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观影对谈会走进上海大学!知传统而向未来
关注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及时掌握动态信息,了解文信学院最新动态!
12月14日傍晚,“《何以中国》上海大学观影对谈会”来到了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以一种别开生面的通识课形式与师生们见面。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坚,《何以中国》总导演干超,执行总导演魏国歌、技术统筹、后期制作总监徐玮作为嘉宾受邀参加。此次通识课由上海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副主任黄洋担任主持。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各专业的学生在提前得知观影会的消息后纷纷前来,聆听这节不一样的通识课。
点线面结合
《何以中国》展现独特历史面貌
作为本次通识课的主持人,上海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副主任黄洋觉得,《何以中国》这部片子以实物为语言,点线面结合,把我们中国历史文化,全方面直观地、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样直观和新颖的方式,让历史文化走进大学的校园,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认知。
上海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副主任黄洋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坚则表示,《何以中国》可以说是一个重新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最新的尝试,而且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尝试。一方面它是建立在考古发掘所见到的遗物遗迹,以及考古揭示出来的文化基础之上,重新讲述中国如何成为中国这样一个历程很好的一个作品。另一方面,它超越了以往就物论物这样的一个阶段,凸显出以物为线索、以物为节点所勾连起来的一个独特历史面貌。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坚
作为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陈杰也指出,博物馆工作者和纪录片导演,实际上都是基于考古发掘或考古发现,做好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的一段历史。而《何以中国》更是用一个个很好的情境感,让我们觉得干巴巴的历史能够在眼前还原。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
120T的素材!
主创分享创制故事
本场通识课选择了系列纪录片中的《殷商》片段,影片通过实景还原与演绎几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揭开了那段神秘又传奇,因为过于遥远,而不被人所熟知的历史。“当我们拿到这些素材的时候,整个素材量超过120个T ,120个T以上的素材量,从整个素材包含的内容量,和它的体积来说,我们能够看到主创团队,在整个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心情和付出的心血。” 作为《何以中国》技术统筹、后期制作总监的徐玮,在放映后与大家分享了在后期制作中的各个难点。《何以中国》执行总导演魏国歌则透露:“其实甲骨文的背后,有着商人自己的信仰,纪录片《何以中国》运用了电影再现的手法,展示了目前可以推测到的,商人是如何占卜,如何把甲骨文刻写下来的场景。”
《何以中国》技术统筹、后期制作总监徐玮
“何以中国”?
主创与上大学子畅聊历史命题
只是“听课”当然无法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特别是在看完节目片段后,越来越多的疑问在他们头脑中涌现。“《何以中国》沉浸式、娓娓道来的形式,仿佛让文物展现到了我们眼前。那在这么庞大的历史长河里,《何以中国》如何选择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何以中国》执行总导演魏国歌就同学的问题做了解答“各个时期文物,如何出现在片子里,情况是不一样的。因为纪录片名叫《何以中国》,更多考虑到,一段文化或者文化中的遗址遗迹、出土的文物,怎么来回答‘何以中国’这个大命题,它起到的作用和价值都在哪里。”
《何以中国》执行总导演魏国歌
有的同学则问道“《何以中国》通过影视化的方式呈现,让我更加了解,那些只是展示在玻璃柜里的文物,那导演组对《何以中国》的播出,收获怎么样的效果有何期待?”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回答道“这肯定是我看过的同类型片子里最好的,作为文化传播者的博物馆,希望有更多人喜欢它热爱它。因为考古工作需要一份坚守,一代代考古人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为重写中国的历史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希望有更多人会喜欢。”
笃实进取,文脉赓续。观影会最后,《何以中国》总导演干超透露了这部纪录片的一个小细节“参与我们项目的人,姓名一共有12000字,我们每一集的稿子是9000字,姓名我们一共核对了三天,24页纸,名单当中有很多考古老师,博物馆老师,哪怕是拿钥匙去开锁的老师,名单上都有。作为《何以中国》的主场团队,就是想感谢每一位默默帮助过我们的考古工作者。”
《何以中国》总导演干超
本次《何以中国》上大行,让我们越发笃信,亲近传统和中华历史文脉,已经成为了当代青年追求的新时尚,他们对于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也对文艺作品所能提供的知识价值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往期推荐
壹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开幕!
贰
讲座预告 |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之公共考古讲座
叁
往届回顾 | 你不知道的世界考古论坛
上海大学文信学院融媒体中心
转载 | “东方卫视”公众号
编辑 | 赵子瑜
责编 | 李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