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货币的职能
文 | 张是之
货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货币的起源问题。而一旦当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时,又会多少显得有些茫然。米塞斯在这一章,就先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个看似简单却并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
1.1 使用货币的一般条件
使用货币需要条件吗?答案是当然需要。当一个社会没有交换、没有市场的时候,货币也就不复存在,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和必要。这时候替代货币的是什么?是粮票、油票和布票,这些票据的背后是分配和配给,而不是市场和交换。所以米塞斯言简意赅地指出,“在商品和服务自由交易尚未实行的地方,人们不需要货币。”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货币?需要货币,或者准确地说,出现货币现象的前提是这个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生产以劳动分工和市场交易为基础,私人财产不仅包括消费品,还包括生产品。这并不是一个以“分配”为主导的社会,而是一个以“交换”为基础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产资料并没有被在物理上集中,也没有被在政治上集中,而是散落在各个产权人的手上。生产处于一种类似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首先由生产资料的产权人决定。但产权人通常也不会胡乱生产,还会考虑到他人的需求,因为他需要通过满足他人的需求来换得货币,进而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状态看似无序,看似混乱,但实际上通过价格机制的引导,它有其内在的“自发秩序”。但是这种自发秩序,并不容易看得见。需要经过一定的理论学习,才能够认识到其中的秩序和逻辑。同样的一个市场,有人看到的混乱,而有人看到的则是无形的秩序。这大概就是没有经济学思维和具备经济学思维之间,在看待世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在这个看似无序的市场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生产者和生产者之间要相遇,通过市场交易来相互满足对方。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货币,货币的作用,就是作为交换媒介来促进市场活动,让市场交易更加方便快捷。
关于货币的起源,有些不同的版本。最近有种说法比较流行,认为货币起源于债务或者借条。这种说法会把货币的起源和今天的法币制度,看似自然地衔接起来。但这种说法,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逻辑问题,那就是借条上记载的内容,以及背后所对应的东西具体是什么?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因为在货币的雏形在人类社会形成雏形的时候,很可能人类还没有出现文字记载。因为货币的出现,并不需要以文字出现为前提,也不需要以部落、种族、国家等血缘群体或意识形态群体为前提。所以当我们去思考人类的货币起源问题时,需要借助一部分史料来帮助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逻辑。比如我们中学就知道的间接交换和直接交换。直接交换很好理解,无论是当今社会的现代人还是原始社会的原始人,只要张三和李四,这两个人手上的东西能够满足对方,就有可能发生直接交换。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直接交换呢?还是有的。比如在某些特殊封控时期,大家都出不去,只能待在小区里,外面物资也进不来,大家有需要的东西,就会直接用其他东西来交换。而间接交换则相对麻烦了一些,张三、李四、王五,想要彼此发生交换,需要满足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他们手上都恰好有能够满足其他人的东西。简单说,我们把这种条件称之为“需求的双重耦合”。这个也不难理解,我们就不做赘述。当需要通过交换来满足的人群远远不止张三、李四、王五这三个人,而是扩展到全国,甚至是全球各地。这其中的交换逻辑并没有变,但很明显,间接交换如果还是停留在物物交换阶段,那么这种大规模的交换市场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三个人之间“需求的双重耦合”都比较难,人群和地域范围稍微扩大,物物交换就完全不能胜任市场需求。但是在这个市场交换范围扩的过程中,人们会从中发现或者找到最适合于协助交易的产品。这个时候,逻辑意义上的货币就诞生了,虽然当时的人们未必会将其称为货币。但它实际上,发挥的就是货币的职能。这个逻辑过程,我们无法穿越到历史的过去,去亲自观察和验证。但这并不妨碍逻辑的正确性,而且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发现这个过程时不时会再次呈现。比如在某段时期,我们不能离开小区时,有的小区卫生纸就成为了一种“硬通货”;再比如,有学者曾经仔细研究过监狱中的经济学,在那个几乎没有自由的地方,香烟在人们的交换活动中成为了一种“货币”,发挥着协助交易的作用。货币成为货币,是一个淘汰的过程,是人们在不断地交换过程中,逐渐发现,当我持有这种商品品,先不消费它,再用它去交换时更加方便。也就是说,是市场逐渐选择了某些商品充当了交换媒介,而不是由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事先指定的。这一点跟我们今天提起货币就想到的美元等货币的印象,完全不同。货币就是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交换媒介,它最初是作为交易的商品出现的。门格尔在《论货币的起源》一文中指出,货币之所以有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只要别人觉得它有用,只要别人愿意接受它,它就起作用了。门格尔认为货币的起源和形态,和语言的发展非常相像,一种语言、一种交易媒介,一起用的人多了,接受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种“自发秩序”。货币就是在不断的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发秩序。历史上常常是金属来充当货币,比如金和银,这是由它们的性质所决定的。质地稳定、易辨别真伪、容易分割、储藏和运输等等这些性质,让金和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货币的首选。但是历史上还有很多东西都充当过货币,比如我们熟知的贝壳,很多汉字都暗示着贝壳和货币有关,比如“财”、“贵”、“贱”、“贩”、“货”等等。以上是货币的起源和最初的形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货币的形式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许尔斯曼把从自由市场发展出来的货币,称之为“自然货币”。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由统治者强制推行才能流通的货币,比如今天的“法币”。而从自然货币到法币的过程,是一个漫长复杂而有充满偶然性的历史。正如米塞斯所言,经济史是经济社会超越单一家庭的原始限制,进而逐步把交易范围扩大的历史。当两个社会融合,但货币还是不同货币的时候,会出现货币的混用,今天这种情况在有些国家依然可以见到。比如在中缅边境的市场上,人民币虽然不是缅甸的法币,却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当地的流通货币。米塞斯在这里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他说,“即使作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的适销性不同导致无法提供货币统一的动机,但对货币政策而言,统一仍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同时使用几种货币包含了如此众多的缺点,交换技巧变得如此复杂,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努力统一货币制度。”这里如果说,某个国家或地区,甚至是将来全世界,使用统一的货币,如果这个过程是一种市场的“自发秩序”,是人们在交换的过程中将其他货币淘汰,最后保留了某一种,那么这个过程应该说没有什么争议。但这里有两点疑问,一个是同时使用几种货币,所带来的缺点是不是一定不如统一一种货币?另外一个则是,统一货币的货币制度,该由谁来制定并实施?当然这里需要指出两个版本的翻译差异,在孔丹凤的译本中,说的是“应当努力统一货币制度”,而在樊林洲的版本中翻译的是“应该努力统一货币体系”。“制度”和“体系”,略有不同,“制度”有人为干预、设计实施的意思,而“体系”则弱化了这种含义,可以是“自发秩序”形成的货币体系。抛开翻译问题先不谈,如果也暂时放下统一的货币如何获得的这个问题,这里重要的问题其实还是统一货币本身的问题。可以畅想一下,在今天或未来,统一的货币,会是什么形态,是黄金还是白银,抑或又可能是比特币等某种区块链货币?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