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共考古讲座 | 蒙古南部沙漠化地质考古学:全新世隔壁边缘景观变迁中的人类适应

关注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及时掌握动态信息,了解文信学院最新动态!

12月17日晚,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系列公共考古讲座继续在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书香谷举行。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Arlene M·Rosen(阿琳娜·M·罗森)为与会师生带来了《蒙古南部沙漠化地质考古学:全新世戈壁边缘景观变迁中的人类适应》主题的报告。

罗森教授认为,地质考古学能够反映某一地区气候变迁情况。在东亚全新世中期,气候条件明显温暖、湿润。这对位于蒙古南部的戈壁沙漠最北部地区的水文和植被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在蒙古多诺戈维省伊赫·纳特自然保护区内的布尔加斯涅·恩格尔遗址(Ikh-28/Ikh-9)进行的地质考古和考古的田野工作,结合景观地质考古与植硅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罗森教授及其团队发现在中全新世时期,这一地区的景观散布着池塘、湿地、常流河和泉水。通过最近的发掘,罗森教授发现了一个有组织的定居点,包括棚屋圈、精心建造的烤炉、植物硅质体和大量的鸟骨,表明在一个与消失的湿地环境相邻的“持续地点”存在生态知识传统。这里的半定居点大约从公元前8,000年到4,000年中持续存在。这一遗址提供的信息使研究者能够追踪人们对日益干燥环境的适应,并解决生态传统和知识的连续性和变化问题。罗森教授的分享生动详实,使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蒙古南部沙漠畜牧业开展条件与开始时间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上海大学文信学院融媒体中心

编辑 | 王晓帆

责编 | 李薪宇 王晓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