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悼念宗庆后的同时,不妨重新思考一下国企改革问题

张是之 奥派经济学 2024-03-08

文丨张是之

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病逝,享年79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民营企业家,浙商群体的代表人物,几次上榜中国首富的宗庆后,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随后各方媒体都发文悼念,包括马云在内的很多企业家也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悼念。在2月28日的追思会上,前来吊唁的人早早就排起了长龙。期间一直有鲜花和花圈被送过来,也有娃哈哈产品被摆上,还有人在门前磕头之后离开,很多人是专程从外地赶来吊唁。

现场氛围肃穆但让人动容,在今天这个资本、资本家已经快彻底被污名化的时代,宗老身后能够获得如此大规模的肯定实属不易。这其中有他为人办事宽厚的一面,也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有关。

宗庆后自己也曾多次说过:“我是一个普通人,从底层崛起的凡人。幸运的是,我生于这一个大时代。”他把自己和娃哈哈的成功归因于时代给予的机遇,并且一直在思考如何回馈社会,他曾强调:“首富,只是虚名;共富,才有意义。”宗庆后实现“共富”的方法,就是办企业,做出消费者认可的产品,然后盈利赚钱再回馈社会。

1978年,33岁的宗庆后,通过接替母亲的岗位,才获得进入一家杭州校办工厂工作的机会,前几年他的工作是卖冰棍和学生文具等等。1986年,国家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87年,宗庆后用借来的14万元承包了连年亏损的校办企业经销部,同年筹建了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这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娃哈哈”源头。

(创业初期,宗庆后蹬着三轮车送校簿)

而第一次让宗庆后震惊全国的,应该是1991年他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兼并了当时的国营企业杭州罐头食品厂。当时的娃哈哈全厂仅有100多人,但是却兼并了拥有2000多人的老国企。这个对比和反差实在是很刺眼,所以这个兼并案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小鱼吃大鱼”的经典案例。

1991年是个什么年份?说起来今天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甚至不太相信。也就不过三十多年前,当年人们还在讨论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某些在今天看来不是什么问题的问题,在当时却是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不仅民间有讨论,官方也有分歧。

比如1991年,上海《解放日报》在这一年发表了一系列署名为“皇甫平”的评论文章,提出了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敢冒风险、大胆改革,不要再囿于姓“社”姓“资”的诘难。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这些文章内容是谁的,然而在当时,这些文章也遭到了来自《当代思潮》、《真理的追求》等杂志的批评和围攻,它们认为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区分姓“社”还是姓“资”。

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像娃哈哈这样的私营小厂,去兼并一个国有大厂,不仅是前所未有,而且是闻所未闻。所以,这件事在当时掀起了非常大的舆论风波,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都在于,私营经济会不会造成社会主义“变色”,卖掉国企是不是就是在瓦解国有经济,是不是在让国有资产流失?

不光外界有争议,即使在国企内部也有很多人不乐意。比如对于很多工厂的工人和干部来说,原来他们是有“身份”的人,都是“吃国家饭”的人,原来是一家国有大厂,现在被这么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兼并,不仅是脸上无光,而且兼并之后身份也低人一等了。

外界的争议和内部的反对声音,在当时都很有代表性,这就是当时中国改革的大环境。就这些问题而言,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如果是同样的国企改革,要把一个国企大厂卖给一个私企小厂,恐怕还会面临同样的争论,同样会被质疑是不是在让国有资产流失?

而实际情况是,杭州罐头食品厂,虽然大虽然人多,虽然曾经是“全国十大罐头厂”之一,但当时它们的产品已经是卖不动了。产品大量积压,负债迅速攀升,1991年初,其产品积压已经达到1700多万,总负债更是超过6700万,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

据宗庆后后来的回忆,当时杭州罐头厂已经资不抵债,一开始杭州市领导的决策是,娃哈哈的兼并不需要多花钱,只需要接手500个工人就可以了。但是后来因为引起了舆论风暴,说是贱卖国有资产、瓦解国有经济,领导也害怕了,最后才花了8000万把它买了下来。

宗庆后接手后仅28天,就建起了一条全新的娃哈哈口服液生产线。娃哈哈利用产品、资金和市场优势,迅速盘活了原本已经资不抵债的老国企,3个月后就扭亏为盈。而娃哈哈也得以顺利扩大产能,当年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了一倍多,第二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利润达7000多万元。

(1991年娃哈哈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

这件事现在看,很显然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宗庆后、娃哈哈、老国企、杭州市、国家税收,还有那些如今自发悼念宗老的人,都是整个兼并案的赢家。但是如果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设当时因为社会舆论,因为对“贱卖国企”、“国有资产流失”等这些“帽子”的忌惮,宗庆后、杭州市或者是上级领导,放弃或者阻止兼并收购呢?那么,今天所有的赢家,都将变成输家,都会损失这原本可以获得的更好的一切。

实际上,我的假设并不是毫无根据。2004由郎咸平几篇炮轰文章,引发的“郎顾之争”就是一个缩影。郎咸平的文章明确表示,“即使企业家干得再好,也不能把企业送给他!”。暂且不管这场争论的具体内容,事实是,“郎顾之争”客观上直接叫停了当时正在继续推进和深化的国企改革。而且“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从此深入人心,被很多人习惯性拿来说事。

比如阿根廷米莱上台搞改革,他也主张卖掉国企,一月份实现财政盈余了,国内很多人嘲笑这是卖国企卖的。但魔鬼藏在细节里,就像宗庆后当年接手的杭州罐头厂,它已经是严重亏损、资不抵债、发不出工资来了,实际上对杭州市政府来说就是一个累赘、是负资产。

即使是一开始宗庆后不出那8000万,就接过这个摊子来,然后让它扭亏为盈,重新走上正轨,这看上去好像是“贱卖”,好像是“国有资产流失”了。然而真相是,宗庆后重新救起了即将倒闭的企业。这跟“流失”毫无关系,相反,是宗庆后让国有资产和国企里的工人重新发挥了作用和价值。

事情的另一面,娃哈哈出这8000万,实际上很可能是一种看不见的损失,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损失。因为这8000万交给杭州市,仅仅是8000万。而如果这8000万留给宗庆后和兼并后的企业,这8000万,完全可能给杭州带来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造福更多的人。

经济学理论的作用,就是可以让我们抛开现象看本质,找到那些背后的底层原理。把杭州市政府换成任何一个地方政府,甚至是换成任何一个国家,比如阿根廷,这些逻辑同样成立。

一个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在市场上正常买卖,实际上是让资源流转到使用效率更高的人手上。买的人也是为了利润,能够创造利润就是已经证明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就是在创造财富,带来社会效益。

宗庆后当时震惊全国的收购,实际上是给我们做一个非常好的示范。而我们今天悼念宗庆后的人,不妨重新思考一下关于国企改革的这些问题,也不妨扪心自问一下,假如宗庆后在今天用一个小私企去收购一个大国企,你是会投下赞成票呢,还是会投下反对票?宗庆后在今天还能不能成功?

2024年03月02日

——————

另外,微信视频号最新出了一个新功能,付费会员专区。可以实现付费观看视频,以及在专区内小圈的问答互动交流,我认为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很多需求,所以会把原来一些课程重新制作放在付费专区里,后面重点把这个专区维护好,欢迎大家扫码了解详情。

上一篇:阿根廷12年来首次财政盈余,米莱这就成功了?

延伸阅读:休克疗法,为什么让俄罗斯真的休克了?

直播预告:周五跟老贾直播,开始解读米塞斯巨著《人的行动》,欢迎预约,一起精读,一起精进。

扫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加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悼念宗庆后的同时,不妨重新思考一下国企改革问题

张是之 奥派经济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