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野丨葛饰北斋别出心裁的「跑题」——《神奈川冲浪里》
《神奈川冲浪里》可谓是日本浮世绘风格的代表作品。提及它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描述出画面场景,但当涉及到它所描绘的主题时,却鲜少有人能够诉说一二。
在历史上,日本很容易受到海啸的影响——"津波 "这个词就是在日语中首次出现,再加上这幅画明确的标题,有人认为《巨浪》的目的是描绘海啸的威力,或者是渔民与大海的斗争。然而,在这幅令人回味无穷的海景画中,作者想表现真正主题却是平静地安置在背景中——富士山。
《巨浪》是《富士三十六景》系列木板画的一部分。这一系列的版画旨在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或观点,以及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描绘富士山。从海面、平原、森林、田野、村庄、湖泊、河流、海滩等各个角度,全面解析富士山。《神奈川冲浪里》是日本最著名的版画之一。
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数据可视化也有同样的道理,《神奈川冲浪里》甚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可视化的多样性。
与数据可视化的类比很简单,既然富士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进行描绘,那么任何数据集或目标对象也可以。
选择的角度取决于预期的目标或具体的问题:夏天的富士山是怎样的?从村子里看,它是怎样的?这种带着数据去探究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方式,驱动着许多可视化项目。
有时,一些项目可能会允许用户自由探索和探究给定数据集的不同方面来回答多个问题,就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身临其境的“富士山”一样。但即使是那些丰富的、交互式的项目也很难领会一个特定主题的全部内容。
如上图所见,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可以用无穷无尽的方式来描述:例如,通过观察它的Mbone拓扑或IP子网,或者通过可视化网络提供商的流量或是跟踪路由命令,亦或者通过在空间上任意地或按地理位置呈现节点。
这张图是「可视化陨石」挑战赛的获奖作品。「可视化陨石」挑战,是流星学会编制的一个奇怪的数据集,其中包括自公元前2500年以来撞击地球的所有有记录的陨石。该挑战要求参与者们尽可能多的从各个维度考虑如何描绘陨石主题的可视化模型。
从参赛者提交的作品来看,大家通过使用同一数据集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可视化方法。有些是专注于随时间推移的陨石降落量;有些专注于陨石降落的地理分布;还有些甚至同时专注于两个角度。
上述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给定的主题以多种方式进行解读和再创作。在可视化工具日益普及的当下,我们应该时刻注重视觉表达,以多方位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解答,不过度依赖唯一的「解题思路」。(如果您对更多关于可视化隐喻的资讯感兴趣,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欢迎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