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忘了激活自己的血性

三少爷的剑666 剑语诗话 2022-12-28


每次心中愤懑不平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首诗,并时常默默吟诵:

    白马曾骑踏海潮,由来吴地说前朝;
    眼前多少不平事,愿与将军借宝刀。


这首诗是明代唐寅的《题伍子胥庙壁》。唐寅心中也有无限不平事,却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寄怀托志,期望向胥公借宝刀斩尽世间妖邪。

端午时节,正在大多数人纷纷纪念屈原的时候,再度想起这首诗,想起伍子胥,也算是正当其时。

作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一生是传奇,也是悲剧。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与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并设计建造了姑苏城。以至今天很多苏州人,在端午节的时候不纪念屈原,而纪念伍子胥。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并开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吴王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被越国所灭。

明代官员邵宝批判伍子胥:“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却忽略了如果不爱至亲,又何以爱祖国?或者说,如果不爱至亲,爱祖国又有什么意义?一直觉得,原谅杀父仇人之类的桥段太过洗脑,也太过儿戏。别扯什么大义,也别扯什么大局,为父报仇,为兄雪耻,并没什么可指摘的。

况且,伍子胥虽然带着吴国军队打回楚国,但其目的并非灭楚,而是找楚平王复仇。当知道楚平王已故之后,他只掘墓鞭尸(一说鞭坟),并未对楚国王室斩尽杀绝,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另外扶持一人代替楚王。换句话说,伍子胥灭王不灭国。而且,当时的楚国人,其实很同情伍子胥,并认为伍子胥的做法有道理,可见人心向背。那些劝人以大局为重而放弃杀父(母)之仇的言辞,可能看起来动人心魄,其实很冷血。

孟子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你杀了别人的父亲,别人还要对你感恩戴德么?你杀了别人的老婆,别人还要对你大加赞赏么?你拿我不当人,我还要乐在其中并对你阿谀奉承么?


当然,有些人常常站在道德制高点,劝你容忍,劝你善良,却并不知道你遭受的冤屈和痛苦。而有些人,为了自保,自然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哪怕父母被诛,哪怕妻女被杀!并不提倡无谓的牺牲,但也不要将“以牙还牙”的方式一棍子打死。当你觉得宽容是美德的时候,也请谅解那些因为饱受屈辱而选择“不原谅”的人。

在古代,鞭刑是上司对下属、主人对奴仆惩罚时所施的常用方式,伍子胥选择鞭尸楚平王,正是对楚王以及楚国最大的侮辱。

伍子胥为什么鞭尸(坟)泄恨?因为孝在前,而忠在后——我曾立下誓言,你所带给我所有的痛苦,我一定要你加倍奉还,你虽然死了,但我不会大度地算了,我要毁掉你在这个世界上所珍惜的一切,包括你的尸体!大度和宽容无疑是美德,但是,没经历过别人的屈辱,又怎么能体会别人的痛苦,又什么什么资格劝人大度?

历史上很少有人指责伍子胥叛国,反而大都对其抱有同情。而且认为其非常忠诚。陈轸说:“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范仲淹说:“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李贽说:“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

现实残酷如斯,我也常常如唐寅一样愤慨,期待借得胥公宝刀,打抱不平,斩妖除魔,却也时常只能在一声声叹息中无奈摇头。既然无法改变其他,那就尽力保全自己和家人。

一个男人,既要保卫自己的权利,更要保护自己的家人。复仇并不可耻——即使鞭尸仇家。当自己的家人遭遇险恶,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保护。当然首先以法维权,但当法律缺位的时候,不要忘了激活自己的血性。那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后的防守和底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