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隔万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米莱和阿根廷

张是之 奥派经济学 2024-03-08

文丨张是之
很多人应该注意到了,自从米莱胜选成为阿根廷总统以来,关于他和阿根廷的文章视频越来越多。
而且阅读量和播放量都比较大,很容易就火。
最近漫师那篇《几天不见,阿根廷已经财政盈余了》应该是破圈了,他自己的公号阅读量很快突破10w+,而且很多公号网站都在转载。
我自己此前大概也有三篇10w+的文章,其中一篇文章别人用来做成视频,目测播放量应该超过500万。
这点从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上都可以看出来,跟实际观察相符合,那个突然的爆发点就是米莱竞选获胜的那天。
现在关于米莱和阿根廷的热度依然很高,而且百度和微信两个指数都比米莱胜选之前高了很多。
无论阿根廷最终改革的结果如何,米莱他对奥地利学派观念的普及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奥地利学派。
虽然很多人也知道奥派,未必支持奥派,甚至是鄙视敌视奥派,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奥派没有被遗忘。
不怕有争论,就怕连争论的兴趣都没有。
这就像一个家庭有摩擦有争论都不是事,可怕的是一片死寂,连说话的兴致都没有。
奥派作为在人类知识图谱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不应该被遗忘,当然也不会被遗忘。
当国内大多数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忙着刷题,像高中一样学习大学经济学课程时,真正热爱经济学的人,可能并没有在大学里边。
所以要相信逻辑的力量,在国内外普遍不把奥派著作摆上讲桌的大学,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老师都不知道奥地利学派,但奥地利学派凭借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通过市场和真正热爱的人顽强传承了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的有力证明。
另外,人们关心米莱和阿根廷,除了单纯想看热闹的,很多人的关心其实跟自己的感情投射有关。
阿根廷在过去几十年从一个富裕的国家,堕落成今天的样子,一直没有缓过劲来。
中国这边,稍微了解一点事件跨度比较长的历史的人们,都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几乎是跌跌撞撞,甚至说是误打误撞走到今天。
我们的改开当然是成功的,但是囿于当时很多复杂的历史条件,某些领域的改革并不彻底。
而且当年邓公为了团结、为了凝聚人心,提倡“不争论”,某些问题的讨论也不够充分,很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选择了回避。
这也就造成了我们今天在某些问题上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上。
这当然是历史遗留问题了,如果说是改革一路高歌猛进,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就还好,算不上是什么大问题。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有些事情互为因果,有些事情也都会赶到一起。
当初有些问题没有继续讨论,结果就是留了很多后面,比如最低工资制度、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还有环保问题,以及近几年的动物保护问题。
当然,还有些问题不便细说,大概就是你能想到的,管制越来越多,管的越来越细,管的让人预期越来越不明朗。
昨天刚看到一个微博网友的说法:
现在出的绝大部分网络事件都可以称为茶杯史诗。大多数领域都称为禁区,于是就形成了库容极大的民意堰塞湖,这情绪会涌入任何可以自由发言的犄角旮旯,形成与这个话题极不相称的风浪。
这个比喻非常精彩,事实也确实如此,上热搜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小事都能放大到无限大,而真正的大事无声无息。
大事无声无息的原因,要么不能讨论,要么讨论就只剩一种声音,要么广大群众没有讨论的兴趣,也没有讨论的能力。
剩下的小事,把梅西架上去烤一烤,吃吃明星的瓜,吃吃出轨、师生恋的瓜,这两天大家又在忙着骂李一舟,就连贵州大火烧了几天很多人才知道这事。
所以,人们对米莱和阿根廷的关注心情比较复杂,有的是真心希望阿根廷能好起来,有的就是单纯吃瓜看热闹,或者等着看自由主义米莱失败的笑话。
还有的就是,担心中国的未来和走向,把阿根廷当作现实的镜子来看。
这个只能点到为止,大家心领神会即可,能说的也就这么多了。
2024年02月22日
——————
题图:Peter Barker

上一篇:商业观察:激烈竞争之下,沃尔玛在中国冰火两重天

延伸阅读:智利的成功与阿根廷的失败,就差了一个皮诺切特?

直播预告:周五跟老贾直播,开始解读米塞斯巨著《人的行动》,欢迎预约,一起精读,一起精进。

扫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加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相隔万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米莱和阿根廷

张是之 奥派经济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