副总裁朱宇教授。搭建多维度核心团队,探索创新技术转化路径回顾创芯国际在类器官赛道的发展,黄敏博士表示:“从技术到体系及产品完成有效的商业落地,是非常艰苦的历程,创芯通过搭建多维度团队,聚焦核心技术体系的研发,完成了从科学到技术到工业化再到商业化的整个历程。”作为CEO,黄敏博士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对生物医药行业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她曾先后供职于德国勃林格殷格翰、Pharmacia等国际药企,2004年起,在润都集团担任副总裁并成功运营企业上市。黄敏博士提出,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渐与世界接轨。企业管理者需要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企业的管理创新,以满足未来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创芯国际的另一位合伙人兼研发副总裁朱宇教授,是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博士,曾先后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拿大健康研究所(CIHR)、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从事肿瘤免疫学研究,曾任GSK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专访先博生物:有Pharma状态的Biotech,如何撑起与Orna的合作?

2023年1月,先博生物对外宣布与环状RNA明星公司Orna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基于mRNA技术的细胞疗法。细胞治疗下一个聚焦的前沿方向,在先博生物身上找到了一些答案。在最具代表性的细胞疗法CAR-T进入商业化后,细胞治疗企业急于寻找更加创新的差异化落脚点。围绕着通用型和实体瘤两大核心难题,新靶点、新技术层出不穷,面对CAR-T使用场景的局限,行业将适应症从肿瘤向自身免疫性疾病扩展。当行业都在赌细胞治疗的下一城时,先博生物坚定地选择了与当前前沿的mRNA技术结合,这项合作在细胞治疗领域,颇有引领意味。mRNA+细胞治疗在行业内还是个新兴领域,先博生物为何会选择押注这一技术?下一步的策略与打法是什么?动脉新医药与先博生物CEO曹卓晓博士一起聊了聊,在与她的交谈中,我们勾勒出了对先博生物的印象——务实高效。与Orna合作,探索mRNA+细胞治疗2023年1月5日,先博生物宣布与环状RNA明星公司Orna达成合作,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刚完成亿元A轮融资,复星培育的这家新秀如何解决抗感染药瓶颈?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侵入性治疗的增加、免疫低下人群的扩大、各种耐药菌的不断出现,仅靠小分子抗感染药物已不能完全解决感染相关的临床问题。近年来,在新药研究领域,基于经典靶点的药物开发,难以满足各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需求;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耐药菌的新型药物靶点研究又遇到瓶颈,这导致国内外创新型抗感染药物研发进展缓慢。但反观抗感染药物赛道,临床上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复杂多变,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依然迫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从2020年到2025年,中国抗感染药物市场将达到1254亿元人民币,而在美国,2030年的抗感染药物市场或将达到75亿美元。新药研发进度缓慢与新型抗感染药物的迫切需求形成了对立,面对这一矛盾与挑战,大分子药物被赋予了希望,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抗感染大分子药物能解决很多抗感染小分子药物所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比如重症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患者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星济生物创始人兼CSO安毛毛博士回答动脉新医药。在抗感染药物领域,星济生物是一家值得深入了解的新锐企业。2020年6月,星济生物由复星医药旗下复健新药基金、重庆药友制药携手安毛毛博士及李博华博士共同投资创建,公司专注于包括抗体药物、长效融合蛋白药物等抗感染大分子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抗感染大分子药物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星济生物早已从团队构建、技术平台、管线布局等方面做好了前瞻布局。创始人专长互补,资本助力下诞生星济生物星济生物创始人安毛毛博士是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已发表多篇抗感染领域SCI论文,并获得多项新药国家发明专利。他已经从事感染性疾病研究近20年,并在近10年,从事抗感染中和抗体研究。“一开始我只是在做一些探索性研究,不过,后续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中和抗体确实能够解决很多抗生素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实验结果令人鼓舞。”这些研究结果让安毛毛萌生了创立一家聚焦抗感染大分子药物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的想法。安毛毛产生创业想法之时,国外一些药企的抗感染中和抗体产品陆续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并且临床结果比较积极。以临床最典型的超级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例,Aridis制药公司以α-溶血素为靶点研发的全人源抗体Tosatoxumab(AR-301)已经进入III期临床研究,拟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治疗;针对同样的适应症,阿斯利康的Suvratoxumab(MEDI4893)也准备进入III期临床研究。临床进展积极的同时,也恰逢新冠疫情爆发之际,这提升了行业对抗感染药物开发的重视程度。2022年,美国疾控中心曾发布一份报告,报告显示,新冠疫情之下超级细菌显著增加。2020年,耐药细菌感染和死亡增长了15%,从2020年3月到10月,80%的新冠住院患者都接受了抗生素治疗。这些现象,让抗感染新药尤其是抗感染中和抗体受到了关注,国内找寻相关领域新秀企业的投资机构不在少数。一次行业会议上,安毛毛结识了复健资本新药基金负责人,在进行了创业想法的深度沟通后,复健资本新药基金决定支持星济生物的创立。目前,复健新药基金和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完成了对星济生物45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还继续帮助星济生物完成了亿元的A轮融资。星济生物创立过程中,离不开联席CEO兼总裁李博华博士的支持和加入,李博华拥有20多年抗体药物的开发经验,不仅参与过抗体药物的开发与上市,还主持了多个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抗体研发,其中已有双特异抗体药物处于多中心临床试验中。他和安毛毛由此形成了分工明确、专业互补的合作模式。国内抗感染领域资深专家与抗体工程化资深专家的结合,为星济生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星济生物,“安博士主要负责抗感染抗体药物的发现、非临床研究及临床试验,我主要负责抗体工程、CMC开发及公司的日常运营。”李博华介绍道,二人不仅处理好了药物研发上下游的关系,还在专长上形成了互补。目前,星济生物汇集了同济大学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的加入,形成了一支富有朝气和创业精神的技术团队,具备了从靶点研究到候选分子发现、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的能力。建立多样化技术研发平台,解决抗感染小分子药物困境目前,抗感染小分子药物依然有未能解决的临床问题,比如革兰阳性菌释放的外毒素会导致患者形成细胞因子风暴甚至脓毒症、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问题、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治疗失败的问题、无特效治疗药物的病毒感染的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是星济生物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基于这一出发点,星济生物布局了一系列抗感染大分子药物产品管线,适应症聚焦医院内超级耐药菌感染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病毒和真菌感染,同时,也搭建了具有针对性和独创性的技术平台来支持管线进展。不论是技术平台,还是产品管线,都成为了星济生物被投资机构看重的差异化特色。在技术平台方面,星济生物具备从抗感染中和抗体新靶点研究到临床试验研究的能力,具有杂交瘤融合和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大容量噬菌体库技术平台、高通量筛选抗感染中和抗体技术平台、All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焕新启航 再续华章|倚锋资本正式乔迁

2023年3月10日,倚锋资本迎来了公司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深圳总部入驻皇岗商务中心,踏上全新征程!深圳总部新址地址: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2028号皇岗商务中心2号楼58层皇岗商务中心2号楼乔迁仪式当日下午,倚锋资本成立11周年暨乔迁庆典活动开启,新办公室一派喜庆,各界伙伴共同庆祝倚锋资本乔迁之喜。乔迁之喜16点16分,迎来了整个典礼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倚锋资本董事长、CEO及领导嘉宾们站在崭新Logo标牌前一同揭牌,随着鲜艳的红布缓缓落下,倚锋资本logo标牌正式亮相。倚锋资本CEO朱湃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乔迁致词,他表示:“感谢各位来宾拨冗参加本次庆典,借此乔迁之际,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陪伴和支持。今年是倚锋资本正式成立的第十一年,过去的十一年里,倚锋资本坚持长期主义,深耕于生物医药领域投资,也见证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飞跃成长,经过漫长的辛勤耕耘,倚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背后离不开大家的鼎力相助,也离不开每一位倚锋人的真诚付出和尽心拼搏。今天,倚锋资本正式迁入新址,我们期待在新的环境、新的起点,不断攀登,精益求精!”在开启香槟、切蛋糕环节后,金鼓齐鸣,倚锋资本董事长朱晋桥先生为乔迁舞狮表演进行舞狮点睛,赋予舞狮生命。“睛”与“金”字谐音,舞狮点睛有“点金”的意义,寓意倚锋资本财源滚滚。现场气氛热烈,处处充满着欢声笑语。Part01新办公室环境新办公室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风格简约大气,建筑面积近三千平方米。办公室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满足不同办公与接待会务需求,设置了开放式员工办公区、独立办公室、不同大小的会议室、宽敞的多功能路演厅、视野开阔的休闲区、党建室及公司介绍展厅。新办公室营造了高效、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全面提升倚锋员工办公体验,为公司带来越多越多的发展契机。焕新启航,再续华章看今朝,我们踌躇满志;展未来,我们豪情满怀。过去11年,倚锋资本见证了中国原创新药突飞猛进,用资本的力量推动着生物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国创新药正在从量变逐步累计向质变,越来越多的优质创新产品上市,并且迈出国门走向全球。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医疗保健重视程度加强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倚锋资本将继续助力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升人民生命质量。站在新的起点,倚锋资本作为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先驱者,将发挥多年深耕行业的优势,期待与您携手并进,续写辉煌!如果您想对接动脉新医药报道的企业,请扫描小程序码进入VB100人脉圈查看。专题推荐类器官与器官芯片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Flagship孵化的新公司亮相,从产业人士的comments感知下

的理念是,它可以针对造成这种疾病的特定神经解剖区域的受体进行研究。目前为止,Rapport的临床上只有一个管线,即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产品,目前处于一期临床试验。Ampersand和Rapport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赴港上市的科伦博泰,是Seagen平替还是出海标杆?

在这个ADC爆火的春天,中国首批建立一体化ADC平台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之一、科伦博泰提交了赴港上市申请书。科伦博泰是科伦药业的控股子公司,也是这个以输液起家的中国传统药企在转型中分拆出的创新桥头堡,最近一次的B轮融资后估值超过人民币100亿元。科伦博泰成立于2016年,但科伦药业从2012年起就开始了在ADC领域的探索。十余年的发展使科伦博泰在ADC工艺、制造和质量控制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也使科伦博泰在近年来MNC寻找相关资产时难以忽视的企业:从去年5月到12月,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3笔合作交易,覆盖9款ADC新药,总预付款2.57亿美元,总里程碑金额115.64亿美元,总交易金额高达118亿美元,是2022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合作。对此,动脉新医药访谈了数位ADC领域的从业者和相关投资人,我们认为:不论是从ADC领域看还是中国创新药出海角度出发,科伦博泰都值得关注。■
2023年3月9日
其他

对话六位女性CEO:致敬生物医药行业里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她”

今天是3月8日国际妇女节。过去一年里,动脉新医药一直在访谈行业里的创新创业者。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带着性别视角,意识到对方是一位“女性”创始人或者“女性”管理者。但是当我们复盘起来,我们才惊讶地发现,访谈了如此多女性leader:朗信生物CEO汪枫桦、中盛溯源CEO俞君英、NovaRock
2023年3月8日
其他

CEO最懂:Biotech最有吸引力的创新文化,为何难以创造和维持?

过去一年里,动脉新医药访谈了很多初创公司的创始人、CEO,还有科学家创业者。在访谈过程中,我们的问题总是聚焦在创始人的过往履历、公司的核心团队、核心技术平台,管线布局,以及对外合作上。当然,这些非常重要,也是投资人们评估一家企业最为客观的因素。但当我们的访谈进入更深层时,我们聊到了一些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做出选择和决策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现在已经上市的创新药企的创始人告诉我,公司成立的时候可以做四个不同的项目,花了一年时间看文献,反复讨论,“等之后做到三期临床的时候,公司只能先聚焦做一个,这个取舍是最难的地方。在前景还相对模糊的情况下,要做出一个很确切的决定。”面临一个前景不明的创新项目时,谁来做决定,如何做决定?我后来意识到,当我们谈论这些的时候,我们谈论的是独特的生物技术初创企业的创新文化问题。文化如此重要,不仅仅是管线选择,它渗透到公司决策的方方面面,以至于人们就像鱼儿看不见水一样。我们这个行业都在标榜创新,没有哪一家企业不会说,我们是一家创新企业,我们重视创新。但是,技术上的创新仅仅是硬币的一面,对行业创新文化的理解和据此建立的制度规范,才是公司创新产品能够成长起来的土壤。因此,当我在《哈佛商业周刊上》看到了Gary
2023年3月7日
其他

凭借全球独有技术成为NASH“卖水人”,Echosens做对了什么?

法国科技企业Echosens在NASH领域是个独特的存在。它并不是一家NASH新药研发公司,而是肝病诊断仪器设备生产商,在帮助制药企业研发NASH新药这条路上,它手握稀缺的诊断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充当起了“卖水人”的角色。Echosens成立于2001年,在肝病诊断方面拥有22年的积淀,通过多年迭代升级,公司的核心产品FibroScan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获得广泛应用,成为了国内外肝病学界高度认可的临床研究和辅助诊断工具。其实,NASH领域需要解决的难题不止新药研发,Echosens聚焦的是这一领域另一个亟需解决的困境——突破精确无创诊断的瓶颈。要确诊NASH,通常需要从脂肪堆积、炎症和纤维化三方面入手,通过评分来进行确认。侵入性肝脏活检因为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形态学,是最直观的方法,也成为了诊断NASH的金标准。但是,这种检测方式价格昂贵,过程中有可能会让患者出现并发症,可及性较低,同时,肝脏活检较为主观,最终诊断结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因此,亟需更加精准且高效的诊断手段进行迭代。这些缺陷,掀起了NASH以及其他肝病诊断方式的变革风潮,无创或微创检测大势所趋,尤其是基于影像学的诊断方式,成为了NASH领域的热门选择。在如今缺乏准确可靠的无创检测方法的NASH领域,Echosens是个先锋。拥有全球独家技术,全球范围实现数百万次肝脏检查Echosens的成立,源于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Laurent
2023年3月6日
其他

Orbimed、RA Capital等明星资本加持,这家NASH企业能否成为FGF21靶点的NO.1?

在目前还没有药物获批上市的NASH赛道,靶点选择可以说是星罗棋布,除了经典的FXR外,THR-β、PPAR、GLP-1、FGF21等都成为了具有潜力的候选靶点。其中,FGF21被赋予了治疗NASH的众多期望。FGF21是一种由肝脏分泌的内源性代谢激素,近来研究证实,FGF21已成为代谢性疾病预防和康复的有效靶标之一,在治疗NASH上,它能够增加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刺激脂肪酸氧化、抑制新生脂肪生成,这些益处让多家公司对FGF21进行了布局。目前,针对FGF21进行NASH新药开发的公司中,进展最快的是Akero
2023年3月5日
其他

股价跌破1美元,Flagship投资的这家NASH公司转战Long COVID

Rosiello于2018年加入Flagship公司,担任执行合伙人和首席运营官。他参与Flagship公司孵化新公司的全过程,在Flagship的战略规划、人才获取和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Rob
2023年3月4日
其他

辉瑞想要收购Seagen只是开始,这才是2023年并购的两大趋势

行业面临着隐约可见的增长缺口,特别是专利到期方面。根据目前的预测,随着主要产品失去专利保护,面临来自价格较低的仿制药和生物仿制药挑战者的竞争,生物制药行业在未来十年将面临严重的收入损失(见图2)。
2023年3月3日
其他

NASH赛道明星Biotech跌落,联合疗法究竟是噱头还是希望?

不论是MNC还是Biotech,在NASH领域遭遇滑铁卢的已经数不胜数。为了攻克这个拥有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适应症,大型跨国药企甚至会手握多条产品管线,以降低候选产品的失败风险,但是对于仅有几条甚至单一管线的Biotech来说,就不会如此幸运。曾经是NASH领域冉冉新星的生物制药企业Metacrine,因其FXR激动剂MET409与糖尿病药物SGLT2抑制剂联合治疗NASH的疗法而备受关注,但也是Biotech在NASH领域新药研发失败的写照,虽然如今暂停了对NASH领域的投入,却再一次让大家将NASH新药研发的视线聚焦在联合疗法上。曾被知名投资机构赋予重望Metacrine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发现和开发针对肝脏和胃肠(GI)疾病患者的差异疗法。这家企业与Intercept有一个共通之处,都是以FXR受体为理论核心进行新药研发。Metacrine的起点并不低,他们的FXR激动剂技术来源于著名的Salk
2023年3月2日
其他

向歌礼制药发出诉讼的Viking,能抢食到NASH市场蛋糕吗?

NASH领域新药未出,但竞争对决已经来到专利诉讼层面。去年底,一家美国Biotech、专注于代谢疾病的Viking
2023年3月1日
其他

专访小分子靶向RNA新锐Rgenta:刚融资超5000万美元,和多家MNC合作

新药靶点同质化已成为公认的问题,大药厂愿为新靶点一掷千金。近年来,为了攻克现有靶点的成药局限性,靶向RNA成为热门探索方向,罗氏的革命性靶向RNA小分子药物Evrysdi在2022年势头强劲,同比增长87%、为罗氏带来11.73亿美元的收入,让人们看到小分子靶向RNA的巨大应用前景与商业化空间。MNC在持续寻觅具有创新价值的管线,市场上也不断出现专注于RNA技术的Biotech。但是一些核酸药物面临局限,包括体内的递送系统组织选择性有限、生产及质控难度较大、载体可能产生一定细胞毒性等问题。靶向RNA的小分子药物能够针对RNA结构或功能上的特定位点,以高度特异性地调控RNA的表达和功能。这种新的作用方式使得小分子RNA靶向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方面,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但同时在技术上更具有挑战性。Rgenta
2023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