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张五常这次又错了
文丨张是之
张五常前几天又在微博发了一篇短文,讨论货币问题,题目是“人民币要下一个锚才推出国际”。
这篇文章主要集中在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上,他建议给人民币设立一个稳定的货币锚。
张五常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无锚货币(fiat money)能推出国际而获得接受,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但是有收益就会有风险,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就会抢其他国家的货币生意,其他国家不会坐视不管。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张五常提出了一篮子物品物价指数作为人民币的“货币锚”的构想。
他认为,通过维持这一篮子物品物价的稳定,可以为人民币提供一个稳定的基准,从而增强其国际接受性和信心。
这样的制度设计旨在避免传统金属本位制或单一货币挂钩的局限性,同时利用市场机制来自动调节货币供应量,以维持物价稳定。
这里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锚一般都要求有稳定船只的作用,作为货币的“锚”,相对稳定性很关键。
否则,你这个锚都不稳,怎么让船上的货币稳住呢?
张五常的这个建议,问题就在于,他忽视了物价指数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以一篮子物品的物价指数为人民币的锚,认为这样可以保持货币的稳定。
但是,物价指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物价指数的波动,从而影响货币的稳定。
极端情况,如果遇到大的灾难、饥荒或者战乱,物价本身就乱了,以物价指数为锚的货币岂不是乱上加乱?
历史上曾经存在过非常稳定的货币制度,比如金本位或者金汇兑本位。
这个货币制度,完全不需要从零开始重新设计,目前也没有哪个国家采取类似张五常的建议,用一篮子物品的物价指数作为货币的锚。
当然,理论构想可以大胆假设,这没问题。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从货币的起源来看,市场上货币的出现,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金本位或者金汇兑本位,可以说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
用一篮子物品的物价指数来作为货币的锚,多少有点自上而下的“设计感”。
懂点经济学的人基本能理解张五常在说什么,但我很怀疑,负责执行的各级官员,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货币这个“锚”的重要性。
而且这中间还要加一道关口,比如物价局或者统计局,你要用物价指数来作为“锚”,你就要先去统计这些物价,然后计算这个指数,增加了很多工作和岗位。
用张五常自己的话说就是,多个香炉多个鬼。
此时应该祭出奥卡姆剃刀,完全没有必要,直接用金本位或银本位,它不香吗?
张五常在文中认为,“以金或银作本位,中国没有足够的金或银。”
怎么说呢?这个解释感觉很牵强。
把黄金作为锚,来锚定货币发行量,重要的不适黄金够不够,重要的是人们对黄金的信心和预期是稳定的,所以对货币发行量和货币价值的信息和预期,也是稳定。
这是问题的关键,而不在于你实际上储存了多少黄金。
只要你公开一个黄金储备量,然后根据这个储量和增加量,以一定比例锚定货币发行量,公开的同时用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那么大家都非常公开透明地知道货币的发行逻辑和规律,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而且多少才算是够呢?就按照美元发行的那个德行,要按照美元量来准备黄金量,恐怕永远都不够。
总之,张五常这个观点在十几二十年前写作《经济解释》的时候就是这个观点,到今天还是没有变过。
另外最后说一说,张五常在文章里提到了美国财政部长耶伦:
最后要说的,是人民币今天推出国际,在形势上看来是可以的。这是因为目前美国的财政部长耶伦这个人很正派。我不认识她,但她只比我年轻十一岁,在货币的思维上属芝加哥学派,她应该也是弗里德曼的朋友。弗里德曼是个不容许朋友说假话的人。
这真不应该是一个经济学家的判断,就因为这个财政部长她是芝加哥学派,是弗里德曼的朋友,就判断她这个人很正派?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
而且,她一个美国财政部长,正派与否好像跟人民币国家化也没什么关系吧?
此前文章我也写过,他基本上没有认真读过奥地利学派的著作。
所以很遗憾,作为华人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过早地停止了学习进步。
作为曾经张五常的粉丝,我还是比较庆幸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停留在他那里和芝加哥学派。
学无止境,我最近在精读米塞斯的《货币与信用理论》,这本书张五常肯定没读过,来和我一起读一下,在货币问题上你大概率就会超越张五常了。
2024年01月13日
——————
扫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